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叙事与审美价值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o_oai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夜巴黎》是美国导演伍迪·艾伦以巴黎为背景拍摄的一部影片,也是其“欧洲系列”电影的第七部,欧文·威尔逊饰演的吉尔是好莱坞著名编剧,他有着自己的文人追求,想要写出一部真正代表自己内心想法的小说,这一想法却被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未婚妻伊内兹嘲笑。吉尔与未婚妻、岳父岳母一同来到巴黎度假,却意外穿越到19世纪20年代的巴黎,结识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泰因夫人、乔伊斯等文学偶像,在现实社会与“黄金时代”的不断穿梭中,吉尔渐渐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遵从内心的选择,留在巴黎,重新展开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一、 叙事手法:经典叙事手法与艺术电影叙事手法相结合
  《午夜巴黎》鲜明的艺术标志便是其叙事手法的与众不同,整部影片中时空交错变幻,将现代与过去相结合,直接造成情节结构的非连贯性与电影观感的特殊性。不同的叙事手法向观众提供了不同的信息:经典叙事手法主要展现主人公的物质世界,而艺术电影叙事手法主要展现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1]吉尔一家来到巴黎度假,他想要在巴黎这个有着浪漫文化气息的城市完成自己的第一本小说,却不被未婚妻所理解甚至被不断的否定。未婚妻崇拜好友保罗的空洞学识,吉尔却不屑那卖弄的夸耀。吉尔与未婚妻矛盾的产生、发展,结局,属于经典叙事手法。展现了吉尔所处的现实世界以及身边环境——物质生活富足,与未婚妻有关于前途发展上的矛盾,不愿意妥协。可以说,现实世界的不顺遂也是他乐得逃避进另一时空的诱导因素。而在1920年前后的另一时空中,吉尔结识了文学偶像海明威,并受他引荐得以让斯泰因夫人指点自己的小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文学上吉尔得到了斯泰因夫人与海明威的肯定,在这一点上,他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他自在的穿梭在两个时空之中。从精神上苦闷的现实生活中得以解脱,在午夜的巴黎得到了情感上的慰藉。伍迪·艾伦运用交错与拼贴剪辑的方式,在直接导致了观影上不流畅的同时也激发了观影者的兴趣。往往一段与未婚妻的争吵尚未结束,吉尔便飞快地躲进另一个时空。一个顺序线索中断,另一个情节又被捡起。正是不断的通过这种经典叙事手法与艺术电影叙事手法相结合的剪辑手段,使得影片在“现实”与“虚幻”间不断变换,主人公也不断在“依附现实”与“追求自我”中矛盾挣扎,最终找到了平衡。而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吉尔也不断地面对着新的问题。首先,他爱上了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但他也同时深爱着自己的未婚妻。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女人吗?这个问题深深的困扰着他。其次,19世纪20年代是吉尔所向往的“黄金时代”,在影片的开头他便向未婚妻惊叹,这美丽的巴黎在19世纪20年代该有着怎样动人的灵魂!而他在和阿德里亚娜共同的一次穿越中终于明白,人们永远向往着自己心中的“黄金时代”,而忽略了自己现实中身处的时代也是后人心中的黄金时代。而这种价值观念的传达,只有通过现实与艺术两种电影叙事手法的交错使用才能够达成。《午夜巴黎》在看似间断式的逻辑中传达了统一完整的影视理念,这点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二、 人物形象:矛盾对立中寻找自我精神价值
  伍迪·艾伦从开头起便设置了贯穿影片的矛盾点——吉尔和未婚妻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同。未婚妻只追求富裕的生活,不断的劝说吉尔放弃不切实际的小说家幻想。而吉尔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想写生硬而无意义的电影剧本,想要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吉尔深爱着自己的未婚妻,这一矛盾对立令他非常痛苦。海明威把巴黎称作“流动的盛宴”,这一书名被中文译者汤永宽阐释为:“巴黎这座世界艺术名都历久长青,人才荟萃,一些献身艺术的来到这里奋斗也在这里成名,文人沙龙,歌台舞榭,真好似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年复一年,而岁岁不同,像一席流动的盛宴。”[2]汤永宽将海明威对于巴黎的自我认识上升发展成为一种文人的共同意识。巴黎,从文人个体的心灵寄托,上升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而吉尔便是被这种文化符号所吸引,想在此完成自己的价值追求。这是影片中的精神追求,而伍迪·艾伦将精神追求放置在一个矛盾的情节突出中,更加从一个侧面上升了这种精神追求的高度,通过未婚妻、未婚妻父母、保罗这一类人与吉尔的对比,将吉尔推向了19世纪20年代的文化群体中。而阿德里亚娜这一形象的出现,更是与未婚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她热爱艺术、懂得生活,能够与吉尔完成精神与精神的交流。吉尔曾坦言未婚妻非常“性感”,而经过第一次见面与交谈,美艳的阿德里亚娜给吉尔留下的印象是“可爱”。伍迪·艾伦有意识的导向一种“精神与肉体”上的矛盾,让吉尔选择,在选择中更加有力地塑造人物个性。