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感和艺术语言的现代演绎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张的造型、率性的笔触、华丽的色彩、充满符号性和象征性的图像,这是曾梵志作品《面具系列No.6》带给观众的强烈视觉感受。在2008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的春季拍卖会上,这幅作品拍出了7536.75万港元的天价,乃当年中国当代艺术拍品之冠。
  对于曾梵志自己来说,也许未曾预料到他的作品会在今天的艺术拍卖交易市场上如此火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一代的“价格标王”。如何解释收藏家们的疯狂追捧,较普遍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长期稳固的市场培育、国际画廊的成熟运作、艺术家的个性魅力等等。但真正为世人所认可的,还是其作品本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曾梵志的油画创作,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大体可分为《协和》系列、《面具》系列、《肖像》系列和《乱笔》系列等四个系列和阶段,每个系列既独立又贯通,每个阶段的创作均不设具体创作思路,基本上都是有感而发。出于商业运作的考虑,当代艺术家创作或多或少受到画廊或代理商欣赏趣味的影响,而曾梵志大胆改变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的艺术风格,坚持自己特立独行不断求变的创作思想,也恰好体现了其价值所在。
  一
  人文情感的挖掘和表现,是曾梵志作品的重要特征,是其作品思想内涵的内在体现,对其绘画经验的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化、绘画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文情感对特定历史背景、社会及环境的观照,最早体现在《协和》系列作品中。在美院求学时期,他住在武汉协和医院的隔壁,房子里没有浴室,只能去这家医院借用。那些焦急又茫然的病人、冰冷的手术台、扭曲的躯体、粗大且痉挛的手以及无助的眼神,给个性敏感的曾梵志带来了巨大的忧虑、困惑和震撼,独特的观察力使得这些心理情感一步一步逐渐转化为他的创作体验。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正是这一段艰难的求学历程、独特的生活背景和敏感的人文情感,使曾梵志找到了创作灵感。夸张的造型、不安的笔触、灰暗的色彩,在《协和》系列的绘画语言中得以充分体现。有人说在他的这样的画里,能看到一个时代的不安和骚动。
  对人性的的深入刻画,催化了曾梵志艺术风格的演变与成熟。1993年曾梵志带着100斤粮票,从武汉迁居到北京,在京郊租房作画。处在陌生的世界里,时时体验着惶恐、孤独、疏离和异化,仿佛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如同戴着面具一般。1994年创作的《面具》系列,反映的就是画家这一特定时期的人文情感。冷漠的人际关系引发的贴切情感体验,赋予了曾梵志作品深层的思想内涵。曾梵志用符号化的面具形象,揭示出都市人深藏在面具背后的焦虑情绪与脆弱心理,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反思。《面具系列No.6》能够在2008年拍出天价,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对其深入揭示人性情感创作思想的认可。
  在作品的主体形象上,倾注了曾梵志更多的内心情感和人性关怀。在他各个阶段的创作中,大多数的绘画主体都是人物,在早期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这些人物几乎全部是他自己和他的同学,共同的求学梦想、相似的人生经历、拮据的生存状态、对未来的恐惧和困惑,所有这些情感体验都真实反映在了其作品之中。《忧郁的人》是曾梵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幅创作于大三时期的作品,绘画主体仍然是他的同学,作品所表达的正是他当时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情感。为了生计,1992年《忧郁的人》仅以500元的价格售出。19年后,业已成名的曾梵志,用超过千万的重金回购了这幅作品自己收藏,由此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真挚的情感体验对曾梵志创作的重要性。
  对异化环境、人际关系、人物内心的持续关注,使曾梵志对自己的创作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潜心研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自己对于周围事物的情感表达和绘画反映。从《协和》系列对生活环境和形象主体的真实观照,到《面具》系列对人性心理情感的反思自省、内向探索,曾梵志完成了其艺术风格的升华。
  二
  艺术语言的成功构建,是曾梵志作品的又一重要特征,独特的艺术形式、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绘画技巧,对促进当代油画的绘画性回归,“新绘画”风格的开创有着重要意义。
