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插上哲理的翅膀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e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抓住薛卫民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使读者如食橄榄,回味无穷,自然地从中体会出一些人生、社会、人性中深层次的东西。薛卫民的诗因这种浓浓的哲理意蕴而显得深邃而空灵,仿佛插上了翅膀,而中国古典哲学中略显枯燥的思想也在其诗意表达中平凡且生动起来,诗歌与哲理就这样在它的诗中水乳交融地结合为一种浓浓的况味来。
  关键词:薛卫民 诗歌 哲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薛卫民的诗,如一颗颗略带苦涩的橄榄,初读起来似乎略显平淡,没有绮丽的色彩,没有太多激情的情感渲泻,也不追求雅致的古典风韵,作者惜墨如金,绝不屑于用浮华的文字来装点门面。但细细品来,淡淡的意境深处,总有些意在言外的东西,令人回味无穷。作者灵魂深处对人性、对社会生活、对大自然的哲理反思蒸腾成渺渺如轻烟般的诗味,令读者久久回味其中。
   20世纪80年代,薛卫民的代表作首推《那个石马》(1987年),诗人用一匹石马的口吻,写出了人类受环境条件的束缚,无法实现灵魂和身体的自由的烦恼,以及作者对于生命活力、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想往。诗中写道:“……一临世就没有过草原,没有过山岗,咴咴的嘶鸣,是让看,不是让人听的,望不见疆场上尘土飞扬,望不见索性垂下头来,永远也不再望……连一次失前蹄的机会都没有,要蹄子也是多余了,任草在胯下疯长,叫远处的眼睛说它匍匐在地上。一匹被草欺负的马,一匹带有赫然标志的公马,血性流尽了,便比石头还要冰凉,一辈子不曾荒唐,却也一辈子也不能得意洋洋。”薛卫民的这首诗,令人想起了《庄子》中的一则故事,楚王派使者去请庄子去当宰相,他却反问使者,是做泥潭里打滚的猪快活,还是去做被供养、享受锦衣玉食,但却失去自由,甚至被宰杀的祭牲快乐呢?答案显然是前者。没有了生命和自由,一切的一切都失去了价值,纵然地位再高、利益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如那匹“连一次马失前蹄的机会也没有”的石马,就算是表面再英武、再万寿无疆,又有何用呢?
   创作于1985年的《森林部落》则是对森林中自然自在的原始社会的哲理化诗意阐述:“那个部落莽莽苍苍,莽莽苍苍的部落却没有酋长,走进来就容留,投奔来就收养……”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太上,下不知有之。”就像那大森林一样,宽容、博大、无所作为,让所有的生物依照其本性自由生长。“为无为,则无不治”,它虽不言、无为,却自然有其内在的规律在:“不许谁来称王,蝼蚁没有,雄狮与猛虎也同样没有权杖,任争斗的争斗,任厮杀的厮杀,任流血的流血,宁肯把皇冠一样的饰物,戴在善良懦弱的小鹿头上。”“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冥冥之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能让恶者得到其应有的惩罚,正如诗中所说:“这个部落的戒规,神也说不清鬼也迷惘,懂得惩罚懂得报复,惩罚与报复总是准确地降落在亵渎者头上,使人感到冥冥之中,有一个酋长,那个酋长万寿无疆。”
   《山中遇老者》则写了一位山中的老者:“他柱的拐杖,像老树溢出的虬根。”面对他,诗人感到了自己的空虚和渺小,“我在风中站立不稳”,因为作者深知自己所追求的名闻利养、是非成败的空虚和无用,“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指点江山的人们不知消失了多少,来搜寻奇章异句的墨客,最终只为自己写好了一篇祭文”,而老者却淡化了名利,视之如浮云般来去自如。“这满目江山,是他看着长大的,随便说点什么,都能成为历史,而他却缄默不语”,“大道不言,无为而无不为”,就像老者这样顺其自然而生,顺其自然而死,反而更能活得健康、长寿、快乐、幸福,“那棵三十年前就答应了老者的古松,至今不肯殓老者入土,以日复一日的苍劲,听老者呵呵大笑”。在作者心目中,像老者这样的生活,也就同神仙差不多了。所以,“为证实老者并非仙人,我盯住了他的药葫芦,讨得的一枚草根,至今在我的嘴里,仍是平常的草根味儿”。大道至简,“道之出口,淡之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即”,圣贤就孕育于平凡之中,那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药,也许不过如诗中所说的,是老者药葫芦里一枚平凡的草根罢了。
