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很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儿童时期是人生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失去了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中缺少关爱和监护,使他们心理人格难以得到健康成长。失落、孤单,性格脆弱,内心自卑封闭或任性叛逆。他们自制力差,不服管教,有的甚至染上吸烟、赌博的不良习气。对学习缺乏求知欲和进取心,有的甚至厌学,成了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学生”。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完整的的个体,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用教育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说,我们应该采取不同教授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
1 强化训練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活动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自制能力较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地进行强化训练,不断地加以巩固。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利用好肯定与否定、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罚等外部强化的措施,让他们不断地将好的行为内化为他自身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2 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教育。一、二年级可通过讲故事、儿歌的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倒垃圾,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桌面、墙壁乱刻乱画,保持黑板、桌凳、地面、窗台的整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换衣、勤洗澡、勤理发、早晚刷牙、勤剪指甲。三、四年级开始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多用事例去感化,通过行为规范、编故事、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由他律转化为了自律,可以通过出演讲会、黑板报、朗读比赛等形式巩固常规制度。
3 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情境性和直接性,当引起他们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好时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的精神。
4 榜样激励
人们也常说,学生身上有着教师和家长的影子。教师举手投足间都体现着对学生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他们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小学生接受力强的特点,要经常给他们讲名人的故事,使他们自觉克服不良的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好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
5 狠抓态度
教师要严要求、常督促,做好留守学生的课堂常规管理工作。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培养留守学生勤思好问习惯,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留守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及时鼓励留守学生主动质疑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留守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培养留守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
6 合力培养好习惯
6.1 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6.2 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评判是非的标准。有很多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就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所以,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学校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反映小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
6.3 学生本身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教师要经常观察他们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发生。有许多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可能有所收敛,但在学生之间便会“原形毕露”。如纵容他们,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小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初就受到教育并努力改掉。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每一位老师更应从具体的习惯培养上入手,不断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走进社会,成为祖国的人才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解占彩.农村“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09).
[2]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作者单位:
贵州省平塘县甲茶镇摆茹中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很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儿童时期是人生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失去了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中缺少关爱和监护,使他们心理人格难以得到健康成长。失落、孤单,性格脆弱,内心自卑封闭或任性叛逆。他们自制力差,不服管教,有的甚至染上吸烟、赌博的不良习气。对学习缺乏求知欲和进取心,有的甚至厌学,成了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学生”。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完整的的个体,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用教育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说,我们应该采取不同教授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
1 强化训練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活动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自制能力较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地进行强化训练,不断地加以巩固。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利用好肯定与否定、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罚等外部强化的措施,让他们不断地将好的行为内化为他自身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2 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教育。一、二年级可通过讲故事、儿歌的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倒垃圾,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桌面、墙壁乱刻乱画,保持黑板、桌凳、地面、窗台的整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换衣、勤洗澡、勤理发、早晚刷牙、勤剪指甲。三、四年级开始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多用事例去感化,通过行为规范、编故事、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由他律转化为了自律,可以通过出演讲会、黑板报、朗读比赛等形式巩固常规制度。
3 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情境性和直接性,当引起他们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好时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的精神。
4 榜样激励
人们也常说,学生身上有着教师和家长的影子。教师举手投足间都体现着对学生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他们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小学生接受力强的特点,要经常给他们讲名人的故事,使他们自觉克服不良的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好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
5 狠抓态度
教师要严要求、常督促,做好留守学生的课堂常规管理工作。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培养留守学生勤思好问习惯,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留守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及时鼓励留守学生主动质疑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留守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培养留守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
6 合力培养好习惯
6.1 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6.2 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评判是非的标准。有很多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就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所以,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学校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反映小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
6.3 学生本身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教师要经常观察他们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发生。有许多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可能有所收敛,但在学生之间便会“原形毕露”。如纵容他们,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小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初就受到教育并努力改掉。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每一位老师更应从具体的习惯培养上入手,不断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走进社会,成为祖国的人才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解占彩.农村“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09).
[2]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作者单位:
贵州省平塘县甲茶镇摆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