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律动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chao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语
  关注现实的审美核心是表达当代人的诉求,康明宇也不例外,他和许多80年代的年轻的艺术家一样,渴望通过绘画去捕捉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那一幕,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修饰,平淡而真实。这既呈现了画家独特的语式,也体现作品的观念意味……
  SHMJ:你是200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时在校期间是怎样的学习状态?
  康明宇:对,专业是油画,我真正的了解艺术也是始于大学时代,我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实则是关于艺术批评的,老师讲的理论性、概念性的东西远远多于实践技法,而且更多的是指向当代艺术的。这主要是我的大学老师秦秀杰先生对我影响很深,大学期间他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当代艺术的理论,从当代艺术的事件到代表性的艺术家方力钧以及他的代表作等,绘画已经不是以往单纯意义上的只追求技法的艺术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品中呈现你的观念,你的思想,这很重要。具体什么观念,什么思想那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就需要你的探索,这对于当时很喜欢挑战,喜欢尝试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剂“兴奋剂”。2009年底我来到北京,这才算正式开始职业艺术家的生涯。
  SHMJ:中国当代艺术界有你喜欢的艺术家吗?
  康明宇:我很喜欢夏小万老师和武明忠老师的作品。我2009年在798的一个画廊看到武明忠老师一批红色玻璃人物的作品后很喜欢,我在作品前看了很久,很受感动,他给了我很多思考的东西,比如在他的作品借用玻璃的质感阐释了他对爱情的理解和认知,它的脆弱,它的诱惑、敏感等等,画面控制的也很到位,想法和画面完美的结合。他的绘画作品由外到内了,不只是一幅简单的油画作品,而是一件有思想、有泪水、有笑声、有故事的艺术品。这是艺术家们向往而有时又望尘莫及的,这也是艺术最难表达的一个方面,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艺术家,他把自己想法很轻松的展现给了观众。
  SHMJ:你在追求“完美结合”的过程里是否会遇到一些障碍?
  康明宇:当然会有,大学我们看的多,听的多,实践的少,后来参加工作后,我创作了一系列的抽象作品,很多时候突然有种眼高手低的感觉。那时候我就考虑:作为架上绘画,技法是否真的可以忽略?起初我认为可以忽略,观念、思想是核心,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导航嘛,但通过实践我发现有些问题在画面上很难表达,因为绘画必须借助“技术”作为依托。“技术”不过硬都不行,技法有限,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我又回头仔细研究很多绘画技法,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SHMJ:我欣赏了你早期的抽象作品,作品中存在很多感性,很多情绪的成分。
  康明宇:我早期的作品追求油画特有的属性,迷恋独特的肌理效果,倾注在画面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有些做理论的批评家定义为抽象作品,后来我逐渐的认识到只有感性的作品是无法走入内心的,情绪的宣泄只是短暂的。其实绘画的表现形式很多样,无论是抽象、写实等均不影响你所要阐释的艺术观点,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思想的产物,和你做具体的手工活本质上还是不一样的。只要能很好的阐释作品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件好作品。
  SHMJ:看到您早期的一篇访谈中谈到克里希那穆提,他对你的绘画或者自身有哪些触动吗?平常看哪方面的书多一些?
  康明宇:说实话我不太爱读书,我看书很慢,大学我无意间看到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看了一点,没有太多感触,甚至觉得很苦涩,很枯燥,去年在我很低迷的时期,读了《心灵自由之路》,它让我如释重负,我至今记得那段话:“去做你所爱的事,过程中当然会有困难,但是你不会太在乎它,因为那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你知道,我们已经把困难变成了一种哲学,我们认为努力、奋斗和抗争都是美德。”绘画不就是我的所爱吗?有困难吗?有。怎么办?难道这不是最好的答案和鼓舞吗?他的著作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大学期间我读的哲学类、艺术类的书籍比较多,现在关注社会时事多一些,还有文学作品。最近在看萨特、波伏娃,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还有苏珊·桑塔格的一些书籍,偶尔也会看一些纪录片和相关的评论文章。
  SHMJ:你有宗教信仰吗?
  康明宇:没有。“心中有爱无须神的指引”,如果一个人有爱心,那么这就是信仰。就像德兰修女所说的那样。
  SHMJ:这样的潜移默化的触动对您近期的《身边》系列作品有什么关联吗?
  康明宇:应该有,绘画肯定要遵循画家的内心指引,我感觉我们现在的社会太浮躁,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而这爱其实是最简单的,因为我们要活着,所以我们变得比谁都忙碌,于是我们开始急躁不安,更不必说有太多的心情去驻足观看美丽的景色,因为这个时代让我们无法停止脚步,去追忆过往的一些美好片段,我们忽略了家人、爱人和朋友,所以我采用最朴实最细微的绘画语言希望能唤起交流、关注、信任还有美好的记忆。
  目前我所关注的问题是人们对自身周遭事物的忽略,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我们为何变得冷漠?因为我们缺失“爱”,这是现代都市人很明显的特征。上升一点来解释这是一个有关人性的问题。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如此,但现代文明逼迫人们不得不如此,这是我所看到的问题,我想每个人都想寻回最初的自我,那么我也想通过我的作品来唤醒人们留意身边的一切,哪怕是最细微的事物,从而达到“人之初,性本善”。当然艺术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我只是想唤醒,仅此而已。
  SHMJ: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每天都画画吗?
