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关于羌族舞蹈课堂钢琴伴奏音乐的应用研究。古朴的羌族民间舞蹈大多都保留着原始之风,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不需要旁人伴奏,舞者自身就是音乐伴奏者。但作为师范学院的舞蹈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别,他们对羌族文化,羌族音乐了解甚少,为了更好的传承羌族文化和羌族音乐舞蹈,在课堂上,用钢琴作羌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伴奏乐器,是一种较简单、方便伴奏形式。对弘扬民族文化,保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在搜集了大量的原始素材的基础上,选取了羌族民间歌舞中部分体裁,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从羌族文化,羌族民歌,羌族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部分舞蹈的音乐特点几个方面对羌族民间舞蹈旋律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对部分舞蹈音乐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并把舞蹈音乐记譜,将部分代表性歌舞音乐配奏改编成钢琴舞蹈伴奏曲谱,从而对羌族舞蹈伴奏的民俗性音乐进行探讨。本文分三章来论述羌族舞蹈伴奏音乐,第一章为羌族音乐文化特点概述,第二章为羌族“歌仙节”音乐特点,第三章为羌族舞蹈钢琴伴奏。
【关键词】:羌族文化;羌族舞蹈;羌族音乐;钢琴伴奏
一、羌族音乐文化特点概述
中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在悠悠岁月里,每个民族都被时间长河冲刷出了自己特有的模样,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另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30多万人(2000年统计)。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字。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音乐。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歌舞有喜庆歌舞和丧事歌舞两种。①用于丧葬仪式的丧事歌舞并不表现悲伤情绪,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颂,对死者亲属的安慰;②喜庆歌舞(羌语称“洒朗”)则广泛用于各种喜庆活动。表演时,人们分成两组,围成圆圈,轮番歌舞。各地羌族舞蹈大体相近,音乐则因地而异。羌族这个民族从远古走到今天,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在中国及世界民族史上都十分罕见,因此而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活标本",于世界民族进化史、文化演进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羌族传统节日“瓦尔俄足”,汉语称为“歌仙节”“领歌节,从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与本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古老的母系崇拜习俗密不可分。瓦尔俄足经历民间不懈传承,仍完整保留了古羌固有的独特民俗文化。也是当今羌族最盛大的旅游节日。瓦尔俄足是一项以女性为主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它集歌舞、饮食、宗教、习俗、服饰、建筑等于一体,能较完整地反映羌族文化梗概,在羌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研究和观赏价值。通过对羌族瓦尔俄足节庆中舞蹈音乐的研究,能深入了解古羌民族宗教文化内涵,对研究羌族女神崇拜习俗,民间歌曲、原始舞蹈、教育等都有很高价值。
二、羌族“歌仙节”的音乐特色
了解学习羌族音乐舞蹈,“瓦尔俄足”里的各类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本文将从旋律、节奏、结尾、曲式等几方面介绍“瓦尔俄足”舞蹈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特色
1、级进在“歌仙”活动中音乐旋律线通常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音程级进是最基本的特征。级进特性不仅体现在乐句、乐汇的内部结构,且体现于不同乐句、乐节之间的连接上。在级进式的旋律中插以四、五度音调,并用含有先现音等构成的旋律节奏音组。旋律中很少有半音音程和半音倾向进行,偶尔出现的跳进音级,实为级进音级的转位变化而形成的,但有时也会出现跌宕起伏的现象。
2、小三度在“歌仙”活动中歌曲频繁地出现小三度(尤其是角-徵的小三度)的使用。小三度的使用给乐曲带来了暗淡柔和的色彩。
3.线条样式“歌仙”活动中女性演唱的歌曲,总体分析,歌曲旋律线比较多样,既有抛物型的旋律线,又有波浪式的曲折型旋律线,还有曲折型和抛物型相结合的旋律线。
