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路老区展新颜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虽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可并非处处殷实,在盆地周边山区有63个贫困县(其中国定贫困县23个)。邛崃市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县级市。
  钟灵毓秀的邛崃古城,不仅以恒远的历史浸润干年,更以山川秀美、物华天宝而著称;作为革命红色革命老区的邛崃,既是红色文化的承载,更兼历史光荣的延续。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十年前,邛崃市西南部11个山区镇乡的116个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低,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老区人民,生活仍处于较为贫困的状况。然而,十年后,老百姓依靠扶贫开发,通过辛勤劳动,新路、新房、新村奏响了致富乐章:2010年革命老区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983元增加到5384元,村村皆通公路,通讯、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显著改观。全市77个扶贫新村的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挑战贫困,确立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多措并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为了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2001年成都市按照四川省万村扶贫工程要求,启动了127个贫困村的“新村扶贫”、375个经济发展缓慢村的“帮扶促变”和“帮户脱贫”三大工程,并在扶贫工作中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大邑、蒲江、金堂、青白江、龙泉驿、邛崃等区(市)县都把发展特色经济作为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区域的百姓脱贫致富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引导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城乡一体、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作为成都市唯一的一个革命老区,邛崃市委、市政府站在政治的高度,把扶贫开发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脚踏实地,挑战贫困,制订了《邛崃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
  明确思路,突出重点。邛崃市市委、市政府根據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指导方针及时确定了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即:突出一个重点,实现四项目标;狠抓一个关键,发展四大产业。一个重点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老区人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路通、水清、房新、人精神”四项目标;一个关键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关键,发展“茶叶、蚕桑、林竹、畜牧”四大产业,不断增强老区人民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老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使老区人民向全面小康迈进。按照这一总体思路,2002年以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突出“三大工程”,即:在高伺、临济等革命老区77个村实施“新村扶贫工程”,对全市33个镇乡中的67个经济发展缓慢村由67个市级部门进行定点帮扶,实施“帮扶促变工程”;对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全市贫困户、特困户,实施“帮户脱贫工程”;并在非老区镇乡经济发展较好的20个村,实施“文明示范新村建设”。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发展,集约利用,协调配套”的总体原则,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以村为单元制定了扶贫开发的村级发展规划。
  产业提档,促农增收。充分依托邛崃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尖兵作用。充分利用邛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观光旅游。通过打造以“文君文化”、“平乐茶马古道文化“、“天台山生态资源文化”、“高何红军文化”为主体的亮点,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老区一、三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鼓励实行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经营。同时,结合贫困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劳务输出步伐。
  多项并举,创新扶贫机制。以“新村扶贫工程”为基础,通过争取省市扶贫系统支持,开展“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劳务扶贫”、“信息扶贫”,全面推进扶贫新村建设工作发展。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不断探索适合老区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行扶贫村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村民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扶贫筹资渠道,以扶贫政策为杠杆,以灵活的金融信贷、土地审批等措施为手段,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局面。
  领导重视,帮扶有力。邛崃市通过市级领导及部门定点帮扶,实行干部“定村、订户、定产业”的帮扶措施,切实增强扶贫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按照省市有关扶贫开发的规定,健全扶贫开发制度,制定了《邛崃市扶贫开发工作实施细则》,加强了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
  
  创新机制,新村建设如火如荼
  动力汇聚,老区经济如沐春风
  
  新村扶贫工程实施以来,邛崃老区各贫困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村建设如火如荼。
  截至2010年10月,全市其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3909万元,撬动了4个多亿的扶贫投入,新建和维修水泥路589.35公里,初步实现了水泥路进村,入户路到户的“路通”目标。
  新建蓄水池24002立方米,解决113270人、21057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整治堰塘295口,政治沟渠539.37公里,达到了饮用水清洁、保障生产用水的“水清”目标。
  实施改厨7435户,改圈8854户,改厕6138户,院坝硬化130693平方米;帮助贫困户改善住房条件,高寒住户迁居和贫困户建房1219户,改善了老区人民的居住条件,努力实现“房新”目标。
  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为扶贫村发展注入“人文活力”。新建和完善村级卫生站106个、村活动室160个。投入资金1 02亿元,建成了52所标准化学校并投入使用。优先实现了农村放心店进村、农资放心店进村、卫生所进村、远程教育进村、电视电话进村。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的投入,加快实现“人精神”的目标。
  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
  崃山纸业、大同丝绸、文君茶业、金忠实业、花秋茶业、春源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挺进老区,把“第一车间”向贫困山村延伸,产业的链条支撑起老区人民致富的天空。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围绕“茶叶、蚕桑、林竹、畜牧”四大产业,各村因地制宜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长短结合,推行“猪-沼-果”、“猪-沼-蔬”发展模式,优质生猪、优质肉羊、优质水果、优质茶、优质竹等成片规模发展。订单农业潮涌老区,呈现出干帆竟发,百舰争流的局面,老区经济如沐春风,“靠山吃山”这句老区话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社会的广泛参与为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将新的思想观念带到了山乡,市场经济意识逐步取代固步自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群众致富观念、卫生习惯、诚信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邛崃扶贫开发工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始终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快速推进。现任邛崃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兴军,从2000年开始主抓扶贫开发工作长达七年之久,面对老区巨变他感叹万干,他说,邛崃市的扶贫工程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切实按照省扶贫办提出的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熱点、难点问题入手,不仅解决“路通、水清、房新”的物质问题,更从人的精神层面,对贫困进行的彻底消除,“人精神”才是扶贫工作的终极目标。
  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截止到2010年10月,革命老区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983元增加到5384元,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5975人减少到1337人。重点村以外1000元以下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5193人减少到1136人。
  扶贫开发成绩卓然,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期盼。
  2004年2月25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在邛考察“新村扶贫工程”建设情况时,对邛崃老区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3年、2004年,邛崃连续两年被评为成都市扶贫开发先进单位,受到成都市委、市政府表彰。
  
