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聊的方式对话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uex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对一线教师在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充满敬意,因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每一个教学“点子”都是教师心血的结晶。虽然这些“点子”最后可能没有完全实现教师的教学追求,但其中蕴藏着珍贵的教学艺术的萌芽。甚至可以说,这个阶段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但是,教学艺术的渐臻“无形”必然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当教学形式简单下来,而课堂的容量反而饱满、学生的思维反而灵动起来的时候,“艺术”就真正降临了。所以,年轻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要求自己用最简朴的方式上课;用以磨砺自己的课堂智慧和驾驭能力。
  比如说“聊课”。
  “聊”的意思是“闲谈”。聊的优点是不用正襟危坐;轻松、随意、自由。聊其实也是一种对话。但这种对话更讲究生成的自然、推进的无痕、点拨的机智、分享的快乐、气氛的和谐;看似没有起承转合,其实都在细节之中,看似无高潮,其实高潮都在细微处。“聊课”更能检验教师的基本功和临场应变能力。
  “聊课”要成功,最为重要的是:“聊点”既要成熟在胸,又要视课堂情况随机而定。无论如何,教师一定要先“胸中有丘壑”,才能聊得到点,聊得到位,收放自如,一语中的。
  尝试“聊课”,是还课堂以自然原初状态的一种好途径。
  教学《端午的鸭蛋》时,我就采取了“聊”的方式:
  (学生王宏扬朗读,读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时,我示意她停下来。)
  师:把你的感情送进去读。
  (生读,好一点儿了,但效果还是不佳。)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把你们体会的感情送进去。
  (学生集体读)
  师:读到了什么味儿?
  生:香味儿。
  生:趣味儿。
  生:幸福的味儿。
  师:好的语言有造型的功能,品味咀嚼一下这个句子妙在何处。
  生(吞吞吐吐的):它写得很生动,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出来了……
  (学生笑,王宏扬自己也笑。这样的无分析的“分析”经常在课堂上出现,笼统含糊的“生动”等词语屏蔽了学生们真正的理解能力的展现。)
  师(笑):来,王老师帮你。(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扎”写出了啥?
  生:动作。
  师:“一”扎下去,写出了“扎”的什么?
  生:速度快。
  生:位置准。
  生:扎得很专注。
  生:手法很娴熟。
  师:对啊,这个动作,可以让我们想象出高邮人吃咸蛋的样子,那是很专业、很潇洒的啊!这也是咸蛋文化的表现啊!
  (大家笑)
  师:“吱——”写了啥?
  生:声音。
  师:读夸张一点儿。
  (学生读,读得很有情趣。)
  师:读出了啥?
  生:快乐。
  生:惊喜。
  生:好富裕啊!
  师:“吱——”一声后,出来的是——
  生:红油。
  师:怎么出来的?
  生:“冒”出来的。
  师:“冒”出来了说明啥?
  生:红油多啊!
  生:争先恐后地出来啊!
  生:这蛋很新鲜啊!
  生:鸭蛋壳都装不下了啊!
  师:让我想起一句话——肥得流油。高邮的鸭蛋肥得流油。
  (学生笑)
  师:什么感觉?
  生:口水都流出来了啊!
  师:用成语。
  生:垂涎欲滴。
  师:不要停,继续思考——流出来的是什么油?
  生:红油。
  师:红油!赶快想象,这“红油”二字写出了啥?
  生:颜色。
  师:红彤彤的,好迷人!
  生:光泽。
  师:晶晶亮的,好耀眼!
  生:质地。
  师:一定不是清汤寡水似的油,而是浓浓的香油。
  师:体会到了吧?这就是高邮的咸蛋。这可是其他地方的咸蛋比不了的。其他地方的咸蛋,是——就在本段中,找出来读——
  (生读: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师:就连京城北京的咸鸭蛋也是——
  生(齐读):蛋黃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重读,读出味道来。
  (生再读,加重语气: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对了,对了,骄傲自豪的味道读出来了。不怕货不好,就怕货比货哟!你看你看,这个句子才多少字——
  生:十五个字。
  师:大家评价说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而有味儿”,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仅仅十五个字,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质地,有光泽,有情趣:有形象,在结构上又和上下文紧紧勾连,真是经得起咀嚼啊!