4.终止式“歌仙”活动中的旋律主要结束在小节的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上,形成频繁的弱结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结束音是跨小节切分音。即结束音在弱拍弱位置上,时值延至强拍。消弱了后一小节强拍音的重音。类似于跨小节延音记号的含义。
(2)结束音落在弱拍上。这里指的是结束发音点及其时值都结束在弱拍(弱位)上。结束少了一种“延续感”,但是,却多了一种戛然而止的意味,表现了羌族女性的柔美之感。
(3)旋律突出主音效果,并结束在弱拍上或强拍弱位上。
(二)节奏、节拍由于“歌仙节”活动在户外进行,在活动过程中,很多都是女性围坐在一起,集体进行即兴歌唱,并且边唱边跳。当情绪高涨时,速度越来越快,节拍也相应地随情绪改变。如由44改为34等,在演唱中,将某些音根据情绪自由的延长或缩短。因此,“歌仙节”活动中的歌曲的节奏也大都比较灵活自由,旋律依据歌词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的节拍也比较自然,而且经常采用变化拍子。从基本节奏形态来看,活动中的歌曲主要以均分的节奏为主,有时带有自由延长音。前短后长的节奏比较常用。例如:××·、×××、××·和前长后短的×·×、×××、×·×节奏型最为典型。
从形态和结构上看,前短后长的节奏型与前长后短的节奏型似乎有很大的差异,但实际上这两种节奏型有着许多共同之处。1.两种节奏型都与羌语的语音节奏韵律习惯极其吻合,与自然润腔相贴近。2.附点音出现均是为了强调和拉长强音时值。3.两种节奏型都属于羌族歌曲音调中最为典型的节奏型,它们在“瓦尔俄足”活动歌曲旋律的发展中彼此相互依存,对音调特色的形成起着核心构架作用。歌曲的节拍变化较多,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歌词的缘故。
(三)曲式结构“歌仙节”活动中女性歌曲的曲式结构大多篇幅比较短小、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有以下几种。1.四句或四句以上乐句结构体较为常见。这种结构形态,容量较大,表现力也更丰富,旋律关系也更复杂,结构形态更多姿多彩。有呈“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发展特点。2.三句体结构的乐段比使用较少。三句体打破了平衡对称的布局,使旋律发展有新的特点3.两句体的乐段是”瓦尔俄足”活动歌曲中比较简单的乐段结构。这类结构在”瓦尔俄足”歌曲中使用较少,两句的旋律非常相似,这种结构体现出一问一答的呼应功能,一上一下的平衡功能,一起一落的对应功能,一静一动的稳定功能。上句用调式主音以外的音作结,下句则结束在调式主音上。4.有的乐曲,不能十分清晰地以乐句为划分。羌族“歌仙节”活动的由女性演唱的歌曲,同羌族歌曲相比,曲式结构较为复杂,句式的变化比较丰富,表现力也更强,所表达的含义也更深厚。调式以徵调式为主,体现了一种阴柔之美。符合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
三、羌族舞蹈音乐钢琴伴奏谱例
以上用“歌仙节”音乐为主要音乐元素,在保持羌族歌舞音乐原有的特点之上编辑了14首羌族舞蹈音乐伴奏,为学生在课堂上对羌族舞蹈音乐的民俗性的音响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歌仙”中非常具体代表性的歌舞音乐片段,它们从旋律的音程关系,线条的形态、节奏、节拍的各方面体现出了羌族歌舞音乐的民俗性,同时,在钢琴键盘上能弹奏出的相应音符,所以,希望可以为课堂中羌族音乐舞蹈的的学习和传承能起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羌族文化;羌族舞蹈;羌族音乐;钢琴伴奏
一、羌族音乐文化特点概述
中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在悠悠岁月里,每个民族都被时间长河冲刷出了自己特有的模样,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另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30多万人(2000年统计)。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字。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音乐。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歌舞有喜庆歌舞和丧事歌舞两种。①用于丧葬仪式的丧事歌舞并不表现悲伤情绪,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颂,对死者亲属的安慰;②喜庆歌舞(羌语称“洒朗”)则广泛用于各种喜庆活动。表演时,人们分成两组,围成圆圈,轮番歌舞。各地羌族舞蹈大体相近,音乐则因地而异。羌族这个民族从远古走到今天,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在中国及世界民族史上都十分罕见,因此而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活标本",于世界民族进化史、文化演进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羌族传统节日“瓦尔俄足”,汉语称为“歌仙节”“领歌节,从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与本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古老的母系崇拜习俗密不可分。瓦尔俄足经历民间不懈传承,仍完整保留了古羌固有的独特民俗文化。也是当今羌族最盛大的旅游节日。瓦尔俄足是一项以女性为主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它集歌舞、饮食、宗教、习俗、服饰、建筑等于一体,能较完整地反映羌族文化梗概,在羌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研究和观赏价值。通过对羌族瓦尔俄足节庆中舞蹈音乐的研究,能深入了解古羌民族宗教文化内涵,对研究羌族女神崇拜习俗,民间歌曲、原始舞蹈、教育等都有很高价值。
