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深化改革的选择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在农村改革启动三十年之际,在新的一轮改革的恢宏历史长剧揭幕之际,总结三十年,反思三十年,对进一步开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改革 回顾 深化改革
  
  The countryside reforms 30 years review and the deepened reform choices
  Han Wei
  Abstract:The agriculture,the countryside and the farmer question,are throughout China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basic question.From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our country countryside reform has until now passed through 30 year mammoth wind and rain courses.Starts when for 30 years in the countryside reform,in when new turn reform broad historical long play unveiling,summarizes for 30 years,reconsiders for 30 years,to further founds the new ball game which the countryside also is good develops quickly,has the extremely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Countryside reform Review Deepen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66-0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在农村改革启动三十年之际,在新的一轮改革的恢宏历史长剧揭幕之际,总结三十年,反思三十年,对进一步开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把握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历史脉络和线索,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改革进程是以几个方面的重大突破启动并不断向前推进的。
  1.1 重构并不断完善了农村经营的微观基础。
  1978年1月,四川省广汉县金鱼公社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78年12月,安徽省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四契约”,分田到户;1979年秋,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由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得到快速推广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重构了农村微觀经营基础,并且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的新的分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状况得到迅速改变,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一举摆脱长期停滞不前的困境而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1.2 改革并逐步理顺了农产品流通体制。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在生产领域发挥了十分显著的政策绩效,但未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农民的利益仍然受到严重侵害,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仍然没有发挥。80年代中期相继实施的一系列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逐步全面开放了农产品收购市场。这一重大改革不仅使农民更完整地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而且真正意义上启动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从而为中国农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实现以后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基础。
  1.3 培育了多元化的农村经济主体。
  旧体制下我国长期实施的“重工轻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农业与工业发展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农民始终被排斥于工业化之外,无法参与并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出的巨大生产力让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日益显化。在此背景下,农村改革的政策重心转为支持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总产值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半壁河山。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量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经济主体异军突起,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1.4 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多元化的就业格局。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矛盾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允许和支持农民进城务工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民工潮”。“民工潮”的大规模兴起,一方面扩大了农民的就业空间,推动了农村多元就业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经济转轨下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5 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2005年四川正式宣布在全省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税及附加税,其意义不仅在于取消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还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以来通过索取农业剩余实现工业化的非均衡化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其实质就是要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合理校正长期以来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真正实现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就现实看,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在对农村经济改革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十分重要的成功经验:
  第一,总结农村改革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公社时期的深刻教训,不难得出这样一条基本结论,要正确认识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据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确定相应的生产关系及经济体制。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基本经验的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深刻地说明了家庭经营是适应我国农业现实生产力水平的最适宜的经营形式,因而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营制度。
  第二,不论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以及近年来陆续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其政策取向无一例外的都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由此可见,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把保护农民利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改革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增加农民的物质权利和民主权利,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充分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改革的进程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反之,如果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改革过程就必然会经历曲折和反复。
  第三,农村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多元化市场主体的不断发育,生产要素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成熟,都是我国以市场化取向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正是因为在农村改革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发挥,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显著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和效率,从而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四,农村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根本性制度障碍。因此,只有立足从宏观上调整城乡关系的战略高度,高度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才能推动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矛盾奠定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2.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2.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已经成为十分尖锐,一是农村耕地流转市场发育迟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现状难以改变;二是农地产权制度残缺导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和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从根本上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中必须突破的一个重要瓶颈。
  2.2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条件下,农村金融抑制的矛盾却十分尖锐。其突出问题是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单一,体系不全,效率低下,农民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农村非农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3 现代农业发展中人力资本不足矛盾突出。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严重偏低,农业劳动力的流转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流动的趋势。在大量青壮年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向外流动的过程中,农业的“老龄化”和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同时出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因此而面临着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的窘境。
  2.4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