  康明宇:有时候会睡懒觉,偶尔也会状态不佳,但总的来讲还比较规律,早上八,九点多钟就到画室开始画画,下午会休息一会儿看看书、上上网,晚上继续画到零点左右。我对生活要求倒不是很高,只要能安静的做创作,能观察体验这个世界,就很知足了。不过对于绘画倒是“野心”不断。
  SHMJ:您今年还参加了“雅安”义拍是吗?
  康明宇:是的,参加了雅安义拍,无偿捐助了一幅作品支持灾区。尽微薄之力。
  SHMJ:今年还有个展计划吗?
  康明宇:年底在798的画廊有一个小型个展,主要还是展示《身边》系列的这批作品。
其他文献
艺术资源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文本“、“图像”及“数据”等几个方面,数字化是艺术信息化、大众化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在研究艺术品市场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数据的挖掘跟管理的意义。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市场数据参与到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放行。中国艺术品市场“数据研究与应用”本身就是一个价值挖掘、发现与收藏投资、文化培育的集合,这样的过
期刊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做得更多的是文献数码化和之后的应用阶段的工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谈的文献也好,数据整理也好,不能只限于技术化的层面。对于网络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像教科书中所表述的:万维网是一种基于协议文本后建立的一个技术标准,网络实际上是一个意识形态。  在五六年前,拿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到“万维网”申请一个域名,租用一个虚拟空间,拥有个人网站。而后个人网站都被取缔掉了,
期刊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有很多的档案结构,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古代部分、世界部分、近现代部分还有当代部分,它的实际核心都是在做档案的工作。档案在今天看来是一个信息点整体的存储与调用,我想这才是当代档案主要的实质问题,那在今天我们当代的档案上,很久以来已经意识到知识对人的束缚与解构,那在我们现在所用的当代的档案方法里,恰恰是对于现有知识结构的一种打扫,一种将原有的结构进行重新的解构与区分,并且重建一
期刊
我们是注重历史的国家,如果当代的国家历史都弃之不顾,过多少年后何以回顾思潮和现象是以什么方式呈现过呢?  德国艺术档案作品的收藏,细节值得注意,条形码经过机器扫描仪放进去,会得到与作品相关的全部信息,细致程度已经很周全了,但没有北京大学的信息中心对原始信息数据录入的信息周全,我们从档案的意识上不再处于落后的状态,只是条件落后。  我现在讲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今天当代艺术档案的建设特别注重对“
期刊
在当今艺术江湖充满急功近利的策略、炒作和所谓繁盛的喧嚣下,像肖进这样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认真、深入、精心地刻画她的记忆和体悟的艺术家已是凤毛麟角了。你尽可以在她的作品中体会她的细腻、沉潜与坚忍,从她的线性经历或许也可以看出她的执著。她从中央美院附中开始,本科、研究生,一路上到现在在读的博士生。尽管说来她已并非在意于博士的学位,而是习惯或喜欢学院的氛围——平静、单纯而恬淡,一如她的为人处世。在我看来
期刊
油画艺术自欧洲传入中国后,逐渐在这块新的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其日趋成熟的标志是风格流派的异彩纷呈和艺术语言中“中国精神”或“中国风”的显示,而在这两者之中,后者即“中国精神”或“中国风”最为重要。因为仅仅是风格流派的多样,可以从横向的移植中获得,而只有体现出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多种风格,才具有真正的本土文化意义。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油画艺术的先驱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可喜的
期刊
网上的电子文献primaryliterature,也叫原始文献,是没有出版的比如照片或者手稿等等。最近几年通过扫描编补把原始文献数据化,因为数量非常庞大,在对有些文献不知如何入手的情况下,会把部分先放在网上,做一种介绍。比如最简单作品图片,在这个网站上就可以看到。  网站上会对所举办活动进行介绍,如资料、图片和录像等。主办活动都是与文献库的资料和研究方向有关,比如2010年在中国北京、上海、香港、
期刊
主持语  陈树东以历史画著称,尤其是革命战争题材创作,如《开垦》、《入城式》、《攻占城市》、《百万雄师过大江》(与李翔合作)等。正因如此,即便他有着万般激情,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终究无法离开具体的形象以及生动的历史情境。也许他内心也有着一种守望与依恋,在浑厚斑斓的油色肌理及粗犷豪放的大笔触中,让我们接近现实,贴近历史。在绘画中,历史往往沦为图像符号,而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才能让我们体会图像背后所沉积
期刊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不能没有像李可染、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等这样的大师名家。因为,在这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的百年,一方面西方文化以科学、理性、先进的强势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也面临着现代性转型与重建的使命。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写生,既拉近了传统山水画现实人文关怀的距离,也通过对西画光影与造型等元素的汲取开创了“李家山水”深沉雄厚的画风。作为移植西方写实雕塑的先驱,刘开渠
期刊
主持语  田霏宇,UCCA馆长。金氏彻平,日本艺术家。一场名为“卓之物”的展览把二人联系在了一起。作为艺术家的金氏彻平擅长的创作方式就是在大量的收集日常物品的基础上,通过重构,再次赋予这些事物新的涵义和可能。作为策展人的田霏宇打破了传统对于艺术的认识,用后现代主义的眼光把金氏彻平的展览舞台移步到了中国,这是一次貌似偶然的碰撞,却为中国艺术界注入了一股新鲜气息。二人对于艺术观、创作方法、文化影响等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