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功能”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发展甚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文章旨在理清语言学研究中“功能”的发展脉络,并探索其在个语言学派之间的传承和相互影响,最后简述元功能思想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关键词:语言学 功能 综述
功能一词在《世界诗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在符号学中,其作为术语的使用分为三个方面:语言功能、句法功能、叙述功能。对“功能”这个术语各语言学派有不同的理解。
语言学研究中有关功能的基本理论和成果
(一)古希腊的功能派
西方语言学最初的功能派出现在古希腊,也称为“描写民俗派”。当时以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智者学派的语言观,归属功能主义语言学。Protagoras第一次从语义功能角度把句子分成祈求、提问、陈述、命令四类。功能派强调异常,趋向描写性,把语言看成行动;关心的是意义跟修辞功能的关系;强调语言是选择,是资源;强调对语篇的语义解读,并把可接受性或用途(实际出现或可能出现什么)作为理想化标准。
(二)布拉格学派
胡壮麟(2002)称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看待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功能,是一种由某一语言社团使用,用来完成基本职责和任务的工具。Mathesius于1923年提出了二功能说,即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表现为两种情况:单纯的交际;呼吁。Mathesius的功能主义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
布拉格语言学派在句法上的功能分析对以后的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athesius提出著名的句子功能全景,认为有必要把句子的实际切分和形式切分区别开来,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表达的出发点(主位)和表达的核心(述位)。
受Büler思想影响,布拉格学派在《论纲》中阐述了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体现智能言语活动的社会功能及体现感情言语活动的表现功能。社会功能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交际功能,二是诗歌功能。
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1960)在Büler的功能观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功能扩展为六个:指称功能、诗歌功能、表情功能、呼吁功能、寒暄功能及元语功能。Jakobson功能主义的思想核心,即语言的手段一目的模式。lakobson的“六功能说”不仅概括了语言的外部功能,他还提出了“元语功能”的概念。这些思想无疑为Halliday的元功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anef于1968提出了对句法进行三个平面的分析:语义平面、语法平面和交际平面,根据三个平面的理论,又区分三种句型:语义句型、语法句型和交际句型,后者又叫交际句型(杨炳钧等,2001)。此后,在寻找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过程中,Firbas于1964年创造并发展了交际动力这个重要概念。这些都对早期的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伦敦学派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看,功能的思想最初由Malinowski以及布拉格学派Mathesius等明确提出。Malinowski于1923年从人类学的角度明确区分了语言的三大功能:活动功能、叙述功能和巫术功能,他还提出了“意义即为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1935年,Malinowski把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两个,即实用功能与巫术功能,后来他又增补了另一功能——寒暄功能。
Firth1935年发展了Malinowski的思想,他指出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音功能,词汇、词法及句法功能,一定语境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功能,以及语义范围。Firth后来特别说明,他要做的是找出能够应用于描述特定语言的普遍语言理论,而不是去找应用于描述普遍语言的普遍理论。
(四)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卡尔·比勒(Karl Bühler)
根据言语情景模式,比勒认为他说语言符号具有三个功能,“陈述、祈使和表述”功能,后来前两个功能改称为“表现和指令”功能。比勒特别注重语言符号的表达功能,认为它是人类语言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动物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比勒所提出的第一个公理实际上就是关于语言功能(或语义功能)的模式。比勒的语言符号三功能说为后来由布拉格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雅各布逊提出的语言六功能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五)法国功能主义
Martinet认为要区别语言的两种功能,一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完成的功能,二是语言单位在完成交际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前者包括交际功能、表达功能、思维推理功能、称谓功能及美学功能;后者包括语言单位的作用及一定语境中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是交际功能。语言是具有双重分节的交际工具;功能语言学包括语法学和音系学,研究对应于两个分节(符位切分和音位切分)的问题。
(六)哥本哈根学派
在HjelmsIev把“功能”完全看成关系,且这种关系是语言形式而不是语言实体之间的实现。他更进一步为这些功能分类,包括互依功能、决定功能、共存功能等。每一类功能又依据其在过程、系统中的实现分为一致关系、互补关系、选择关系、规定关系以及搭配关系、自立关系三组六种。这构成了叶氏乃至哥本哈根学派功能理论的核心框架。叶尔姆斯列夫用表1来表示他的功能理论:

表1以高度的形式化手段揭示了哥本哈根学派功能理论的本质。对此,叶氏自己认为表1涵括了“所能预见到的各种语言功能”(袁耀辉,2007)。
(七)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研究
