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都想做出好产品,但往往难以面面俱到。没有完美的产品,但却有招人喜爱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总是在某一方面做的特别出色,让顾客一试倾心。是什么孵化出了这些拥有死忠“粉丝”的亮丽产品?产品背后的核心理念又是什么呢?
以“美”为包装
令人喜爱的好产品,一定是满足了我们某种特定的感官体验,其中有些体验能力是先天的,比如人们对简洁、整齐的感受;有些需要后天培养,就像欣赏音乐一样。优雅和专业之所以如此重要,我确信这样的产品可以为即使不懂设计的消费者所喜爱。这种专业的设计能力通常形成于训练、敏感和交流。设计师和用户需要通过使用过程的交流不断转化为相应的专业能力,好的设计师也是产品的热衷用户,这反过来会提升他的专业能力。
好的产品体验必须要做到优雅和专业。组织里有很多这样的专业人士,产品设计师需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以便从产品的角度与他们互动。要欣赏四重奏,你不需要是贝多芬,但要懂得并喜爱音乐。CEO也应该对产品设计培养热情,以便更加深入了解设计过程和用户体验。不幸的是大部分管理者只关心短期目标,被动迎合今天的顾客需要,而不注重去挑战和培养他们的趣味。这与管理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也有关系。如今,多数高管相对于热衷产品研发的同事来说,显得既不够专业又自以为是。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形,决策者粗暴干预产品设计又极度缺乏专业能力。
工业产品制造者受益于设计美学,很多知名设计师致力于追求专业、卓越的设计,并影响了未来的趋势。比如设计师亨利·德赖弗斯就质疑商人和顾客的专业主导性,坚信产品必须由设计师定义,唯有他们才会热衷于尝试设计独一无二的产品。尽管他的工作室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户的投入,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大量的用户体验测试,但这并不妨碍他坚信设计专业性与用户接受度同样重要。
行业不同,设计过程也不尽相同。比如,无人飞船的设计师无需像唇膏设计师那样,过多考虑使用者的情绪,因为这类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科技以及分析主导的,只有在发射的时候才会涉及到人。这些设计师在极度复杂的环境中同团队共事,并且必须时刻考虑重量、可靠性、子系统集成等问题。但不论怎样,飞船也必须由人进行组装、测试和发射。同样,当设计师们达到科学和分析的极限时,他们就必须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直觉。而唇膏设计师却恰恰相反,他们可能首先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和情绪,其次才会考虑技术方面的问题(如,制作一种能使唇膏保质保状的外壳,使唇膏从外壳旋转出来时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你设计的产品的功能和受众,决定了你对产品“何谓美”的定位。
“用户价值”视为核心
似乎很难用一个词来总结苹果成功的原因,但是如果用一组词来概括的话,“设计”一定是排在最前列的。问题是,以设计为灵魂的公司不止苹果一家,取得最大成就的为什么不是同样重视设计的索尼或者松下?
当我们想到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的类别时,总是把目光聚集在一个实体上,而不再去想其他更多的东西了。这正是索尼们所想的,他们强调的是“做出更具设计感的商品”。而苹果的设计,照顾到了“顾客能接触到的每一个点”。从知道这一产品、购买这一产品到在生活中使用这一产品,对消费者可能接触到的每一个方面、将感受到的一系列体验都精心设计,在任何一个小地方都不让顾客迷惑、失望,并且总是能带给消费者超乎想象的惊喜。
好的设计,会有意识地经营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点。以工业技术驱动,能够设计出一个漂亮的产品,但如果你的产品必须要先阅读一本厚厚的说明书才能使用,用户有什么理由不选择那些马上就能使用的“傻瓜产品”呢?
