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一个演员的思想反射弧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演员来说,出戏后再说角色是很难的事儿。往好了说,还是往坏了说?最起码应该是往真处说。
  靳东说他最喜欢荣石(《箭在弦上》)和黄志雄(《温州一家人》),因为这两个角色有赤子的真。在我看来,荣石在那样匪夷所思的剧情里,有种罕见的沉稳;而黄志雄寥寥数笔,却给观众以最浓的孤独。而沉稳与孤独,也是靳东本人给我的本真印象。当然,他很丰富,是那种言之有物的丰富。做他的访问,眼前展开的是对演员认知的全新境界。
  他很不同。与他聊天,你会觉得是在一个隐密的象牙塔里攀岩。说起戏剧,他是学术型的专家;聊起人生,他是单向度的深刻者。谈兴正酣时,他会析事辩理,甚至用词极其精准,不容偏颇,他会礼貌地纠正你,用温和的语调,但又全无散淡的、得过且过的意思。
  靳东23岁进中戏,27岁毕业,是中央戏剧学院有史以来最老的新生。他上大一时,刘烨已经上大四,年龄比靳东还小。那时,校园里有人戏称靳东为“师弟哥哥”。
  他爱读鲁讯,读老庄、《金刚经》,所以有时会有一种忧愤和悲悯,但又很节制,以绝不给任何人找麻烦来克己。一度,靳东很寂寞,做为成千上万的演员之一,在他还未得到认可的时候,他在博客里写孤独,在坚持的过程中,学着享受孤独。同时,他善于思考,大到国家历史,社会形态,自身情感,他像强迫症一样地去思考,他认为问题搁在那儿,不是解决之道。事实也证明,在娱乐圈非你即我的氛围中,不是通过妥协找一条中间的路可以行得通。所以,要想透了。想透了人才能通透,而通透会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
  他平时写繁体字,让人以为他泥古不化;但他也玩哈雷、挎子,是个十足的机械控。看似动静差异极大的两件事,其实需要的是一种专注力。他说,车队每次在五环边集结,往怀柔密云一口气跑个二三百公里,驰聘的时候,大脑里不会想其他的事。就像他进了片场,就会把自己专注于人物身上,不容自己出戏一样。
  12月1日,靳东拿到话剧界最高奖项“金狮奖”。在这之前,人们只知他出演的《日出》、《惊天雷》,却少有人知道他每年要投入四五十万支持小剧场话剧,而三年一次的“金狮奖”旨在表彰为话剧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对于他来说,也是实至名归。
  最怕一生沿着一条线
  我喜欢水到渠成,轻松的自然的走一条路。你如果告诉我什么事是一定、必须做好的,恰恰相反我就一定做不好。
  我在儿立之年后,回过头来看自己成长的道路,能走上这条路特别偶然。在中戏毕业前夕,我翻出当年记录的一些东西,有篇十九岁的日记,让我特别感触。当时的心境就是自己每天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走,不是不敢,而是真的不知道。其实在上大学前的五年我做过很多事,开过酒吧、纸厂、饭庄,等等,我那个酒吧的名字叫“燃情岁月”,根据一部电影的名字取的。即使尝试了这么多,这五年也一度让我以为是虚度了。
  好在,我还是个善于思考总结的人。我知道,我很怕一生沿着一条线走,我应该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活法。就像如果一个角色从头到尾不变的性格,我也觉得很可怕,会让我对这份工作失去兴趣。
  有一天,我在院里蹓跶,碰到一个在济南电视台工作的邻居,他问我最近在干嘛呢,我说没事啊,他问,你会演戏吗?
