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牛仔

来源 :网球俱乐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克莱默看来,男人是“淘气的孩子”,女人是“高贵的夫人”,红土是“肮脏的”,而美元是你唯一可以真正信赖的东西。只要出门,克莱默总是带着大量现金,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
  


  王者的诞生
  
  杰克・克莱默,更多的人记住他不是因为拿着球拍的人,而是这个名字被写在球拍上。维尔胜公司的“杰克・克莱默”球拍于1947 年问世,直到木拍时代结束,它一直是最受欢迎的球拍。然而,我们也不该忘记,克莱默是一位伟大的球手,一位杰出的网球推广者,一位深思远虑的变革者。
  克莱默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到处是骗子、无赖、赌徒和恶棍。克莱默的一生就是上世纪美国社会的发展缩影。他出生于1921 年,父亲是一个铁路技工,而杰克退休时是一个乡村俱乐部的老板。他在拉斯维加斯长大,当时,那里远不是纸醉金迷的赌城,只是一片空旷的沙漠。在孩提时代,克莱默与那些比自己年长的赌徒们玩,大家叫他“Jake”,和扑克牌里大小王的绰号一样。
  搬到洛杉矶,小杰克成为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军团的一员,这些在公园里玩耍网球的孩子日后成了杰出的冠军,麦克劳琳、“小比尔”约翰斯顿揭开了序幕,之后有海伦・威尔斯,唐・巴奇、鲍比・里格斯、潘乔・冈萨雷斯、比利・简・金等响亮名字。
  13 岁那年,他第一次决定要成为网球选手,而不是打棒球的,这成了他一生的决定。开始他是圣伯纳迪诺的初中组冠军,14岁时他转战更大的比赛,在圣塔莫尼卡的少年比赛,杰克在第一轮遭受惨败。第二天,他又来到赛场,看其他孩子打球。他不知道,自己面前的这群孩子来自专业训练营,有着漂亮的击球,杰克问其中一个,一个孩子怎样能打出这样的网球呢?答案是:“去找佩里・琼斯。”
  他这么做了。佩里・琼斯是这些加利福尼亚网球雏鹰之母,是克莱默的启蒙恩师。琼斯说过:“我不管你的反手怎么打,我关心你的裤子看着好不好。”他不仅看重孩子的仪表,自己更是一个整洁和优雅的人。在琼斯的建议下,克莱默一家搬到洛杉矶附近,因为许多优秀球手都住在这里。
  下一步就是为杰克找一个强大的陪练。琼斯找来了埃尔斯沃斯・瓦恩斯(EllsworthVines),前业余冠军现职业球员,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力水手”。怀恩斯答应陪小杰克打五个月,每周三次。在16 岁的杰克眼里,瓦恩斯是自己的英雄和偶像。克莱默正手击球时弯曲的手臂同瓦恩斯如出一辙,他的发球打上了浓厚的瓦恩斯痕迹。克莱默说,“我甚至试着学他走路。”
  当克莱默还是个男孩,他有幸与比尔・蒂尔登练球,二战前他年级轻轻就代表美国征战戴维斯杯。20 岁出头,克莱默选择参军,乘着轮船到太平洋作战,天知道如果他把这黄金三年用于打球会取得怎样的成就。二战结束,他的球技并未生锈,从1946 年的美网开始,他证明了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业余球手。
  如果运气稍好些,这应该是他的第三或第四个美网桂冠。杰克认为早在1942 年,自己的水平就和现在相差无几。1942 年,他连续横扫10 项赛事冠军,但在美网开赛前一天晚上,他突发阑尾炎。第二年克莱默受到食物中毒困扰,屈居亚军,而1944 和1945 年在海岸护卫队参军。说起这些,他很轻松,仿佛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而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大大的玩笑。
  同年,他率领美国队横扫巨星云集的澳大利亚,捧起戴维斯杯。1947 年温网决赛,他血洗加利福尼亚老乡汤姆・布朗,那是一场完全不在一个级别的比赛。克莱默的发球势大力沉,还带着诡异的跳弹,纯熟的网前技巧,令人叫绝的穿越球,一切都像时钟一样流畅和精准。6-1, 6-3, 6-2,谁能想象一场大满贯决赛只用了45 分钟。接着又在美网卫冕,并再次击败澳大利亚捧起戴维斯杯。1946 和1947 年,克莱默连续排名世界第一,参加24 项赛事卷走23 个冠军。
  