今天,我们正在迎来又一个密集创新的时代,与以往的创新者相比,这个时代创新者们所要做的更简单,通过设计的创新,尽最大可能地带给用户最佳的体验。与技术大爆炸带来的革命性创新相比,聚焦于用户体验的创新只能算作微创新,但在被互联网推平了的时代,微创新一样可以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俘获了大量用户,但现在,很难想象在苹果和诺基亚之间,还会有多少人依然会选择诺基亚的手机。过时的外观、复杂的操作,在iPhone一系列的微创新面前,诺基亚引以为傲的易用性显得是这样小儿科。
事实上,好产品永远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它们无不是将用户价值置于战略核心。在“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眼中,这是一个丰饶的时代,在互联网上,当我们能够近乎免费地创造产品时,这些无以数计的数字资源造就了一个富足经济。这样的现象,同样出现在实体商业中,从手机到PC,从电视到空调,我们的产品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每一类产品你都能发现有十几个品牌在展开竞争。
那么,在用户心中,你的品牌为什么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一次回归到产品本质,消费者需要的一定是满足需求的好产品,这个产品一定是实用的、简洁的,更重要的是,它一定要有最佳的用户体验,能够完美融入用户的使用行为。
毫无疑问,在丰饶的世界里,像苹果一样关注用户体验正在成为回归产品本质的重中之重,而互联网精神的崛起,以及最近两年智能终端的爆发,则给了这样的微创新足够安逸的“生长环境”。
孵化“好产品”的摇篮
小而美的应用。2011年末, Instagram被苹果公司评为“年度APP”。这家“小而美”的公司只有13个人,却创造了被 Facebook花费10亿美元收购的奇迹。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所孵化的项目,点心、豌豆荚、应用汇也都是小而美的精品。在越来越多的平台趋于开放的背景下,小而美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
社交生意。在我们这个拥挤的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地方是中国,第二是印度,而第三则是“脸谱”,可见社交网络的潜力之大。凡客诚品推出“凡客达人”个人联盟,京东商城也推出分享社区,尝试让消费者帮助消费者,各种各样的商业机会都开始与SNS扯上关系。你的产品可以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可以让用户与用户相互激发的平台。
设计代替“文字”的产品。以图片为主的视觉享受远超过文字的阅读,这正是“图钉兴趣”网站(Pinterest)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用户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图钉钉在钉板上。页面底端自动加载无需翻页功能,让用户不断发现新图片,为用户提供在线收藏和分享视觉艺术图片的服务,目前进入全球最热门社交网站前十名。鲜丽夺目的瀑布流图片墙带给了用户最强的视觉冲击,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视频则早就证明了相对于文字的优越性,随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一部微电影拍摄的可能实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导演。
制造业新体验。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依然是制造业的中流砥柱,但在两次技术大爆炸的间隙,由用户体验驱动设计往往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智能终端化。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迅速爆发之后,电视IT化、IT电视化正在成为下一个趋势。尽管云电视、智能电视被称为概念炒作,但毫无疑问的是,电视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业务承载平台,成为用户家庭智能娱乐终端。冰箱、空调也都在向智能终端演化。
产品改良设计。日本与韩国都是采取改良型产品创新的代表。企业可以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从具体的用户需求出发,通过结构、功能、品质、花色、款式甚至包装上的创新设计,创造出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是将已有的功能开发出新的使用价值。设计感十足的无边框电视吸引了消费者眼球,风冷冰箱则逐渐成为行业趋势。
持续改善创新。持续产品创新的典范是美国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市场,它既有柔和头发的飘柔,也有去头皮屑的海飞丝,还有营养头发保湿的沙宣等,根据用户需求持续地推出新品,不断打动消费者去购买。
以“美”为包装
令人喜爱的好产品,一定是满足了我们某种特定的感官体验,其中有些体验能力是先天的,比如人们对简洁、整齐的感受;有些需要后天培养,就像欣赏音乐一样。优雅和专业之所以如此重要,我确信这样的产品可以为即使不懂设计的消费者所喜爱。这种专业的设计能力通常形成于训练、敏感和交流。设计师和用户需要通过使用过程的交流不断转化为相应的专业能力,好的设计师也是产品的热衷用户,这反过来会提升他的专业能力。
好的产品体验必须要做到优雅和专业。组织里有很多这样的专业人士,产品设计师需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以便从产品的角度与他们互动。要欣赏四重奏,你不需要是贝多芬,但要懂得并喜爱音乐。CEO也应该对产品设计培养热情,以便更加深入了解设计过程和用户体验。不幸的是大部分管理者只关心短期目标,被动迎合今天的顾客需要,而不注重去挑战和培养他们的趣味。这与管理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也有关系。如今,多数高管相对于热衷产品研发的同事来说,显得既不够专业又自以为是。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形,决策者粗暴干预产品设计又极度缺乏专业能力。
工业产品制造者受益于设计美学,很多知名设计师致力于追求专业、卓越的设计,并影响了未来的趋势。比如设计师亨利·德赖弗斯就质疑商人和顾客的专业主导性,坚信产品必须由设计师定义,唯有他们才会热衷于尝试设计独一无二的产品。尽管他的工作室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户的投入,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大量的用户体验测试,但这并不妨碍他坚信设计专业性与用户接受度同样重要。
行业不同,设计过程也不尽相同。比如,无人飞船的设计师无需像唇膏设计师那样,过多考虑使用者的情绪,因为这类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科技以及分析主导的,只有在发射的时候才会涉及到人。这些设计师在极度复杂的环境中同团队共事,并且必须时刻考虑重量、可靠性、子系统集成等问题。但不论怎样,飞船也必须由人进行组装、测试和发射。同样,当设计师们达到科学和分析的极限时,他们就必须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直觉。而唇膏设计师却恰恰相反,他们可能首先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和情绪,其次才会考虑技术方面的问题(如,制作一种能使唇膏保质保状的外壳,使唇膏从外壳旋转出来时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你设计的产品的功能和受众,决定了你对产品“何谓美”的定位。
“用户价值”视为核心
似乎很难用一个词来总结苹果成功的原因,但是如果用一组词来概括的话,“设计”一定是排在最前列的。问题是,以设计为灵魂的公司不止苹果一家,取得最大成就的为什么不是同样重视设计的索尼或者松下?
