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一群学生在“大人”的带领下,亲历故事,朗读、演读、讲述、创编,耐心阅读,坚持阅读,无拘无束地徜徉于阅读的大环境中,沐浴着书香的气息,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分享阅读的成功与喜悦,产生阅读的兴趣。设计和开展午间故事阅读活动,让“和大人一起读”的理念,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落地生根。
一、午间故事活动设计缘起
1.课标要求引领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具体的量化要求,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教师要将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读书单,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加大阅读量,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统编本教材科学定位
统编本教材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读书栏目,它从课程的角度向师生宣言阅读的重要性。统编本教材将课型分为“教读”“自读”两种课型,加上课外阅读,就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笔者所进行的“第一学段午间故事阅读活动的设计”就是直指课外阅读。
3.基于第一学段儿童年龄特点
低年级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他们的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不强,阅读经验不丰富,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想以童心体察世界、探索世界,他们喜欢故事,有效表达与交流是他们成长的需要。而“午间故事阅读活动”从儿童自身出发,基于故事学习自我表达和与人进行积极的交流,以实现分享、指导、描述、交流为目的,从而认识他人,探索世界。因此,这就决定了开展“午间故事阅读活动”的必要性。
4.经典滋润儿童精神成长
儿童读者是凭借故事来体验和认知生活的,他们凭借故事进行文学欣赏,从而去思维去感受。故事是儿童的思维方式,故事点燃了儿童生命体中的能量。儿童不能从理性去认识抽象真理,却可以凭借故事思维去感受它。如果在儿童世界中抽离故事,儿童的世界将是一片黑暗。
二、午间故事阅读活动设计理念与内容构建
1.设计理念:贴近学生,从学情出发
首先,一个班级45名学生,他们年龄相仿、兴趣相投、阅读书目相像,他们在同伴的影响鼓动下,在良好的阅读氛围熏陶下,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不同阶段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在征求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意愿的基础上,为学校图书馆征订“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系列书籍。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订阅杂志,实现学校的书柜满、班级的读书角满、家庭书柜满的“三满”原则。
再次,低年级的学生因年龄小而产生阅读障碍,使阅读不能顺畅完成是常态。“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指的是专业语文教师与有讲故事资质的家长。他们是孩子阅读的点灯人,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2.内容构建:采用“1 ×”方法
所谓“1 x”方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或者和大人一起读。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方式。
第一学段以儿童诗为主,选择各种类型的儿童诗,如科学诗、叙事诗以及新奇的图像诗、有趣的数学诗,再结合“入学”的关键期推荐一些绘本,如《大卫,不可以》《彼得兔的故事》,渗透一些规则教育,再辅以一些童话故事。第二学期则在第一学期基础上加推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等。
第二学段,故事类型更加丰富,以童话为主,加入历史故事、名人故事,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再适时地加入一些谚语故事、成语故事,开阔学生的眼界。接下来,以二年级上册为例,谈谈第一学段午间故事阅读活动的内容构建。(见下表)
针对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单元主题,制订了以上的阅读篇目。表格第三列以“单篇”故事为主,适合午间阅读活动“和大人一起读”的进行;表格第四列的整本书的阅读推荐在课堂“阅读推荐会”之后,适合学生在午间静静地阅读以及回家后的“和大人一起读”;表格中的“相关链接”,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整个内容构建既保证了“最低的阅读限度”,又做到“上不封顶”,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符合学情班情,科学合理。
三、实践策略:动静结合立体阅读,丰盈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静态阅读,于自主体验中吸收内化
这里的午间静悄悄。学生不写作业,取出书本静静阅读,或读或思,或写或画,静思间有所得,静默中有所获,安静的教室里只有他们的呼吸声、翻书声。学生浸润书间,积累沉淀语言,内化吸收语言精华,在一种自由状态下无压力阅读、无负担阅读。
1.以自主选择故事为前提
改变以往课外阅读中学生选择权被剥夺的状况,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作品,把阅读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之上。为确保学生所选的书籍具有一定的可读价值,教师可举办小型书展,让学生自行携带感兴趣的书籍参加,利用书展与同学交换及分享。教师也可将适宜的书介绍给学生,师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可确定难度适宜的“推荐书单”。学生可根据书单查看作品,选定自己所要阅读的书目。将选书自主权归还给学生,除了尊重学生个体外,也将权利及責任进行分摊,提早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更独立、有效的阅读做好准备。
2.用大声朗读为阅读起步
