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 要】目的:观察并探讨舌骨下肌皮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7月我院接诊的41例口腔肿瘤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舌骨下肌皮瓣进行修补,对照组患者采用胸大肌肌皮瓣,比较两组患者缺损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完全成活率为95.0%,对照组完全成活率为66.7%,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舌骨下肌皮瓣应用到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补中,修复效果明显,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效果优于胸大肌肌皮瓣。
【关键词】舌骨下肌皮瓣;口腔肿瘤术;缺损修补
【引 言】
近几年来,我国口腔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对口腔肿瘤进行治疗,术后对缺损组织进行重建和修复。术后缺损修补方式较多,为患者选择适宜的修复方法,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探究舌骨下肌皮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补中的应用价值,为此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5年7月我院接诊的41例口腔肿瘤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现对研究结果进行详细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严格按照随机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2月——2015年7月41例口腔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35-78岁,均符合口腔肿瘤相关诊断及治疗标准[1]。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56.31±2.89)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55.92±2.9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方面未出现明显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进行详细的比较。
1.2排除标准[2]
(1)年龄超过80岁者;(2)术前合并严重感染者;(3)合并其他内科恶性肿瘤者;(4)无家属级精神疾病者;(5)无法进行正常沟通者。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舌骨下肌皮瓣进行修补,开展手术前要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处理,术前3周对牙垢及牙齿周围病变进行相应处理,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尽量不要讲话,减少口腔内部活动;口腔全麻处理后,在口腔插管下完成手术,在对周围组织及病变进行处理时,要尽量保证平稳,为口腔重建创造良好条件;舌骨下肌皮瓣修复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顺行法或逆行法,肌皮面积则严格按照患者缺损程度确定。通常内侧切口与外侧切口要保持平行,采用逆行法的患者,要在远端进行有效牵引。顺行法则要对颈部动脉三角区域进行详细探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胸大肌肌皮瓣,手术治疗前相关操作与观察组相同,根据缺损程度设计肌皮瓣环形切口,操作过程中要切断部分肌组织,并对其进行充分游离处理。整个操作过程要注意保护周围血管及组织,术后为患者做好抗感染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要进行相应的术后处理,给予抗凝剂抗血管痉挛治疗等处理,并做好口腔护理,严密观察患者肌皮瓣颜色、温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1.4指标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缺损修复效果,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完全成活和移植失败;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3-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肌皮瓣坏死、溃疡等,并做好统计及分析。
1.5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完全成活19例(95.0%),移植失败1例(5.0%),对照组完全成活14例(66.7%),移植失败7例(33.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肌皮瓣坏死1例,后期溃疡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对照组肌皮瓣坏死5例,后期溃疡5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 。
3.讨论
目前,我国各地区口腔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对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临床在对口腔肿瘤患者开展诊疗时,往往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手术操作切除肿瘤病变后,会导致患者口腔组织缺失,因此术后及时对缺损组织进行重建、修复,对患者预后及恢复美观意义重大[3]。现阶段,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组织修补方式比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选择正确可行的修复方法。
实践经验表明,采用舌骨下肌皮瓣对缺损组织进行修复,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与其他肌皮瓣相比,舌骨下肌皮瓣具有以下使用优势:由于人体头颈位置血液供应比较丰富,周围分布多条动静脉组织,能够为舌骨下肌皮瓣移植提供一定保障,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与之相比下,胸大肌位置血供能力较差,肌皮瓣会对相应位置滋养血管产生较大影响,其他方式更有可能造成患者腹腔感染,进而影响手术诊疗效果[4]。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采用舌骨下肌皮瓣进行修补,并与采用胸大肌肌皮瓣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充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完全成活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移植失败率、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15.0%,而对照组移植失败率、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3.3%、47.6%,两组差异明显(P<0.05)。
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认为,舌骨下肌皮瓣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其自身型号的的限制,此种类型的肌皮瓣往往适宜用在中小型的缺损组织的修复。同时,术前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则是舌骨下肌皮瓣的使用适应证。权威文献研究表明,颊癌、咽癌采用舌骨下肌皮瓣,移植成功率也比较高,证实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下,也可适当放宽手术操作相关指征。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周昌龙,王永盛,等.舌骨下肌皮瓣在老年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上海口腔醫学,2013,22(03):334-337.
