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的北爱尔兰厄恩湖畔风光旖旎,不过下榻在这里的G8峰会领导人们似乎没有那么多“休假”的心情。在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两个小时的会谈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并没有向外界给出“莫斯科观点”。在叙利亚问题上,普京继续坚持支持叙利亚政府,而奥巴马则认为,巴沙尔不可能成为叙利亚任何政治进程的一部分。尽管在会谈后的记者会上,两人都强调了彼此的共同点,不过媒体不难发现,整个记者会上,奥巴马都没有看过普京,而普京的眼睛一直盯着地板。
新的7 1
竞争、对抗,这是本次八国峰会上美俄首脑给外界留下的印象。这种情势在很大程度上与叙利亚有关,难怪俄罗斯《独立报》用了这样的标题:叙利亚瓦解大国俱乐部。此次峰会上,西方七国联合向俄罗斯发难,希望逼迫俄罗斯接受西方武力干涉叙利亚,这显然违背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使俄罗斯与西方发生了剧烈的争吵。
6月17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俄方不允许在叙利亚设立禁飞区。随后,英国《独立报》爆料:伊朗已决定派出4000人帮助巴沙尔打击反对派武装。如果没有伊朗的实际支持和俄罗斯的政治声援,巴沙尔政府军很难再打下去;同时叙利亚反对派如果没有土耳其和西方国家的支持,更难以维持。难怪有舆论表示,叙利亚战争打到今天,就是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角力。
与十年前法德等西方大国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不同,在叙利亚问题上,西方国家立场一致。厄恩湖峰会,普京面临的是7对1的困境。对于这一次气氛紧绷、明争暗斗的厄恩湖八国峰会,6月17日的《俄罗斯导报》的标题这样形容:普京独抗西方。而加拿大总理哈珀甚至直截了当地说:“没有G8,不客气地说,这应该称为G7 1!”
的确,世界上原本只有G7,没有八国集团。从G7到G8,再从G8到G7 1,历史似乎在兜了一个大圈之后回到了原点。而更令人玩味的是,无论G这个字母后的数字怎么变,这个组织都可以被定义为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一盘代号为G的棋局。
参加完G8峰会后,普京返回圣彼得堡,马不停蹄地视察了有150年历史的奥布霍夫军工厂。这个自沙俄时代就为俄军制造武器的军工厂目前拥有令西方畏惧的S-300地空导弹生产线。普京在视察完毕后说:“我们绝不容许破坏战略威慑系统的平衡,不能容许削弱俄罗斯核力量的有效性。”
而就在同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面对5000名现场观众呼吁美俄进行核裁军:“在进行全面评估后,我相信将战略核武器削减三分之一,我们仍能保证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我希望能与俄罗斯进行核武器削减谈判,从而摆脱冷战时期的核态势。”
回顾俄罗斯加盟八国集团的历史以及与西方七国的恩恩怨怨,或许更能理解普京的谨慎与敌意。1975年开始的七国集团聚会,原本只是西方大国针对经济危机的纯经济协调机构。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第二年,第六次G7峰会首次讨论了应对苏联挑战的议题。此后,苏联成为七国集团的头号政治敌人,直到1991年。
为俄罗斯准备的峰会
1991年7月,戈尔巴乔夫在七国集团峰会后,与七国首脑会晤,拉开了俄罗斯与七国集团复杂关系的大幕。1994年起,俄罗斯由被七国集团邀请的客人变身为参与政治议题的成员国,“7 1”集团正式形成,用《纽约时报》的话来说:俄罗斯是通过政治窗户而非经济大门进入G7的。7 1的模式决定了这个组织在一开始的模式就是为了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展开谈判的机构。
1997年的丹佛峰会首次被称为八国峰会,第二年俄罗斯正式成为八国集团成员国。当时俄美正处于冷战后的蜜月期,两国首脑会晤,气氛极为轻松。1995年10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美,面对美国记者所说的俄罗斯核武器对欧洲来说是一个灾难时,叶利钦回答说:“现在我第一次有机会告诉你们,你们才是一个灾难。”站在一旁的克林顿听完狂笑不止,并幽默地对现场观众说:“请确保你们现场每人都有份儿。”
这个蜜月期的出现,是因为俄罗斯刚从苏联的母体当中脱离出来,新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叶利钦等俄罗斯政治精英阶层认为俄罗斯可以一下投入西方的怀抱,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形式,就会得到西方的认可。但是近20年以来的道路证明,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存在的不仅仅是制度的隔阂,而且还有文化的间隙。
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核力量和综合国力已被极大削弱,而美国则在八国集团形成的前后出台了导弹防御计划,谋求对俄绝对战略优势。1999年,科索沃和车臣战争让俄美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叶利钦对曾经关系密切的克林顿发出警告:“克林顿先生似乎忘了俄罗斯是个核大国,我想告诉他,美国不能单独指导这个世界,要大家一起才行。”
