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学中,打造幸福的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因此,教师应立足儿童本位的教学设计,关注幸福课堂表征的教学实施,改进缺乏有效应对的教学细节,这样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构建属于学生的幸福课堂。
[关键词]学习幸福感;音乐教学;儿童本位;课堂表征;教学细节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6302
课程改革之后,倡导“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教学目标,使音乐教学由关注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转向关注个体的生命成长与构建幸福课堂,成为音乐教育者新的追求。笔者执教苏少版二年级《大风车》一课荣获太仓市百节好课奖,该课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改进三个方面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产生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成为音乐幸福课堂的良好范本。
一、立足儿童本位的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获得学习幸福感
音乐教学中,要想学生获得学习幸福感,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大风车》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教师要不断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创设央视大风车选拔节目的学习情境,通过系列化的学习任务驱动,在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同时,实现从低到高的阶梯式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情境中逐步获得学习幸福感。
2.音乐游戏,生成学习幸福感
《音乐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以下要求: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表演附点节奏的音乐游戏正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突破本课附点节奏的教学难点。这里,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音符:高大的学生扮演时值为一拍的四分音符,矮小的学生扮演时值为半拍的八分音符,握拳代表附点。学生随机变换
没有听到学生有节奏的伴奏声,没有看到生动形象的模仿表演……学生在这样的教学里能有什么收获呢?这种自由的、没有正確引导的活动表演,只能流于形式。
我们知道音乐课的游戏表演是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其出发点是什么,它的根茎都应当牢牢扎根在音乐的沃土中。因此,游戏、表演要注重音乐性,使学生在发现音乐美的同时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参与了,师生互动了,就达到教学目的了。在我看来,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参与是无效的参与。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才能让课堂活跃而不混乱,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流于形式,过于机械分组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形式,其要求小组成员共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任务,互相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实现某一设定目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教师不管问题适不适合,都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有的甚至在一起打闹,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粉刷匠》创作表演环节时,教师就急于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边学唱歌曲边用纸板材料搭建自己的小屋,并用小刷子美化自己的小屋。首先是学生一窝蜂地抢刷子,接下来小组成员用纸板搭建房子,还大声谈论,根本没有一个人在理会歌曲的伴奏。这哪里是合作?这哪里是音乐课?低年级学生的主体性受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其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需要一個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监护、引导和规范,否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永远只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因此,音乐课上的合作学习同样是为音乐而服务的,在教学中不能失去“音乐性”这个标准,否则就导致教学偏离音乐轨道而失去方向。
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偏离“音乐”倾向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对新课程精神把握不准、吃不透,课堂设计没有以音乐为教学主线,从而出现了各种忽视音乐本体的误区,使音乐课没有了“音乐”。因此,教师要努力把握音乐的度,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追风,那么偏离音乐的现象将会逐渐减少,这样才能留住音乐,让音乐课回归本色。
(责编蓝祝丹)
[关键词]学习幸福感;音乐教学;儿童本位;课堂表征;教学细节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6302
课程改革之后,倡导“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教学目标,使音乐教学由关注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转向关注个体的生命成长与构建幸福课堂,成为音乐教育者新的追求。笔者执教苏少版二年级《大风车》一课荣获太仓市百节好课奖,该课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改进三个方面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产生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成为音乐幸福课堂的良好范本。
一、立足儿童本位的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获得学习幸福感
音乐教学中,要想学生获得学习幸福感,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大风车》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教师要不断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创设央视大风车选拔节目的学习情境,通过系列化的学习任务驱动,在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同时,实现从低到高的阶梯式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情境中逐步获得学习幸福感。
2.音乐游戏,生成学习幸福感
《音乐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以下要求: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表演附点节奏的音乐游戏正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突破本课附点节奏的教学难点。这里,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音符:高大的学生扮演时值为一拍的四分音符,矮小的学生扮演时值为半拍的八分音符,握拳代表附点。学生随机变换
没有听到学生有节奏的伴奏声,没有看到生动形象的模仿表演……学生在这样的教学里能有什么收获呢?这种自由的、没有正確引导的活动表演,只能流于形式。
我们知道音乐课的游戏表演是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其出发点是什么,它的根茎都应当牢牢扎根在音乐的沃土中。因此,游戏、表演要注重音乐性,使学生在发现音乐美的同时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参与了,师生互动了,就达到教学目的了。在我看来,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参与是无效的参与。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才能让课堂活跃而不混乱,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流于形式,过于机械分组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形式,其要求小组成员共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任务,互相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实现某一设定目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教师不管问题适不适合,都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有的甚至在一起打闹,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粉刷匠》创作表演环节时,教师就急于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边学唱歌曲边用纸板材料搭建自己的小屋,并用小刷子美化自己的小屋。首先是学生一窝蜂地抢刷子,接下来小组成员用纸板搭建房子,还大声谈论,根本没有一个人在理会歌曲的伴奏。这哪里是合作?这哪里是音乐课?低年级学生的主体性受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其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需要一個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监护、引导和规范,否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永远只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因此,音乐课上的合作学习同样是为音乐而服务的,在教学中不能失去“音乐性”这个标准,否则就导致教学偏离音乐轨道而失去方向。
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偏离“音乐”倾向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对新课程精神把握不准、吃不透,课堂设计没有以音乐为教学主线,从而出现了各种忽视音乐本体的误区,使音乐课没有了“音乐”。因此,教师要努力把握音乐的度,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追风,那么偏离音乐的现象将会逐渐减少,这样才能留住音乐,让音乐课回归本色。
(责编蓝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