【摘 要】目的:观察并探讨舌骨下肌皮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7月我院接诊的41例口腔肿瘤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舌骨下肌皮瓣进行修补,对照组患者采用胸大肌肌皮瓣,比较两组患者缺损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完全成活率为95.0%,对照组完全成活率为66.7%,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舌骨下肌皮瓣应用到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补中,修复效果明显,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效果优于胸大肌肌皮瓣。
【关键词】舌骨下肌皮瓣;口腔肿瘤术;缺损修补
【引 言】
近几年来,我国口腔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对口腔肿瘤进行治疗,术后对缺损组织进行重建和修复。术后缺损修补方式较多,为患者选择适宜的修复方法,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探究舌骨下肌皮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补中的应用价值,为此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5年7月我院接诊的41例口腔肿瘤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现对研究结果进行详细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严格按照随机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2月——2015年7月41例口腔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35-78岁,均符合口腔肿瘤相关诊断及治疗标准[1]。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56.31±2.89)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55.92±2.9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方面未出现明显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进行详细的比较。
1.2排除标准[2]
(1)年龄超过80岁者;(2)术前合并严重感染者;(3)合并其他内科恶性肿瘤者;(4)无家属级精神疾病者;(5)无法进行正常沟通者。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舌骨下肌皮瓣进行修补,开展手术前要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处理,术前3周对牙垢及牙齿周围病变进行相应处理,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尽量不要讲话,减少口腔内部活动;口腔全麻处理后,在口腔插管下完成手术,在对周围组织及病变进行处理时,要尽量保证平稳,为口腔重建创造良好条件;舌骨下肌皮瓣修复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顺行法或逆行法,肌皮面积则严格按照患者缺损程度确定。通常内侧切口与外侧切口要保持平行,采用逆行法的患者,要在远端进行有效牵引。顺行法则要对颈部动脉三角区域进行详细探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胸大肌肌皮瓣,手术治疗前相关操作与观察组相同,根据缺损程度设计肌皮瓣环形切口,操作过程中要切断部分肌组织,并对其进行充分游离处理。整个操作过程要注意保护周围血管及组织,术后为患者做好抗感染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要进行相应的术后处理,给予抗凝剂抗血管痉挛治疗等处理,并做好口腔护理,严密观察患者肌皮瓣颜色、温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1.4指标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缺损修复效果,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完全成活和移植失败;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3-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肌皮瓣坏死、溃疡等,并做好统计及分析。
1.5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完全成活19例(95.0%),移植失败1例(5.0%),对照组完全成活14例(66.7%),移植失败7例(33.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肌皮瓣坏死1例,后期溃疡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对照组肌皮瓣坏死5例,后期溃疡5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 。
3.讨论
目前,我国各地区口腔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对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临床在对口腔肿瘤患者开展诊疗时,往往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手术操作切除肿瘤病变后,会导致患者口腔组织缺失,因此术后及时对缺损组织进行重建、修复,对患者预后及恢复美观意义重大[3]。现阶段,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组织修补方式比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选择正确可行的修复方法。
实践经验表明,采用舌骨下肌皮瓣对缺损组织进行修复,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与其他肌皮瓣相比,舌骨下肌皮瓣具有以下使用优势:由于人体头颈位置血液供应比较丰富,周围分布多条动静脉组织,能够为舌骨下肌皮瓣移植提供一定保障,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与之相比下,胸大肌位置血供能力较差,肌皮瓣会对相应位置滋养血管产生较大影响,其他方式更有可能造成患者腹腔感染,进而影响手术诊疗效果[4]。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采用舌骨下肌皮瓣进行修补,并与采用胸大肌肌皮瓣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充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完全成活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移植失败率、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15.0%,而对照组移植失败率、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3.3%、47.6%,两组差异明显(P<0.05)。
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认为,舌骨下肌皮瓣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其自身型号的的限制,此种类型的肌皮瓣往往适宜用在中小型的缺损组织的修复。同时,术前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则是舌骨下肌皮瓣的使用适应证。权威文献研究表明,颊癌、咽癌采用舌骨下肌皮瓣,移植成功率也比较高,证实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下,也可适当放宽手术操作相关指征。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周昌龙,王永盛,等.舌骨下肌皮瓣在老年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上海口腔醫学,2013,22(03):33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