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辩题:我国是否应设立“国家阅读节”?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子的话
  
  “阅读”一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阅读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不管是阅览室里的托腮凝眸、正襟危坐,还是被窝儿里的“挑灯夜战”、课堂上的“小偷小摸”,文字都在无声地滋养着我们的性灵和生命。正反双方辩手也正是看到并认同了这一点,才有了自己较为稳定的立论基础。
  就此次辩论本身来说,既然正反双方都以肯定阅读的重要性为前提,那么辩论过程中就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再去陈述这一点,完全可以一带而过。双方都应该瞄准是否设立“国家阅读节”这个“靶心”。呵呵,这场辩论只要抓住了这个点,胜利就有了一半的保障,就像射击一样,起码不会“脱靶”。
  根据以上标准。本期最佳辩手也横空出世,那就是反方来自安徽的江涛同学。他立论扎实。反驳有力,并初显理性和深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方来自江苏的蔡星同学,他的那个比喻形象贴切,“既然已经有了1月1日的元旦,为什么还要有中国的农历新年、西方的圣诞节呢?”他们都将获得由接力出版社提供的《冲破人生的冰河》一书!
  
  辩论材料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倡议我国设立“国家阅读节”。这已经是他第五年提相同的提案了。在他看来,由于国民疏于阅读,远离经典,很多人已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心态浮躁。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同时,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然而此后不久,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却公开反对设立“国家阅读节”。他认为:其一,现在每年已有“世界读书日”,没必要再增加类似节日。其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成为了灾难。其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他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
  对余秋雨的这个观点,有人赞同,认为“如果一天光知道读书,而不懂去体验、去实践、去创造,那么读书就真是浪费生命”,,也有人反对,觉得“人活一天就要不断学习,而读书是最重要最美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还有人质疑说:“无论如何,阅读是一个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老的知识不一定就比新的知识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相辅相成。”也有人认为,如想提高全民阅读率,光确定个节日不行,尤其在已经有了“世界读书日”的情况下,除非有更实质性的东西,否则增加一个节日只是增加一个名头,因此没有必要设立“国家阅读节”。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可以提高个人修养。阅读能够丰富情感世界,阅读甚至能使一个民族昌盛,所以主张设立“国家阅读节”是明智的。
  有的人可能会说,既然已经有了“世界读书日”。何必再来个“国家阅读节”呢?乓实不然,既然已经有了1月1日的元旦,为什么还要有中国的农历新年、两方的圣诞节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精神传统。设立“国家阅卖节”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发扬光大。它鼓舞人们积极阅读,激励每一个公民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不忘遨游书海,荡涤心灵;它提醒人们不要遗忘古陪经典,不要让先贤圣哲的思想失传。设立“国家阅读节”,是国家对读书重要性拘强调,也给国民的精神追求指明了方向。
  重视阅读,是一个国家人民自立自强的标志,是精神品质高尚不俗的表现。设立“国家阅读节”,亦是在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爱读书,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内涵丰富的民族。
  对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议。本人还是不敢苟同。设立了“国家阅读节”,不代表就培养了国人的阅读习惯。
  设立“国家阅读节”,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注定是一厢情愿式的建议,即使设立了“国家阅读节”,也难以达到全民阅读的预期目的,何必多此一举?虽然没有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是浪费生命”那么严重,但也是徒增了一个节日,浪费了大家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是否爱读书是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是由文化素养决定的,,没有对知识的渴望。没有对文化的爱好,那么,很难想象一个人能静下心来去读书。培养国人阅读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处做起,只有培养了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才能让我们习惯于阅读,所以国人的读书习惯和爱好决非一个“国家阅读节”就能解决的。
  请尊重个人的选择,别以节日的名义强迫阅读。让我们在自由状态下阅读,会远比在喧闹的阅读节阅读更为有效。
  读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使人流泪,更可以使人敞开心扉,获得心灵的愉悦。这就是我对《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7年第6期上《搭桥》这篇小小说最直接的感受。
  毋庸置疑,人类文明的传承正是得益于文字、书籍的产生。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类丰十会发展的象征。去考察、去体验、去创造无不以阅读积累为前提。
  在像余秋雨这样的文化大家面前,我们无需谈阅读,因为阅读已渗透到他们的骨子里,与他们融为了一体。读书、感悟、体验已成为他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了一种下意识的习惯。而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则不然,在忙碌之余、茶余饭后,还是要提倡多读书的。
