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是能否顺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我国职业教育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各方面尚处于不断摸索进步阶段,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误区。只有树立正确的职教理念,规避各种误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地方资源和学校自身传统资源,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有的作用,实现个体自我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误区;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岗位群所通用的基本技能,并能够灵活应用基本知识原理,把掌握的知识、原理进行更好的组合运用于具体工作中。虽然近些年国家逐步重视职业教育,但由于我国职教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职教体系,对职教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认识不够充分,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误区,容易造成资源投入的方向有失或浪费。只有对这些误区认真识别和小心规避,避免矫枉过正,并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支柱,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才能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自我的共同发展。
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发现职业教育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知识传授重于实践教学
职教与普教是高等教育的两大类型,二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有所联系又各有侧重点,相辅相成呈双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二者相比较,职业教育更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与获得,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课程结构上也各有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大多延续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的是由上至下的知识授予,这有益于系统化地掌握理论知识,构建相对完整、静态化的知识结构。而职业教育则紧密联系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是一种动态化的课程范式,打破了传统的、被动式的理论学习模式,更加强调实践教学与实用技术技能的掌握、综合应用与创新。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握职教的定位与特色,而更多地采用类似普通教育静态化的课堂理论传授,这将失去职教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最终被普教所取代。
突出职业教育,就是突出技术、技能的掌握与综合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才能有效达到。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课堂学习和理论传授,无异于纸上谈兵,无法真正掌握专业技术,也无法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本科院校重叠,传授的知识偏于理论化,而用人单位往往要求较高,这样的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并不理想。这些盲目追求高层次办学的专业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撤、停的重点。作为职业院校,应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的内涵建设,准确自我定位,不盲目追求高层次。只有加强自身专业建设,突出专业优势,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注重与社会行业发展接轨,积极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壮大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对学生实践技能水平要求过高
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其重点仍然要突出在教学二字上,不能一味地要求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时时与当前的行业最新技术和设备保持同步。既然是教学,那么一定是有先行者,在前人摸索、研究、整合甚至改进后,再将这一新的技术、新的行业技能或者对新仪器设备的操作、改进方法等由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传授给学生。如果将学生放在与当前熟练的行业一线人才的同一水平上进行横向对比,其实也是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技术、技能要求,并对承担培养教育职能的学校提出了超乎现实能力的培养要求和目标。
我们清楚地知道,随着人们创新意识的逐渐增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行业内的各种技术、技能、仪器设备等都不断地在进行更替。这不单单是简单的物资上的更换,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升级换代,以及从业人员对行业认识、行业模式等的重新构造。这些并不是在校学生所能普遍达到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虽然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但我们仍应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技术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与当前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保持紧密联系,强调实践教学与实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与综合应用并有所创新。高职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以及对行业知识的全面性要优于普通学生,但也不是一味地拔高培养目标,超出学校、教师和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
三、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出过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对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双师型教师)、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要求要明显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一方面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自行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等相关配套硬件设施,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效结合起来,承担起专业基础性技能的实训任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时改善实训设备,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育,其对场地、设备的要求较高,必须适时增添与更新。但若一味地要求学校必须拥有实践教学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实训器材必须时时同步于社会生产中最新型的仪器设备,这必然会给学校带来资金上的困难以及资源上的浪费。
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设备的更新与投入表面上看只是资金的投入,实际上却涉及办学模式和体制上的完善。有些职业院校当学生在就业和实习上有所需要时,迫切希望企业能参与进来,但在专业设置、教学目标的制订乃至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以及学生成绩考核、评定方式等方面,企业参与度不够,仍然是以学校为主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很难符合当前行业、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造成实训与实际就业上的脱节。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创新产业不断出现,许多专业由于各方面条件受限,只能在学校完成基础性实训,无法在校内开展更多形式和更多层次的与行业接轨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教育中来,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充分利用企业中现有的先进的行业设备、技术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通过政府牵头,组建地方性或行业性职教集团、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心等,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经费、设备、专业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的不足问题,又能帮助社会上的部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升级推广,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从而优化高职发展环境,形成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良性互动,实现校企、学生实训就业的无缝对接。 由此出发,我们强调高职教育必须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善于搭建平台,创造、创新实训途径,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为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一线人才。同时,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对应机制,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资源互通、协同创新,推进教学与生产对接、教育与劳动实践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了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协办专业,政府可尝试在政策上对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单位等提供一定的财政或税收方面的支持,如减、免税,贷款优先等,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校企长期合作。
