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拙天真传远神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d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7年的春天,毕加索在巴黎人类博物馆看到线条隐晦、形体奔放的黑人木雕,大受启发,于是创作了《静物与骷髅》、《披纱的裸女》等名作,掀开了立体主义绘画的新篇章。其实,在毕加索之前的马蒂斯早已从民间的艺术中看到了精髓,非洲的雕像、教堂的壁画乃至质朴的陶罐和剪纸都成为他创作的触媒。民间艺术得到大师们的青睐,就因为这些民间艺术形象鲜活、鲜明,造型生动且意味深长。它蓬勃的生命精神让一切矫饰之作黯然失色。八大、白石老人、近代林风眠等无不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从而开一代新风。青年画家吴宇华的画学观念,正是着眼于这些作为草根文化的民间艺术,并以之入中国画,以之重塑笔墨的生命精神,居然开创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世界,这实在不易。
  作为接受过美术院校正规训练的本科毕业生,吴宇华不乏作画的技巧。但技巧却不等于艺术的生命精神。故在求学期间,他就把眼光投向敦煌、永乐宫的壁画,这里不但有传统,更有他梦寐以求的原始艺术生命,以及笔墨间涌动的质朴和天真。无名氏笔下的佛经故事,众多翩翩飞翔的飞天以及生动逼真的各路神仙形象,汇成了一股生气远出的生命流。艺术就是这种生命感悟的瞬间定形。八十年代中后期他所临摹的《永乐宫壁画》及《夏河》等创作,都可以看出他以民间艺术融入中国画的初步尝试。这些作品线条流畅朴素,造型准确生动,赋彩制形,皆有新意。特别是人物眼神的点绘,传达出人物内心微妙的心理变化,可谓得其神远。九十年代中叶,吴宇华画了一批工笔《写生人物》系列,以及《春》、《夏》、《秋》、《冬》四条屏、《韶光》等,这些作品格体精微,笔无妄下,线条遒健,巧变韵雅。可以代表他师承传统绘画的一种风貌。
  
  吴宇华真正领悟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是在他深入研究明清青花瓷画以后。他曾用很多的精力收罗各种青花瓷画,汝窑、官窑等名瓷古玩他收藏不了,但散落民间的瓷绘残片同样记录着传统的精髓。十数年来,他竟收藏了二万多片残片。这些明清瓷绘残片上的山水、花鸟、飞禽奔兽、仙人仕女,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生命之舞的神彩。他被迷住了,以为远处求佛,不如近处探宝。于是沉潜其中,心追手摹。不几年,画风大变。他的最为生动最为成功的作品,大多是民间题材、文人笔调的小品。
  吴宇华收取青花瓷画精髓以文人笔调创作的小品画,以率意简练的笔触表达他对民间文化的体悟和理解,简雅而天真,质朴而生动,简远的意境中传达出活泼泼的天机逸趣。其艺术特色如下几点最为鲜明:
   一、质朴而情真。质朴是民间艺术的生命内核。质朴之画,代表着本色的淳朴真诚,没有人为的巧饰。他的用笔极为简练,草草几笔勾勒形貌,约略成像,意到便止。这样的造型,因简而得其厚。不过,这简不是简单、贫瘠。如他的《耕息图》、《悟道图》,农夫耕累而息,高僧冥坐而悟,都是逸笔草草,但神态毕肖。这“点睛”之笔,便是真诚之形。这种删除一切繁缛细节的手法,不妨看作是画家真心的一种流露。瓷绘上的高僧,往往被画得很“俗”,但质朴不等于通俗。吴宇华的小品画有文人的情调,这是他对瓷绘“俗”的改造。如《柳荫高士》图,画面上二人对弈,一人观棋。岸树轻扬,假山相伴,远山隐约,这种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出一种文人情调,这无疑是吴宇华理想中的人生境界。画面虽简,情调却雅、却真。质朴而真,画自然生气溢发。
  
  二、天真而趣雅。民间艺术的精髓是天真有趣。原始彩陶、非洲木雕、剪纸、泥人无不有一任天然的稚拙之趣。吴宇华的各类小品,多不求形似,主观色彩强烈,夸张变形,达情赋形一以趣。他的《搔耳图》、《牧牛图》,都是将日常生活素材加以提炼,突出某一细节,从而产生浓烈的情趣。他发表于《江苏画刊》的骑牛牧童,平行的眉眼,三角形的阔鼻,尖翘的手指,生动有趣,吹笛之乐跃然纸上。而《牧牛图》的牧童,手牵牛绳,垂眼相呼,似与牛在对语。马蒂斯有句名言:“精确不是真实。”吴宇华作品的简化和变形,就是源于其天性中的这份趣味。因此,其画变形的稚拙反而更接近艺术真实。不过,日常生活材料的趣味也有雅俗之分,吴宇华挖掘特定素材的表现力,让趣味更清雅脱俗。他根据嘉靖朝瓷绘而作的《月下双清》图,绘裸胸高僧,左梅右竹,假山孤月,笔简形清,有萧然出尘之趣,这正与原物之趣拉开了距离。
