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师观念,深化课堂改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ai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实践证明,实施教学改革,必须观念先行,而观念的转变必须与行为转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这种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目中有“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更新学习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以前的教师本位、知识本位转变成人本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其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外在性、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教学时要着重考虑学情,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概念、技能和态度?某一主题中哪一部分是学生较难懂的?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奋点在哪里?等等。
  二、脑中有“法”——注重教师主导作用,更新教学观。
  尽管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着重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削弱教师的主导性。没有教师有效的“导”,学生的“学”不仅难以保证正确的方向,而且难以保证应有的效率和效益。
  “僵化”是传统课堂的“痼疾”,“多动”是当下课堂的“新症”。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教师有效的导学方法。很多课堂活动流于表面,重形式而轻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抽象化的感知阶段,使学生理解力的发展限制在特殊的物质符号的低级水平,其结果是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导”之无方,“放”之无度,缺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控和指引,那么,学生的学习必然处于无序、无效状态,“自主”必然变成“自流”。因此,教师应从关注“如何教”转移到更多地关注“如何导”,始终贯彻“学导并举”的教学思想,处理好教学中最主要的两对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价值引领与自主建构。这两对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胸中有“图”——贯彻三维目标,更新教育观。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学习目标不完整,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以“知识本位”替代“发展本位”和“价值本位”;目标操作差,过于笼统和抽象,离开了对教材的分析,缺乏可操作性,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目标见物不见人,不了解学生,没有分析学情,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备课时,教师应该考虑:课堂教学指向哪里,如何走到目的地,教学板块的设计,教学程序的演进,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的评价,学生的参与、思维乃至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在胸中有个“路线图”,要学会“放电影”,让自己“一目了然”。
  一个活动的设计、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则教学素材的选取、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自己做出这一准备的目标是什么,如果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这种备课是有效的,是能达到目标的;如果单纯为活动而活动,为情境而情境、为素材而素材,那么这种备课就是低效的,甚至还会将教学引入歧途,误导学生的学习。
  四、心中有“书”——挖掘文本材料,更新教材观。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蓝本、教学的依托。文本里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情感信息。教师要善于去挖掘,去利用,去取舍,去整合,植根文本,透过字面探索更深层的内涵与教育意义。
  心中有“书”,但不可全是“书”。要处理好“与教材同构”和“与教材异构”的关系。“与教材同构”,即教材是蓝本,是用以教学的工具;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对于全套书的基本结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要有全面、清晰、准确、科学、高位的把握。“与教材异构”,即“二次开发教材”。一是可以替换教材的例子;二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三是对于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四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五、手中有“资”——开发教学资源,更新课程观。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养成搜集资源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根据校情、学情,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开发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资源并不全在网络中,可以在生活中,可以在阅读中。学校内外的事件、身边的人和事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是否留意,是否用心去发现,并把它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课贴近生活,变得趣味、幽默而又丰富多彩,最终让教学、生活与测试达成和谐统一。
  当然,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否定自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自我更新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讲,让其了解一种新观念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了解观念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行为,只有当新的观念真正被其认同,内化为一种理念的时候,才能成为转化行为的动力。
其他文献
我们通过文本学习语言,文本便是我们先要读懂的。要想读懂文本,首先我们就必须先理解文本的语言,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然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朗读指导往往过于生硬,不得其法。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而不能真正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的朗读效果常会让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我想,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中的语言,还原文中的形象或情景,与作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加工再创作。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回顾平时的朗读教学实践,我浅谈一下心得:  一、激发兴趣,入文朗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
期刊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但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适当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合作探究”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学习者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目标既有教师预设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学生对于分层次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  2、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发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创新思维、塑造健康人格是当今教育和教学正在研究的重要问题。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指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或认识意义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大量的创新思维主要指“再发现”式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认为: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
期刊
本文首次成功地将高精度的光测力学位移测试技术应用到模拟地层的新型变弹模的相似模型上,并测定了煤层下岩层的移动角及上下岩层的位移分布情况。本测试技术是激光技术和现
任教二十余载年,当班主任十余载,回首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颇感当教师累,当班主任更累,当然这其中有苦更有甜,仅就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谈点滴感悟,与大家探导。  一、树形象,言传身教  可以说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一个班级的学生面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方法,组织管理能力及自身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
期刊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效果较为明显的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期刊
在整个的小学教育教学中,高年级是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问题的,而且很严重。高年级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乃至中学的学习成绩。越学越有劲和逐渐丧失信心,越学越没劲.也往往使我们当教师的悲喜交加。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是高年级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也是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关键。通过我平时的观察和摸索,认为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下列几个方面:  一、上五年级后学生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