  这样的片段还很多,文章中很多句子都值得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整堂课,就这样以“聊”的方式深入。读完,也就聊完。随意、轻松,但也不乏深刻。最后一段聊完后,我让学生模仿《吆喝》中的语言形式,试着抓住高邮咸鸭蛋的特点,为它吆喝吆喝,做做广告。此中的精彩有趣儿你可以想象得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聊,要视文本的特点而定。《端午的鸭蛋》本来就是非常“散漫”的随笔,淡而有味儿,朴而有质。汪曾祺的笔墨似乎是小船,顺流而下,任意东西,不适合剑拔弩张的抒情分析,而适合随意点染似的“聊”。有一些文本,结构很严谨,推理很严密,情感很庄重,文字较深奧,就不太适合用“聊”的方式了。
其他文献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教师培训:理性与实践的核心关注》,它是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教授用自己的心血写就的专著。我花了一周时间连续读完,觉得非常过瘾。掩卷而思,我深为汤教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所感动。我认为该书既可当理论书籍阅读,也可当工具图书使用,还可当写作范本学习借鉴。  一、专业提升之书  该书介绍了“教师培训”这一新兴专业的理论与实务,具有专业的前瞻性和理论的原创性。  1.
一、文本探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文化熏陶课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胡同文化》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围绕人文熏陶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在设计中时时处处贯彻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思想的熏陶,整堂课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复诵读,切身体验,很快融入文本,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    二、教学设想    
编者按:本期任为新、柯晓林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8年第5期《重读经典——关于经典阅读的对话》一文的讨论。    《语文建设》2008年第5期中的《重读经典——关于经典阅读的对话》是篇好文章,它通过袁湛江、邓彤、桂维诚等老师的对话,讨论了教师阅读经典的意义和方法的问题。几位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案例信手拈来,文章充满感性。但窃以为,他们在概念的界定、经典阅读的意义和方法指导等方面的论述值得商榷。
【摘要】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递者,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教师的核心素养有其固有的内涵与特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基于数学课例,对教师的四大核心素养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情境 教学模式 立德树人  教师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1]。教师核心素养是基于教师自身知识经验,不断形成和完善的一种关于知识内涵
《桃花源记》为历代传唱的名篇,但其中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并未得到正确解释,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比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叹惋”,不少人将其理解为“嗟叹惋惜”,其实,这是一种以今律古的不当解释。在这里,“惋”并非“惋惜”之义,“叹惋”属于同义连用,“叹”“惋”都是“叹、惊叹、叹息”的意思。  从文意上看,桃花源中人“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以下简称《亲》文),作者聂华苓通过记叙亲身参加的一场纪念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战争的仇恨、对和平的向往。文章记叙的是残酷的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之后的纪念活动,但写得异常平和冷静,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慷慨激昂,只有一种凄美的情调自始至终笼罩全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刻骨铭心的悲哀转化为至真至纯的美丽,从而创造出这样动人心魄的文学作
个人简介  陈金缺,男,1963年12月出生。第三届中语会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研训指导专家组成员。多次在省市研讨会上执教研讨课,获得各级各类语文技能奖50多项,先后在《语文建设》《人民教育》《福建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教学论著2
一 为什么选这篇文章    2006年,我们在修订《新语文读本》时,在《献给母亲的歌》这一单元里,选了歌德、海涅等诗人写的诗——母爱本来就是最容易发而为歌的,这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散文也很适于表达母爱,或偏于记事——在另一个《我的家》单元里,就选过老舍写的《我的母亲》,或偏于抒情——我们特地编了一篇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写的满怀深情、想象丰富的《忆母亲》。  但作为主编的我,仍不满足,我提出:能不能选一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忆。在世界教育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发挥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进行古诗词教学,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我们试图以宋词为突破口,开展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的研究,开发宋词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对宋词进行专题探索。  关于古诗词的网站目前有一些,但大部分是古诗词的“选本”,属“课外读物”的性质,不能让学生就某首词、某个
汪昌祥 男,汉族,195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尼麻隆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教龄40年。他是一位身患癌症24年的乡村教师,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在学校里却是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狂人。他40年如一日,奔波寻找资助单位和个人,为学校筹集物资,为孩子们送去源源不断的资助。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特别关注的乡村最美教师、感动中国新闻人物候选人等荣誉称号。  1991年9月,妻子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