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思想的教师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教育的理想与梦想是天使,而教育的现实与困境是魔鬼,这话不无道理。当职业的倦怠在我们心田上潜滋暗长,当功利主义侵入了我们的灵魂时,我们真的需要沉下心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一、激发兴趣 改变认识
  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只停留在作业和应付考试的层面上。这不是学生的错,也不是语文的错,而是语文老师的错。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发现语文的美,发现文学的美,发现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先让学生爱上语文,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当务之急。人说“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而我要让学生明白“一词一语文,一语一人生”。从学期初起,我坚持向学生渗透“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力求将课上得灵活轻松,让学生感觉“语文是一场游戏,语文是一种情趣,语文是一种智慧,语文是一个美丽奇妙的世界”,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恐惧和厌倦。所以在学生阅读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我尽量多搜集一些美文,领着学生品读,品词,品义,品人,品情,甚而上升到品技巧,品章法。在这一点点的品读当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升着。
  二、远离死水无澜与课堂喧嚣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教师的教育思想是教师的灵魂。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会照本宣科,不会闭门造车,不会让自己成为传声器或是刻录机,一味地替辅导资料编写者传经布道,而忘却了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那样会造成课堂死水无澜,这无异于戕害学生。但是所谓的喧嚣的课堂同样贻害学生,曾经,一连串问题,大屏幕演示,课件引导,使课堂热闹非凡,但静心思之,效果甚微。
  中学语文课不要追求形式的花哨,要追求实效,就要“把课教活”。认真思考,精心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备课预习时,要求吃透教材。善于发现教材中的疑难问题,事先设计好课堂要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做到少而精,难度适宜并新颖、有趣、有价值。让学生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在教学设计上,要力求精于剪裁,找准教学的切入口、突破口。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点拨,擦亮学生思想的火花,强调实践,留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动脑动笔。
  最后,我们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在行动中反思,在案例中反思。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会更清醒,我们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我们的经验才能更丰富,我们的工作才会更加有滋有味。
其他文献
《逆境也是人生的恩赐》出自高中选读课本《中外人物传记》,节选自《从文自传》,全文共有四个章节组成:《我读一本小书也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保靖》《一个转机》。前两章主要叙述了沈从文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后两章主要叙述了他的从军生涯。从前两章,不但可以了解沈从文的成长轨迹,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自然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第一章,《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其中,“
期刊
文房用具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必备的实用器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书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房中富有书香墨趣的雅具,除了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还包括一些辅助的器具,砚滴就是其中一雅。  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砚滴的历史悠远,居文房用具第七位。它的出现与书画密切相关,宋代赵希鹄的《洞天清录》记载:“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
期刊
身为教授的当代作家贾平凹有一幅对联时时鞭策着我: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21世纪,新时代教师的寄托是什么?精神支柱何在?在我看来,两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  何谓师德?我想,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再恰当不过。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走上三尺讲台到现在已10个年头,走的时间越长,越感到现在学生的叛逆,越感到自己的茫
期刊
当初,诸葛亮选择了实力与能力远逊于曹操的刘备,希望帮助刘备建立不朽的功业。姑且不论诸葛亮的选择是否正确,现只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用人,来探究诸葛亮失败的根源。  诸葛亮自出山以后,先是全心辅佐刘备打江山,后是一心帮助后主刘禅保江山,建立的功业也不可谓不大。而且,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很快就在刘氏集团中掌握了调兵谴将的权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他在用人上的一再失误,最终也
期刊
感悟生活,就要深入思考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写作中,要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认识社会生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善于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发现事物的本质,力求发掘深刻。  苏轼登庐山,正是反复认真地观察,才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且由此深入思考,才感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才有了千古绝句《题西林壁》,这是观察
期刊
杜甫之所以在诗歌史上拥有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前代诗歌比较宽容,主张“转益多师”而不轻易否定。他融合前人的创作经验,大量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特别是修辞手法,在炼字用词上力求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最终成就了众多的惊世之作。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中,国家动荡,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在血与泪的滋养下达到了巅峰状态,《春望》
期刊
一、全面兼顾,突破重点  针对新课标现代文阅读题在形式上为二选一的选考题,在复习备考时,对小说、新闻访谈、人物传记都给学生以指导,力求复习时考点全面兼顾。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不留盲点,不让学生的复习有疏漏;二是文体虽然不同,但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是相通的,而且有的技法还是相同的,可以彼此借鉴。  同时考虑阅读的难易程度、高考得分的统计数据,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人物传记的阅读上,力争有所突破。  二、复习
期刊
不少学生在周记里抱怨文言文学习很难,对文言文实在提不起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更有效地教学文言文,是当前语文教师面对的难题。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在文言文的授课时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如果导入生动有趣,就可以消除学生“望古兴叹”的思想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对课堂导入精心设置。例如,《琵琶行》这一课,
期刊
所有的学科当中,语文是最好教的,也是最不好教的。最好教是因为它是母语嘛,中国人(汉族)从小学说话就说的是汉语;不好教是因为它的综合性、广博性,可以说语文涵括了政治、历史、地理乃至生物、数学等科目的内容,却不可以说其他科目可以涵括另外多种科目。  教无定法,尤其对于纷繁复杂的语文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对每一篇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解读。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
期刊
在社会、家庭对高质量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师应本着凸显时代性、强调针对性、注重实效性的基本原则,在课改中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从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着力聚焦课堂,打造生本互动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一、课堂改革前的思考  思考之一:何谓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