四、对人才的培养、引进、聘用不够全面
目前大多省、市编办规定,硕士研究生学历方可入编制,而学校众多人事代理的青年骨干教师为本科学历,他们在成长,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不能入编,因此频频跳槽,这就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另外,人事代理的教师工资、福利、医保、住房公积金均由学校自筹解决,学校压力很大。同时有关的行业、企业专家,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事业编制,也影响了人才交流。
要解决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缺乏问题,一方面应打破现有的编制壁垒,实行特岗、特聘的措施引进人才。人事、编办部门要为职业教育开通绿色通道,不拘一格地引进优秀人才,允许将人事代理的骨干教师择优入编,而不再以研究生学历作为入编的一个硬性条件。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不单要注重人才引进,同时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珍惜国培计划的名额,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专业培训,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把担任专业课的教师送到生产第一线实践、挂职,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学校还要争取得到企业的相关支持,聘请行业专家、能手到学校任教,直接为学生传授行业技术,与教师分享实践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师资结构,充实师资力量,提高职业教师教学水平。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民族兴旺的基石。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全方位的高度重视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配合,也要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建立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在某些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职业院校更要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谋求与企业的多方位、全方面合作,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企业资源与自身传统资源,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培养符合国家、地方产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做大做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这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春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路径探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2(4):115-118.
[2]孙芳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3,12(4):7-10.
[3]尚志平.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5):16-19.
[4]马建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配置与政策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7):68-7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误区;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岗位群所通用的基本技能,并能够灵活应用基本知识原理,把掌握的知识、原理进行更好的组合运用于具体工作中。虽然近些年国家逐步重视职业教育,但由于我国职教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职教体系,对职教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认识不够充分,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误区,容易造成资源投入的方向有失或浪费。只有对这些误区认真识别和小心规避,避免矫枉过正,并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支柱,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才能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自我的共同发展。
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发现职业教育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知识传授重于实践教学
职教与普教是高等教育的两大类型,二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有所联系又各有侧重点,相辅相成呈双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二者相比较,职业教育更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与获得,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课程结构上也各有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大多延续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的是由上至下的知识授予,这有益于系统化地掌握理论知识,构建相对完整、静态化的知识结构。而职业教育则紧密联系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是一种动态化的课程范式,打破了传统的、被动式的理论学习模式,更加强调实践教学与实用技术技能的掌握、综合应用与创新。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握职教的定位与特色,而更多地采用类似普通教育静态化的课堂理论传授,这将失去职教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最终被普教所取代。
突出职业教育,就是突出技术、技能的掌握与综合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才能有效达到。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课堂学习和理论传授,无异于纸上谈兵,无法真正掌握专业技术,也无法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本科院校重叠,传授的知识偏于理论化,而用人单位往往要求较高,这样的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并不理想。这些盲目追求高层次办学的专业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撤、停的重点。作为职业院校,应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的内涵建设,准确自我定位,不盲目追求高层次。只有加强自身专业建设,突出专业优势,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注重与社会行业发展接轨,积极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壮大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对学生实践技能水平要求过高
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其重点仍然要突出在教学二字上,不能一味地要求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时时与当前的行业最新技术和设备保持同步。既然是教学,那么一定是有先行者,在前人摸索、研究、整合甚至改进后,再将这一新的技术、新的行业技能或者对新仪器设备的操作、改进方法等由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传授给学生。如果将学生放在与当前熟练的行业一线人才的同一水平上进行横向对比,其实也是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技术、技能要求,并对承担培养教育职能的学校提出了超乎现实能力的培养要求和目标。
