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不群的胡若思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胡若思先生是一位矫然不群的大家。他工书法,能篆刻,好诗文,精鉴别,兼通琴曲,擅剑术;于绘画则人物、走兽、山水、花鸟、各种画科不无擅长:重彩、水墨、精严、精放,各种技法无不精诣。他9岁从张大千学画;13岁随师东渡扶桑,举办童年个人画展,声名鹊起,时誉为神童。14岁时的作品《匡庐瀑布》参加比利时世界艺术博览会获得金奖。如此的经历,足以媲美宋代《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
  胡若思早年的创作,在张大千的指授下,在传统的典范中打下了丰厚的坚实根基。
  提到传统,在大多数中国画家的心目中,不是董其昌、四王,便是徐渭、八大、石涛。尤其是后者,由于维新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前者的被斥为保守因循,更成了中国画传统独此—家、别无分店的法门。然而,张大千却并不是这样地来认识传统,尽管他对于徐渭、八大、石涛等文人写意的—路也有着精深的研究和实践,但他并不认为它们就是中国画的唯一传统:由于他过目并过手过大量宋元的名迹,并西渡流沙,西壁敦煌,亲接到魏晋隋唐绘画的风流文采,使他体会到中国画的传统,除粗头乱服的文人画之外,更有着正大光明的画家画的神品。基于对传统全面、深刻的认识,张大千认为:学习中国画,“千万不要只学文人画,一定要学画家画,打下坚实的绘画基本功”。
  受到张大千的亲灸,胡若思的画学历程一开始便从唐宋画家画严格规整的风格训练入手,但同时也兼习八大、石涛。从他少年时创作的八大、石涛风格的蔬果花卉和山水,可见他对于文人写意画的笔墨精华,已经取得深刻的理解而能够运用自如,其水平甚至超出几十年专习写意的一些名家,反映了他无愧于“神童”之称的天才颖发。但是,他前期创作的主要成就,并不是体现于写意,而是体现于精整,尤其是人物、山水,色彩辉煌灿烂,气局恢弘博大,精工而不失士气,直接唐人的高华。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宋传统的核心,无论形象的创造还是笔墨的创造,都以此为唯一的源泉。胡若思学唐宋,所以能得其精华,在于他不仅学唐宋的表面的形式,更致力于学唐宋内涵的精神。石涛倡为“笔墨当随时代”,其实,离开了形象的随时代,笔墨的随时代也就成了形式的玩弄:而离开了生活也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随时代,形象的随时代也无从谈起。胡若思并不追求“笔墨当随时代”的形式上的不断出新招,却致力于从时代生活的源泉中不断地激发创作的灵感。他的笔墨,从表面上看,是非常传统的,但由于他不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几十年间经常地游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南北,于黄山尤为情有独钟,登临写生,不论寒暑雨雪,达20余次之多,无数生动的形象素材,历历罗列于胸中,虽不刻意追求“笔墨当随时代”,而笔墨自然随时代了。不仅山水,包括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他无不注重以生活真实为师,穷其物理、物性、物态,然后提炼而为艺术的真实。
  我于1973年始向胡先生问学,仅据我所见所知,他模拟古人笔墨技法的画稿盈尺,足见其在传统中所下的工夫之深;写生画稿盈尺,足见其在生活中所用的精力之大。为了画螳螂,他还让我专门捉了两只送去。他在这一时期画了好几幅螳螂,就是以我送去的两只为粉本,活生生的形象,活生生的笔墨,足以证明在中国画的传统中,“笔墨当随时代”只是一个小道理,而“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是大道理。其实,对于大多数画家,画螳螂也好,其他事物也好,可资参考的前人粉本俯拾皆是。但他之所以放着现成的捷径不走却要走畏途,是因为他深知大道理可以包含小道理,小道理必须服从大道理,而决不是反之。这样的选择,似乎与他作为神童的性格不符,实质上却非常的合拍。因为,真正的聪明必然选择“积劫方成”,只有那些“小聪明”才会选择“一超直入”。捷径往往是弯路,畏途才是下宗大道。我想,只有看过他这些摹古的画稿、写生的画稿,才能真正体会到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精神和内在的震撼力。例如那幅《桂林山水》,那种精细的笔墨,细腻而堂皇的色彩,—丝不苟、无懈可击的刻画,源于传统而高于传统的笔墨,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形象,所创造的意境,令人惊心动魄。