   薛卫民的诗,正如他所说,朴实无华,却构思巧妙,充满了禅趣和哲理,在看似平淡的诗歌背后,他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再创造的思维空间。薛卫民90年代的诗,笔者最喜欢这首《相信死亡的人都活得很好》,不再将死亡看做一件可怕的事,而是看成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样的平常,看成是生命的休息,仿佛是一件相当轻松的事:“为葱郁而肩起沉重,凋零是应得的轻松”;“相信死亡的人都活得很好”。无独有偶,《庄子》中,也有类似的达观看法,在《齐物论》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丽之姬是艾地地方长官的女儿,晋国国君开始得到她的时候,哭得涕泣沾襟,等到她来到国王的宫中,与国王同睡着安适的大床,吃着好吃的美味,就后悔当时的哭泣了。庄子因此感悟说,又怎么知道人死之后,不后悔他活着的时候曾经那样怕死而求生呢?能够看破生死,不把这外在的皮囊当成一回事,自然也就能平淡地看待生,把得失利害如蛛丝般轻轻抹去,任自由的灵魂开出最自然的花朵。于是作者写道:“他们平静地耕耘、收获,在这样的人们中间,我平庸得毫无恐惧,也无须伸出常用的那只手,乞讨或施舍。这使我有机会丰富,或空空如也,是一滴垂叶的清露,也是汤汤之水。”
   创作于1999年的《谈起大师》则看轻了名利,让权威和大师这类的字眼,不再威严和神秘,诗中说:“无论什么年月,都不必为仰望而羞耻,也不必夸大其辞,非要做出美丽的向日葵的样子。其实仰望就应该是一种很朴素的姿势,像树下的儿童,仰望树上的果实。像田头守着牛歇息的农夫,想民间的心事。”高山和大海不会因自己的高大和宽广而嫌弃丘陵和小溪,丘陵和小溪一样不必因自己的渺小而自卑自弃,因为它们不过同样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罢了。人类社会其实也是一样,其实真正的大师,就蕴育在平常的阳光和平常的大地之上,不需要任何崇拜和关注的目光。那些名闻利养对太在意他的人来说,反而是毒药和囚笼了,正如老子所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外在的名利荣华,只对那些存在傲慢、虚荣等心灵痼疾的人才有影响,真正的大师是不齿于与它们为伍的,他们更愿意亲近平凡、亲近生活、亲近大地之根、亲近自然之母。正如诗中所写:“真实的阳光一定都在大地上,与大地一起,哺育苦难和幸福,哺育大师,和我们身前身后的许多日子。”
   进入21世纪,薛卫民的诗歌,继续这种哲理化的创作之路,对于哲理的表达更深刻也更到位了。如这首《在野草和庄稼间穿行》,作者借野草和庄稼之间的关系做比,写出了人类文明与原始自然本能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忘了,庄稼会替我们记着,最初是野草的籽粒,种出了后来的农业。野草和所有的植物是亲戚,野草更认为庄稼,是自己的兄弟,于是野草就经常出现在田野,来像进家门,走像从兄弟那儿回去。”文明的发展使人类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在追逐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适时地回归本性,回归原始的野性,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诗中写道:“熟视无睹的人们中有大智者,他们关心着久远以后的粮食和生机,于是偶尔的什么时候,野草被请进特定的房子,与禾苗會见,一次又一次反复交谈,回忆粗犷,回忆蜂飞蝶舞的大野地。”
