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的经济工作目标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往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则是“又快又好”。
“好”字排在“快”字之前,看似—字之差,实则含义丰富。它寓含的是发展理念的转型,也就是强调科学发展,把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放到速度的前面,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所谓“好”,指的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快”指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为应对因国企改革大量工人下岗而产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选择了一条数量发展之路,“快”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从1990年至2005年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9.7%,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也从1990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特别是最近3年来,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老百姓也从“又快又好”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可以说,这一切都已使中国具备了“好”起来的物质基础和潜力。
但要看到,中国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能源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两成的目标。但今年上半年的单位GDP能耗却不降反升,而从全年来看,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能耗目标极为不易。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也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今年以来,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内需不振。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创历史最低,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曾达到了62%。另外,今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9%,消费仅为35.7%。
总之,加多年罕见的高速增长,虽然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有所缓解,但在“快”字背后,中国经济的均衡性、协调性已大打折扣。在国内,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大而不强、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还在困扰着中国。环境、污染、能源,农业等薄弱环节成了制约发展的软肋。体制改革滞后更成为掣肘因素。要完成节能降耗减排指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未来的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在“好”的前提下实现快速发展。
事实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质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使经济发展由目前的粗放增长转变到依靠技术和自主创新的集约增长上来。这其中,重要的是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活动不仅要求资本的密集投入,更需要技术密集投入。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也应注意与技术密集型的结合。这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刚性要求。
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必须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经济增长的思路,从重视经济增长的“量”转变为重视增长的“质”。在中央的各项政策和要求出台之后,落实的关键就在于各级地方政府。同时,还应建立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又好又快”发展的各级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快”的考核可以看GDP的增长,“好”也要有一个考核指标,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使之与干部的提拔和任用结合起来。以往的经验说明,没有一个制度和机制保障“好”的发展,在经济过热面前,地方政府不计成本、不顾风险、不惜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投资冲动,依旧强烈。对他们来说,终结“GDP崇拜”,绝非易事。
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和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的必然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部署,可以说是“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鲜明体现。当下的任务,就是在各项具体工作中,把“又好又快”的发展变成现实。
“好”字排在“快”字之前,看似—字之差,实则含义丰富。它寓含的是发展理念的转型,也就是强调科学发展,把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放到速度的前面,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所谓“好”,指的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快”指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为应对因国企改革大量工人下岗而产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选择了一条数量发展之路,“快”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从1990年至2005年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9.7%,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也从1990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特别是最近3年来,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老百姓也从“又快又好”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可以说,这一切都已使中国具备了“好”起来的物质基础和潜力。
但要看到,中国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能源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两成的目标。但今年上半年的单位GDP能耗却不降反升,而从全年来看,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能耗目标极为不易。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也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今年以来,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内需不振。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创历史最低,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曾达到了62%。另外,今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9%,消费仅为35.7%。
总之,加多年罕见的高速增长,虽然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有所缓解,但在“快”字背后,中国经济的均衡性、协调性已大打折扣。在国内,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大而不强、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还在困扰着中国。环境、污染、能源,农业等薄弱环节成了制约发展的软肋。体制改革滞后更成为掣肘因素。要完成节能降耗减排指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未来的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在“好”的前提下实现快速发展。
事实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质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使经济发展由目前的粗放增长转变到依靠技术和自主创新的集约增长上来。这其中,重要的是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活动不仅要求资本的密集投入,更需要技术密集投入。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也应注意与技术密集型的结合。这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刚性要求。
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必须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经济增长的思路,从重视经济增长的“量”转变为重视增长的“质”。在中央的各项政策和要求出台之后,落实的关键就在于各级地方政府。同时,还应建立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又好又快”发展的各级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快”的考核可以看GDP的增长,“好”也要有一个考核指标,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使之与干部的提拔和任用结合起来。以往的经验说明,没有一个制度和机制保障“好”的发展,在经济过热面前,地方政府不计成本、不顾风险、不惜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投资冲动,依旧强烈。对他们来说,终结“GDP崇拜”,绝非易事。
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和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的必然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部署,可以说是“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鲜明体现。当下的任务,就是在各项具体工作中,把“又好又快”的发展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