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从根本上说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和习惯。语文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个性倾向和发散思维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答案原原本本灌输到学生脑海中,而应努力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获得前人已积累下的成果,从而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动力,发挥个性特长,进而培养其独特的个性倾向。作为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放心地去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百花齐放。
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另外,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关键因素。在创造力心理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思维的四种重要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致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又要培养发散思维。在课堂中让学生个个各抒己见,既允许片面,又不妨过激,最后集中概括,形成思维的成果。由此可见,发散思维的成果是需要集体思维的升华的,我们习惯于解决产生的问题,而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之后还要继续分析所解决的问题。
二、 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激起学生的生活情感,提高其联想能力呢?我认为,学生“情感的核”既然已经客观存在,教师的工作便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进入和谐亲切、宽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头脑中才会闪出创造的火花。在学生表现出创造的态度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其保持不断。在许多开放性试题的解答上,需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予以肯定,有独到见解的还可加上“创意分”。
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例如:利用相同体裁的两篇文章比较阅读,也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学过茅盾的《白杨礼赞》,使学生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把握白杨树的特征,通过联想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例如从白杨树对的干、枝、叶、皮、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从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挺拔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由树及人,托物抒情。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袁鹰写的散文《白杨》,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明了《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在新疆扎根、生长并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两篇散文就象油画和水墨画。油画色彩浓重,如《白杨礼赞》;水墨画色彩浅淡,如《白杨》。从类比中学生认识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展开联想,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可见,类比是联想的依据,以此亦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因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成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前提。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应有广度和深度,时间安排上应有密度和适度,课程组织落实上应有力度和效度。课堂教学应该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融及人格与灵魂。将“教、学、练、考”作系统设计,全面考虑,突出“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的特点。既要体现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又要体现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课堂爆发力,还要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而产生的课堂向心力。抓住教材,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文本词句的丛木中穿行,真正做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型。
在学习方法上力图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智慧学习策略,通过转变学习观念逐渐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应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应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操练,自主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芜存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学而不思则罔”,“学”并不等于“会”,必须要有一个反刍消化的过程,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反思中不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升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知识与技能达成的效度。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把教材由厚读薄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真正实现学习方法上从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型。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是关键。有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使我们改革教学内容,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性,面向未来,培养新型人才。在学习方法上实施变革,学生才能具有高度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得到不同寻常的观念,并有分析批判的吸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县界埠中学)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从根本上说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和习惯。语文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个性倾向和发散思维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答案原原本本灌输到学生脑海中,而应努力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获得前人已积累下的成果,从而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动力,发挥个性特长,进而培养其独特的个性倾向。作为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放心地去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百花齐放。
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另外,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关键因素。在创造力心理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思维的四种重要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致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又要培养发散思维。在课堂中让学生个个各抒己见,既允许片面,又不妨过激,最后集中概括,形成思维的成果。由此可见,发散思维的成果是需要集体思维的升华的,我们习惯于解决产生的问题,而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之后还要继续分析所解决的问题。
二、 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激起学生的生活情感,提高其联想能力呢?我认为,学生“情感的核”既然已经客观存在,教师的工作便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进入和谐亲切、宽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头脑中才会闪出创造的火花。在学生表现出创造的态度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其保持不断。在许多开放性试题的解答上,需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予以肯定,有独到见解的还可加上“创意分”。
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例如:利用相同体裁的两篇文章比较阅读,也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学过茅盾的《白杨礼赞》,使学生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把握白杨树的特征,通过联想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例如从白杨树对的干、枝、叶、皮、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从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挺拔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由树及人,托物抒情。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袁鹰写的散文《白杨》,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明了《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在新疆扎根、生长并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两篇散文就象油画和水墨画。油画色彩浓重,如《白杨礼赞》;水墨画色彩浅淡,如《白杨》。从类比中学生认识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展开联想,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可见,类比是联想的依据,以此亦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因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成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前提。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应有广度和深度,时间安排上应有密度和适度,课程组织落实上应有力度和效度。课堂教学应该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融及人格与灵魂。将“教、学、练、考”作系统设计,全面考虑,突出“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的特点。既要体现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又要体现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课堂爆发力,还要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而产生的课堂向心力。抓住教材,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文本词句的丛木中穿行,真正做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型。
在学习方法上力图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智慧学习策略,通过转变学习观念逐渐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应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应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操练,自主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芜存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学而不思则罔”,“学”并不等于“会”,必须要有一个反刍消化的过程,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反思中不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升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知识与技能达成的效度。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把教材由厚读薄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真正实现学习方法上从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型。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是关键。有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使我们改革教学内容,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性,面向未来,培养新型人才。在学习方法上实施变革,学生才能具有高度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得到不同寻常的观念,并有分析批判的吸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县界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