说完这个话不久,叶利钦把俄罗斯交给了普京。而随着接替克林顿上台的小布什大力推动北约东扩和反导计划,同为G8成员国的俄美关系越来越僵。2008年,普京完成两届总统任期后去职,当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希望与俄罗斯重启关系。2010年,美俄签署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新条约,但在反导、地缘政治和俄罗斯国内事务方面冲突频频。2012年,普京第三次出任俄罗斯总统,当年即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
历史回到原点
随着俄美关系难以真正地重启,西方七国内部先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再跟俄罗斯进行谈判,八国集团又重新变回了7 1模式。从八国集团(G-eight)到憎恨集团(G-hate),《每日邮报》的这个点评说明西方国家没有把俄罗斯当作自己人,俄罗斯也没有把G8当作自己所存在的大家庭。在这场下了几十年的棋局当中,如今美俄之间的这种角力,又让这个G字母有了新的含义。
“不断‘重启’,就说明俄美关系经常‘死机’!”第三次出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如此评价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美关系的重启。同年12月,奥巴马签署了对俄制裁的《马格尼茨基法案》,两国关系深受影响。今年4月19日,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普京3次给奥巴马打电话慰问,俄美关系本有解冻的希望,然而叙利亚问题又让双方矛盾升级。
不难看出,俄美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第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就是美国希望能够同化俄罗斯,第二个结构性矛盾就是俄罗斯始终受困于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第三个结构性矛盾就是北约对俄罗斯依然构成威胁。
“忘记G8,现在是民主十国的时代了。”《华尔街日报》6月16日的这番言论道出了西方对俄强硬派的真实想法。6月22日,11国外长在卡塔尔举行叙利亚之友会议,讨论向叙反对派提供军事援助,出席的阵容就是八国集团中的西方国家加上部分中东国家。而作为联合国、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和独联体等多个组织的核心成员,俄罗斯参与的全球性棋局同样很多。
6月21日,普京宣布俄石油公司计划未来25年每年向中国提供4600万吨原油,欧盟则在近期宣布,启动与美国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舆论认为,前者进一步将俄罗斯的石油出口由欧洲转向亚洲,后者则加大了美欧之间的战略依存度。
俄罗斯虽然无法像美国那样拥有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但俄罗斯的反建构能力越来越强。所谓的反建构能力,就是俄罗斯自身无法构建一个新的以自我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但是对于其他国家所打造的任何国际机制,只要被俄罗斯反对,对方就无法构建新体系。这种反建构能力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障碍。
美俄之间,无论是在地缘政治、军事战略,还是在其他热点问题上,似乎都存在着一些没有办法解开的死结。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对抗、向西方一边倒的大西洋主义、大俄罗斯主义的斯拉夫情结之后,眼下俄罗斯外交的定位转变为全方位的欧亚主义。也正因如此,俄美之间的棋局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软对抗,换言之,即双边关系既很难回到蜜月期,也不会跌落到更深的谷底。这种微妙的棋局关系,恐怕还是会继续下去。
新的7 1
竞争、对抗,这是本次八国峰会上美俄首脑给外界留下的印象。这种情势在很大程度上与叙利亚有关,难怪俄罗斯《独立报》用了这样的标题:叙利亚瓦解大国俱乐部。此次峰会上,西方七国联合向俄罗斯发难,希望逼迫俄罗斯接受西方武力干涉叙利亚,这显然违背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使俄罗斯与西方发生了剧烈的争吵。
6月17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俄方不允许在叙利亚设立禁飞区。随后,英国《独立报》爆料:伊朗已决定派出4000人帮助巴沙尔打击反对派武装。如果没有伊朗的实际支持和俄罗斯的政治声援,巴沙尔政府军很难再打下去;同时叙利亚反对派如果没有土耳其和西方国家的支持,更难以维持。难怪有舆论表示,叙利亚战争打到今天,就是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角力。
与十年前法德等西方大国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不同,在叙利亚问题上,西方国家立场一致。厄恩湖峰会,普京面临的是7对1的困境。对于这一次气氛紧绷、明争暗斗的厄恩湖八国峰会,6月17日的《俄罗斯导报》的标题这样形容:普京独抗西方。而加拿大总理哈珀甚至直截了当地说:“没有G8,不客气地说,这应该称为G7 1!”