  三、境清而神远。中国画历来以境界论高下,以气韵生动作为评画的重要标准。游戏笔墨,自出机杼,一任自然而为之,这是吴宇华追求的高境。他的画,境界清旷而意境幽远。他走出传统山水、人物的表现技法,能大胆运用现代视觉艺术中的图底关系,让虚实互生妙境。他的《晤对图》、《煮茶图》等作品,都是实景少而虚景空,境得以清,神得以远。另一幅极端的《云山》图,画面几乎全是空白,下方云山尖塔为实,上方远山为虚,四方全空,内外全通,主体精神与天地相往来,不着一笔处,神意弥漫,真是耐人品味。林风眠曾从瓷绘中改造出锐利光洁的线条,空清疏朗的境界,但林风眠的这些画有更多的装饰性。而吴宇华从另外的视角开掘瓷绘的线条内韵与文化底蕴,善于以暗示或空白制造一种精神氛围,从而超越形的束缚而达神远。他的《拈花相看》图,画一仕女拈花而视,暗示了佛教拈花微笑的不言之境,有画外之致。他的《流香》图也只几片飘逸的叶子,淡淡的花朵及一轮明月,清幽脱俗之意自花叶外传出。这种以小见大,以有限传无限的手法,含蓄蕴藉,别有风流。故吴宇华的画,让民间艺术的文化精神在文人画的情调中延伸,他的画也因之烙上了个人的审美标记。
  创新总是曲折,发现总是艰辛。吴宇华自取危途,踽踽独行。幸好他性尚简淡,不慕虚名,星夜孤灯,独自在其艺术世界中寻找美的新发现与慰藉。
其他文献
2003年,已届退休年龄的徐锡澄先生悄悄做了两件事。一是出了一本书法作品集(《徐锡澄书法集》,沈鹏题签,荣宝斋出版),一是在扬州与友人开了一个小型书展。同时请了一些友人观摩。在此之前,圈内人士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徐锡澄是个草书家。真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次展出,竟使江苏书协主席尉天池也吃惊不小,虽然他们俩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但见到如此出色的草书作品,尉天池禁不住作了如下赞颂:“挚友锡澄书法作品,属
期刊
认识张铁林纯属偶然,纯属缘。  因编《中国书法全集》,每年去北京松竹草堂查资料,谈稿。而张铁林是松竹草堂的常客,一有空就往草堂跑。一回生,点点头,两回熟,就同桌随便吃饭,甲申夏,住松竹草堂几天,有三天与之共进晚餐。我吃饭平时就少,又不吃辣,故草草而毕。张先生见而说,你这样吃饭太没气氛,喜欢什么就吃什么,不必计较客套,就像北大某教授,头发光光的,皮鞋尖尖的,衣冠楚楚的,你永远看不到他光赤膊的那个情景
期刊
站在吴振立书法前,一下子就看到了一个人无比脆弱又无比坚强的内心。刊落浮华之后的静穆庄严中隐隐透出生命过程中的阴郁和痛楚。虽然平静天真的线条昭示着一个人从阴湿的雨季中走入秋日的阳光下,但是干涸的水渍仍然暗示着他独特的生命行程。吴振立书法的意义也正在于这样的复杂性和情绪性中,冷静形骸下包容的本真与关怀,有一种活着的感觉。   一部书法史虽然充斥着矫情平庸之作,但是几篇发自性情的经典已足以维系其中
期刊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和文化的开放,书法篆刻热的勃然兴起,88年南京印社承办了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为当时篆刻艺术的全面复兴推波助澜。篆刻社团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社团活动有过一段令人瞩目的辉煌。然近几年来,全国印坛形势堪忧,甚至有不少社团已偃旗息鼓。与此同时,大型全国展已冻结多年,八届全国展、中青展中篆刻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篆刻活动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200
期刊