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起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尽可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调整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积累的效率。因为在自由的课外阅读空间里,学生的阅读更多时候是呈现走马观花的状态,更多的时候只是对内容有所了解,而对语言的认知、含义的体会都是肤浅而流于表面的,让阅读起步阶段的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饶有兴趣。日积月累、长久坚持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进入二年级,教师开始让学生练习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进入中高年级,教师还应运用跳读、略读、速读等读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会提取故事的关键信息。 3.以吸收内化语言为指向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浸润作品,吸收、内化语言的过程,阅读的目标也应以吸收、内化语言为指向。阅读是无压力阅读,是自由自在的阅读,如马儿在广阔的草原上自由奔走、自由食草的状态。在阅读故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其语言特色所浸润,并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内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对于儿童的阅读,不要过高地期待他们能对语言文字读得很顺畅,理解得很透彻明白。允许儿童囫囵吞枣、半猜半读、一知半解,只需在这个过程中浸润其间,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积累语言,积跬步,以至千里。宽松阅读期待,指向的却是语言的吸收与内化。
(二)动态阅读,于实践体验中提升素养
1.于听讲故事中把握要素,习得语言
倾听故事和讲述故事是学习故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在倾听中进入故事描写的情境,在预测中猜测故事的情节,在品读中体会故事的生动形象,在讲述中把握并类化故事结构。但是讲故事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有机铺垫。
(1)于倾听中进入故事情境。大声朗读给学生听,学生在倾听中进入故事情境,想故事中的人物所想,思故事中的情节所思,沉浸故事,体验愉悦。为学生朗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不用过于复杂烦琐和深奥费解的指导方法,用自己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的朗读架起通向儿童阅读的桥梁。
(2)于预测中感受情节要素。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若教师讲述时平铺直叙,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讲述时可引入悬念,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吊足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成为故事里的人,循着故事脉络探索余韵,从而激发其预测故事的欲望。
怎样设置悬念呢?一是开篇悬念,故事一开始就直接提出疑问,或是利用倒叙法设置悬疑。二是情节悬念,即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故意在情节关键处、紧张处停止,引发学生热烈讨论,顺着文脉猜想故事情节发展。三是结果悬念,即在故事结束时设疑引发讨论、猜测。悬念将学生引入故事情境,自然激发了他们模仿运用悬念讲述故事的欲望。
(3)于品读中丰满人物形象。在故事里往往存在着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冷静、智慧、纯真,有的急躁、愚笨、狡猾。在故事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真切感受这些艺术形象,让简单的轮廓变得细腻丰满,让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有趣。如在《逃家小兔》故事讲述中,笔者带领学生品读规律性语句: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
一、午间故事活动设计缘起
1.课标要求引领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具体的量化要求,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教师要将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读书单,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加大阅读量,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统编本教材科学定位
统编本教材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读书栏目,它从课程的角度向师生宣言阅读的重要性。统编本教材将课型分为“教读”“自读”两种课型,加上课外阅读,就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笔者所进行的“第一学段午间故事阅读活动的设计”就是直指课外阅读。
3.基于第一学段儿童年龄特点
低年级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他们的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不强,阅读经验不丰富,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想以童心体察世界、探索世界,他们喜欢故事,有效表达与交流是他们成长的需要。而“午间故事阅读活动”从儿童自身出发,基于故事学习自我表达和与人进行积极的交流,以实现分享、指导、描述、交流为目的,从而认识他人,探索世界。因此,这就决定了开展“午间故事阅读活动”的必要性。
4.经典滋润儿童精神成长
儿童读者是凭借故事来体验和认知生活的,他们凭借故事进行文学欣赏,从而去思维去感受。故事是儿童的思维方式,故事点燃了儿童生命体中的能量。儿童不能从理性去认识抽象真理,却可以凭借故事思维去感受它。如果在儿童世界中抽离故事,儿童的世界将是一片黑暗。
二、午间故事阅读活动设计理念与内容构建
1.设计理念:贴近学生,从学情出发
首先,一个班级45名学生,他们年龄相仿、兴趣相投、阅读书目相像,他们在同伴的影响鼓动下,在良好的阅读氛围熏陶下,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不同阶段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在征求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意愿的基础上,为学校图书馆征订“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系列书籍。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订阅杂志,实现学校的书柜满、班级的读书角满、家庭书柜满的“三满”原则。
再次,低年级的学生因年龄小而产生阅读障碍,使阅读不能顺畅完成是常态。“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指的是专业语文教师与有讲故事资质的家长。他们是孩子阅读的点灯人,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2.内容构建:采用“1 ×”方法
所谓“1 x”方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或者和大人一起读。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方式。
