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法家学派创始人,其“尽地力之教”和“平籴”的经济思想分别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探讨了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虽然现代中国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两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却同属小农范畴。因此,李悝的经济思想对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经济、社会问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悝 小农经济 三农问题 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0067—03
当前,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受阻、投资萎缩,经济增长缓慢,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上半年,我国物价上涨是由成本推动,其根源在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为防止我国经济陷入“滞涨”,必须提高内需和控制农产品销售价格。李悝是两千多年前的改革家,其“尽地力之教”及“平籴”思想不仅论述了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高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的问题而且使农民保持了种田的积极性,对于今天中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1 李悝经济思想与我国农业的小生产
中国有13亿人口中,8亿是农民,由于我国实行将耕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制度便决定了中国将在长时期内保持小农生产。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分析,必须把这8亿农民中的大部分变成市民,农业施行机械化大生产、专业化协作,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够实现现代化。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过程。17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到2050年时,8亿农民基本上已经变为市民了。可见城市化建设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在这一定时期内中国农业还将保持小农生产,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我国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对全局有决定性作用。如果允许资本快速消灭小农,农民将被迫非农化,风险非常高。如果选择小农合作发展道路,农民自主非农化,风险可以控制。原因有三:第一,大量失业农民涌进城市,城市还不能一下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一国工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需与经济的发展同步。短时间内建设可容纳8亿人的工厂是不现实的。进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失业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反过来失业更加严重,以致恶性循环。第二,若迅速让农民进城,这些农民将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而这些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只能提供简单的劳动,依靠简单劳动获得的报酬在物质产品并不丰富的中国生活是艰难的。2007年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1210.9元。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大概2.1亿人,当8亿人都涌入城市必然引起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供给过剩,工资自然下降。并进一步导致农民的贫困。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还不完善,住房难、治病难、教育难、养老难等难题困扰着城市中的大部分白领,更何况收入低几倍的农民?第三,农业资本家占据大量土地进行机械化大生产,富了资本家却贫困了农民,必然导致本来已经很高的基尼系数继续提高,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7,已经高于国际警戒线0.07,若继续提高很可能造成社会动荡,然后影响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一蹴而就,小农生产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此为基础,才能保障农业顺利的发展。
李悝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战国初期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国上地守和中山君相,后任魏文侯相,在魏国进行改革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功臣,实行法治。经济上推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政策,极大地强化了魏国的农业。李悝的“尽地力之教”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对地力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地力的投入产出效率,论证了如何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很注重粮食流通与消费。他的“平籴”思想认为必须通过对粮价的调控,处理好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既促进农业,又保证消费、稳定社会的目的。只有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即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又抑制通货膨胀。李悝所处的战国时期的魏国和现在中国都是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并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是农业最普遍的生产方式。所以二者在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法上具有一致性。李悝的经济思想是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防止通货膨胀的学说,而增加农民收入恰是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防止通货膨胀恰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目标之一。所以,李悝的思想对现阶段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问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尽地力之教”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
在生产上,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业增产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而充分发挥土地潜力的关键在于“人勤”。他为魏国算了一笔帐,“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可见,李悝认为农民勤奋劳动是增加土地产量的根本。为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他又提出如下几项具体办法。第一,“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就是说要种植各种粮食作物,以防种植单一作物容易遭受灾害。第二,“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就是说要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在收获时要抓紧时间抢收,像防备强盗来抢劫那样,竭力避免风雨灾害对已成熟作物的损害,减少损失。第三,“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抓果碗,殖于疆场”即农舍周围要栽树种桑,菜园里要多种各种瓜果蔬莱,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必须利用每一寸可耕地并采取多元化经营,这样不仅规避风险而且可以将农作物种植于适合其生长的土地上。以上思想的核心是在农业生产中既强调人勤又要注重方法,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最多的农产品。这些思想能有效帮助我们提高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对我们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有重要意义,通过让“农民勤奋”和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现今的“农业问题”。
