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非常用重要的学科,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阐述了从教师、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环节三个方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做法
什么是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也有来自学生方面的,更多的是源自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此,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要设计出一节高质高效的教学设计,除了钻研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需要有灵活的教法、先进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会更喜欢思想新颖、幽默风趣、知识渊博的教师。教师身上具备了这些条件,学生会更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更亲近教师,更能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除了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我们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再教育,积极投身教研教改,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以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有专家讲过,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因素。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引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友好,例如:1.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生更喜欢怎么样的学习方式?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2.课堂上多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及完成习题的情况,有目的地指导后进生,多创设机会给他们发言,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3.适当给优生“加餐”,让他们吃得更“饱”。4.课堂上结合一些题目与学生一起分享有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当讲到垃圾分类回收的题目时,笔者会适时向学生介绍地球污染的一些事例,强调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5.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活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师能够在活动中与学生充分地交流、准确了解每一位学生,以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获得教师的帮助和指引。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心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通过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精心设置教学环节, 将知识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3分钟小测,是学生在课堂上成功的开端
3分钟小测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第一部分,也是学生初尝成功的第一步。正当教师在抱怨学生遗忘知识的速度快时,3分钟小测就是一个回忆知识点的有效手段。学而时习之,坚持安排每节课前三分钟来复习学过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一上课就从动态进入静态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笔者有意识地把学生以前所学到的重难知识,分阶段地重现。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体积》一课中,笔者所设计的3分钟小测题,除了有这学期前两个单元学习过的分数加法、减法和乘法外,还有本学期学生学习过长方体的一些知识,这使得知识不断地滚雪球式滚动,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三分钟小测是“课堂成功的开端”,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并在充满成功感的情况下开展新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帮助学生经历新知的生成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让学生害怕的学科,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学科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征,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而一些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便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动手操作是能够解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变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上适当地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摆一摆、割一割、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动。一方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另一方面,学生亲自经历对数学知识进行获取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效果。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小剪刀沿着纸质圆片的直径剪开,然后平均分成4等份 、8等份、16等份,拼接成近似的图形。在这拼接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图形从不像到近似的过程,充分地体会化曲为直的过程。学生观察对比所得到的几个图形,引导着他们交流分析拼成的图形与圆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鼓励着他们利用已有的经验总结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学生是一个“创造者”。
(三)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保证。在一些的数学课上,尖子生风头十足,后进生默默不语,仿佛一节课就是为尖子生搭建的舞台。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学习方法。笔者把学生分层次进行分类,每个学习小组均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建成异质同组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组员个人的分工不同。数学课堂上,笔者特意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索,合作交流。例如,笔者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这一环节时,首先,笔者让学生独立摸着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独立思考,初步感知长方體和正方体的特点;然后,笔者提出学习的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小组组员根据教师的要求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测量,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有的学生负责监督测量,观察所记录的数据。此后,每个学生轮流说出自己的发现。在交流过程中,要求由每个小组的后进生先讲,再由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补充,最后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测量、交流发现知识。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其中,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做法
什么是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也有来自学生方面的,更多的是源自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此,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要设计出一节高质高效的教学设计,除了钻研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需要有灵活的教法、先进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会更喜欢思想新颖、幽默风趣、知识渊博的教师。教师身上具备了这些条件,学生会更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更亲近教师,更能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除了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我们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再教育,积极投身教研教改,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以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有专家讲过,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因素。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引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友好,例如:1.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生更喜欢怎么样的学习方式?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2.课堂上多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及完成习题的情况,有目的地指导后进生,多创设机会给他们发言,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3.适当给优生“加餐”,让他们吃得更“饱”。4.课堂上结合一些题目与学生一起分享有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当讲到垃圾分类回收的题目时,笔者会适时向学生介绍地球污染的一些事例,强调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5.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活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师能够在活动中与学生充分地交流、准确了解每一位学生,以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获得教师的帮助和指引。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心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通过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精心设置教学环节, 将知识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3分钟小测,是学生在课堂上成功的开端
3分钟小测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第一部分,也是学生初尝成功的第一步。正当教师在抱怨学生遗忘知识的速度快时,3分钟小测就是一个回忆知识点的有效手段。学而时习之,坚持安排每节课前三分钟来复习学过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一上课就从动态进入静态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笔者有意识地把学生以前所学到的重难知识,分阶段地重现。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体积》一课中,笔者所设计的3分钟小测题,除了有这学期前两个单元学习过的分数加法、减法和乘法外,还有本学期学生学习过长方体的一些知识,这使得知识不断地滚雪球式滚动,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三分钟小测是“课堂成功的开端”,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并在充满成功感的情况下开展新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帮助学生经历新知的生成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让学生害怕的学科,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学科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征,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而一些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便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动手操作是能够解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变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上适当地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摆一摆、割一割、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动。一方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另一方面,学生亲自经历对数学知识进行获取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效果。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小剪刀沿着纸质圆片的直径剪开,然后平均分成4等份 、8等份、16等份,拼接成近似的图形。在这拼接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图形从不像到近似的过程,充分地体会化曲为直的过程。学生观察对比所得到的几个图形,引导着他们交流分析拼成的图形与圆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鼓励着他们利用已有的经验总结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学生是一个“创造者”。
(三)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保证。在一些的数学课上,尖子生风头十足,后进生默默不语,仿佛一节课就是为尖子生搭建的舞台。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学习方法。笔者把学生分层次进行分类,每个学习小组均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建成异质同组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组员个人的分工不同。数学课堂上,笔者特意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索,合作交流。例如,笔者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这一环节时,首先,笔者让学生独立摸着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独立思考,初步感知长方體和正方体的特点;然后,笔者提出学习的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小组组员根据教师的要求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测量,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有的学生负责监督测量,观察所记录的数据。此后,每个学生轮流说出自己的发现。在交流过程中,要求由每个小组的后进生先讲,再由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补充,最后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测量、交流发现知识。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其中,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