完成这样的作品,就画论画,需要殚精竭虑,全力以赴的数月之功。就画外论画,更需要几十年“顾其术亦近其苦”的修炼。如果说,当时风靡画坛的写意,是“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那么,像他这样的创作,便是“台上几个月,台下毕生功”了。类似的作品,还有为陈毅市长所购藏的《献马图》,为文化部所收藏的《黄山天都峰》、《黄山莲花峰》,为上海鲁迅纪念馆所收藏的以鲁迅贺红军长征胜利命题的创作,为上海锦江饭店所作的巨幅《开山图》,为上海和平饭店所作的巨幅《黄山雄姿》、为文化部出国巡回展所作的《黄山全景》长卷,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作的《孔子杏坛讲学》、为辽宁博物馆所购藏的《黄山》、《峨眉山》、《莲花峰》、《始信峰》诸图,还有一件《洗象图》,从青年时一直画到晚年才告完成。
  


  经过如此刻苦而取得的传统和生活的丰厚积累,进入70年代以后,胡若思的艺术勃发出火山喷发一般的新的创意。尤其表现在山水画方面,一变过去工细的小笔头,以如椽的大笔,运用大斧劈加雨淋墙头皴的笔法作泼墨,表现黄山群峰隐现出没于烟雨云雾中的变幻多姿,莫可名状。笔法雄劲,墨晕淋漓。所谓“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氤氲恍惚,弥漫天地。而以更加强健却又并不猛气横发的浓墨硬笔顿挫出来的奇松,则就像游龙一般矫捷地腾骧在翻江倒海的波涛汹涌中。这一大胆的创意,或许是受到其时开始传闻于大陆的乃师张大干泼墨泼彩法石破天惊的启迪,但在艺术的手法和效果上又有所不同。在张大干,所展开的是一个神奇瑰丽的境界,而在胡若思,所展开的则是一个真实生动的境界。尤其是对于光影的处理,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传统手法,而是糅合了多种传统之外因素的影响,从而建树起一种雄奇而秀丽的艺术风格,即世称的“南胡风韵”。
  在这一期间,他的许多作品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等国家机构所收藏,并被用作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声名远播海外。
  


  1989年,年逾古稀的胡若思移居加拿大,尽携书画到天涯,先后在加拿大、美国、日本及欧洲、东南亚诸国举办个人画展,致力于中国画传统发扬光大及其在世界上的传播。尽管在这一段时期内,中国画在海外各种形式的展事多如过江之鲫,但胡若思的作品,却能给予国际友人以不—样的对于“中国画”的认识。如前日本首相中曾根便曾感叹:“看了胡先生的作品,才体会到中国画艺术真正的真谛!”另一位日本收藏家则干脆专门建造了一座别墅,室内所陈列的全部是胡若思先生的作品,自谓身居其中,目对名迹,顿觉满壁生辉,心旷神怡,足以涵养高致,摒绝俗念。
其他文献
高丽青瓷,是朝鲜半岛高丽时期(918—1392年)研制的青瓷品种。它学习浙江越窑青瓷的烧制方法,集多种中国青瓷风格于一身,是世界青瓷家族中的优秀一员。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高丽青瓷的认识是零散的、片段的。本文通过收集高丽青瓷在中国的出土、收藏及文献资料等内容,力图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从而尽力还原高丽青瓷的器物特征、艺术地位及历史影响。    中国史料记录的高丽青瓷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高丽青瓷的
期刊
学习珠宝玉石知识,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初学者而言,认真学习一本好的专业书籍,才是掌握正确专业理论的唯一途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就是我们认为值得一看的珠宝玉石类的专业书。    教材类    《系统宝石学》(第二版),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组织编写,自1997年面世以来,一直作为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CGC)考试考前培训的指定教材,也是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珠宝玉石专业的指定
期刊
