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生认为“(-3)×(-4)=9”的解决方法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孝达先生独具慧心,将听到的一个教学案例率先写成了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的论文《学生认为“(-3)×(-4)=9”该怎么办?》,在《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04年第5期上刊载,其效应和影响,是出乎人意料的,也绝不是“很多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听到这个教学案例”而产生的效应和影响所能比得了的。笔者对张先生的这种敏锐和睿智十分敬佩,正是由于张先生的这种敏锐和睿智,学生认为“(-3)×(-4)=9”通过《中小学数学》传媒,才真正成为了名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才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讨论。《中小学数学》初中版(教师)版2004年第9期刊发了梁国茂、杨文鹏两位教师的两篇论文《关于学生认为“(-3)×(-4)=9”的解决方法》和《读“(-3)×(-4)=9”有感》,两位老师在文中都有坚持对这位认为“(-3)×(-4)=9”的学生先应给予鼓励、赞扬,并认为在鼓励和表扬的同时,应对这位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梁老师是站在“一桶水”的层次上对这位学生的错误进行了纠正,杨老师是以告诉的方式帮助了这位学生。可以说,两位老师对这位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圆满、周到、得当的,但笔者觉得纠错过快,仍有点“学生认为老师讲的都是绝对正确的”之嫌,学生还是处于经老师讲后“哦!原来是我想错了”的境界,对错误认识的获得仍然是被动获取,给人“学生跌倒了,老师马上扶他站起来”的感觉。
  荷兰著名的教育专家H·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梁、杨两位老师对学生认为“(-3)×(-4)=9”的解决方法似乎偏重于“教”与“学”,有点忽略去研究“教”与“学”。因而笔者想,对学生认为“(-3)×(-4)=9”的解决方法应从“研究”方面做文章,作为教师首先应想到:“为什么结果是这个样子?”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理论思想对这样子的结果所产生的原因进行预测和揣摩,若产生这样子结果所产生的原因难以预想到,应想方设法继续提出相关问题,探明学生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比如当学生认为“(-3)×(-4)=9”后,教师可继续提出 “(-2)×(-3)=?、(-4)×(-5)=?”等问题,侦探学生的想法;或像那位听课老师那样,直接让这个学生说一说“(-3)×(-4)=9”是怎样算出来的。当探明学生真实想法后,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的一面,对学生应采取呵护、宽容的心态,从正面给予肯定和鼓励,但肯定和鼓励后,不能采取“通常,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纠正错误答案”(澳大利亚Monash大学A.Bishop教授语)的方式急于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应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研究,顺应学生的想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自悟、研究,最终获得知识。比如本案例,根据这位学生的想法可提出“(-1)×(-1)=?”,依据学生的算法,“(-1)×(-1)=0”,这显然与“两个不为零的数相乘其积不为零”相矛盾,从而使学生联系到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自悟到自己的想法可能有错误,进而主动研究自己的想法,寻找错误的原因,积极地去探求正确的解决或结果;或者,像梁老师第五种解释那样,先让学生说明“(-3)×(-4)”与“(-4)×(-3)”的关系,再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算法计算(-4)×(-3),得出(-4)×(-3)=8≠9,从而领悟到自己的想法有错误,自觉地去思考并进行探究,寻求真谛。
  巴甫洛夫说:“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教师自己不去认真研究一番,不为学生创设“想一下子”的情境,也不给学生“自己爬起来”的机会,马上给学生去纠正错误答案,扶他“站起来”,笔者不知学生到底能知之多少。
  
  (作者单位:436060湖北省鄂州市太和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改从试行到全面推开已几年了,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都有很大的转变,相对于传统教学,收获不少。但我们发现,这些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说:“现在请前后两桌(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学生立即围在一起,有的在积极讨论问题,有的沉默不语、甘为听众,有的在嘻笑、聊天。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于是教师就抽几位学生象征性地说说。课后
期刊
每年4月份举行全国数学竞赛。数学竞赛试题难度大,知识面广,解题方法灵活。为了数学竞赛中争得好成绩如同为了在亚运会、奥运会上争得好名次一样,既要选好“苗子”,又要做好系统、科学、经常的训练辅导工作。当然还要增强辅导力量,不断提高辅导教师本身的水平和素质,争取学校的支持、配合,组织数学兴趣小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竞赛活动场景。同时,作为辅导教师,要设计好竞赛的辅导内容和方法。
期刊
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数学这样一门抽象性强的学科,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呢?    一、创设情境,唤起求知欲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推动力。数学课的导入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迅速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课的导入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游戏导入、情境导入
期刊
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是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当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是:教材的改革更加突出基础性、多样性和教学性,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学的感召力、时效性和渗透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环节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也在不断改革,现行教材中,同一个应用题,说法灵活多样,解答方法也有多种,这样让学困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有的学生对题目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在题中看见“倍”字,就用乘法,不能正确分析哪个数是“几倍数”,哪个数是“一倍数”针对着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我多次感悟,总结出浅显易懂的分析解答“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反复读题,独立思考,细细品味,发
期刊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此,我认为,作文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教会学生选择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鉴于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学生自己看到、听到、
期刊
激情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节课的学习质量。好的导入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需行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需行为,从而实现“我要学”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如何设计好导入环节,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一线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主讲教师在讲《认识乘法》一
期刊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民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在后继研究和实践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并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
期刊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去。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设疑激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知的
期刊
在数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解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但是,我们不能只限于解出某题答案便止步不前了,重要的是会发现问题并解决它,培养学生的创新推理能力。  如:在下列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有什么变化规律,它们的差是哪个数的倍数?  72-27=45,91-19=72,86-68=18,74-47=27  这组算式中,一看便知道被减数和减数都是两位数,且这二位数的数字是对调后求差,其差是哪个数的倍数呢?现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