二、羌族“歌仙节”的音乐特色
了解学习羌族音乐舞蹈,“瓦尔俄足”里的各类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本文将从旋律、节奏、结尾、曲式等几方面介绍“瓦尔俄足”舞蹈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特色
1、级进在“歌仙”活动中音乐旋律线通常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音程级进是最基本的特征。级进特性不仅体现在乐句、乐汇的内部结构,且体现于不同乐句、乐节之间的连接上。在级进式的旋律中插以四、五度音调,并用含有先现音等构成的旋律节奏音组。旋律中很少有半音音程和半音倾向进行,偶尔出现的跳进音级,实为级进音级的转位变化而形成的,但有时也会出现跌宕起伏的现象。
2、小三度在“歌仙”活动中歌曲频繁地出现小三度(尤其是角-徵的小三度)的使用。小三度的使用给乐曲带来了暗淡柔和的色彩。
3.线条样式“歌仙”活动中女性演唱的歌曲,总体分析,歌曲旋律线比较多样,既有抛物型的旋律线,又有波浪式的曲折型旋律线,还有曲折型和抛物型相结合的旋律线。
4.终止式“歌仙”活动中的旋律主要结束在小节的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上,形成频繁的弱结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结束音是跨小节切分音。即结束音在弱拍弱位置上,时值延至强拍。消弱了后一小节强拍音的重音。类似于跨小节延音记号的含义。
(2)结束音落在弱拍上。这里指的是结束发音点及其时值都结束在弱拍(弱位)上。结束少了一种“延续感”,但是,却多了一种戛然而止的意味,表现了羌族女性的柔美之感。
(3)旋律突出主音效果,并结束在弱拍上或强拍弱位上。
(二)节奏、节拍由于“歌仙节”活动在户外进行,在活动过程中,很多都是女性围坐在一起,集体进行即兴歌唱,并且边唱边跳。当情绪高涨时,速度越来越快,节拍也相应地随情绪改变。如由44改为34等,在演唱中,将某些音根据情绪自由的延长或缩短。因此,“歌仙节”活动中的歌曲的节奏也大都比较灵活自由,旋律依据歌词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的节拍也比较自然,而且经常采用变化拍子。从基本节奏形态来看,活动中的歌曲主要以均分的节奏为主,有时带有自由延长音。前短后长的节奏比较常用。例如:××·、×××、××·和前长后短的×·×、×××、×·×节奏型最为典型。
从形态和结构上看,前短后长的节奏型与前长后短的节奏型似乎有很大的差异,但实际上这两种节奏型有着许多共同之处。1.两种节奏型都与羌语的语音节奏韵律习惯极其吻合,与自然润腔相贴近。2.附点音出现均是为了强调和拉长强音时值。3.两种节奏型都属于羌族歌曲音调中最为典型的节奏型,它们在“瓦尔俄足”活动歌曲旋律的发展中彼此相互依存,对音调特色的形成起着核心构架作用。歌曲的节拍变化较多,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歌词的缘故。
(三)曲式结构“歌仙节”活动中女性歌曲的曲式结构大多篇幅比较短小、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有以下几种。1.四句或四句以上乐句结构体较为常见。这种结构形态,容量较大,表现力也更丰富,旋律关系也更复杂,结构形态更多姿多彩。有呈“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发展特点。2.三句体结构的乐段比使用较少。三句体打破了平衡对称的布局,使旋律发展有新的特点3.两句体的乐段是”瓦尔俄足”活动歌曲中比较简单的乐段结构。这类结构在”瓦尔俄足”歌曲中使用较少,两句的旋律非常相似,这种结构体现出一问一答的呼应功能,一上一下的平衡功能,一起一落的对应功能,一静一动的稳定功能。上句用调式主音以外的音作结,下句则结束在调式主音上。4.有的乐曲,不能十分清晰地以乐句为划分。羌族“歌仙节”活动的由女性演唱的歌曲,同羌族歌曲相比,曲式结构较为复杂,句式的变化比较丰富,表现力也更强,所表达的含义也更深厚。调式以徵调式为主,体现了一种阴柔之美。符合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
三、羌族舞蹈音乐钢琴伴奏谱例
以上用“歌仙节”音乐为主要音乐元素,在保持羌族歌舞音乐原有的特点之上编辑了14首羌族舞蹈音乐伴奏,为学生在课堂上对羌族舞蹈音乐的民俗性的音响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歌仙”中非常具体代表性的歌舞音乐片段,它们从旋律的音程关系,线条的形态、节奏、节拍的各方面体现出了羌族歌舞音乐的民俗性,同时,在钢琴键盘上能弹奏出的相应音符,所以,希望可以为课堂中羌族音乐舞蹈的的学习和传承能起来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