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有效交流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now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提炼和完善。学生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互相捕捉对方的想法,产生积极的互动,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补充和修正,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组知识结构,达到认识的升华。
  在许多学校举行的公开课上,我们时常看到老师就某个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交流讨论时,学生立刻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热热闹闹的开始交流。甚至部分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或者图片,使学生讨论交流显得内容丰富。从表层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似乎都有自己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欲望。其实不然,这些交流存在“热闹浮华的场面,空洞无物的本质。”他们说什么呢?探究的本质是什么?经过什么样的思考和对思维的提验?这是经不起细细的推敲和品味的。不禁反思,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思维提升了吗?交流中获取知识了吗?要让我们的课堂讨论交流真正意义上对学生有所收益,我觉得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能力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认真选择选择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富于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创新性、实用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如:苏教版第八册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这是一个现实的情境,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讨论的问题是“东东带了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学生们开始都忽视了划船及乘快艇价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是,在老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游玩经验中思考问题时,一些有游玩经验的同学产生了对问题的质疑,大家猛然醒悟,这两项活动可以将人数凑齐再去玩,则每人分摊的钱会少一些,从而能多玩几个项目,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乐于交流这样的数学问题。
  2.创设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创设宽松、和谐的交流的氛围,学生们把自己的各种感受、质疑与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讨论。他们的内在动机、求知欲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氛围中,老师要善于鼓动,主动参与,善于发现学生交流时的闪光点,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如“你别急,慢慢讲”、“你真有见解啊!”“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等激励性的语言,会激发学生交流的愿望,产生竞争意识,所有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敢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同时得出自己的结论。
  3.把握交流契机,让时机适合交流
  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学生之间交流的契机,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讨论。这样容易让一部分学生思维懒惰,指望别人得出的结论。我觉得以下几种情形就是学生交流的契机:在学生意见不一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准确、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想策略与方法,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4.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4.1交流前的独立思考
  要使交流有效,必须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得出答案,重要的是要对问题有个全面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交流才能目标明确,弄清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有一定困难,需要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当学生把握了交流的方向后,就有人愿说,有人想听,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交流,并在其中比较、辨别、扬弃,对交流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4.2交流时要注意倾听
  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孩子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对于别人说什么往往关注不够,有时会出现别人说过的想法,某位同学还在兴致勃勃的“复述”,或者小组讨论时几个人都在说,结果谁也不知道谁在说什么,这样的课堂交流效率是低下的。因此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学会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的条件。
  4.3交流后的反思、提升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结果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及信息的组合有一定的差异,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原来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想法的合理性,在进行观点对比分析中,找出联系,辨别不同,取其合理成分,舍弃不合理成分,使思维由无序走向有序,也可让全体学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学生获取具有共性又不失个性的学习经历和想法,从而促使认知结构完善。
  总之,学生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互相捕捉对方的想法,产生积极的互动,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补充和修正,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组知识结构,达到认识的升华。对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达到资源的共享,同时有效的交流一定会让教学活动锦上添花。
其他文献
结束,就是把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作一总结,在学生头脑当中留下深刻印象,以便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留下思考空间。  1.思想教育法  文道结合的精神应贯彻语文课的始终。课文教学结束之际,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奥斯维新没有新闻》结束之时,师生共同回忆历史上令人痛心的战争暴行和中华民族遭受外敌蹂躏的不堪往事,号召大家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也可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氓》就可采取古今对比,辩论深
目前无论是大学还是各大中职院校,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所谓计算机专业就是和电脑软硬件结合的专业,这类专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而且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当然,虽然计算机
【摘要】回归原始,追求自然和淳朴,让自由和灵动激活语文课堂。如此,教师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们的身上,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重视他们的探讨状研究,灵活应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本文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课堂教学  新课程这一大背景之下,各式各样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时常使我们的教师感到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而在这一背景之下,怎样理解并把握
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古拉斯·埃普利为人们提供了四种排遣孤独的方法。这项研究恰恰切准了现在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热点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论教”,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以学论教”,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尊重,意味着平等,意味着转移,意味着变化。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索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以学论教;平等;个性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仍存在着枯燥说教,形式单一的现象,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生活;开放;社会;多媒体;情境  
真人不露相
期刊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和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字之差意义和解法就不同。教学中,运用比较
【摘 要】现在小学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课堂上散乱无序,成员的安排不够合理,思考问题的时空不充足,讨论的方式单调,教学效率很低,合作学习“形似”而“神离”,成了美丽的“谎言” 为了使讨论更具实效,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时机要恰当,安排要合理,需要教师的引领,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课堂;小组讨论  为了扭转课堂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如
认识九型人格最佳的途径,便是从生活中去了解这些类型。以下是对九型人格各类型的简单描述:第一类型:改革者。喜欢更正一切。喜欢批评、理想化、批判性强的第一类型,按照深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