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增设的内容。教材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安排了两个内容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对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我们一线的老师应该明确编排意图,领会它的课程特点,同时还得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原则
教材编排“综合与实践”的意图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践性原则
落实一个“动”字,这里的“动”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身体上的动,即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体念,包括动手做,动眼观察等;二是心中的动即动脑,认真去思考活动当中的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才是最重要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是一节以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为题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结论、体验实验研究的数学活动课。教材安排这一实践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和发现斜面与地面成多大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学生们熟悉的一桶纯净水图,问学生一个人怎样将它搬到教室后面去,学生自然而然想到“滚”。再出示教材提供的两幅图,让学生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斜面可以解决生活很多问题,有时还能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提出“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的问题,设计了两次猜测过程:第一次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猜测,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想象斜坡与地面成锐角时,物体滚得远一些;第二次猜测:是30°、45°、60°、75°这几个锐角中,到底哪个角度,物体会滚得远一些?有的猜30°、45°、60°,有的猜75°,到底谁猜得对呢,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了。
2.自主性原则
体现一个“探”字,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有时学生想到的老师不一定能够想到,所以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可能给你一个惊喜。
引导学生利用不同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算出每次实验的平均数,并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規律。第一层次,以与地面成30°角的斜面为例,指导学生讨论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提供了实验结果记录表,让学生收集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并算出平均数。实验步骤如下:①用木板搭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成30°角。②将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顶上。③轻轻松开手,让物体自动往下滚。④等物体停止滚动后,量出它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实验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点:搭的斜面要平整,角度要调准。圆柱形物体放在木板的顶端,摆放的位置要一致。滚动时让它自由下滑,不要用力去推。量长度时卷尺要拉直,与木板垂直,从木板的底部量到圆柱形物体的后端,四舍五入取整厘米数。第二层次,让学生用木板分别搭成与地面成30°、45°、60°角及选择一个角度(可以是75°,甚至是90°)的斜坡,进行同样的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算出平均数。第三层次,引导学生比较每次算出的平均数,交流自己的发现。上述实验的设计,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扎实、有效地参与到实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来,并在这—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趣味性原则
突出一个“趣”字,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趣味产生兴趣,兴趣增加热情,热情提升欲望,欲望催发行动。《怎样滚得远》是“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有别于常规的数学课,学生可以在室外进行合作实验,学习地点的改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学习形式的改变显然大大激发探究的欲望,探究性学习内容学生们显然兴趣大增。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好玩”,感受到“做”数学的快乐。
4.开放性原则
提倡一个“放”字,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开放,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二是方法的开放,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可以用与“怎样滚得远”实验所得的结论相关的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对斜面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不只是为了省力,有时还需要考虑安全、舒适等其他因素,防止学生因主观臆断而产生错误的认识。
5.合作性原则
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通力合作。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怎样滚得远》实验环节显然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是这样的:设计能手2人,负责搭建斜坡;操作能手1人,负责摆圆柱形物体;测量能手2人,负责测量圆柱形物体滚动的距离;记录能手1人,负责记录每次实验的数据;小组组长1人,负责组员分工和计算实验数据。
总而言之,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做数学”,关键在“实”,形式要“活”,一定要“动”,“活”而不乱,“活”中增智,“活”中求实;“动”而有序,“动”而有导,“动”而有得。
【参考文献】
[1]谢应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学原则体系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原则
教材编排“综合与实践”的意图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践性原则
落实一个“动”字,这里的“动”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身体上的动,即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体念,包括动手做,动眼观察等;二是心中的动即动脑,认真去思考活动当中的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才是最重要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是一节以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为题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结论、体验实验研究的数学活动课。教材安排这一实践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和发现斜面与地面成多大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学生们熟悉的一桶纯净水图,问学生一个人怎样将它搬到教室后面去,学生自然而然想到“滚”。再出示教材提供的两幅图,让学生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斜面可以解决生活很多问题,有时还能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提出“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的问题,设计了两次猜测过程:第一次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猜测,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想象斜坡与地面成锐角时,物体滚得远一些;第二次猜测:是30°、45°、60°、75°这几个锐角中,到底哪个角度,物体会滚得远一些?有的猜30°、45°、60°,有的猜75°,到底谁猜得对呢,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了。
2.自主性原则
体现一个“探”字,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有时学生想到的老师不一定能够想到,所以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可能给你一个惊喜。
引导学生利用不同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算出每次实验的平均数,并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規律。第一层次,以与地面成30°角的斜面为例,指导学生讨论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提供了实验结果记录表,让学生收集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并算出平均数。实验步骤如下:①用木板搭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成30°角。②将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顶上。③轻轻松开手,让物体自动往下滚。④等物体停止滚动后,量出它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实验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点:搭的斜面要平整,角度要调准。圆柱形物体放在木板的顶端,摆放的位置要一致。滚动时让它自由下滑,不要用力去推。量长度时卷尺要拉直,与木板垂直,从木板的底部量到圆柱形物体的后端,四舍五入取整厘米数。第二层次,让学生用木板分别搭成与地面成30°、45°、60°角及选择一个角度(可以是75°,甚至是90°)的斜坡,进行同样的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算出平均数。第三层次,引导学生比较每次算出的平均数,交流自己的发现。上述实验的设计,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扎实、有效地参与到实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来,并在这—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趣味性原则
突出一个“趣”字,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趣味产生兴趣,兴趣增加热情,热情提升欲望,欲望催发行动。《怎样滚得远》是“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有别于常规的数学课,学生可以在室外进行合作实验,学习地点的改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学习形式的改变显然大大激发探究的欲望,探究性学习内容学生们显然兴趣大增。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好玩”,感受到“做”数学的快乐。
4.开放性原则
提倡一个“放”字,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开放,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二是方法的开放,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可以用与“怎样滚得远”实验所得的结论相关的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对斜面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不只是为了省力,有时还需要考虑安全、舒适等其他因素,防止学生因主观臆断而产生错误的认识。
5.合作性原则
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通力合作。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怎样滚得远》实验环节显然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是这样的:设计能手2人,负责搭建斜坡;操作能手1人,负责摆圆柱形物体;测量能手2人,负责测量圆柱形物体滚动的距离;记录能手1人,负责记录每次实验的数据;小组组长1人,负责组员分工和计算实验数据。
总而言之,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做数学”,关键在“实”,形式要“活”,一定要“动”,“活”而不乱,“活”中增智,“活”中求实;“动”而有序,“动”而有导,“动”而有得。
【参考文献】
[1]谢应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学原则体系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