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物理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了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利用了物理知识,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发散思维,善于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动口、动及平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渗透思想品德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复习动能、势能的基本知识;了解物理与生活、生产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发散思维,探究实验的过程,获得对所复习的内容更深入的理解。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渗透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的观点。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并进行生活实践探究活动。
教法:情景激学法,多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利用身边简单的物品,联系物理知识,用较简单的器材设计实验,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提高复习效果。
教学程序:本课要突出的重难点是: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过程中遵循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学生较难理解,需要列举事例并分析阐述。
课堂伊始我播放了一段2008北京奥运会中的蹦床比赛片段。提出问题“何雯娜在空中时具有什么能?这个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自然引入了机械能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用棉线和重物(如钥匙、橡皮等)自制单摆,研究物体在最高处和最低处的做功情况和能量情况,在学生的阅读和讨论之后得出“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生活中有没有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呢?”“有没有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验证结论。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如上学过程中的上桥下桥、公园中的秋千和过山车、体育课上的投篮和扔铅球等等。然而学生对于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转化的例子较不熟悉,因此我设计了“带弹簧的圆珠笔”的实验,并播放了网球触网瞬间和篮球落地瞬间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通过问题“机械能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吗?”引起学生回顾科学学科中《能量转化器》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例,如手机充电器、电动机、电灯、电磁炉等等的能量转化。一切能量的转换器都是将一种形式的能转换为其他一种或多种形势的能。通过“钥匙摆回时会碰到你的鼻子吗?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转化?”“假设没有阻力,会怎么样呢?”层层递进的设问及实验,启发学生猜想理想状态下能量转化的规律,最终得出能量守恒定律。接着通过幻灯出示“达芬奇永动机”模型图片,引发学生讨论“永动机是否可能实现?为什么?如果不能实现,如何减少能源的损耗呢?”鼓励学生畅想未来,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课堂最后回顾课堂伊始的蹦床画面,解决其能量转化问题。并播放奥运会中“跳水、撑竿跳”等等其他视频,分析讨论其中的能量转化问题。
课外生活是课堂学习的延续,能的转化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让学生“在体育课和生活中寻找能转化的例子”作为作业,拓展了课堂学习。
问题讨论: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如果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理解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诠释与研究:本设计中奥运会蹦床的片段、网球触网瞬间和篮球落地瞬间的视频、电灯、电磁炉、奥运会跳水录像等例子,课后作业“在体育课和生活中寻找能转化的例子”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只有这样的事例和问题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有感触、有疑惑、有思考,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具有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能动性。本设计中实验的设计也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原则。“自制单摆”的实验取材是一米左右的棉线和一个重物(如橡皮、钥匙等),“带弹簧的圆珠笔”的实验用的是学生每天在用的圆珠笔,能量守恒定律的引入实验仍是基于前面“自制单摆”实验基础之上的,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进一步猜测归纳出结论。学生通过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实验探究,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物理”,“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我们都是小小物理学家”的观念。二期课改的课堂不仅要“从生活走向物理”,更要“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学以致用。因此在解释“永动机”的可行性时,我设计了“既然永动机无法实现,那我们怎样更加合力的利用能源、减少能源的损耗呢?”的问题,启发学生关注现实中能源紧缩的问题,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油价飞涨”等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物理教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持之以恒的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物理问题,让学生自觉的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受科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真正做到“爱学习”、“乐学习”和“会学习”。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复习动能、势能的基本知识;了解物理与生活、生产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发散思维,探究实验的过程,获得对所复习的内容更深入的理解。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渗透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的观点。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并进行生活实践探究活动。
教法:情景激学法,多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利用身边简单的物品,联系物理知识,用较简单的器材设计实验,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提高复习效果。
教学程序:本课要突出的重难点是: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过程中遵循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学生较难理解,需要列举事例并分析阐述。
课堂伊始我播放了一段2008北京奥运会中的蹦床比赛片段。提出问题“何雯娜在空中时具有什么能?这个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自然引入了机械能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用棉线和重物(如钥匙、橡皮等)自制单摆,研究物体在最高处和最低处的做功情况和能量情况,在学生的阅读和讨论之后得出“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生活中有没有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呢?”“有没有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验证结论。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如上学过程中的上桥下桥、公园中的秋千和过山车、体育课上的投篮和扔铅球等等。然而学生对于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转化的例子较不熟悉,因此我设计了“带弹簧的圆珠笔”的实验,并播放了网球触网瞬间和篮球落地瞬间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通过问题“机械能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吗?”引起学生回顾科学学科中《能量转化器》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例,如手机充电器、电动机、电灯、电磁炉等等的能量转化。一切能量的转换器都是将一种形式的能转换为其他一种或多种形势的能。通过“钥匙摆回时会碰到你的鼻子吗?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转化?”“假设没有阻力,会怎么样呢?”层层递进的设问及实验,启发学生猜想理想状态下能量转化的规律,最终得出能量守恒定律。接着通过幻灯出示“达芬奇永动机”模型图片,引发学生讨论“永动机是否可能实现?为什么?如果不能实现,如何减少能源的损耗呢?”鼓励学生畅想未来,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课堂最后回顾课堂伊始的蹦床画面,解决其能量转化问题。并播放奥运会中“跳水、撑竿跳”等等其他视频,分析讨论其中的能量转化问题。
课外生活是课堂学习的延续,能的转化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让学生“在体育课和生活中寻找能转化的例子”作为作业,拓展了课堂学习。
问题讨论: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如果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理解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诠释与研究:本设计中奥运会蹦床的片段、网球触网瞬间和篮球落地瞬间的视频、电灯、电磁炉、奥运会跳水录像等例子,课后作业“在体育课和生活中寻找能转化的例子”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只有这样的事例和问题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有感触、有疑惑、有思考,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具有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能动性。本设计中实验的设计也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原则。“自制单摆”的实验取材是一米左右的棉线和一个重物(如橡皮、钥匙等),“带弹簧的圆珠笔”的实验用的是学生每天在用的圆珠笔,能量守恒定律的引入实验仍是基于前面“自制单摆”实验基础之上的,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进一步猜测归纳出结论。学生通过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实验探究,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物理”,“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我们都是小小物理学家”的观念。二期课改的课堂不仅要“从生活走向物理”,更要“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学以致用。因此在解释“永动机”的可行性时,我设计了“既然永动机无法实现,那我们怎样更加合力的利用能源、减少能源的损耗呢?”的问题,启发学生关注现实中能源紧缩的问题,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油价飞涨”等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物理教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持之以恒的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物理问题,让学生自觉的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受科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真正做到“爱学习”、“乐学习”和“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