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段午间故事阅读活动的设计及实践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一群学生在“大人”的带领下,亲历故事,朗读、演读、讲述、创编,耐心阅读,坚持阅读,无拘无束地徜徉于阅读的大环境中,沐浴着书香的气息,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分享阅读的成功与喜悦,产生阅读的兴趣。设计和开展午间故事阅读活动,让“和大人一起读”的理念,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落地生根。
  一、午间故事活动设计缘起
  1.课标要求引领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具体的量化要求,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教师要将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读书单,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加大阅读量,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统编本教材科学定位
  统编本教材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读书栏目,它从课程的角度向师生宣言阅读的重要性。统编本教材将课型分为“教读”“自读”两种课型,加上课外阅读,就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笔者所进行的“第一学段午间故事阅读活动的设计”就是直指课外阅读。
  3.基于第一学段儿童年龄特点
  低年级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他们的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不强,阅读经验不丰富,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想以童心体察世界、探索世界,他们喜欢故事,有效表达与交流是他们成长的需要。而“午间故事阅读活动”从儿童自身出发,基于故事学习自我表达和与人进行积极的交流,以实现分享、指导、描述、交流为目的,从而认识他人,探索世界。因此,这就决定了开展“午间故事阅读活动”的必要性。
  4.经典滋润儿童精神成长
  儿童读者是凭借故事来体验和认知生活的,他们凭借故事进行文学欣赏,从而去思维去感受。故事是儿童的思维方式,故事点燃了儿童生命体中的能量。儿童不能从理性去认识抽象真理,却可以凭借故事思维去感受它。如果在儿童世界中抽离故事,儿童的世界将是一片黑暗。
  二、午间故事阅读活动设计理念与内容构建
  1.设计理念:贴近学生,从学情出发
  首先,一个班级45名学生,他们年龄相仿、兴趣相投、阅读书目相像,他们在同伴的影响鼓动下,在良好的阅读氛围熏陶下,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不同阶段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在征求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意愿的基础上,为学校图书馆征订“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系列书籍。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订阅杂志,实现学校的书柜满、班级的读书角满、家庭书柜满的“三满”原则。
  再次,低年级的学生因年龄小而产生阅读障碍,使阅读不能顺畅完成是常态。“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指的是专业语文教师与有讲故事资质的家长。他们是孩子阅读的点灯人,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2.内容构建:采用“1 ×”方法
  所谓“1 x”方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或者和大人一起读。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方式。
  第一学段以儿童诗为主,选择各种类型的儿童诗,如科学诗、叙事诗以及新奇的图像诗、有趣的数学诗,再结合“入学”的关键期推荐一些绘本,如《大卫,不可以》《彼得兔的故事》,渗透一些规则教育,再辅以一些童话故事。第二学期则在第一学期基础上加推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等。
  第二学段,故事类型更加丰富,以童话为主,加入历史故事、名人故事,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再适时地加入一些谚语故事、成语故事,开阔学生的眼界。接下来,以二年级上册为例,谈谈第一学段午间故事阅读活动的内容构建。(见下表)
  针对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单元主题,制订了以上的阅读篇目。表格第三列以“单篇”故事为主,适合午间阅读活动“和大人一起读”的进行;表格第四列的整本书的阅读推荐在课堂“阅读推荐会”之后,适合学生在午间静静地阅读以及回家后的“和大人一起读”;表格中的“相关链接”,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整个内容构建既保证了“最低的阅读限度”,又做到“上不封顶”,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符合学情班情,科学合理。
  三、实践策略:动静结合立体阅读,丰盈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静态阅读,于自主体验中吸收内化
  这里的午间静悄悄。学生不写作业,取出书本静静阅读,或读或思,或写或画,静思间有所得,静默中有所获,安静的教室里只有他们的呼吸声、翻书声。学生浸润书间,积累沉淀语言,内化吸收语言精华,在一种自由状态下无压力阅读、无负担阅读。
  1.以自主选择故事为前提
  改变以往课外阅读中学生选择权被剥夺的状况,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作品,把阅读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之上。为确保学生所选的书籍具有一定的可读价值,教师可举办小型书展,让学生自行携带感兴趣的书籍参加,利用书展与同学交换及分享。教师也可将适宜的书介绍给学生,师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可确定难度适宜的“推荐书单”。学生可根据书单查看作品,选定自己所要阅读的书目。将选书自主权归还给学生,除了尊重学生个体外,也将权利及責任进行分摊,提早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更独立、有效的阅读做好准备。
  2.用大声朗读为阅读起步
  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起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尽可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调整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积累的效率。因为在自由的课外阅读空间里,学生的阅读更多时候是呈现走马观花的状态,更多的时候只是对内容有所了解,而对语言的认知、含义的体会都是肤浅而流于表面的,让阅读起步阶段的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饶有兴趣。日积月累、长久坚持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进入二年级,教师开始让学生练习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进入中高年级,教师还应运用跳读、略读、速读等读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会提取故事的关键信息。   3.以吸收内化语言为指向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浸润作品,吸收、内化语言的过程,阅读的目标也应以吸收、内化语言为指向。阅读是无压力阅读,是自由自在的阅读,如马儿在广阔的草原上自由奔走、自由食草的状态。在阅读故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其语言特色所浸润,并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内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对于儿童的阅读,不要过高地期待他们能对语言文字读得很顺畅,理解得很透彻明白。允许儿童囫囵吞枣、半猜半读、一知半解,只需在这个过程中浸润其间,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积累语言,积跬步,以至千里。宽松阅读期待,指向的却是语言的吸收与内化。
  (二)动态阅读,于实践体验中提升素养
  1.于听讲故事中把握要素,习得语言
  倾听故事和讲述故事是学习故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在倾听中进入故事描写的情境,在预测中猜测故事的情节,在品读中体会故事的生动形象,在讲述中把握并类化故事结构。但是讲故事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有机铺垫。