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下,发挥农业生产中人勤的作用有两点内涵:一、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根本方法是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即提高农产品价格。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持续扩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包经扩大到3.5:1,所以大批农民闲置耕地涌入城市打工,又由于农民工工资的持续增加就进一步导致了更多的农民进城打工。进城打工替代乡下种田这种“替代效应”如果不及时改变必定对我 国农业发展造成重要影响。所以,解决当前“农业问题”首先要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种田收入提高了,种田也就有积极性了。二、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懂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的现代农民。农民只有打破传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才能大幅提高收入。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和劳动力是两大基本因素,中国耕地面积大概18亿亩,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却高达8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相对于农村劳动力,土地更是稀有资源,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足而非劳动人口不够。所以现阶段我国应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土地的产量上而不是积极的施行机械化大生产将农业劳动人口赶走。要想提高农业生产率,科技种田是唯一选择,农业科技的发展重点应在以下几方面:①采用遗传工程和转基因高新技术对动植物育种技术进行重大变革,创造对人类有利的新品种,促进农作物和畜、禽、鱼品种向更加优质、高产、高抗逆性、广泛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并生产出大量产品,供人们消费。②利用高新技术大力研制和生产生物性的肥料、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在较短的时期内。取代对人畜有害、造成环境污染的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③采用高新技术,应用新型材料和节水设备,对传统的灌溉工程技术和设备进行革新改造,推进农业水利化。④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设备,人工创造适宜动植物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⑤采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业,研制新型机械和农具。革新原有机械设备,使机械作业更加合理、科学。提高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这样便能尽地之力,开发土地的潜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方法。
3 “平籴”思想与“三农问题”
在粮食消费、分配上,李悝提出了平籴思想。他指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由此可以总结出:李悝认为粮食分配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价格问题,粮食价格的制订必须耍兼顾生产者与消费者两方的利益,价高伤民,价低伤农。然后他又通过对当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条件下农民的收支状况的分析,得出农民不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因,并最终也会损害士、工、商的利益。他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一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一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间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钱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乘至于甚贵者也”。李悝根据具体分析认识到,农民辛勤劳动一年尚不能温饱,就必将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不劝耕之心”。而农民种田积极性减退又必然导致农产品供给减少,农产品价格提高,又会伤民。因此,李悝主张“平籴”,即平抑粮食价格,使粮价既不太贵,又不太贱。既要使购买粮食的市民能承受得了,又要耍保证农民的利益,提高务农的积极性。“使民毋伤而农益劝”,这就是国家平抑粮食价格的原则和目的。
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是靠“工农业剪刀差”长期侵占农民利益而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又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民靠土地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由于籴甚贱,农民种田积极性普遍不高,又由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有超过2.1亿的农民放弃耕地进入收入高的城市打工。虽然我国平均耕地仅1.4亩,土地相对紧缺,在部分地区却出现了大片荒地的现象,最终伤了“农”。由于农民收入低、农业效率差,“三农问题”便因此产生。近年来,国家先是取消了农业税又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证农业健康发展。但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劳动力的价值也必然增加,劳动力便要求提高工资,于是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各种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难以控制,可谓“籴甚贵伤民”。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严重萎缩,大量出口型企业破产。经济增长趋缓。若国家继续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我国经济很可能面临滞涨危险。李悝的“平籴”思想兼顾农民和工商业者的利益,既提高农民收入又有效防止通货膨胀,是解决当前经济困境的重要方法。为解决危机,必须把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依靠出口转移到依靠国内消费上来。由于农民收入一直偏低,他们的消费倾向高,所以提高农民收入对应对危机更有效。要提高农民收入最直接的办法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在农产品价格方面,政府应积极扩大财政支出,还利于民。一方面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生产。要加快制订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及品种质量、产地环境、包装质量与标识、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国际性和全面性,并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示范区应用为重点,强化标准执行。在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质量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无公害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利用农业优势,整合资源,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培育,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利用新闻媒体等媒介,扩大宣传,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关键词:李悝 小农经济 三农问题 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0067—03
