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體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师应当如何结合大环境的背景下,向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坚定下属于中华儿女的体育文化自信。本文就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育阶段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坚定体育文化自信的教学途径展开探讨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中华体育精神;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259
蔡元培曾说过:“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由此可见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不仅是可以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是磨炼学生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途径。作为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师需要在学生发育的时刻及时把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中华体育精神中坚定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结合运动会,让学生体会为国争光精神。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不断的发展体育运动,在国际赛事上渐渐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一个领跑者。从1984年7月许海峰在男子手枪慢射中得到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一直到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奥运强国。其中少不了每一位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拼搏努力,相信学生一定对中国的运动员和他们为国争光的荣耀时刻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了解。结合各类运动会中国参赛运动员的身影和成绩,引导学生了解那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让学生也同样的体会到中华体育文化的自信,通过体育文化自信更加深层的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文化精神。
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一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员,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他,他都有获得什么奖项。还有学生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都看过什么体育项目的比赛,在这个体育项目中中国人取得最高奖项的时候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关于体育方面的知识,了解更多的运动项目已经相关规则。同时在学生的分享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中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深深的自豪感,在观看运动项目的时候心里也是默默的和赛场上的运动员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体会到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当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更是兴奋和激动。
二、通过运动实践,提高学生拼搏精神。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受到发育的限制,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体育成绩,更多的应当是培养学生奋斗拼搏的精神。拼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中重要的一项,让学生感受拼搏精神的同时,也能收获自己拼搏带给自己的快乐,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成果提高自己对于自己的信心。
比如通过跑步活动,让学生在力竭的时候坚持不要放弃,教师可以带领其他的同学及时的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不断的坚持,不断的挑战自己的极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体会经历拼搏之后成功的快乐。在不断努力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文化中自信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教育让帮主学生树立体育文化自信。无论是对于民族还是对于个人而言,学生都应当不遗余力的去相信。
三、组织团队活动,领会团结协作精神。
除了个人的努力拼搏之外,想要在体育项目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更是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协作,一个人的努力终究是有限的,想要获得更加的进步需要和其他人共同协作。除了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也是需要领会团结的重要性,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努力进步的。而体育运动恰好是能体现团结协作精神最适合的科目,教师应当掌握好这一特点,定期的组织需要团队协助的课堂内容,让学生在通过实际的活动中感受团队的力量。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拔河活动,按照学生的身高依次进行分组,保证两边的身体素质情况几乎是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可以给两个组各自练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根据团队不同的情况进行总结提高。拔河除了力量之外,需要考验的是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力量也应当用到一处去,需要把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一起共同的努力才能获得。在活动结束后带领班级内所有的同学共同总结,胜利或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相信每一个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大家真的把力量用对了吗?大家有没有考虑团队之间相互合作的力量呢?通过组织团队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切身体会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同时要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让学生在有一个健康体魄的同时能够提高对于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各种课堂中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拼搏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力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要用课堂教育中的实际行动,推动体育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1]杨玲 .中学生 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38 ( 1): 87-93.
[2][2]陆高峰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形态分析与发展对策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21 ( 4): 88-91.
[3][3]樊超 .关于用体育精神重塑学 校校园文化的思考 [J].体育文化导刊, 2017 ( 9): 123-124.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中华体育精神;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259
蔡元培曾说过:“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由此可见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不仅是可以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是磨炼学生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途径。作为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师需要在学生发育的时刻及时把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中华体育精神中坚定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结合运动会,让学生体会为国争光精神。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不断的发展体育运动,在国际赛事上渐渐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一个领跑者。从1984年7月许海峰在男子手枪慢射中得到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一直到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奥运强国。其中少不了每一位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拼搏努力,相信学生一定对中国的运动员和他们为国争光的荣耀时刻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了解。结合各类运动会中国参赛运动员的身影和成绩,引导学生了解那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让学生也同样的体会到中华体育文化的自信,通过体育文化自信更加深层的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文化精神。
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一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员,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他,他都有获得什么奖项。还有学生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都看过什么体育项目的比赛,在这个体育项目中中国人取得最高奖项的时候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关于体育方面的知识,了解更多的运动项目已经相关规则。同时在学生的分享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中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深深的自豪感,在观看运动项目的时候心里也是默默的和赛场上的运动员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体会到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当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更是兴奋和激动。
二、通过运动实践,提高学生拼搏精神。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受到发育的限制,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体育成绩,更多的应当是培养学生奋斗拼搏的精神。拼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中重要的一项,让学生感受拼搏精神的同时,也能收获自己拼搏带给自己的快乐,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成果提高自己对于自己的信心。
比如通过跑步活动,让学生在力竭的时候坚持不要放弃,教师可以带领其他的同学及时的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不断的坚持,不断的挑战自己的极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体会经历拼搏之后成功的快乐。在不断努力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文化中自信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教育让帮主学生树立体育文化自信。无论是对于民族还是对于个人而言,学生都应当不遗余力的去相信。
三、组织团队活动,领会团结协作精神。
除了个人的努力拼搏之外,想要在体育项目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更是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协作,一个人的努力终究是有限的,想要获得更加的进步需要和其他人共同协作。除了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也是需要领会团结的重要性,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努力进步的。而体育运动恰好是能体现团结协作精神最适合的科目,教师应当掌握好这一特点,定期的组织需要团队协助的课堂内容,让学生在通过实际的活动中感受团队的力量。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拔河活动,按照学生的身高依次进行分组,保证两边的身体素质情况几乎是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可以给两个组各自练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根据团队不同的情况进行总结提高。拔河除了力量之外,需要考验的是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力量也应当用到一处去,需要把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一起共同的努力才能获得。在活动结束后带领班级内所有的同学共同总结,胜利或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相信每一个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大家真的把力量用对了吗?大家有没有考虑团队之间相互合作的力量呢?通过组织团队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切身体会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同时要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让学生在有一个健康体魄的同时能够提高对于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各种课堂中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拼搏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力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要用课堂教育中的实际行动,推动体育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1]杨玲 .中学生 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38 ( 1): 87-93.
[2][2]陆高峰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形态分析与发展对策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21 ( 4): 88-91.
[3][3]樊超 .关于用体育精神重塑学 校校园文化的思考 [J].体育文化导刊, 2017 ( 9): 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