  杰克,向前冲
  
  出生在拉斯维加斯的克莱默颇有牛仔风范,高大而瘦长,明亮的蓝眼睛,有缺口的门牙,他的脸被晒成褐色,双腿微微有些罗圈。所有与他交过手的人看法一致:“他逼迫你后退,后退,再后退,直到无路可退。”而在此时,杰克最喜欢来到网前完成致命一击,他说,“强力进攻一拍后,上网得分的成功率高达8-1。”大杰克(Big Jake)不仅有强壮的身体,还很有想法,他要的是百分比网球,追求的是高效。
  夺冠如拾草芥,克莱默最大的秘诀是他的自信。所有的冠军,不同程度上都对自己深信不疑。亨利・科歇和弗雷德・佩里自信满满,蒂尔登的自信达到自负的程度。永远,克莱默都知道,自己会赢。他的态度是:“如果一个家伙领先我,那太令人震惊了……我想他不是用非正规的方式打球,就是运气太好了。”很早开始,杰克就从一场场胜利中获得自信,15 岁那年他赢得首个大赛冠军。对胜利如此自信源于他的强力发球和致命一击。他的发球变化多端——平击球,削球,高弹跳球,每次发球都充满技巧和自信。尽管他的球不像拳击手的重拳那样暴力十足,但对手们一致同意,克莱默的发球很难处理,很多时候只能望着Ace 球飞向场外。他从来不关心对手的弱点,因为“好球手几乎没有真正的缺陷”。克莱默只集中精力展现自己的最佳水准:“我总是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即使有时显得有些极端。”
  1947 年温网,克莱默在决赛中击败布朗,大杰克到乔治国王的包厢接受皇室的祝贺。走向包厢的路上,他对自己说,“我,一个加利福尼亚来的小人物,即将站在国王面前。”他心里紧张吗?“不,我看着国王,就和他看我的方式一样。我想我们都觉得对方在各自的领域做得很不错。”
  如果克莱默更喜欢秀出自己,美国人会更喜欢他,就像他们喜欢蒂尔登五彩斑斓的私生活,博罗拉戴着贝雷帽打球的滑稽模样,或者18 岁才从乒乓球桌换到网球场的佩里。但克莱默无意用球技之外的东西打动观众。
  成为冠军,意味着名望,打开了通往上流社会的大门。克莱默参加富人的聚会,和他们共进午餐和晚宴,一起游泳,一起打高尔夫。然而,他不是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在西海岸,他接到众多爱好网球的电影明星的邀请,但总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总想和我打球,而很少有例外,他们根本不会打球,所以可以想象你将度过何种无聊的时光。”
  
  职业网球之父
  
  这么多年来,只要有人问起业余网球为何走向末路,那些衣冠楚楚的官员们总是给出一个答案:杰克・克莱默——职业化之王,业余网球公敌。克莱默用丰厚的合同诱惑业余顶尖高手,彻底改变了这项运动的面貌。1947 年带领美国成功卫冕戴维斯杯后,他赢得了价值不菲的职业合同,“某个人将往我的帐户存上五万美金。”他的职业网球生涯就此开始。他把世界冠军里格斯打得没脾气,在一系列巡回赛中接连击败冈萨雷斯、塞古拉和塞吉曼。世界上最好的选手都转入 职业,所以业余比赛不过是二流水平,但却保留着巨大影响力和无尚的荣耀。职业选手们被迫奔波在世界各地,像吉普赛人一样,室内球场地上铺的是帆布,室外场地则是能吸引来观众的任何地方。
  