第一学段以儿童诗为主,选择各种类型的儿童诗,如科学诗、叙事诗以及新奇的图像诗、有趣的数学诗,再结合“入学”的关键期推荐一些绘本,如《大卫,不可以》《彼得兔的故事》,渗透一些规则教育,再辅以一些童话故事。第二学期则在第一学期基础上加推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等。
第二学段,故事类型更加丰富,以童话为主,加入历史故事、名人故事,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再适时地加入一些谚语故事、成语故事,开阔学生的眼界。接下来,以二年级上册为例,谈谈第一学段午间故事阅读活动的内容构建。(见下表)
针对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单元主题,制订了以上的阅读篇目。表格第三列以“单篇”故事为主,适合午间阅读活动“和大人一起读”的进行;表格第四列的整本书的阅读推荐在课堂“阅读推荐会”之后,适合学生在午间静静地阅读以及回家后的“和大人一起读”;表格中的“相关链接”,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整个内容构建既保证了“最低的阅读限度”,又做到“上不封顶”,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符合学情班情,科学合理。
三、实践策略:动静结合立体阅读,丰盈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静态阅读,于自主体验中吸收内化
这里的午间静悄悄。学生不写作业,取出书本静静阅读,或读或思,或写或画,静思间有所得,静默中有所获,安静的教室里只有他们的呼吸声、翻书声。学生浸润书间,积累沉淀语言,内化吸收语言精华,在一种自由状态下无压力阅读、无负担阅读。
1.以自主选择故事为前提
改变以往课外阅读中学生选择权被剥夺的状况,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作品,把阅读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之上。为确保学生所选的书籍具有一定的可读价值,教师可举办小型书展,让学生自行携带感兴趣的书籍参加,利用书展与同学交换及分享。教师也可将适宜的书介绍给学生,师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可确定难度适宜的“推荐书单”。学生可根据书单查看作品,选定自己所要阅读的书目。将选书自主权归还给学生,除了尊重学生个体外,也将权利及責任进行分摊,提早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更独立、有效的阅读做好准备。
2.用大声朗读为阅读起步
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起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尽可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调整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积累的效率。因为在自由的课外阅读空间里,学生的阅读更多时候是呈现走马观花的状态,更多的时候只是对内容有所了解,而对语言的认知、含义的体会都是肤浅而流于表面的,让阅读起步阶段的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饶有兴趣。日积月累、长久坚持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进入二年级,教师开始让学生练习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进入中高年级,教师还应运用跳读、略读、速读等读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会提取故事的关键信息。 3.以吸收内化语言为指向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浸润作品,吸收、内化语言的过程,阅读的目标也应以吸收、内化语言为指向。阅读是无压力阅读,是自由自在的阅读,如马儿在广阔的草原上自由奔走、自由食草的状态。在阅读故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其语言特色所浸润,并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内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对于儿童的阅读,不要过高地期待他们能对语言文字读得很顺畅,理解得很透彻明白。允许儿童囫囵吞枣、半猜半读、一知半解,只需在这个过程中浸润其间,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积累语言,积跬步,以至千里。宽松阅读期待,指向的却是语言的吸收与内化。
(二)动态阅读,于实践体验中提升素养
1.于听讲故事中把握要素,习得语言
倾听故事和讲述故事是学习故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在倾听中进入故事描写的情境,在预测中猜测故事的情节,在品读中体会故事的生动形象,在讲述中把握并类化故事结构。但是讲故事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有机铺垫。
(1)于倾听中进入故事情境。大声朗读给学生听,学生在倾听中进入故事情境,想故事中的人物所想,思故事中的情节所思,沉浸故事,体验愉悦。为学生朗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不用过于复杂烦琐和深奥费解的指导方法,用自己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的朗读架起通向儿童阅读的桥梁。
(2)于预测中感受情节要素。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若教师讲述时平铺直叙,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讲述时可引入悬念,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吊足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成为故事里的人,循着故事脉络探索余韵,从而激发其预测故事的欲望。
怎样设置悬念呢?一是开篇悬念,故事一开始就直接提出疑问,或是利用倒叙法设置悬疑。二是情节悬念,即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故意在情节关键处、紧张处停止,引发学生热烈讨论,顺着文脉猜想故事情节发展。三是结果悬念,即在故事结束时设疑引发讨论、猜测。悬念将学生引入故事情境,自然激发了他们模仿运用悬念讲述故事的欲望。
(3)于品读中丰满人物形象。在故事里往往存在着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冷静、智慧、纯真,有的急躁、愚笨、狡猾。在故事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真切感受这些艺术形象,让简单的轮廓变得细腻丰满,让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有趣。如在《逃家小兔》故事讲述中,笔者带领学生品读规律性语句: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