韩礼德认为语言之所以是语言,就是因为它必须提供某种功能。社会对语言的要求促使语言形成自身的结构。他从功能观点出发来描述语言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语言的功能理论。韩礼德把这些功能归纳为三个抽象的功能,称为“纯理功能”或“元功能”。它们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表示语言用于表达主客观世界中过程、事物、现象等(经验功能)以及并列、从属、线形循环等逻辑关系(逻辑功能)等。概念功能主要由语言的及物性系统和词汇系统中的词汇体现。及物性系统是把人们的在客观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经历分割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并表明与这些过程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它包括六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人际功能表示语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达,具体地讲,它表示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地位和亲疏关系,交际者的口气、态度、对事物出现可能性和出现频率的判断和估价等。人际功能主 要由语言的语气(mood)系统、情态(modality)系统来体现。语气系统主要体现语言的言语功能,如提问题、下命令等。韩礼德把这些言语功能归纳为四类:给予(offer)、求取(demand)、陈述(statement)、提问(question)。情态由情态成分体现表示讲话者对其命题的肯定程度。其肯定的方式有两种:频率(usuality)和概率(probability)。
语篇功能是讲话者把概念功能和人际组成语篇的功能,它使语篇形成一个语义整体,并使它与语境联系起来,成为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八)荷兰功能语法
荷兰功能语法是荷兰著名语言学家西蒙·狄克(Simon Dik)所创立的语言学理论,其代表作是1978年出版的专著《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nunar)。狄克(1978)认为,语言的功能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次中,并在各个层次发挥作用。他主张从三个层次上来研究语言的功能:在语法层次上研究句法功能(syntactic function),指通过语言形式反应各种事态时所采取的不同视角;语义功能(semantic function),话语参与者在各事态中所扮演的角色;语用功能(pragmatic funcdon),指语言成分所处的信息位置。
元功能理论与英语教学
通过对实现经验功能系统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篇,而且对学生在写作时根据体裁要求得体地使用适当的过程和参与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语态系统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Halliday(2000)认为,只要某过程有两个参与者,在安排他们和过程的位置时便是对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选择。通过对各类文章的研究表明,文学性、记叙性的文章以主动语态为主,科技性、说明性的文章以被动语态为主。
人际功能用于表达说话人对人与事物的态度和推断并反映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和角色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句子人际功能的分析从而达到提高习得者对语言得体使用的目的。
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等衔接手段是有效创造(写作)语篇的基础。为保证句子语篇的平衡或强调某成分或保证语篇的连贯,使用标记主位等。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文章的需要来组织句子及全篇的成分的结构,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逻辑紧密性和连贯性。
关键词:语言学 功能 综述
功能一词在《世界诗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在符号学中,其作为术语的使用分为三个方面:语言功能、句法功能、叙述功能。对“功能”这个术语各语言学派有不同的理解。
语言学研究中有关功能的基本理论和成果
(一)古希腊的功能派
西方语言学最初的功能派出现在古希腊,也称为“描写民俗派”。当时以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智者学派的语言观,归属功能主义语言学。Protagoras第一次从语义功能角度把句子分成祈求、提问、陈述、命令四类。功能派强调异常,趋向描写性,把语言看成行动;关心的是意义跟修辞功能的关系;强调语言是选择,是资源;强调对语篇的语义解读,并把可接受性或用途(实际出现或可能出现什么)作为理想化标准。
(二)布拉格学派
胡壮麟(2002)称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看待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功能,是一种由某一语言社团使用,用来完成基本职责和任务的工具。Mathesius于1923年提出了二功能说,即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表现为两种情况:单纯的交际;呼吁。Mathesius的功能主义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
布拉格语言学派在句法上的功能分析对以后的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athesius提出著名的句子功能全景,认为有必要把句子的实际切分和形式切分区别开来,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表达的出发点(主位)和表达的核心(述位)。
受Büler思想影响,布拉格学派在《论纲》中阐述了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体现智能言语活动的社会功能及体现感情言语活动的表现功能。社会功能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交际功能,二是诗歌功能。
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1960)在Büler的功能观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功能扩展为六个:指称功能、诗歌功能、表情功能、呼吁功能、寒暄功能及元语功能。Jakobson功能主义的思想核心,即语言的手段一目的模式。lakobson的“六功能说”不仅概括了语言的外部功能,他还提出了“元语功能”的概念。这些思想无疑为Halliday的元功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anef于1968提出了对句法进行三个平面的分析:语义平面、语法平面和交际平面,根据三个平面的理论,又区分三种句型:语义句型、语法句型和交际句型,后者又叫交际句型(杨炳钧等,2001)。此后,在寻找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过程中,Firbas于1964年创造并发展了交际动力这个重要概念。这些都对早期的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伦敦学派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看,功能的思想最初由Malinowski以及布拉格学派Mathesius等明确提出。Malinowski于1923年从人类学的角度明确区分了语言的三大功能:活动功能、叙述功能和巫术功能,他还提出了“意义即为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1935年,Malinowski把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两个,即实用功能与巫术功能,后来他又增补了另一功能——寒暄功能。