  孜孜以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向着全面小康迈进
  
  减少以至消除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按照邛崃市农发局局长陈在君的话说,今后十年,邛崃的扶贫开发工作将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总体方针,实行“八个结合”即: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衔接;常规扶贫与灾后重建相结合,扶贫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项目扶贫与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相结合;专项扶贫与强农惠农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相结合。
  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构建贫困人口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农业发展走产业的高端、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充分利用产改成果,加大适度规模土地流转经营力度;加大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点打造农业高科技生态园,提高科技在农户增收中所占的贡献百分比;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进一步拓宽扶贫开发融资渠道,加大扶贫开发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扶贫政策,扎实推进相关扶贫项目建设,灵活调整、制定相关信贷、用地审批等措施和扶贫开发鼓励政策,吸引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投资扶贫开发,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良好局面;充分挖掘老区地面资源的同时,利用老区地下天然气、盐卤等资源,加强项目的包装、编制,努力争取国家省市立项支持和吸引产业资本进行投资开发。
  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不断增强老区人民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乡村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为全面小康建设创造条件。
  春风拂古城,老区展新姿。老区的巨变彰显出邛崃富有内涵的扶贫开发,折射出邛崃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百年的愁苦在老区人民脸上渐渐淡去,红色的邛崃老区告诉世人,老区将不再贫困,老区己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跑线上,奋力奔向明天绚丽的彩虹。
其他文献
近年来,教育界的出现一大景观,是各地中小学语文课本持续不断“换血”,许多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文章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为了忘却的纪念》《雷雨》《背影》等统统被“扫地出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时文”,如描写“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记录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以及沈杰《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等文章。  “经典”的消失和“时文”的占领,看似简单的进退,方寸
期刊
我们需要调控市场物价上涨,同时也亟需提高民众收入水平;需要关心城市居民消费,同时也亟需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需要遏制流通环节暴利,同时也亟需推进流通体制创新。  “猪肉涨了,可以吃牛肉;大米涨了,可以买面粉;咖啡馆提价了,可以在家里喝;房价涨了,可以先租房。而如今,房租在多年稳定后也开始蹿升……”说完这番话,陈林扭头望着窗外,目光茫然,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更省钱。  近段时间以来,在“豆你玩”“蒜
期刊
修订后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增加了责任追究的从重、从轻情节和责任划分标准,同时,完善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划分,进一步增强了责任追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权责一致,赏罚分明  修订后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力求做到责任明确,监督到位,追究有力  《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11月10日修订
期刊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39年,位于内江市市中区,前身为内江公路卫生站。历经70余年的发展历程和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医院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近年来,医院始终坚持“病人至上,质量第一”的办院方针,把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振兴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医院现已发展成为内江市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
期刊
近日,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省纪委九届七次全会上谈到纪检部门职责时指出,纪检部门既要当“啄木鸟”,“吃虫子”、“红牌”拿下,也要当“预警员”,及时 “黄牌”警告、“吹哨”叫停。  我们都知道,反腐败包括惩治和预防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坚决惩治,才能遏制住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势头,震慑腐败分子,为有效预防腐败创造条件;只有注重预防,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铲除腐败滋生
期刊
1月27日,全省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成都召开。省委书记刘奇葆作出“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指示。  怎样承载这更大的职责?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怎样与文化、生态更好地融合?“依然美丽”的四川将怎样迎来更多的宾客?独一无二的特色、惠及民生的富民、核心品牌的树立,全方位的旅游业发展怎样服务于“两个加快”的宏大进程?  带着问题,2月
期刊
案件回顾  案例一:夏俊峰是沈阳一小商贩。 2009年5月16日,夏与妻子在沈阳市沈河区南乐郊路与风雨坛街交叉路口附近摆摊时,被沈阳市城管执法人员查处,后夏随同执法人员到沈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沈河分局滨河勤务室接受处罚。   在接受处罚期间,夏俊峰因故与申凯、张旭东等人发生争执,据夏称,二人曾殴打自己,便持随身携带的尖刀先后猛刺申凯胸部、背部,张旭东胸部、腹部及张伟腹部等处数刀,致申凯、张旭东死
期刊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芸芸众生源于水,浩渺乾坤活于水。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父子率众河工于岷江上游“深淘滩、低作堰”,修建了福庇万代、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在天府之国这片土地上,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都江堰,以其永不枯竭的勃勃生机,造就了惠泽川西7市37县(市、区)的全国最大灌区,以全省5.9%的土地面积,解决了全省2
期刊
在国家大兴水利、水利改革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的背景下,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的关键时刻,1月18日,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如何准确把握、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如何抓住和用好这个重大战略机遇期,科学谋划和加快推进我省水利改革发展专访了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    《四川党的建设》:新年伊始,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均锁定水利,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
期刊
她们,喊着整齐的号子,抬着千斤巨石,颤颤悠悠行走在田间地头;她们,手执钢钎,乒乒乓乓打着石头;她们,拿着粉笔,在田间画着施工图……  这群妇女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通江县铁佛镇熨斗山村的水系整治工程上。    莽莽苍苍的秦巴山脉腹地,有一块红色土地,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共和国的英雄儿女。它就是巴中。这是一块多旱多灾的土地,十年九灾、十灾九旱。千百年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坚韧不拔地重复着同一件事:兴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