  对绘画艺术语言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绘画技法和绘画形式或图式。作品所呈现出的绘画艺术语言,体现的是作品的核心价值。一个画家如果不在艺术语言上有所作为,创作出属于自我的独特艺术符号,必定会被淹没和遗忘。陈丹青在《中国油画的基本问题》中说到“今天的油画同行,终于可以言归正传,谈一谈本行的油画艺术语言。”[2]从西方绘画艺术史的演进也不难看出,无论是达芬奇、安格尔或是梵高、毕加索,能够名垂青史的,无不拥有自身独到的艺术语言。
  绘画技法提升了曾梵志作品的视觉效果,笔触的表现力是曾梵志绘画技法的重要体现。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画家来说,有前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技法或许已成了一个不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好的表达离不开高超的技艺。对于技法的训练,从大学时代开始曾梵志就显得比同辈们更加虔诚,一度有同学嘲笑他因为画的过多过厚而浪费颜料,对此,曾梵志的理解是:当代艺术包括各种表现手段,绘画是用传统的材料和传统的手段来表现,所以当代艺术里面绘画肯定是最难的。它需要技巧,需要系统的训练,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因为那会有一种极限,好比练童子功。油画有500年历史,有无数大师的杰作,像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要超越很困难。而且别人也画得很好,因此,你要用特别新的手段超越前人的技法。
  绘画形式确立了曾梵志成熟的艺术风格,图形的象征化、符号化是曾梵志绘画形式的主要特征。对于绘画表现形式,曾梵志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冷静和成熟。吴冠中在《绘画的形式美》一文中说到“造型艺术除了表现什么之外,如何表现的问题实在是千千万万艺术家们在苦心探索的重大课题,亦是美术史中的明确标杆”[3]。作为外来画种,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不长,需要画家们去充分理解和消化几百年来西方艺术演进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和形式表现。当一部分年轻的艺术家刚刚走出校门就抛弃了传统架上绘画,转而热衷于装置和行为艺术时,曾梵志却选择了静下心来汲取西方现代绘画观念、形式和技法的养分,专注于绘画语言的探索,追求作品的绘画性表达。
  对欧洲中世纪古典绘画的学习与揣摩,造就了其扎实的写实功底。而在写实的框架中融入抽象表现,其绘画表现形式显然又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的深刻影响,这一点在其早期作品中较为明显。他把最深层的情感和全部的艺术灵感倾泻到画布之上,表现主义成为他释放狂野和强大情绪力量的出口。但曾梵志显然没有生吞活剥西方绘画的观念和技法,而是着力于艺术形式的自我变革,正如毕加索所说“我讨厌重复自己”[4]。在2003年之后的创作中,他又明显吸收了传统中国画的用笔技巧和形式法则。
  扎实的技法,在表达作品内涵上的优势很快体现出来,并进一步帮助曾梵志在绘画形式上找到了出路。从《协和》系列到《乱笔》系列,曾梵志作品中那些表现性的笔触、冷酷的色彩、标志性的造型和内在的人文情感,成为其作品美学价值的精髓所在。
  曾梵志原名曾凡志,移居北京后把名字中间平凡的“凡”改成了一代大师梵高的“梵”,其志向和抱负可见一斑。正是这种超越前人、试图在美术史上青史留名的抱负,使得曾梵志孜孜追求作品的绘画性,以其风格独到的绘画语言,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令人刮目的“新绘画”的领军人物之一。人文情怀和绘画语言的交织,情感与形式的演绎,曾梵志用自己的画笔,走出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一条新路。
  (陈俊,长江文艺杂志社,编辑)
  [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
  [2] 陈丹青:《中国油画的基本问题》,《美苑》1985年第4期,第12页。
  [3]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美术》1979年第2期,第48页。
  [4] 瓦尔特€Y尯账贡啵骸杜分尴执苫垩 罚嗣衩朗醭霭嫔?980年版,第32页。
其他文献
关昕在《中国文物报》撰文指出,年画作为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物质表达,是一种气场,更多地反映着中国人过节的精气神。春节年味儿的消失,部分地与这种气场的消失有一定关系。年画中反映了数百年来中国民众基层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社会各阶层共享的“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些涉及信仰问题,涉及传统主流的农耕生活旨趣的年画主题,多少已经淡化。但是,其中毕竟还有更多体现了超越时代局限性
期刊
燕山大讲堂第202期刊发郭庆亮、荣念曾、索谦、王翔、杨乾武等人关于《给文艺留点白》的讨论讲座概要,他们认为:一、要警惕市场和政治这两个概念,功利对于文艺领域的过度覆盖会带来恶果,文艺生产如果急功近利,过度的娱乐会导致全民愚蠢的娱乐,泛娱乐化会导致大范围的愚蠢。二、政府如果过度干预文艺创作,原本挺好的东西容易造成受众的抵触。所以,艺术是有它的规律的,该谁办的事就谁办,由于我们的权力约束制度还不是很完