Firth1935年发展了Malinowski的思想,他指出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音功能,词汇、词法及句法功能,一定语境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功能,以及语义范围。Firth后来特别说明,他要做的是找出能够应用于描述特定语言的普遍语言理论,而不是去找应用于描述普遍语言的普遍理论。
(四)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卡尔·比勒(Karl Bühler)
根据言语情景模式,比勒认为他说语言符号具有三个功能,“陈述、祈使和表述”功能,后来前两个功能改称为“表现和指令”功能。比勒特别注重语言符号的表达功能,认为它是人类语言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动物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比勒所提出的第一个公理实际上就是关于语言功能(或语义功能)的模式。比勒的语言符号三功能说为后来由布拉格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雅各布逊提出的语言六功能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五)法国功能主义
Martinet认为要区别语言的两种功能,一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完成的功能,二是语言单位在完成交际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前者包括交际功能、表达功能、思维推理功能、称谓功能及美学功能;后者包括语言单位的作用及一定语境中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是交际功能。语言是具有双重分节的交际工具;功能语言学包括语法学和音系学,研究对应于两个分节(符位切分和音位切分)的问题。
(六)哥本哈根学派
在HjelmsIev把“功能”完全看成关系,且这种关系是语言形式而不是语言实体之间的实现。他更进一步为这些功能分类,包括互依功能、决定功能、共存功能等。每一类功能又依据其在过程、系统中的实现分为一致关系、互补关系、选择关系、规定关系以及搭配关系、自立关系三组六种。这构成了叶氏乃至哥本哈根学派功能理论的核心框架。叶尔姆斯列夫用表1来表示他的功能理论:

表1以高度的形式化手段揭示了哥本哈根学派功能理论的本质。对此,叶氏自己认为表1涵括了“所能预见到的各种语言功能”(袁耀辉,2007)。
(七)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研究
韩礼德认为语言之所以是语言,就是因为它必须提供某种功能。社会对语言的要求促使语言形成自身的结构。他从功能观点出发来描述语言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语言的功能理论。韩礼德把这些功能归纳为三个抽象的功能,称为“纯理功能”或“元功能”。它们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表示语言用于表达主客观世界中过程、事物、现象等(经验功能)以及并列、从属、线形循环等逻辑关系(逻辑功能)等。概念功能主要由语言的及物性系统和词汇系统中的词汇体现。及物性系统是把人们的在客观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经历分割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并表明与这些过程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它包括六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人际功能表示语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达,具体地讲,它表示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地位和亲疏关系,交际者的口气、态度、对事物出现可能性和出现频率的判断和估价等。人际功能主 要由语言的语气(mood)系统、情态(modality)系统来体现。语气系统主要体现语言的言语功能,如提问题、下命令等。韩礼德把这些言语功能归纳为四类:给予(offer)、求取(demand)、陈述(statement)、提问(question)。情态由情态成分体现表示讲话者对其命题的肯定程度。其肯定的方式有两种:频率(usuality)和概率(probability)。
语篇功能是讲话者把概念功能和人际组成语篇的功能,它使语篇形成一个语义整体,并使它与语境联系起来,成为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八)荷兰功能语法
荷兰功能语法是荷兰著名语言学家西蒙·狄克(Simon Dik)所创立的语言学理论,其代表作是1978年出版的专著《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nunar)。狄克(1978)认为,语言的功能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次中,并在各个层次发挥作用。他主张从三个层次上来研究语言的功能:在语法层次上研究句法功能(syntactic function),指通过语言形式反应各种事态时所采取的不同视角;语义功能(semantic function),话语参与者在各事态中所扮演的角色;语用功能(pragmatic funcdon),指语言成分所处的信息位置。
元功能理论与英语教学
通过对实现经验功能系统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篇,而且对学生在写作时根据体裁要求得体地使用适当的过程和参与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语态系统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Halliday(2000)认为,只要某过程有两个参与者,在安排他们和过程的位置时便是对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选择。通过对各类文章的研究表明,文学性、记叙性的文章以主动语态为主,科技性、说明性的文章以被动语态为主。
人际功能用于表达说话人对人与事物的态度和推断并反映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和角色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句子人际功能的分析从而达到提高习得者对语言得体使用的目的。
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等衔接手段是有效创造(写作)语篇的基础。为保证句子语篇的平衡或强调某成分或保证语篇的连贯,使用标记主位等。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文章的需要来组织句子及全篇的成分的结构,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逻辑紧密性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