  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新的问题,基本原因是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明显的缺陷,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无法保障。在此过程中,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卫生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性矛盾之一。
  2.5 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有待加快。
  在现实条件下,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带动能力不足,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比较迟缓,总体上还表现为少、散、弱的基本特征,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料购买难和农产品销售难矛盾方面发挥的作用仍然较为有限。
  2.6 糧食安全的压力有所加大。
  始于2007年的粮食涨价以及由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的物价的较大幅度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敲响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警钟。现实表明,除了需求增长因素之外,我国粮食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大量良田被占用;二是农业效益低下导致耕地利用粗放矛盾加剧;三是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粮食供给能力下降。
  
  3.推进农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3.1 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改革。
  一是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和监管;二是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允许通过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获得集体建设用地,优化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三是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征用土地,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3.2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首先,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商业性资金融通功能,重点满足农村内部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主要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应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主要通过满足农村内部中小企业和经营大户的资金需求来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次,要全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机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民间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增强“三农”融资能力,有效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状况,充分发挥金融体系支持现代农业的强大功能。
  3.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根除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医疗、教育、养老等不合理的相关政策,实现公民平等权利、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必须将重心放在各相关部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方面,确保农民在身份转变后能真正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此外,还应将户籍制度改革的覆盖面扩大到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取消就业方面的区域保护政策,逐步放宽城市入户的限制条件,分步骤实现城市居住居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均衡。
  3.4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一是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要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地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责任,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
  3.5 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
  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就是要在统筹城乡的视野下,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一是统筹规划城乡公共品供给,校正重城轻乡的倾向,从制度上打破条块分割的格局;二是健全公共品资金筹集制度和供给中的决策机制,解决公共品供给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和供非所需的问题;三是要有效整合人、财、物各项资源,完善农村公共品的建设和管护制度。
其他文献
摘要: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对外部环境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不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造成的机会损失,从而指出对于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控制,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节约,降低社会成本,而是规范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行为,规范社会成本的支出责任,使民营企业处在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平竞争。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成本控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①观念的转变是成功实施ERP的前提:ERP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一种管理工具,驾驭这一管理工具的主角是我们的管理人员。ERP的实施是管理技术而不是信息技术。ERP能够推动企业进一步完善其管理体系。合理选择ERP软件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②基础工作的完善是成功实施ERP的关键: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基础数据的完善,二是管理体系的整合。③ERP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总体规划、分步
期刊
摘要: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歌舞文化作为云南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经过对云南省石林县少数民族歌舞文化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了其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对地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效地把民族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云南省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也为开发其他民族文化文化与经济价值和谐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文化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
期刊
摘要:我国的经济特区可以分为传统的经济特区和新经济特区两类。新时期经济特区特别是传统经济特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以深圳为典型代表的传统经济特区应该继续“特”下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将发展遇到瓶颈的保税区过渡到自由港,继续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经济特区深圳保税区自由港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144-
期刊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西部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必要在西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保证社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经济模式,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面临着思想观念、经济技术、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开展循环经济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积极寻求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合理引进人才,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促
期刊
摘要:认认真真贯彻学习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一条一条地梳理、落实、寻找,找到政策与重钢朵力公司实际发展的结合点,让政策开花结果,争取重钢朵力尽快进入资本市场。重庆市“证劵场外交易市场”(简称OTC市场)建设“资金已经确定,配套文件和管理制度基本成熟,已报重庆市政府,待审定后上报证监会。争取6月底机构正式成立。同期做好公司选择、培育,力争2009年12月底挂牌交易。”重钢朵力公司的近期目标是争取在20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外包化及国际化等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人性化 柔性化 外包化 国际化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rend of development discussion  Hankezi
期刊
摘要:全新提出“抓思想、抓组织、抓学习、抓人才、抓激励”的新时期电力企业女职工工作的“五抓”原则,从思想教育、环境构造、素质建设、人才培养、企业激励的各个层面深入论述了新时期电力企业女职工工作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对策。  关键词:打造 新时代 电力 女工    New thought · new knowledge · new image——Makes the new times electric
期刊
摘要: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也是一个内容丰富、环节齐全、灵活多样的完整的、系统的教学过程。因此,以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为目的,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是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 实践性教学 体系    Business management class specialized practic
期刊
摘要: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他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合法权益却屡遭侵害。本文基于政府视角,从分析农民工问题与政府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并从提出了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 政府 路径    Path Selection on the Protecti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