收藏拍卖界喜欢连用“古玩、书画”这个词组,“书画”是传统收藏品中的大项,除书画之外,其余可全部划入“古玩”范畴。  在“古玩”范畴里,陶瓷、玉器、家具、钱币是相对独立的门类,各艺术品拍卖公司都有过举办专项专场拍卖的先例。青铜器(包括铜镜)虽曾是传统收藏界最具有历史、文化、经济价值的藏品之一,但青铜器传世品稀罕,且传世青铜器主要保存于各博物馆,当今收藏界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三代青铜器收藏家。邮票、翡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拍卖市场上,苏富比、佳士得、伯汉斯、纳高等拍卖公司都曾上拍过很多清代瓷茶壶,其中以清乾隆和嘉庆时期官窑的茶壶价格最为耀眼。特别嘉庆时期的,目前有统计的清代瓷茶壶拍卖成交前10名中,嘉庆朝的占有绝对优势,上榜6件之多,成交价位紧步乾隆一朝之后。嘉庆时期的御题诗文茶壶数量最多。本月8日,北京东正即将上拍一件起拍价75万元的嘉庆绿地开光粉彩缠枝花卉纹御题诗茶壶(见图一),此壶高15.5
期刊
浙江保利2006春季拍卖会于4月19日在杭州华辰国际饭店成功落幕,本场拍卖分华人西画、当代油画、中国书画三个专场,拍品500余幅,成交总额1300余万元。  华人西画专场102件,成交率83%,成交额849.4万元,其中蔡亮作品成交率100%,成交额330.3万元!华人西画专场中,成交价超过10万的19件,吴冠中《风景》和涂克《漓江新秀》均以60万元成交,潘鸿海《窗台上的猫》以50万元成交。最引人
期刊
南宋官窑瓷器举世闻名,其制瓷工艺和瓷器质量在宋代各大瓷窑中是最好的和最珍贵的。文献记载:南宋官窑分修内司与立郊坛下官窑,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南渡偏安,经多次迁徙驻跸,在绍兴八年(1138年)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坦斋笔衡》有“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的记载。  事实上,在修内
期刊
张政烺(1912.4.15—2005.1.29),山东荣成县崖头村人,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进入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抗日战争后期曾兼任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委员。从1946年开始,张先生受聘到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同时在清华大学兼授中国文字学,还担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委员。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部文物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考古工作
期刊
太平洋2006年春拍将于6月24-25日在京瑞大厦开槌。6月21-23日进行预展。共推出中国书画、瓷玉珍玩、中国油画三个专场,拍品约700余件,均是公司本着精、准、严的原则筹备而得。  中国书画专场涵盖古今,尤以近现代和当代有实力的书画家为重点。主要汇集了刘海粟、溥儒、李苦禅、张祖翼、吴谷祥、赵云壑、冯超然、萧建初、王心竞、申时伽、郑乃珖、陈子奋、关山月、黄永玉、王雪涛、白雪石、徐希、何家英、贾又
期刊
近年来,中国古典家具迅速走红。古典家具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因此受到人们的追崇。今年5月2日在“崇源国际(澳门)首届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套十扇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绘大屏风以8050万元被拍卖,即为一例。  中国古典家具收藏,目前主要是指明清两代的珍贵材质的家具,也包括民国时期的红木与柚木家具。为使收藏者更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古典家具的知识,本人推荐以下书目,以供参考。  1、《明式家具珍赏》
期刊
清代是中国文房用具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材质丰富,造型各异,沿袭旧制而有创新,特别是内廷御用制品,选材名贵,制作考究。其来源一是内廷造办处砚作募选各地名工巧匠,专承制作宫廷用砚;二是按宫廷式样交江南织造、江苏织造承办制作;三是由各地官员按年例进贡,每年进贡数额可观。其材质以端石、歙石、洮河石、松花江石、澄泥等为主。御用砚品往往配以髹漆描金盒、玳瑁盒、匏制盒、紫檀木嵌玉盒等,装潢精美,颇具宫廷特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