的确,世界上原本只有G7,没有八国集团。从G7到G8,再从G8到G7 1,历史似乎在兜了一个大圈之后回到了原点。而更令人玩味的是,无论G这个字母后的数字怎么变,这个组织都可以被定义为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一盘代号为G的棋局。
参加完G8峰会后,普京返回圣彼得堡,马不停蹄地视察了有150年历史的奥布霍夫军工厂。这个自沙俄时代就为俄军制造武器的军工厂目前拥有令西方畏惧的S-300地空导弹生产线。普京在视察完毕后说:“我们绝不容许破坏战略威慑系统的平衡,不能容许削弱俄罗斯核力量的有效性。”
而就在同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面对5000名现场观众呼吁美俄进行核裁军:“在进行全面评估后,我相信将战略核武器削减三分之一,我们仍能保证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我希望能与俄罗斯进行核武器削减谈判,从而摆脱冷战时期的核态势。”
回顾俄罗斯加盟八国集团的历史以及与西方七国的恩恩怨怨,或许更能理解普京的谨慎与敌意。1975年开始的七国集团聚会,原本只是西方大国针对经济危机的纯经济协调机构。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第二年,第六次G7峰会首次讨论了应对苏联挑战的议题。此后,苏联成为七国集团的头号政治敌人,直到1991年。
为俄罗斯准备的峰会
1991年7月,戈尔巴乔夫在七国集团峰会后,与七国首脑会晤,拉开了俄罗斯与七国集团复杂关系的大幕。1994年起,俄罗斯由被七国集团邀请的客人变身为参与政治议题的成员国,“7 1”集团正式形成,用《纽约时报》的话来说:俄罗斯是通过政治窗户而非经济大门进入G7的。7 1的模式决定了这个组织在一开始的模式就是为了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展开谈判的机构。
1997年的丹佛峰会首次被称为八国峰会,第二年俄罗斯正式成为八国集团成员国。当时俄美正处于冷战后的蜜月期,两国首脑会晤,气氛极为轻松。1995年10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美,面对美国记者所说的俄罗斯核武器对欧洲来说是一个灾难时,叶利钦回答说:“现在我第一次有机会告诉你们,你们才是一个灾难。”站在一旁的克林顿听完狂笑不止,并幽默地对现场观众说:“请确保你们现场每人都有份儿。”
这个蜜月期的出现,是因为俄罗斯刚从苏联的母体当中脱离出来,新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叶利钦等俄罗斯政治精英阶层认为俄罗斯可以一下投入西方的怀抱,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形式,就会得到西方的认可。但是近20年以来的道路证明,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存在的不仅仅是制度的隔阂,而且还有文化的间隙。
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核力量和综合国力已被极大削弱,而美国则在八国集团形成的前后出台了导弹防御计划,谋求对俄绝对战略优势。1999年,科索沃和车臣战争让俄美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叶利钦对曾经关系密切的克林顿发出警告:“克林顿先生似乎忘了俄罗斯是个核大国,我想告诉他,美国不能单独指导这个世界,要大家一起才行。”
说完这个话不久,叶利钦把俄罗斯交给了普京。而随着接替克林顿上台的小布什大力推动北约东扩和反导计划,同为G8成员国的俄美关系越来越僵。2008年,普京完成两届总统任期后去职,当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希望与俄罗斯重启关系。2010年,美俄签署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新条约,但在反导、地缘政治和俄罗斯国内事务方面冲突频频。2012年,普京第三次出任俄罗斯总统,当年即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
历史回到原点
随着俄美关系难以真正地重启,西方七国内部先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再跟俄罗斯进行谈判,八国集团又重新变回了7 1模式。从八国集团(G-eight)到憎恨集团(G-hate),《每日邮报》的这个点评说明西方国家没有把俄罗斯当作自己人,俄罗斯也没有把G8当作自己所存在的大家庭。在这场下了几十年的棋局当中,如今美俄之间的这种角力,又让这个G字母有了新的含义。
“不断‘重启’,就说明俄美关系经常‘死机’!”第三次出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如此评价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美关系的重启。同年12月,奥巴马签署了对俄制裁的《马格尼茨基法案》,两国关系深受影响。今年4月19日,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普京3次给奥巴马打电话慰问,俄美关系本有解冻的希望,然而叙利亚问题又让双方矛盾升级。
不难看出,俄美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第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就是美国希望能够同化俄罗斯,第二个结构性矛盾就是俄罗斯始终受困于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第三个结构性矛盾就是北约对俄罗斯依然构成威胁。
“忘记G8,现在是民主十国的时代了。”《华尔街日报》6月16日的这番言论道出了西方对俄强硬派的真实想法。6月22日,11国外长在卡塔尔举行叙利亚之友会议,讨论向叙反对派提供军事援助,出席的阵容就是八国集团中的西方国家加上部分中东国家。而作为联合国、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和独联体等多个组织的核心成员,俄罗斯参与的全球性棋局同样很多。
6月21日,普京宣布俄石油公司计划未来25年每年向中国提供4600万吨原油,欧盟则在近期宣布,启动与美国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舆论认为,前者进一步将俄罗斯的石油出口由欧洲转向亚洲,后者则加大了美欧之间的战略依存度。
俄罗斯虽然无法像美国那样拥有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但俄罗斯的反建构能力越来越强。所谓的反建构能力,就是俄罗斯自身无法构建一个新的以自我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但是对于其他国家所打造的任何国际机制,只要被俄罗斯反对,对方就无法构建新体系。这种反建构能力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障碍。
美俄之间,无论是在地缘政治、军事战略,还是在其他热点问题上,似乎都存在着一些没有办法解开的死结。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对抗、向西方一边倒的大西洋主义、大俄罗斯主义的斯拉夫情结之后,眼下俄罗斯外交的定位转变为全方位的欧亚主义。也正因如此,俄美之间的棋局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软对抗,换言之,即双边关系既很难回到蜜月期,也不会跌落到更深的谷底。这种微妙的棋局关系,恐怕还是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