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文化部、财政部的要求,我省448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将在年内全部实现零门槛进入。免费,能否让公共文化场所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并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为此,本刊采访了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探讨新时代博物馆的功能与发展方向。
博物馆不是堆放文物的场所
《四川党的建设》:盛院长,公共文化场所走向更为开放,是否已成为大势所趋?
盛建武:是的。其实,全省范围内很多文化场馆早都已经实现了免费开放。2009年5月省博物院新馆开馆后,一直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现在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免费了,如何让公众聚集到我们这里来,博物馆能不能更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能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应有的作用。
《四川党的建设》:现在的人好像一年都去不了一次博物院,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盛建武:博物馆是公众的事业,我们应该把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包括博物馆的学术和保护工作,都围绕着公众互动、满足公众的需求来做。当代中国博物院的办馆思想和理念,就是把博物馆还给公众。
公众的愿望很实在,我们的展览怎么样把文物后面的故事,把四川文化的渊源讲清楚,讲明白,让公众走到博物馆能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提升文化素养,这是我们的夙愿和要求。但是传统的展览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呆板,给观众的互动性、参与性的确比较少。
《四川党的建设》:您认为“把博物馆还给公众”这样的办馆理念效果如何?
盛建武:通过我们的努力,从开馆到现在,到四川博物院来参观的人数已有180万人了,平均每天还是有3000多人。不过,我想讲一下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我们不能让公众认为,博物馆就是一个堆放文物的场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融入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还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
围绕公众的需求建设博物馆
《四川党的建设》:如何引导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上来?
盛建武:围绕公众需求,我们邀请各界人士走进博物馆,帮我们提出陈列展览的意见,使观众广泛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和设计。为此,我们开了很多这样的专题恳谈会。
四川是一个了不起的文物收藏大省,我深切感受到四川特别是成都有着广泛的文物爱好和需求,送仙桥市场在全国也是大名鼎鼎的。我们构建了一个收藏资源联盟,现在整个联盟成员已经有两千多人了。通过广泛深刻接触,我们向收藏界的朋友传递这样一个理念:文物收藏再多,它的归宿还是在博物馆。构建联盟以后,有很多公众帮助博物馆搞建设,搞陈列,搞管理,也帮助博物馆去征集文物。
目前,通过公众的互动和他们的帮助,我们已经征集了几百件文物,这是过去没有的情况。
《四川党的建设》:我们注意到,四川省博物院近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及时向网友发布一些参展消息,怎么看待微博这种传播方式?
盛建武:现在通过各种形式传达市民和公众的反映、需求和我们的文化工作,并搜集到网友对博物馆工作的关注和理解,我们希望有更多像微博这样比较新颖快捷的形式,对社会、民众提供更多的服务,传达更多的声音。
《四川党的建设》:听说你们还在筹建网上博物院?
盛建武:建立网上博物院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计划。四川博物院有近30万件文物,在全国省级文物藏品和等级数排在第四。去年博物院职工花了一年时间,把所有馆藏文物当中的等级文物全部实现了数据库的录入,下一步要通过一些应用软件、管理程序来打造虚拟博物院,最终实现大众足不出户,就能逛博物馆、参与互动活动。这个工作还有一个过程。
博物馆需要“请进来”和“走出去”
《四川党的建设》:除了继承和发扬巴蜀文化以外,您在引进西方的文化有没有什么自己的计划呢?
盛建武: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学习别人的文化,增长见识,与国外特别是西方的文化交流,对于我们提高整个四川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素质,打开眼界有非常大的好处。开馆以来已经展出法国、印度、新西兰等国家的一些艺术品。
今年是四川博物院建院70周年,我们还要引进高端的西方文化精品到四川博物院来展览,陈列的内容一定是震撼性的。另外,我们还要求新,就是引进现代技术手段,利用三维、四维、幻影、互联网等来展示文物。
《四川党的建设》:应该还有更多的人都想去博物馆看看,但博物馆大多设在大中城市,这会不会成为一种阻碍?
盛建武:现代博物馆应该有多样的传播形式,不应该被具体的场所束缚。去年省博物院打造了中国第一个以大篷车为形式的流动博物馆,在基层一共做了15次流动博物馆活动,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文化传播功能能够延伸到很边远的地方。我们把文物带到大巴山基层去,很多老百姓背着背篼,带着孩子,扶着老人来看博物馆展览,当时很感动。我们也赠送了很多有关文物保护的读物。有一个老太太我问她你拿那么多书干什么,她回答“我拿回去给我们屋里喂猪的,还有那些在田里面的人看”,我当时觉得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所做的事非常光荣。
博物馆不是堆放文物的场所
《四川党的建设》:盛院长,公共文化场所走向更为开放,是否已成为大势所趋?