   上世纪90年代,薛卫民以一首《相信死亡的人活得很好》,轻轻剥去了死亡沉重的含义,举重若轻地给死亡一个自然自在的“应得的轻松”这样一个充满哲理内涵的定义。而进入21世纪,薛卫民又以一首《夜色之歌》,颠覆了“夜色”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含义,诗中写道:“本是一种无辜的颜色,却要将许多罪恶承担,如同肥沃的黑土,无奈罂粟的妖艳,我们都曾诅咒过它,很少有谁保持默然,并因此养成一种,似乎很文明的习惯。”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其实,正是夜色经常拯救我们,使我们活着的时候,也能间否闭嘴或闭眼,闭嘴使我们重温倾听,闭眼使我们看得更远。”
   白昼中,人在噪声中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往往陷入浮躁的心情中,难以自拨,而夜色给了人们一个安静的,能够反思自己、休息自己的空间。正如诗中所写:“在天光朗朗的白昼,我们成为噪音,同时在噪音中心烦,而且总是,首先挡住我们视线的事物,首先让我们看见。”白昼时的纷扰不断,就如同海水因风起浪,波纹不止,使我们照不见其中映现的真实世界,惟有淡化我们心中的分别、执著,而现实名利成败的浮华之风淡去,才能看到自己的真心本性,才能找回复到我们生命原初的“自性清静圆明体”。正如老子所说:“静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惟有静坐观心,无思无虑,才能达到一个澄然无忧、浑然忘我,与天地一体的境界。也惟有经过夜的洗礼,才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新的明天,正如泰戈尔在他的《飞鸟集》中写的:“黑夜亲吻着临终的白昼,对他耳语道,我是死神,是你的母亲,我即将给你新生。”
   再如这首《居高临下》,诗中将物与物的不平等视为社会人生的常态,道破了许多人心中所想却不敢说破的真理,“先天就已注定,物与物绝不平等,人与人绝不平等,于是才有了起伏,连绵的起伏,既是地球的地貌,也是一切的人生。”然而这种不平等也确实有其有利的一面,“不平沉浮为竞争,起伏凸凹成风景”。有了不平等,才有了矛盾、竞争、冲突与战争,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人世间,称为阴谋与陷阱,自然界称为裂谷与溶洞,不可调和时就发动战争,不可抑制时就喷火流熔。沧海桑田起起伏伏,成为岁月。”在不平中起伏,在起伏中更替运行,似乎是历代社会发展不变的规律,这其间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都是局内的参与者,只有地狱和天堂中,才有局外的看客,“败北成功更更替替,成为剧情,地狱里有不转世的看客,天堂里有不下凡的掌声。”因为只有仙与佛,才没有是非善恶之心、名闻利养之想,也无所谓平等与不平等,超然地“拈花一笑”,看世间纷纷扰扰两叶舟:一者为名,一者为利。
   如果说薛卫民的前期诗歌还在渴望着一种超越自己、无欲无求的禅的境界的话,作者在21世纪则越来越理性地审视自己。他清晰地意识到,人的欲望本能是难以超越的,它和人共生共存,人无法回避,更难以逃避。于是,作者以一种冷眼旁观的视角仔细审视自己的欲望,坦然面对,如同面对一个长期交往,彼此了解到不分彼此的朋友。如这首《欲望》:“故意让焦渴,与泉水,保持必要的距离,让期待的时间延续,这使我有机会既是焦渴又是泉水。于是,不出所料,欲望显形了,而且不露则已,一露便呈现出从来未有过的清晰!我凝视欲望,如同我在很多时候,不怀好意地凝视自己,我在它的视野里,我和欲望,以含而不露的相互仇恨,相互颔首,相互致意。”不知诗人是否学过佛学,但据笔者所知,佛学的基本修行方法,一为止,就是放得下;二为观,就是看得破。这一“观”心之法,正像诗中所描绘的那样,把自己当成冷静的看客,静观己心,如同观察另一个自己,让自己心中的贪嗔痴慢,靜静地显露出来,不是敌视它,而是习惯它、亲近它、安慰它、教导它,使它慢慢地安静、渐渐地转化。从这个角度说,这首诗可谓是得佛家三味了。
   总之,作者很自然地将自己敏感的触角伸向哲思的天空,从哲思的高度审视着人类,剖析着社会和人性,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剖析着自己。哲理使他的诗歌深邃而空灵,仿佛插上了翅膀,而古典哲学中略显枯燥的哲学思想也因其诗意表达而平凡生动起来,诗歌与哲理在他的诗中水乳交融地结合为一种浓浓的况味来!