  我迎来了人生的第一部戏《母亲》,当时已拿了金鸡奖的岳红演女一号,我演男一号。很多年后我问为什么会找我这样从不知道演戏是什么的人来演,他们说,就是要让人看了不觉得在演戏,往那一站就是楚楚可怜,让人觉得心疼,他们要找的人物基调是纯净。在这部戏的拍摄中,我用了不到一星期,把现场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学会了。我恍然大悟,哦,原来拍戏是这样的。
  随着拍摄进程的推进,在剧组同事的鼓励下,我的自信慢慢出来了。这时候就恍惚觉得,对演戏的兴趣还成。我在短暂的几个月里,活在另一个世界,按他人的人生轨迹活了一遍。往深处说,这个职业给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在有限的几十年里,可以活出超出常人几十倍的活法。这是我最真实的出发点,也是我对戏剧兴趣盎然的根本所在。
  进入中戏之后,除了来自学术和专业的训练,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那一届很多人,我是拍戏最多的学生,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真的超过了很多前辈。我渐渐发现,对戏剧的感情就像对自己喜欢的物件一样,了如指掌的过程太好了,它让你一点点抽丝剥茧,一点点看到自己的内心。
  中戏图书馆有全世界最全的戏剧丛书,我自己的借书卡不够,我常借同学的来用,有一年暑假,我读了六十多个剧本,现在不记得四年中读了多少名剧。读书的过程给我带来更多的思考,那些戏剧大师,已经不是戏剧家或文学家,他们可以说是一个哲学家,或是有自己鲜明哲学体系的戏剧家,戏剧对人性的思考应该远远超过戏剧的范畴。我觉得,一旦学校的氛围让学生上了瘾,那就不用教学了。
  这时候我会想,《秋雨》是我的第一部电影,《母亲》是第一部电视剧,演得好或不好,不应该以是不是一个新人的视角来做为衡量方式。戏剧这个载体,它究竟要呈现什么,我更要想清楚。越往后走,我会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研究。戏剧讲得是专注力,随着年龄的成长专注力会越来越强,尤其是对于一身相伴的事情,更要方方面面考虑周详。
  力所能及地做出点儿厚度来
  《温州一家人》的黄志雄,40来场戏的一个人物,说起来是在拍《箭在弦上》时制片人侯鸿亮请我来串几集。说到这儿我有点儿自豪,拍过高满堂老师两部戏,《闯关东》也是40多场。记得做客《艺术人生》时,记者让我聊聊跟萨日娜老师的关系,我说我就是去串戏的。后来高满堂老师说,我没费什么笔墨的角色,你给演得这么生动。这让我觉得,让人动心的一瞬其实是不容易捕捉的,技巧和经验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且我丝毫不认为这能打动观众,我依然用最古老和最笨的办法来诠释人物。
  比如黄志雄,他从战场上回来,心灵被战争伤害和摧毁,他用酗酒来麻木自己。我演他的时候超级难过。那时我们剧组在欧洲的科西加岛,是地中海中间的一座岛屿。生活中的我是滴酒不沾,那几天我拎着酒瓶子,胡子拉碴、蓬头垢面的,穿个破军大衣走哪儿坐哪儿,就是很颓的感觉。我们制片主任说,靳老师,我再给你整条烟儿。其实我喝两口就晕,但这个人物抽闷烟,酗酒,必须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有时候我独自坐在海边,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沧桑的建筑,本身就有一种伤感,我就很想跳下去。其实这种进入人物的专注,留在画面里也就一瞬间,而把这一条演完,就像连着抽了一整包烟似的,有点犯恶心,很难过。   昨天我去打球碰到方子哥,他说,靳东啊,你是我偶像。不过,咱能不能不同一个发型出现在两部戏里?我说没办法啊。他说,那你就不能弄个中分吗?(笑)老爷子很可爱,他最近在追我的这两部戏,这让我也挺自豪的。
  不过,虽然荣石也是我喜欢的角色,但我对《箭在弦上》这部戏本身不是很满意,昨天晚上我还在跟一个策划聊这部戏。我当时拿到剧本时说,这什么玩意啊?你们有没有一点知识和文化,背一篓箭可以杀一个日本中队?我考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不知道一个小分队是多少人?知道他们的战斗力吗?他们的一个小分队曾经占领过八座县城。做戏要有一个可信度和知识基础,不然你就直接去拍那种玄幻的不着边际的戏。
  但为什么又接了荣石这个人呢?后来好几拨人来找我谈,很有诚意。但一码归一码,我说要是让我来演,丑话在先,我要荣石往真实了去走。结果,这个人物我自己加了七十场戏,一边拍一边写,把人物转变缺乏的衔接部分一一补足,有了人物变化的过程。
  还有一个原因是,通过荣石我看到今天的社会现象。记得当年看《狼图腾》,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它写出狼文化和羊文化的区别。而国人几千年来津津乐道我们有极强的融合能力,这其实挺可怕的。而这个角色他本身的骨架好,他深谋远虑也好,苟且偷生也罢,被人误解也好,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日本人赶出热河去。我想通了之后,开始武装自己,完成人物自身的起承转合。
  好吧,现在这部戏在播地面,卖了1个亿左右,走哪儿都是收视冠军,我想这也许是时下市场的缩影吧。也有记者问我怎么看待这部戏,我说可能这部戏完全融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深圳电视剧频道的总监曾发短信给我,荣石是让我看下去的理由。我并不以此为豪。我曾跟编剧直言不讳地说,一年以后,我们拭目以待,别管现在收视多火,《箭在弦上》也不会留下什么。一部剧在故事好看的基础上,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做出点厚度来。