期刊
戴锦华在以“新国民·新国家·新世界”为讨论背景、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主题的活动上,讲述了她对于我们所置身的时代的认识以及对何谓知识分子写作的理解。她认为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世界,各种科学技术的突破也许正在整体改写着人类历史。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中,知识并不跟知识分子相关,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是一种社会身份,知识分子只跟一种社会功能位置相关,是站在弱势者一边,站在正义
期刊
作为诗人的覃国平习惯于以写诗的方式来写作散文,她将创作主体的想象、情感和顿悟尽情挥洒在作品之中,让绵密的情思和清凉的理趣交织于字里行间,从而超越了女性写作的闺怨传统,使得她的散文既有诗歌的轻盈,又有哲学的意蕴。而最能代表这种创作特色的,当首推以“思索女性同命运抗争”为表现对象的散文《女神之死》。  一、 关注生命,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传统社会价值观念里,女性存在的意义和她们价值实现的方式就
期刊
刘复生在左岸文化上发表《掘开知青经验的冻土——评韩少功长篇小说新作》,指出作为中国历史独特产物的知青经验,既是不可多得的结晶,也是创造新历史的可贵源泉。但是总体而言,知青作家并没有创造出与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相称的文学。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史中,一般意义上的知青文学或知青话语,已经蜕变为覆盖在知青经验之上的厚厚的冻土层,成为阻止人们,也包括曾创造了它的知青作家们,进入历史的障碍。而最大的问题在
期刊
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自称是由中国团队主导,联合两岸三地演员,携手好莱坞精英制作团队,斥巨资共同打造的,中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时尚动作特工大片。这部扬言要与好莱坞大片叫阵的国产大片,集结了刘德华、林志玲、佟大为、张静初等知名影星,融合了特工、科幻、恐怖、夺宝、动作、情色、伦理等元素,最终“乱炖”出的却是一部让观众直呼上当的超级混搭“烂片”。如果你喜欢巨型奇葩,那么它必定是2013的年度“尤物
期刊
坚守书法本体地位,加强书法艺术的本质追求,是沈鹏先生多年来始终关注的问题。近一段时期,认真拜读沈鹏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撰写的一系列思考“书法热”的文章,由衷钦佩先生的前瞻性和洞察力。先生曾言,“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我们的目的是要扩大‘书法热’的历史效应,创造一个书法艺术真正繁荣的局面”[1]。显然,先生殷切希望的是“书法艺术真正繁荣的局面”,不是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如此真知卓见对当下的
期刊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主体与客体的间性问题也就随之降生了。面对茫茫宇宙,面对一个外在的、仿佛是异己的大自然(例如洪水、干旱和毒蛇猛兽的威胁),原始时代的人类强烈感觉到被自然界束缚的不自由,于是他们试图挣脱或至少是部分挣脱大自然的拥抱,想象出了一场又一场人与自然之间离奇搏斗的远古壮丽图景,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的神话,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传说,至今仍让人们心驰往神……这是人类从原
期刊
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围绕着性伦理建立的社会道德关系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从艺术视角中的性伦理可以看出,由男性话语创造的生殖错置文本建立了女性身体的政治模式、不公正的模式和压迫模式。所谓的生殖错置的文本,是指男性话语利用物理现象的生殖特征,建立一种与自身不同的文化身体结构的视觉文本。与男性话语不同的是,由女性话语创造的身体错置文本,建立了女性身体的反抗模式,而这种反抗模式形成的身体错置文本,为女性话语
期刊
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术著述中,李遇春的《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该书脱稿于他的博士论文,2002年获武汉大学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之一,2007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43万余字,分量颇重。统贯全书的,不但有指导作者整个文学批评活动的福柯的话语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其他西方文艺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