吉尔向未婚妻兴奋言说自己在19世纪20年代的所见所闻,被认为是“疯了”;未婚妻拒绝与吉尔在午夜巴黎的街头漫步,也不认为“湿哒哒的城市”有什么好……通过一个又一个矛盾的塑造,吉尔终于被推向了精神世界。他在现代社会看到了来自过去的阿德里亚娜的日记,并决定去找她。到此,这一个关于“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告一段落,影片中另一个矛盾开始发展。吉尔认为19世纪20年代便是让他为之疯狂的“黄金时代”,而当他和阿德里亚娜一起穿越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阿德里亚娜表示她发现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并在留在这里,而吉尔终于发现,人们都向往着不属于自己的那个“黄金时代”,18世纪末的人们也在向往着文艺复兴的时代。在这个矛盾中,阿德里亚娜选择留在过去,吉尔选择回到现实,继续自己的时代。通过这个矛盾,吉尔这一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更加富有鲜明的色彩,他终于认清了现实,不再在午夜巴黎的街头徘徊迷茫,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吉尔作为导演伍迪·艾伦的代言人,揭示出了“怀旧”的本质——不过是为无法触摸的过去加上想象的光环,说到底,黄金时代的美好只是潜意识对抗不如意当下而产生的幻觉。[3]
  三、 审美价值:创造性意向的运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伍迪·艾伦的影片都以纽约为背景,而在这类电影中,他钟爱使用“城市意象”——城市里的钢筋水泥、现代化的汽车、摩登电影院等等。从2005年开始,伍迪·艾伦的近七部电影都选择了欧洲作为城市背景,完成了他的“欧洲七部曲”:2005年《赛末点》、2006年的《独家新闻》、2007年的《卡珊德拉之梦》、2010年的《遭遇陌生人》,都选择了伦敦作为故事发生地,2008年的《午夜巴塞罗那》选择了风情万种的巴塞罗那,2011年的《午夜巴黎》选择了浪漫清新的巴黎,2012年的《爱在罗马》选择了古老热情的罗马。在“欧洲七部曲”中,伍迪·艾伦表现出了自己在70岁的视角下的审美价值。在《午夜巴黎》中,有几个创造性的意向对于影片的整体审美性有重要意义。   (一)巴黎街头
  巴黎街头是影片中最常见的意象,从影片一开始,伍迪·艾伦用了将近4分钟的时间展示巴黎街头的风情:风和日丽,细雨霏霏,街头的建筑、公交车站、行人、小巷……在音乐中分外迷人,也显示出了伍迪·艾伦的欧洲情节。这个在普鲁克林长大的老男孩,一直希望能够从美国本土文化中抽身而出,进入异文化区进行拍摄,梦想成为一名“外国电影人”。而通过伍迪·艾伦这一美国人的镜头下看欧洲街头,我们甚至可以看出美国文化中对欧洲社会的文化想象。在伍迪·艾伦的故事中,美国代表的是商业的、快节奏的、失去深度、侵略性的现代文明,欧洲代表的是田园的、舒缓的、高雅的、温和的传统文明。[4]在《午夜巴黎》中,吉尔的未婚妻是典型的美国白人上流社会的代表,追求物质生活,缺少人文素养,吉尔在巴黎街头与未婚妻的一次次看似无意义的交谈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最终吉尔选择离开未婚妻留在巴黎生活,也代表着他在“欧洲文化”中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重生与解放。巴黎街头是贯穿整个电影的意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也是主人公代表的导演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度的文化意蕴与哲学内涵。巴黎,浪漫、温柔、迷人,含蓄、内敛、自然,吉尔以一名旅游者的身份看巴黎,也就把巴黎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旅游者视角背后是凝视机制。“凝视”是携带着权利机制的一种观看方法,在凝视的过程中,观看者通过看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而被看者在沦为观看对象的同时,将权利机制内化成自我价值从而被彻底物化。[5]不仅仅是巴黎,《午夜巴塞罗那》中的巴塞罗那、《爱在罗马》中的罗马,都成了一种被凝视的对象,代入了导演主观情感上的表达特点。
  (二)马车
  马车是进入另一个时空的交通工具,同时,它也是慢节奏的象征。吉尔是在现代社会乘坐马车进入19世纪20年代,也象征着进入了另一个慢节奏的社会。伍迪·艾伦选择了马车,而不是现代的交通工具汽车,十分耐人寻味。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影片的一个情感诉求,即对慢社会的褒扬。吉尔几次与未婚妻的真挚的表露情感的交谈都被焦躁打断,而这也是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的特征,人们物质、焦虑,缺少沟通与交流。“马车”这个复古的意向将吉尔代入了一个重视个体想法、情感自由抒发、人与人之间自在交流的世界——19世纪20年代。在这个意向的凝聚的,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
  结语
  《午夜巴黎》通过一段时空交错的寻找自我之旅表达了伍迪·艾伦的艺术情怀与思想,即活在当下,追寻自我与个人完善,影片运用不激烈却很典型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经典叙事与艺术电影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使情节发展曲折有致。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借鉴性。
  参考文献:
  [1]单斐.经典叙事手法和艺术电影叙事手法在《午夜巴黎》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14(19):67.
