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p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协同创新计划”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探讨了“协同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和科研素质,分析了高等院校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校内外环境条件和机制。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文素质;科研素质
  作者简介:朱颢东(1980-),男,河南虞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李红婵(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助教。(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120144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18-02
  一、“协同创新计划”构建的背景
  随着全球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各国、地区、团体、个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也就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知识创新相应也就成为了国家和团体间竞争必备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由精英式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人才的匮乏,而是急需大量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学校的积极参与,也即高等教育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目前也都在积极探讨并出台各种优惠措施和鼓励政策来引导、促进高等教育尽快转变角色,以适应国际新形势,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在各个产业创新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国也在积极行动。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各种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在总书记这句话的引导下,教育部和财政部2011年迅速联合启动实施了“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又称“协同创新计划”。
  “协同创新计划”的实质就是: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加快推动企业和高等教育的转型与改革,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创新竞争能力,使我国尽快加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在上述背景下,论文以“协同创新计划”为契机,探讨“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其总体培养途径如图1所示。
  二、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的人文素质
  “协同创新计划”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这要求“协同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具体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协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合作,涉及到的是一个团体,所以协同和团队是分不开的。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协作,其最高境界是团队全体成员都拥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高度统一。团队协作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良好的组织形式把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是团队精神追求的最终目标。而团队精神需要通过良好的管理文化来实现。这不仅需要培养团队成员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而且还需要培养团队成员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和良好的从业心态,以实现团队成员内部之间的和谐相处,促使团队成员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对团队目标的高度一致认同。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的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要时刻保持理论思维,时刻进行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和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行为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积极参与和行动。人类通过生产实践积累基本知识和认知自然,当这种基本知识达到一定量之后就会使人类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实现创新。所以,人类要想创新就必须积累知识、拥有独立思考和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素质。
  人文素质的建设和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文化底蕴的沉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各高等院校要出台相应的引导性鼓励政策,指定业务水平强的老师带队,鼓励学生组团队参加各式各样的国内外竞赛,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凝炼,也是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个学科专业科研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举措,从而具备创新性人才的人文素质。
  三、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的科研素质
  “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要求“产、学、研”的高度统一,这要求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所、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地方的密切融合,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模式。这就需要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校校联系,建立多层次的学术交流
  重视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联系,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讲学和交流,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加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了解行业领域中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占领科研创新的制高点。
  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在学术领域具有引导性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断加强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例如,积极聘请双聘院士、特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保持同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友好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常规化的信息交流。
  2.重视校企联系,建设多层次的实习基地
  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应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所拥有的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紧密结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迅速培养创新人才,才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所拥有的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必然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应是“协同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院校需要紧密结合“协同创新计划”要求,在与已有企业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的积极参与能够为进一步开展“协同创新计划”、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重视校地联系,建立多层次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
  高等院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是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争取更多的资金和纵横向科研项目的支持。高等院校要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积极申请并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建立相应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遴选科技特派员,深入到中小型企业、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工作。
  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做好与外部的协作关系,还要努力做好学校本身内部教学的相关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工作。目前,实践教学是制约各个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瓶颈,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与脱离实际、实验教学方法落后都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校内环境,还应做到“四个强化”:
  (1)强化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基础综合性实验以直观性、客观性、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为特色,其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重视。实验课应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用综合性实验代替单项实验。这样既可以完成单项实验的内容,又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室内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综合运用本课程知识的机会与条件,缩短了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在方案设计、仪器选择、调整测试、数据处理等方面得到一次比较完整的技能训练,有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巩固,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2)强化大型创新型实验的分量。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积极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和跨年级的合作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立题科学合理,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
  (3)强化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由于高等教育的局限性,一般课程的实验学时较少,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大量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检测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大幅度增加实验学时也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只有通过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来解决这个矛盾。预习阶段,让学生在实验室对着仪器设备预习,了解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与使用方法;实验结束后,仍允许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给学生一个巩固提高的机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他们做超过实验大纲要求的实验。只有使实验室全面、全负荷地对学生开放,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动手机会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同时,高等院校要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实验室开放是学校上规模、上层次、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需求。另外,高等院校还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成才创造更多的机会。
  (4)强化实践教学的考核手段。没有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是学生做实验缺乏动力与压力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才能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才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严格实践教学考核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分配实验成绩占总课程成绩的比例并严格执行。如规定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那么理论课成绩满分就只能是70分。同时,要改变以往总成绩由理论课教师汇总的做法,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应分别报成绩,最后形成总成绩,这样学生做实验就有了压力与动力。另外,要制订严格的、切实可行的实验考核标准,不能局限于实验报告,而应包含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全过程,尤其是实验过程的考核,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规定实验成绩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该门课程的理论考试,必须重修实验。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实验教学质量才能得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当然这也需要指导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师风。
  四、结束语
  “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与复杂的过程,高等院校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既关键又特殊。高等院校应积极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协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康,莫纪平.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4):4-6.
  [2]葛墨林,赵清.搭建基础研究与技术协同创新的桥梁[J].中国高校科技,2012,(6):10-12.
  [3]袁贵仁.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教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2012,(6):80-81.
  [4]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6):73-77.
  [5]张大良.学习践行钱学森教育思想,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5-17.
  [6]姚聪莉,任保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及其大学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2,(7):9-12.
  [7]曹静,范德成,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1):18-21.
  [8]赵进超.论实验课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J].中国轻工教育,2007,(3):44-4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目标不仅是对执政党党史的宣讲、大政方针的解读,更为重要的是在宣讲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执政党及其政策有较高的认同感。  关键词: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启发式教学  作者简介:邱永建(1971-),女,布依族
期刊
摘要:以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为例,对该专业以技术工程中心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将学生“学业—就业—创业”和教师“授业—精业—拓业”有机结合,建立以科研、生产能力为核心的教师考评机制及以创新、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考评机制,探索并实践动物科学类实训基地建设运行和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教育改革;工程中心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甘黎
期刊
摘要:在分析总结当前力学教学中的新特点、新现象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和当前的教学条件,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与工程相结合等方面对提高力学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力学;教学;新特点;改进措施  作者简介:张庆华(1977-),男,河南郑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
期刊
摘要:为顺应怀化学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姚敦红(1972-),男,湖南怀化人,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讲师。(湖南 怀化 418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怀化学院“专业
期刊
摘要:在对“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中,在课程内容体系安排上增加了“数据结构”应用实例讲解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了实验部分的内容和考核力度,提升实践环节的比重;通过结对编程、代码重构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通过统计、及时反馈学生实践环节的各项信息,督促学生进一步提高编程积极性。针对实践环节的各项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和分析能力,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摘要: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产业相结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光伏应用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从区域产业特点、企业需求、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发,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关键词:光伏应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廖东进(1979-),男,浙江衢州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黄云龙(1962-),男,浙江衢州人,衢州职业
期刊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常熟理工学院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对该团队的五大教学改革特色以及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教学团队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教学团队;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团队建设;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徐肖邢(1953-),女,浙江诸暨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袁荣鑫(1962-),男,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选题与就业岗位脱节、毕业设计时间与就业或寻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考核形式单一化等突出问题,提出应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处境进行分类指导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分类指导  作者简介:吴巧琳(1963-),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广东 广州 51
期刊
摘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途径,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措施,以期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市政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作者简介:卢佩霞(1969-),女,江苏泰兴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期刊
摘要:高校多媒体博物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的管理模式,在实施展览、科研、科普教育功能的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便于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物标本采集、制作、识别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总结了高校多媒体博物馆对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探索了一套将标本馆作为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模式,以期为高校标本馆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