  (1)于倾听中进入故事情境。大声朗读给学生听,学生在倾听中进入故事情境,想故事中的人物所想,思故事中的情节所思,沉浸故事,体验愉悦。为学生朗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不用过于复杂烦琐和深奥费解的指导方法,用自己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的朗读架起通向儿童阅读的桥梁。
  (2)于预测中感受情节要素。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若教师讲述时平铺直叙,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讲述时可引入悬念,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吊足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成为故事里的人,循着故事脉络探索余韵,从而激发其预测故事的欲望。
  怎样设置悬念呢?一是开篇悬念,故事一开始就直接提出疑问,或是利用倒叙法设置悬疑。二是情节悬念,即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故意在情节关键处、紧张处停止,引发学生热烈讨论,顺着文脉猜想故事情节发展。三是结果悬念,即在故事结束时设疑引发讨论、猜测。悬念将学生引入故事情境,自然激发了他们模仿运用悬念讲述故事的欲望。
  (3)于品读中丰满人物形象。在故事里往往存在着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冷静、智慧、纯真,有的急躁、愚笨、狡猾。在故事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真切感受这些艺术形象,让简单的轮廓变得细腻丰满,让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有趣。如在《逃家小兔》故事讲述中,笔者带领学生品读规律性语句: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
其他文献
低年级识字量大,教学任务重。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领他们快乐识字、自主识字。  一、运用“算术法”识字  “算术法”主要包括“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三种识字法:  “加一加”识字法就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在教学“清”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清澈的湖水”,引导他们理解清澈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记忆“清”的方法。然后我又出示一些语句,让学生把“青”和“清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介绍科学知识的文体,因其具有内容科学、结构清晰、语言准确等特点而在生活中越来越显现出价值。统编本教材中出现了不少说明文,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的《太阳》一文具体谈谈教法。  一、仔细阅读文本,梳理信息  说明文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為什么”,其中“写了什么”是基础,因此教学说明文要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梳理信息,弄清楚主要内容。  《太阳》一文主要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
倪文锦教授认为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归纳、辨别,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能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单篇文本,掌握同时阅读多篇文本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对比阅读,则能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比较词句,体验语言魅力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有着精美、华丽的词句,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比较词句的方法,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习作内容单一,创新不足,个性不强,而体验式习作教学可以改变当前学生习作的现状。笔者充分抓住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农村乡镇学校项目课程群研究”这一契机,结合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通过组织开展多彩的活动来丰厚学生体验,通过适时的指导来引领学生的表达,大大提高了习作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多彩活动,丰厚体验  在实践中,笔者将学校开发实施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然而,小学生掌握的习作方法不多,自主习作的兴趣也不浓,很难自主展开习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并督促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促使学生提升习作能力。随堂练笔指的是在课堂阅读的时候围绕教学的内容,组织学生抓住各种契机,展开练笔活动。随堂练笔时间短,往往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读写训练中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非连续性文本凭借着自身简明扼要、信息量大、易于对比、直观醒目等特征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十分常见。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受到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笔者就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课标提出的全新阅读教学目标。非连续性文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丰富而全面。教师应将小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化信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教材中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点,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彼此关联,让识字教学更加丰富,让阅读教学更加高效。  《孔子拜师》一文的题目中,“拜”是关键字,因此笔者通过扣住“拜”字进行专项训练,导入课堂教学。  一、辨形释意,识记生
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而这个教育的过程正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场景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应体现这一特殊的生活过程。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场景中的细节,能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本单元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设身处地体会场景描写中浓浓
《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丰富。在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语言、体味文章情感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令其习得文章表达方法,从而把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的是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生:写的是桂花的香气非常迷人。  师:你能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把这两句话连起来吗?  生: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数学》(选修)和《数学》(三年级用)是广东省教育厅推荐教材,已经在全省五万多名学生中使用。其主编是数学教育专家、考试命题专家何小亚教授,主审是著名的组合数学专家柳柏濂教授,编写人员均是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  《数学》(选修)教材以最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为编写的依据,结合职高入学考试的要求和专业技能学习的需要,在知识内容上注意与必修课程的衔接,体现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