因为引用西方古典素描,特别是对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学院派与苏俄素描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引入,今天考虑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感染力,成为院体教学的一贯的导向。在国画教学中,每一类画种的灵活运用,前瞻性的技法分析与理论扩展是我们中国画院体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时代性是当代艺术潮流中响亮的词汇,以古为新,或拆解原有意识构造和重新组合传统,或干脆抛开传统思维观念走进现代,将自身融入另一个更宽泛的艺术层面当中等
期刊
引言    作为晚明的画坛领袖,“南北宗论”的倡导者,董其昌以其南宗水墨文人画一路风格,影响海内,从者如云。一时以王维为祖师,以董、巨为标准图式的水墨渲淡的山水画风格成为文人画派的明显标志。然而,任何人都有其多面性,董其昌在水墨之余所作的没骨重彩画,以一种重构历史的方式出现,通过特定的传播方式,并经过多次的重构,对于清代以后画坛,尤其对于近代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近代画坛在西风东渐和中西绘画交
期刊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也不尽然。但对于书法家潘振元先生,他为人之大度谦和,待友之坦荡真诚,审美之高雅脱俗,学识之渊博精到,无不在他的书作中一气而贯,融会表现,形成了他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书品即人品。他的作品,是他人格品德作用于书法艺术点线张弛变化的写照,是他坦荡正直心胸的自然流露,也是他淡然处世、潇洒人生观的真实心声。读其作即可知其人。这点朋友之间早有定论,而我却在
期刊
编者按:今年适值翁同龢逝世百年,全国各大书画期刊几乎忘却了这位风云一时的书法大家,特发此专稿,以示纪念。本文所发翁氏书作均由常熟博物馆提供。     翁同龢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与许多风云变幻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同时,这位清廷重臣、两朝帝师还赢得许多“天下第一”的美誉。青年时代,二十七岁便殿试一甲第一,“状元及第”。晚年在维新运动中,他积极支持变法,被推尊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期刊
篆刻非小道,是华夏传统文化的精萃之一。随着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书法大展,一批批新人脱颖而出,值得称道的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最有影响力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在此展中能获奖者更是凤毛麟角,可谓浪尖上的人物了。淮阴吴自标可算是其中的一位。  说到吴自标,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八届全国展上获奖的那批小古玺印,它们是那样的安然怡静,温文尔雅,且古韵绵亘,令人于偌大的展厅流连忘返,从此也让人记下了吴自标这
期刊
朱培尔1962年生于江苏无锡。现任《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评委、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等。曾主持编辑当代最具权威的《中国书法》杂志近60期。主持或参与《二十世纪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全集》、《中国大百科全书·书法篆刻卷》等大型系列出版物的论文撰写与编辑工作。曾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法篆刻家。    朱培尔为人坦诚、大气、爽直,他答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