当我们想到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的类别时,总是把目光聚集在一个实体上,而不再去想其他更多的东西了。这正是索尼们所想的,他们强调的是“做出更具设计感的商品”。而苹果的设计,照顾到了“顾客能接触到的每一个点”。从知道这一产品、购买这一产品到在生活中使用这一产品,对消费者可能接触到的每一个方面、将感受到的一系列体验都精心设计,在任何一个小地方都不让顾客迷惑、失望,并且总是能带给消费者超乎想象的惊喜。
好的设计,会有意识地经营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点。以工业技术驱动,能够设计出一个漂亮的产品,但如果你的产品必须要先阅读一本厚厚的说明书才能使用,用户有什么理由不选择那些马上就能使用的“傻瓜产品”呢?
今天,我们正在迎来又一个密集创新的时代,与以往的创新者相比,这个时代创新者们所要做的更简单,通过设计的创新,尽最大可能地带给用户最佳的体验。与技术大爆炸带来的革命性创新相比,聚焦于用户体验的创新只能算作微创新,但在被互联网推平了的时代,微创新一样可以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俘获了大量用户,但现在,很难想象在苹果和诺基亚之间,还会有多少人依然会选择诺基亚的手机。过时的外观、复杂的操作,在iPhone一系列的微创新面前,诺基亚引以为傲的易用性显得是这样小儿科。
事实上,好产品永远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它们无不是将用户价值置于战略核心。在“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眼中,这是一个丰饶的时代,在互联网上,当我们能够近乎免费地创造产品时,这些无以数计的数字资源造就了一个富足经济。这样的现象,同样出现在实体商业中,从手机到PC,从电视到空调,我们的产品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每一类产品你都能发现有十几个品牌在展开竞争。
那么,在用户心中,你的品牌为什么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一次回归到产品本质,消费者需要的一定是满足需求的好产品,这个产品一定是实用的、简洁的,更重要的是,它一定要有最佳的用户体验,能够完美融入用户的使用行为。
毫无疑问,在丰饶的世界里,像苹果一样关注用户体验正在成为回归产品本质的重中之重,而互联网精神的崛起,以及最近两年智能终端的爆发,则给了这样的微创新足够安逸的“生长环境”。
孵化“好产品”的摇篮
小而美的应用。2011年末, Instagram被苹果公司评为“年度APP”。这家“小而美”的公司只有13个人,却创造了被 Facebook花费10亿美元收购的奇迹。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所孵化的项目,点心、豌豆荚、应用汇也都是小而美的精品。在越来越多的平台趋于开放的背景下,小而美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
社交生意。在我们这个拥挤的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地方是中国,第二是印度,而第三则是“脸谱”,可见社交网络的潜力之大。凡客诚品推出“凡客达人”个人联盟,京东商城也推出分享社区,尝试让消费者帮助消费者,各种各样的商业机会都开始与SNS扯上关系。你的产品可以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可以让用户与用户相互激发的平台。
设计代替“文字”的产品。以图片为主的视觉享受远超过文字的阅读,这正是“图钉兴趣”网站(Pinterest)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用户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图钉钉在钉板上。页面底端自动加载无需翻页功能,让用户不断发现新图片,为用户提供在线收藏和分享视觉艺术图片的服务,目前进入全球最热门社交网站前十名。鲜丽夺目的瀑布流图片墙带给了用户最强的视觉冲击,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视频则早就证明了相对于文字的优越性,随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一部微电影拍摄的可能实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导演。
制造业新体验。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依然是制造业的中流砥柱,但在两次技术大爆炸的间隙,由用户体验驱动设计往往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智能终端化。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迅速爆发之后,电视IT化、IT电视化正在成为下一个趋势。尽管云电视、智能电视被称为概念炒作,但毫无疑问的是,电视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业务承载平台,成为用户家庭智能娱乐终端。冰箱、空调也都在向智能终端演化。
产品改良设计。日本与韩国都是采取改良型产品创新的代表。企业可以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从具体的用户需求出发,通过结构、功能、品质、花色、款式甚至包装上的创新设计,创造出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是将已有的功能开发出新的使用价值。设计感十足的无边框电视吸引了消费者眼球,风冷冰箱则逐渐成为行业趋势。
持续改善创新。持续产品创新的典范是美国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市场,它既有柔和头发的飘柔,也有去头皮屑的海飞丝,还有营养头发保湿的沙宣等,根据用户需求持续地推出新品,不断打动消费者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