  参加职业巡回赛,意味着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乡镇奔波,选手们面对的往往是原始简陋的比赛条件,但网球始终保持着高水准。毕竟,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球员。然而,每次比赛只有几个人参加,结果就变得缺少悬念。如果一个选手比另一位水平稍高一点,这点细小的差别就暴露无遗。就拿克莱默和里格斯来说,刚开始克莱默以16 胜15 负稍占优势,可当他意识到里格斯最怕发球—截击的进攻,他立刻改变打法,随后58 场交锋取胜53 次。
  1952 年,职业网球选手克莱默成为职业网球推广者,十年后,他主动退位,人们猜测是因为他的职业比赛丧失了对观众的号召力,以及潘乔・冈萨雷斯的退役,但克莱默表示,正是自己对网球的爱让他选择离开。“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存在不仅阻碍了职业网球的发展,对于整个网球运动也没有好处。”在克莱默看来,当时,业余网球选手实力不济,他们的比赛乏善可陈,即使是其中最优秀的人也不足以获得优厚的职业球员合同。克莱默提议:给业余球手创造一个激烈的比赛环境,打破业余和职业的界限,让网球进入公开赛时代。“业余比赛的官员们总是把我作为借口,‘怎么敢想公开赛呢,谁都知道这样一来比赛将落入克莱默手中。’”从前,克莱默希望自己的职业联赛能拯救网球,如今,他发现不能缺少业余选手的参与,所以,他放开手。
  
  恶棍?偶像!
  