当前,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受阻、投资萎缩,经济增长缓慢,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上半年,我国物价上涨是由成本推动,其根源在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为防止我国经济陷入“滞涨”,必须提高内需和控制农产品销售价格。李悝是两千多年前的改革家,其“尽地力之教”及“平籴”思想不仅论述了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高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的问题而且使农民保持了种田的积极性,对于今天中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1 李悝经济思想与我国农业的小生产
中国有13亿人口中,8亿是农民,由于我国实行将耕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制度便决定了中国将在长时期内保持小农生产。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分析,必须把这8亿农民中的大部分变成市民,农业施行机械化大生产、专业化协作,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够实现现代化。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过程。17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到2050年时,8亿农民基本上已经变为市民了。可见城市化建设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在这一定时期内中国农业还将保持小农生产,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我国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对全局有决定性作用。如果允许资本快速消灭小农,农民将被迫非农化,风险非常高。如果选择小农合作发展道路,农民自主非农化,风险可以控制。原因有三:第一,大量失业农民涌进城市,城市还不能一下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一国工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需与经济的发展同步。短时间内建设可容纳8亿人的工厂是不现实的。进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失业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反过来失业更加严重,以致恶性循环。第二,若迅速让农民进城,这些农民将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而这些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只能提供简单的劳动,依靠简单劳动获得的报酬在物质产品并不丰富的中国生活是艰难的。2007年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1210.9元。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大概2.1亿人,当8亿人都涌入城市必然引起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供给过剩,工资自然下降。并进一步导致农民的贫困。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还不完善,住房难、治病难、教育难、养老难等难题困扰着城市中的大部分白领,更何况收入低几倍的农民?第三,农业资本家占据大量土地进行机械化大生产,富了资本家却贫困了农民,必然导致本来已经很高的基尼系数继续提高,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7,已经高于国际警戒线0.07,若继续提高很可能造成社会动荡,然后影响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一蹴而就,小农生产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此为基础,才能保障农业顺利的发展。
李悝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战国初期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国上地守和中山君相,后任魏文侯相,在魏国进行改革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功臣,实行法治。经济上推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政策,极大地强化了魏国的农业。李悝的“尽地力之教”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对地力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地力的投入产出效率,论证了如何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很注重粮食流通与消费。他的“平籴”思想认为必须通过对粮价的调控,处理好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既促进农业,又保证消费、稳定社会的目的。只有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即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又抑制通货膨胀。李悝所处的战国时期的魏国和现在中国都是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并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是农业最普遍的生产方式。所以二者在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法上具有一致性。李悝的经济思想是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防止通货膨胀的学说,而增加农民收入恰是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防止通货膨胀恰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目标之一。所以,李悝的思想对现阶段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问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尽地力之教”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
在生产上,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业增产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而充分发挥土地潜力的关键在于“人勤”。他为魏国算了一笔帐,“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可见,李悝认为农民勤奋劳动是增加土地产量的根本。为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他又提出如下几项具体办法。第一,“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就是说要种植各种粮食作物,以防种植单一作物容易遭受灾害。第二,“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就是说要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在收获时要抓紧时间抢收,像防备强盗来抢劫那样,竭力避免风雨灾害对已成熟作物的损害,减少损失。第三,“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抓果碗,殖于疆场”即农舍周围要栽树种桑,菜园里要多种各种瓜果蔬莱,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必须利用每一寸可耕地并采取多元化经营,这样不仅规避风险而且可以将农作物种植于适合其生长的土地上。以上思想的核心是在农业生产中既强调人勤又要注重方法,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最多的农产品。这些思想能有效帮助我们提高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对我们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有重要意义,通过让“农民勤奋”和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现今的“农业问题”。