  
   注: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099。
  
   参考文献:
   [1] 老子,朱谦之校释:《老子》,中华书局,1984年版。
   [2] 庄子,王世舜注释:《庄子》,齐鲁书社,1998年版。
   [3] 泰戈尔,冰心、郑振铎等译:《飞鸟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中国民间儿童服饰装饰纹样入手,对其不同类型的装饰题材进行归纳整理,并试图分析其构成方法、造型、审美、寓意等,从而挖掘出装饰纹样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间 儿童服饰 装饰题材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S941-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间儿童服饰装饰纹样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以及审美和精神的体现。服饰是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
期刊
摘要 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行业率先兴起,而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带来了新一轮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同时宣告了后现代主义的来临,而广告里面的平面设计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形式,必然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从平面设计的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现代社会的平面设计都被打上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烙印。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平面设计 大师 影响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凉山彝族的传统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凉山彝族文化的载体。本文选取凉山彝族的传统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按地域、语言的不同将凉山彝族的传统服饰归纳为三大主要样式,分析了三大样式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并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方面剖析了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的宗教内涵。  关键词:凉山彝族 传统服饰 宗教内涵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
期刊
乔叶,专业作家,最早以散文写作进入文坛,从1993年发表处女作至今,乔叶从未停下过脚步。乔叶的散文抒发纯净、温暖感情。从2001年开始,乔叶把精力转向小说创作,相继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与散文相比,乔叶的小说印记鲜明,注重感知丰沛的生命形态,无论是长篇小说《我是真的热爱你》,还是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无不折射出人物的灵魂。从散文到小说,乔叶在两种文体之间完成了从轻灵到厚重的过渡。   乔叶初写小
期刊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产品的设计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者对产品形态的设计不再局限于简单美化与装饰,而是越来越重视产品的美学设计,将技术与形态进行完美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高品质、充满艺术性的产品。如果我们将产品视为功能的载体,那么其形态就是该产品与功能的中介。本文通过分析产品形态及其设计美学的相关概念,试图找出产品形态中设计
期刊
摘要 麦家的创作明显受到了博尔赫斯叙述技巧的影响,本文以麦家的三部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为例,分析麦家效仿博尔赫斯在小说中营造叙述迷宫,运用元小说的手法,采用叠套叙述的多声部叙述等手法,创作了一系列结合文学性与通俗性的“新智力小说”。  关键词:博尔赫斯 叙述迷宫 元小说 叠套叙述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文学观念还是创作
期刊
摘要 曾经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家庭伦理小说《双面胶》,以鲜活、本色的当代生活为题材,展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常态生活状况。作品成功塑造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的话语朴实逼真、灵动跳脱,不仅显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还表明了对文学本体坚定守持的创作立场。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在于它表现当下生活的叙述视角、关注民生的创作勇气、求真求实的审美追求。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建构的清晰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藏传佛教图案的审美特征和娱乐空间氛围诉求的对比分析,说明二者在调动人的感官、增强人心理感受方面存在一致性;并根据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从形式美感、氛围意境、科技创新三方面论述藏传佛教图案在娱乐空间中运用的方式以及运用的原则。  关键词:藏传佛教 绘画图案 娱乐空间 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图案一直是现代室
期刊
摘要 乔叶获鲁迅文学奖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不仅题目耐人寻味,叙述风格自然脱俗,更重要的是,在小说关于两代女性的性格冲突之讲述中,以毫无传奇的生活细节,塑造着生之深奥和生之伟大,乔叶用一个“慢”字概括了生命之渐次的演化、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冲撞与最终达成的和谐,于是“慢”就有了一种玄奥的内涵。  关键词:《最慢的是活着》 “慢” 苦难 力量 和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
期刊
摘要 在世纪之交有关革命叙述的小说中,以项小米、马晓丽、裘山山、姜安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军旅作家,以集群的方式表现出对历史再书写的兴趣。在革命题材小说这块“失声野地”发出了多重之声,与正史写作展开了反诘、互动和探询。本文以现代生命哲学的理性认知态度结合女性自身的真实体验,对小说主体进行性别解读,去发现权力对女性的压抑以及女性在历史中的真实。  关键词:性别 女性革命小说 婚姻 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