盛建武:是的。其实,全省范围内很多文化场馆早都已经实现了免费开放。2009年5月省博物院新馆开馆后,一直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现在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免费了,如何让公众聚集到我们这里来,博物馆能不能更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能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应有的作用。
《四川党的建设》:现在的人好像一年都去不了一次博物院,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盛建武:博物馆是公众的事业,我们应该把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包括博物馆的学术和保护工作,都围绕着公众互动、满足公众的需求来做。当代中国博物院的办馆思想和理念,就是把博物馆还给公众。
公众的愿望很实在,我们的展览怎么样把文物后面的故事,把四川文化的渊源讲清楚,讲明白,让公众走到博物馆能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提升文化素养,这是我们的夙愿和要求。但是传统的展览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呆板,给观众的互动性、参与性的确比较少。
《四川党的建设》:您认为“把博物馆还给公众”这样的办馆理念效果如何?
盛建武:通过我们的努力,从开馆到现在,到四川博物院来参观的人数已有180万人了,平均每天还是有3000多人。不过,我想讲一下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我们不能让公众认为,博物馆就是一个堆放文物的场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融入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还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
围绕公众的需求建设博物馆
《四川党的建设》:如何引导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上来?
盛建武:围绕公众需求,我们邀请各界人士走进博物馆,帮我们提出陈列展览的意见,使观众广泛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和设计。为此,我们开了很多这样的专题恳谈会。
四川是一个了不起的文物收藏大省,我深切感受到四川特别是成都有着广泛的文物爱好和需求,送仙桥市场在全国也是大名鼎鼎的。我们构建了一个收藏资源联盟,现在整个联盟成员已经有两千多人了。通过广泛深刻接触,我们向收藏界的朋友传递这样一个理念:文物收藏再多,它的归宿还是在博物馆。构建联盟以后,有很多公众帮助博物馆搞建设,搞陈列,搞管理,也帮助博物馆去征集文物。
目前,通过公众的互动和他们的帮助,我们已经征集了几百件文物,这是过去没有的情况。
《四川党的建设》:我们注意到,四川省博物院近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及时向网友发布一些参展消息,怎么看待微博这种传播方式?
盛建武:现在通过各种形式传达市民和公众的反映、需求和我们的文化工作,并搜集到网友对博物馆工作的关注和理解,我们希望有更多像微博这样比较新颖快捷的形式,对社会、民众提供更多的服务,传达更多的声音。
《四川党的建设》:听说你们还在筹建网上博物院?
盛建武:建立网上博物院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计划。四川博物院有近30万件文物,在全国省级文物藏品和等级数排在第四。去年博物院职工花了一年时间,把所有馆藏文物当中的等级文物全部实现了数据库的录入,下一步要通过一些应用软件、管理程序来打造虚拟博物院,最终实现大众足不出户,就能逛博物馆、参与互动活动。这个工作还有一个过程。
博物馆需要“请进来”和“走出去”
《四川党的建设》:除了继承和发扬巴蜀文化以外,您在引进西方的文化有没有什么自己的计划呢?
盛建武: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学习别人的文化,增长见识,与国外特别是西方的文化交流,对于我们提高整个四川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素质,打开眼界有非常大的好处。开馆以来已经展出法国、印度、新西兰等国家的一些艺术品。
今年是四川博物院建院70周年,我们还要引进高端的西方文化精品到四川博物院来展览,陈列的内容一定是震撼性的。另外,我们还要求新,就是引进现代技术手段,利用三维、四维、幻影、互联网等来展示文物。
《四川党的建设》:应该还有更多的人都想去博物馆看看,但博物馆大多设在大中城市,这会不会成为一种阻碍?
盛建武:现代博物馆应该有多样的传播形式,不应该被具体的场所束缚。去年省博物院打造了中国第一个以大篷车为形式的流动博物馆,在基层一共做了15次流动博物馆活动,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文化传播功能能够延伸到很边远的地方。我们把文物带到大巴山基层去,很多老百姓背着背篼,带着孩子,扶着老人来看博物馆展览,当时很感动。我们也赠送了很多有关文物保护的读物。有一个老太太我问她你拿那么多书干什么,她回答“我拿回去给我们屋里喂猪的,还有那些在田里面的人看”,我当时觉得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所做的事非常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