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下,发挥农业生产中人勤的作用有两点内涵:一、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根本方法是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即提高农产品价格。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持续扩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包经扩大到3.5:1,所以大批农民闲置耕地涌入城市打工,又由于农民工工资的持续增加就进一步导致了更多的农民进城打工。进城打工替代乡下种田这种“替代效应”如果不及时改变必定对我 国农业发展造成重要影响。所以,解决当前“农业问题”首先要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种田收入提高了,种田也就有积极性了。二、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懂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的现代农民。农民只有打破传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才能大幅提高收入。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和劳动力是两大基本因素,中国耕地面积大概18亿亩,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却高达8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相对于农村劳动力,土地更是稀有资源,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足而非劳动人口不够。所以现阶段我国应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土地的产量上而不是积极的施行机械化大生产将农业劳动人口赶走。要想提高农业生产率,科技种田是唯一选择,农业科技的发展重点应在以下几方面:①采用遗传工程和转基因高新技术对动植物育种技术进行重大变革,创造对人类有利的新品种,促进农作物和畜、禽、鱼品种向更加优质、高产、高抗逆性、广泛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并生产出大量产品,供人们消费。②利用高新技术大力研制和生产生物性的肥料、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在较短的时期内。取代对人畜有害、造成环境污染的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③采用高新技术,应用新型材料和节水设备,对传统的灌溉工程技术和设备进行革新改造,推进农业水利化。④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设备,人工创造适宜动植物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⑤采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业,研制新型机械和农具。革新原有机械设备,使机械作业更加合理、科学。提高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这样便能尽地之力,开发土地的潜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方法。
3 “平籴”思想与“三农问题”
在粮食消费、分配上,李悝提出了平籴思想。他指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由此可以总结出:李悝认为粮食分配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价格问题,粮食价格的制订必须耍兼顾生产者与消费者两方的利益,价高伤民,价低伤农。然后他又通过对当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条件下农民的收支状况的分析,得出农民不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因,并最终也会损害士、工、商的利益。他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一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一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间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钱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乘至于甚贵者也”。李悝根据具体分析认识到,农民辛勤劳动一年尚不能温饱,就必将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不劝耕之心”。而农民种田积极性减退又必然导致农产品供给减少,农产品价格提高,又会伤民。因此,李悝主张“平籴”,即平抑粮食价格,使粮价既不太贵,又不太贱。既要使购买粮食的市民能承受得了,又要耍保证农民的利益,提高务农的积极性。“使民毋伤而农益劝”,这就是国家平抑粮食价格的原则和目的。
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是靠“工农业剪刀差”长期侵占农民利益而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又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民靠土地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由于籴甚贱,农民种田积极性普遍不高,又由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有超过2.1亿的农民放弃耕地进入收入高的城市打工。虽然我国平均耕地仅1.4亩,土地相对紧缺,在部分地区却出现了大片荒地的现象,最终伤了“农”。由于农民收入低、农业效率差,“三农问题”便因此产生。近年来,国家先是取消了农业税又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证农业健康发展。但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劳动力的价值也必然增加,劳动力便要求提高工资,于是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各种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难以控制,可谓“籴甚贵伤民”。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严重萎缩,大量出口型企业破产。经济增长趋缓。若国家继续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我国经济很可能面临滞涨危险。李悝的“平籴”思想兼顾农民和工商业者的利益,既提高农民收入又有效防止通货膨胀,是解决当前经济困境的重要方法。为解决危机,必须把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依靠出口转移到依靠国内消费上来。由于农民收入一直偏低,他们的消费倾向高,所以提高农民收入对应对危机更有效。要提高农民收入最直接的办法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在农产品价格方面,政府应积极扩大财政支出,还利于民。一方面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生产。要加快制订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及品种质量、产地环境、包装质量与标识、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国际性和全面性,并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示范区应用为重点,强化标准执行。在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质量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无公害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利用农业优势,整合资源,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培育,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利用新闻媒体等媒介,扩大宣传,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