  因此,我赞成设立“国家阅读节”。因为它至少可以提示、警醒我们,人的生活里“读书”这件事是和吃喝拉撒睡一样重要的。开卷有益,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它可以荡涤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种崇高的享受和创造的力量。
  我认为没有必要设立“国家阅读节”。不可否认,热爱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但是,“一口吃不成个胖子”,难道我们就凭着转瞬即逝的“国家阅读节”来提高文化修养吗?这未免也太可笑了吧。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坚持不懈、几十年如一日地积累起来的,而不是从一时三刻心血来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得来的。阅读是长久之事,我们应该把每天都当做“国家阅读节”,而不是让那个虚头巴脑的“国家阅读节”来强制自己阅读。
  再者,阅读是靠自己的主观意识、自由选择所进行的文化活动,设立了“国家阅读节”,不就有点儿让人被动阅读的嫌疑了吗?在今天的这个社会,强制是不被认可的。所以我认为“国家阅读节”不必设立。
其他文献
①一个爱唠叨的理发师给马其顿王理发,问他喜欢什么发型,马其顿王答道:“沉默型。”  ②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素来怕听人唠叨,尤其是有学问的唠叨。遇见那些满腹才学关不住的大才子,我就不禁想起这位理发师来,并且很想效法马其顿王告诉他们,我最喜欢的学问是“沉默学”。  ③无论会议上,还是闲谈中,听人神采飞扬地发表老生常谈,激情满怀地叙说妇孺皆知的事,我就惊诧不已。我简直还有点嫉妒:这位先生的自我感觉何以这样
期刊
路子:中考临近了,备战中考的气氛和天气一样,渐渐“热”起来。今年中考语文命题趋势会有什么变化?这是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关心的。本刊就今年中考语文阅读和写作命题趋势等问题,约请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映潮,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高级教师唐建新,河南省郑州市教研室教研员高全套三位语文专家进行了访谈。希望这次访谈对处于备考冲刺阶段的师生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听行家说法论剑,看中考风云
期刊
辩论材料    有两个人开车去野外探险,迷路了。后来,天又下起了雪。他们在雪野里摸索着前行。一个人看见前面出现了山影,说:“前面有山拦路,这条路可能走不通,还是换一条吧。”  另一个人说:“没有走到山跟前,怎么就知道走不通了?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要有信心啊!”  “车到山前未必就有路。还是谨慎点好。”  “我还是相信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先走过去看看再说。”  两人争执起来。一个坚持说,车到
期刊
①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典籍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皆知,有名学生面色尤其凝重。  ②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接受捐赠的250本书中的唯一珍本。怎么办?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
期刊
中秋节,男人满心欢喜地来到车站接探亲的妻儿。这是他打工两年以来,妻儿第一次来广州探亲。一家三口终于在广州火车站见面了,不由得激动万分。6岁的儿子看着在城里生活了两年的父亲,心里满是崇拜和景仰,  一家三口上了一辆开往番禺的大巴,男人打工的工地就在那里。女人随身带来的东西很多。有被褥,有锅碗瓢盆。跟丈夫分别两年,女人想,来了,就不走了,一家人再苦再难也要守在一起,因此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带来了。男孩的
期刊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游记类的记叙文。  《小石潭记》是我们写游记作文的优秀范例。它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先来读课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期刊
每次矿泉水送过来,这位师傅都匆匆忙忙。鞋子在,门外脱下来,穿着袜子,穿过过道,进客厅,再到饮水机旁边。我让他穿上拖鞋,他说:“没时间,再说地板上很干净。”  一次,我请他抽支烟,坐一会儿,他感激地冲我笑笑。他说他下岗了,到矿泉水公司承包了我们这个小区送水的业务。生活还过得去,就是忙,就是累。我说,我们都是在为生活奋争,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他听了,得到安慰似的又笑笑。  星期天。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期刊
最近“黑氏家族”名震“江湖”,你可知道是哪几个人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不用说,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我确实很黑,不过我在我们家族成员中已经算是很白的了。我自诩为“黑妹”,“黑妹牙膏”是我的外号,于是有人一开口就是“快来买呀……”让我一时不知所措。人家讥笑我胖得像如来佛,有时又戏称我为齐天大圣的孙子——猴子。我晕!我有那么胖,那么活跃吗?天哪!   排行老二的是真正的“江湖侠女”——“刀
期刊
像大麦那样  在海滨的低地,  在强劲的风中  不断地低吟,摇曳。    像大麦那样  吹倒又起来,  我也要不屈不挠地  把苦痛抛开。    我也要柔韧地  不问昼夜多长,  要把我的悲哀  变成为歌唱。  (摘自郭沫若《英诗译稿》,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导读】  大麦,一种普通的植物,因为承载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便成为诗中优美的意象。诗中的大麦生长于一种逆境中,在海滨的“低地”,在“强劲
期刊
从火热的公交车站跨上空调车的那一瞬,胥富感觉到一股森森的凉气。这凉气。来自汽车上方的通风管,也来自车上乘客们的眼睛,  照说胥富是不该上这辆空调车的,因为这车的票价比别的公交车贵出一元钱。那一元钱,可以买将近两斤糙米再加几钱盐巴,足够他吃上一天。  但今天,他决定要上而且坚决地要上,因为他今天要做一件大事。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很难得做一次大事,总应该选一辆对得起这件大事的漂亮车才行。于是,他选了一辆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