我们清楚地知道,随着人们创新意识的逐渐增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行业内的各种技术、技能、仪器设备等都不断地在进行更替。这不单单是简单的物资上的更换,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升级换代,以及从业人员对行业认识、行业模式等的重新构造。这些并不是在校学生所能普遍达到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虽然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但我们仍应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技术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与当前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保持紧密联系,强调实践教学与实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与综合应用并有所创新。高职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以及对行业知识的全面性要优于普通学生,但也不是一味地拔高培养目标,超出学校、教师和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
三、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出过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对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双师型教师)、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要求要明显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一方面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自行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等相关配套硬件设施,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效结合起来,承担起专业基础性技能的实训任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时改善实训设备,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育,其对场地、设备的要求较高,必须适时增添与更新。但若一味地要求学校必须拥有实践教学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实训器材必须时时同步于社会生产中最新型的仪器设备,这必然会给学校带来资金上的困难以及资源上的浪费。
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设备的更新与投入表面上看只是资金的投入,实际上却涉及办学模式和体制上的完善。有些职业院校当学生在就业和实习上有所需要时,迫切希望企业能参与进来,但在专业设置、教学目标的制订乃至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以及学生成绩考核、评定方式等方面,企业参与度不够,仍然是以学校为主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很难符合当前行业、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造成实训与实际就业上的脱节。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创新产业不断出现,许多专业由于各方面条件受限,只能在学校完成基础性实训,无法在校内开展更多形式和更多层次的与行业接轨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教育中来,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充分利用企业中现有的先进的行业设备、技术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通过政府牵头,组建地方性或行业性职教集团、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心等,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经费、设备、专业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的不足问题,又能帮助社会上的部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升级推广,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从而优化高职发展环境,形成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良性互动,实现校企、学生实训就业的无缝对接。 由此出发,我们强调高职教育必须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善于搭建平台,创造、创新实训途径,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为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一线人才。同时,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对应机制,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资源互通、协同创新,推进教学与生产对接、教育与劳动实践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了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协办专业,政府可尝试在政策上对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单位等提供一定的财政或税收方面的支持,如减、免税,贷款优先等,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校企长期合作。
四、对人才的培养、引进、聘用不够全面
目前大多省、市编办规定,硕士研究生学历方可入编制,而学校众多人事代理的青年骨干教师为本科学历,他们在成长,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不能入编,因此频频跳槽,这就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另外,人事代理的教师工资、福利、医保、住房公积金均由学校自筹解决,学校压力很大。同时有关的行业、企业专家,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事业编制,也影响了人才交流。
要解决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缺乏问题,一方面应打破现有的编制壁垒,实行特岗、特聘的措施引进人才。人事、编办部门要为职业教育开通绿色通道,不拘一格地引进优秀人才,允许将人事代理的骨干教师择优入编,而不再以研究生学历作为入编的一个硬性条件。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不单要注重人才引进,同时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珍惜国培计划的名额,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专业培训,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把担任专业课的教师送到生产第一线实践、挂职,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学校还要争取得到企业的相关支持,聘请行业专家、能手到学校任教,直接为学生传授行业技术,与教师分享实践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师资结构,充实师资力量,提高职业教师教学水平。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民族兴旺的基石。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全方位的高度重视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配合,也要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建立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在某些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职业院校更要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谋求与企业的多方位、全方面合作,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企业资源与自身传统资源,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培养符合国家、地方产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做大做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这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春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路径探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2(4):115-118.
[2]孙芳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3,12(4):7-10.
[3]尚志平.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5):16-19.
[4]马建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配置与政策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7):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