  在那个年代,国际网球协会尚未成立,业余网坛充满了欺骗。私下里,业余球手们从号称“业余”的官员那收钱,而这些官员却宣称自己的比赛纯洁无暇。1955 年,克莱默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题为《我是一个收钱的业余选手》,马上,美国网协解雇了他,克莱默原来是青少年戴维斯杯队的教练。
  记者们很清楚克莱默道出的是业余网坛的实情,但媒体却把他刻画成一个欺骗天真民众的无情骗子,是“业余网坛的头号公敌”。1958 年,英国的《每日见闻报》打出了这样的标题:《克莱默,离我们的孩子远一点。我们养育他们可不是为了被你教坏!》。文章里写道:“现在,这个在金钱至上的拉斯维加斯长大的家伙把他那套华尔街作派带到了温布尔顿……他破坏了美网和澳网的纯洁,然后又想打那些年轻天才的主意,为了给他那马戏团般的职业联赛注入新的血液。”
  内容大都言过其实,但关于马戏团的比喻却是千真万确。那些世界上最好的网球手不得不忍受精疲力竭却缺乏荣誉的日子。克莱默记得,有一次,他们驾车150 英里,到一个苏格兰的小镇比赛。当克莱默钻进汽车准备离开,其他球员过来问他挣了多少钱。他笑着说“我们挣得一笔不菲的小费。”总数是92 英镑,不过当地的组织者慷慨地给了100 英镑。参赛的四位球手是克莱默、冈萨雷斯、巴奇和塞古拉,基本上相当于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和罗迪克。
  即使转行当评论员,克莱默依旧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1970 年,比利・简・金号召建立女子联赛,因为克莱默创立的太平洋西南巡回赛分给女球员的奖金实在太少了。克莱默总是抗议许多人给他打上的“男权至上者”标签,“我并不是反对女子网球,只是不愿意在女子网球上赔钱。”但女性们却不相信他,三年后,当著名的性别大战即将打响,金夫人威胁说,如果克莱默担任解说她就不参赛。她赢了,克莱默黯然出局。
  1972 年,男选手们,恳请他领导ATP,只有他的声望和能力才能领导这个刚成立的联盟。在克莱默带领下,选手们抵制1973年温网,以抗议国家网球协会对球员过于严苛的控制。克莱默告诉他们,必须坚定立场,不然这个恶魔永远不会消失。球员们牢记着,而克莱默则成为媒体和大众眼中的替罪羊。许多年来,克莱默是温布尔顿不受欢迎的人,但时间流转,全英俱乐部的主席,以及全世界都对这个现代奥德赛心怀敬意,是他在那个灰暗的时代挽救了网球,让这项运动走向公开赛时代。
其他文献
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结婚纪念日要在飞机上和人堆里度过,很难想象他的妻子会是一种怎样失落的神情,还好柳比西奇的太太不是那个“野蛮女友”……
期刊
1924 中国首次派队参加戴维斯杯,三名运动员吴仕光、韦荣洛和徐恒自费远赴澳大利亚参加比赛。  1927 在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首次在国际性网球比赛中获得金牌。林宝华获得男单冠军,他和邱飞海合作还问鼎男双桂冠。他们均为旅居海外的华侨,本届比赛之后定居上海。  1935 旧中国最著名的网球运动员是许承基,他曾是印尼一家进口体育器材商店的职员,后来当地华侨捐资送他去瑞士深造。1935年,他和郑兆佳
期刊
躺在柔软的沙滩上,金色的阳光洒满全身,俊男美女不停穿梭,仿佛,这一刻时间停滞。迈阿密被称作“上帝等候室”,到处是漂亮的公寓,清澈的游泳池,还有悠闲的行人。    魔术之城    这里是退休者的避风港,温润的气候,连绵的海滩,还有南佛罗里达州甜甜的阳光。演艺圈、时尚界的名流们也乐于在此安家,迈阿密可以是宁静的港湾,也有最时髦的派对。满街的拉丁面孔,请不必惊讶,拉丁裔占总人口的60%还多。一年四季,每
期刊
提普萨勒维奇(Janko Tipsarevic)  国籍:塞尔维亚  生日:1984 年6 月22 日  身高:180 cm  体重:80 kg  出生地&居住地:贝尔格莱德  握拍:右手  绰号:Tipsy、网坛加图索  转入职业网坛:2002 年  现ATP冠军排名:39(2 月18 日公布)  荣誉:2007 年克里姆林杯四强,2007 年温网16 强、法网32 强,2008 年澳网32 强
期刊
墨尔本公园,炎热依旧,惊艳远胜从前,两场半决赛,清一色的东欧美女。  站在女子网坛最前沿的,不是这个“娃”,就是那个“维奇”。  美国人、西欧人、澳洲人,醒醒吧,猛女时代已走向末路,  东欧美女时代正绚烂登场。    温网是什么?    正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东欧美女统治网坛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从无到有,从零到无极限,从荣耀国家的工具到制造美钞的机器,网球在东欧的土地上缓慢成长,然后,瞬间爆发。
期刊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  我们本以为秩序才刚刚确立,却没想到,忽如一夜,春风便扑面而来。开赛之前,澳网就先革了自己的命,用彻头彻尾的蓝调取代了原先的一片“绿野仙踪”。于是在这片炫目的蓝色中,我们认识了特松加、目睹了凌晨4 点的比赛、见证了德约捧起大满贯、还有孙甜甜带来的惊艳,澳网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而在这动荡的蓝色中,倒掉的名字更令人目瞪口呆:费德勒、纳达尔、海宁、威廉姆斯姐妹……
期刊
示范/Erak Simsson( 英国草地网协注册教练,具有22 年的体能训练经验。) 编译/Shawn    职业选手,追求更高的体能,但业余水平的玩家与其说是锻炼体能来打网球,还不如说是借打网球来锻炼身体。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因为受其体能条件的限制而往往不能在打球时发挥出全部的潜力。    Erak Simsson教练自己研究了一套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the Tennis Work
期刊
文/Bonnie D. Ford 编译/ 史卉    你已经习惯了正襟危坐看名记们笔下的“观察”吧?  来,这一次让我们放松心情  随着ESPN的Bonnie D. Ford 云游墨尔本公园  看看那14 天里有哪些令我们捧腹不已的趣闻吧    在和主裁伊马利约瑟夫长时间的争执之后,罗迪克甚至质问他是否是一个退学生,然后转向看台大声说:“待在学校里吧,孩子们,否则你终将只能做一个裁判。”    预
期刊
工作忙到忘记睡觉,打球打到疲劳过度,周云松做每件事都要尽善尽美。如今的中网公开赛一年比一年美丽,作为幕后“造型师”的他,可谓实至名归。但除了工作和打球,他的时间都交给厨房了,朋友都说,他的厨房充满魔力。    很刻苦,所以很受伤    为了纠正正反手的击球动作,周云松苦练了六个月,那年他35 岁,朋友们都和他的教练打趣道,“你要把周哥练成什么样啊,他都这岁数了,随便练练就行了。”事实上,教练也不想
期刊
网球被影像描述的次数并不少,但是真正留下一个难以磨灭印象的却不多,因为在影视作品中,网球如同小雨滋润着故事本身,它让人揣摩和感触而不是被用来教化。    电影勾勒的虚拟世界让人沉醉,把你带入完全不同的时空,而体育则以惊人的真实感动我们,与运动员们一起哭一同笑,当体育遇上电影,常常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在电影史上,不乏叫好又叫座的体育电影。  乔丹和兔八哥的《太空大灌篮》近乎疯狂的搞笑有着不菲的票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