  [2](美)海明威.流动的盛宴[M].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5-56.
  [3]韦小波.时间摆渡与媒介嬉游——《午夜巴黎》对经典改编的启示[J],当代电影,2014(12):25.
  [4]王婷.作为他者的欧洲——伍迪·艾伦的“欧洲系列”电影[J].当代电影,2013(8):25.
  [5]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49.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蔡青,女,河北秦皇岛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文艺学硕士生,主要从事电影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归来》海报 电影《归来》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大学教授陆焉识在西北接受劳改,因为思念妻女,在一次转场途中潜逃,结果在其女儿丹丹的告密和组织的阻拦下再次被抓回劳改农场;文革结束,陆焉识得到平反,回到家中后却发现妻子在一年前由于心因性失忆症不记得丈夫的摸样,夫妻相见不相识,陆焉识为了
【作者简介】  电影《锹里奏鸣曲》首映式 《锹里奏鸣曲》是我国第一部描写花苗的原生态电影,记录了湖南靖州苗族在现代社会生活冲击下,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也包含了无奈的变迁。苗族服饰色彩也在努力保持传统特征的同时,逐渐“褪色”。  一、电影展示的苗族服饰传统色彩特点  在《锹里奏鸣曲》中,通过节庆活动、日常生活把苗族服饰色彩的传统韵味与独特性展示了出来。  (一)色彩的多样性  苗族是一个多彩的民族,几
[摘要] 处在这个社会的我们被这个“社会”所影响,开始功利化,开始现实化,开始只顾眼前利益。作为年轻一代“设计师”的我们需要反思了,只有认知错误,找准方法,一步一步的行走才能走好这条“路”。让我们趁年轻多读些书,增加些知识储备。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增长一些见闻,增加一些知识,还能让我们得到一些满足,或许在未来的一些时间里会产生一些“亲密的联系”。  [关键词] 社会 设计工作者 路 素质  前些时候
[摘要] 就《蓝》《白》《红》三部曲整体而言,其实三者之间的视听语言无论是音乐、色彩或是情节结构都暗含着某种联系,它充满了一种宿命感,就像《红》中那个女孩虽然和那个男孩总是很靠近甚至是上了同一班船,却又总是擦肩而过。《蓝》《白》《红》三部曲也许应该视为一部作品——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  [关键词] 基耶斯洛夫斯基 《红》 《白》 《蓝》 色彩 音乐  doi:10.3969/j.i
[摘要] 电视剧《家,N次方》通过“家”的特殊切入点,包含了当代人关心的诸如再婚、闪婚、姐弟恋、富二代、拜金女、风险投资、生态环保等时下热点元素,充满新时代的活力和文化现象。该剧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这些时尚“潮”炫人眼球的情节演绎上,而是着意对传统人性善的价值引导回归。  [关键词] 《家,N次方》 酷时尚人性善闪婚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28
[摘要] 从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来看,人文纪实传统是它不断发展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电视节目和纪录片的拍摄有很多迥异的操作模式,但与当年展开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知识分子一样,许多媒体从业者怀揣着一份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它不是市场化过程中能够内生出的价值取向,也不具备制度保证,因此只能零散存在于主持人或编导的个人风格以及具有人文传统的个别栏目中,他们的宝贵在于让我们看到了纪录片的人文纪实传统与电视栏目实践结合的
[摘要] 各种风格和主题的电影短片系列“11度青春系列”,表达了70后和80后的自我迷失与信仰危机,也以悲观或乐观的方式,为人们指出了一条以草根主义精神拯救自己的道路。造成这种草根主义的原因大致有三: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在网络的泛滥、城乡价值观念的二元化和普世道德意愿的萌芽。三个原因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该电影系列的主题生成。  [关键词]草根主义 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城乡二元价值观普世道德意愿  
展览是艺术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艺术缺少展览,就无法面向公众传播,也无法同观众之间相互交流,因此,展览在艺术传播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国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由于种种制度因素的限制,导致艺术策划与展览需要考虑艺术为政府服务,所以其展厅经常以主题性展览为主;盈利性艺术机构则更多为经济利益所迷惑,使得艺术创作形式与展览形式不断丰富,艺术机构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审美,而是提高到社会层面的范畴。这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执导的影片《罗生门》荣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片遵循简化原则以循环叙事的方式,讲述了日本平安王朝时期的一位武士在林中行走的途中因妻子被山贼强暴而死因不明的故事。影片中的山贼、武士亡灵、武士妻、樵夫四人的内容不尽相同的循环叙事模式,使得武士之死扑朔迷离。影片从瓢泼大雨的意像中旨在揭露人性中丑陋的自私、虚伪和人性的不可知论性,体现了几种不同的现
[摘要] 宫崎骏的作品中无处不洋溢着真、善、美和一种宽广的爱。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在精神领域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真、善、美和爱的大语境之下,不得不提的是其作品中包含的生态意识。宫崎骏用最简单的视角,最清新的画面,最单纯的情节,描绘出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状态。  [关键词] 宫崎骏 生态意识 爱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