  这个行业需要一些人来坚守,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边看也要一边检讨自己,就像一个杯子,从不同角度看它有不同侧面。在现实生活中,在戏剧舞台,只要我站在上面,这舞台就是我的。所以我将来选戏的方向,还是更钟情于严肃、现实题材的戏。
  人要珍惜自己的语言,表演也是。通过每个角色来传递我对人性和情感的理解认知,或多或少已经做到了。接下来要想的是,在这个领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性的贡献,我不希望一生是虚度的。
其他文献
“机器人”(Robot)一词最早出现于1920年捷克科幻作家卡雷尔·恰配克(Karel apek)的《罗索姆的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原文为“Robota”。这个词语创造之初即带有“奴隶”之意,强调了机器人之于人类的关系为主仆关系。1942年,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其小说《我,机器人》(I, Robots)中提到机器人
期刊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选择。它的潜在命题是,如果并非真正的热爱电影,你撑不下去的。高成本,高强度,低回报,基本是对目前中国电影市场里的剧照师的真实写照。然而尽管如此,凭借着那些人文理想,还是有人坚持了下来。剧照在电影的边缘上,充当着一些人的梦想,成为一些人的骄傲。  就像有着四十多年从业经历的美国女剧照师Mary Ellen Mark说:“在记录他们的过程中,我也一同经历着电影里最美妙的部分。”  梦
期刊
近来有两组数字被拿来对比,一是“双11”淘宝日销售额350亿,二是影视行业年总产值300亿左右(电影200亿票房+电视剧100亿销售)。有人戏言,“马云用两片胸罩就把整个中国影市罩住了”。  人艰不拆。虽说这行业不比金融、房地产、互联网这些大土豪有“钱”,但难挡暗流汹涌,神秘光鲜,也最能吸引“高大上”土豪的瞩目。总有人在腾云驾雾地聊电影,谈投资,或者吊凯子。前赴后继,看上去像轮盘赌,只要不出局,总
期刊
法国导演、影评人路易·德吕克创造了一个法语词“cinéphilie”。  这个词特指人对电影所产生的独特迷恋,这种“迷恋”比普通的影迷、电影爱好者所能产生的对电影的感情更深。  借用苏珊·桑塔格的描述:“这种迷恋不仅仅是喜欢,而是一种电影的审美品位,建立在大量观看和重温电影辉煌历史的基础之上。”  后来,国内电影研究者为以这种方式爱电影的人起了个名字:“迷影人”或“影痴”。  文化之都的北京是“迷
期刊
无论你们已经走了多远的路,乡情都长在你们的守望里。  你们经历着大时代,演绎着小故事。  创业与梦想,荣耀与坚持,在此间生生不息。  与理想主义者喝茶  说起高满堂、侯鸿亮、孔笙的关系,《闯关东》之后他们合作多次,有人用“铁三角”来形容。侯鸿亮是山东影视集团制片人,打理北京办事处事务。他从九十年代踏足影视界,孔笙既是他的知交,又是他的老师。而高满堂,业内有个段子说,千万别跟他提《闯关东》,否则他会
期刊
前段时间,因为《代号十三钗》的“片场藏獒袭击事件”,李依馨恍然觉得自己可能要红起来了——媒体的采访邀约像雪片一样纷沓而至,每天有上百的陌生号码打进来要她谈谈对韩雪的看法。李依馨惊呼从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关注。  现在,李依馨的花容恢复的十有八九,也在忙自己的新戏《我叫王土地》,对于这死里逃生的一劫,她倒看得开,“要不是狗嘴留情,怕是到韩国整容也回天乏术了!”当然,也没忘了替韩雪雪冤,片场的狗当然是片方
期刊
故事梗概  电影讲述一个寄养在寺庙的童子僧东东,聪明调皮,心灵手巧,喜欢搞恶作剧,尤其喜欢捉弄他的那些师傅们。一帮匪徒探知寺内藏有宝物,以赈灾义演为噱头骗得寺院的方丈与众僧离寺演出。在下山途中,被汽车落下的东东只得返回寺院,由此发现了盗贼的阴谋。东东在小姑娘明明的帮助下,利用熟悉寺院环境及平时整蛊师兄们的的小技术,设计种种关卡,让盗贼吃尽苦头。和美国电影《小鬼当家》系列相比,《小和尚大当家》同样是
期刊
战争剧一直是电视剧类型里的重头戏。大多剧集气势恢宏,场面壮观,人物正反鲜明,主人公正义凛然,根正苗红,自然成为观众们的“心头好”。李幼斌、陈宝国、孙红雷等大咖也都是从战争剧中脱颖而出,从而戏路宽广。  2012年岁末,沐浴着十八大的春风,一批战争剧登上荧屏。但与以往不同,不少港台艺人走入“战场”。 从刘恺威主演的《战火西北狼》到吴奇隆加盟的《向着炮火前进》以及周渝民出演的《彼岸1945》,偶像们纷
期刊
记得那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距离第一部《虎胆龙威》(Die Hard)上映如今已经有整整25年,如今以光头硬汉形象示人的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在1988年还是毛发浓密的青壮小伙,25年前的这部《虎胆龙威》奠定了他在动作电影界的超级巨星之路,也创造了“非超能力”英雄(至少当时是)徒手对抗暴徒招牌类型片。2013年2月14日,《虎胆龙威5》(A Good Day to DieH
期刊
年末的电影大战已经打响,电视剧领域何尝不是“硝烟迷漫”?各家卫视纷纷拿出“压箱底”的大戏斗法,看看到底谁是观众的“宠儿”。  《隋唐英雄》可谓大戏中的佼佼者,不仅投资是史无前例的,演员阵容同样强大,老牌戏骨与新时代偶像同场飑戏,共同演绎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变迁。湖南卫视投入大量资金引入此剧,希望借此为全年的金鹰独播剧场完美收关。而年代大戏《乱世三义》则集结了泰斗级编剧俞智先的呕心沥血之作与著名导演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