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今日的新农村教育是对以往农村教育的承接,同时也是立足在以往农村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开创。解读农村学校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需要,有助于理解它的新的立意和新的要求。
关键词:农村学校;发展内涵;发展需要
要实现农村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学校发展。2006年9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义务教育法》从国家立法的高度确定了教育向着公平、均衡化发展的方向,并将其作为整部法律的核心与灵魂;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党和国家这一系列法律、政策上的重大调整,预示着广大农村学校蓬勃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笔者拟对农村学校发展内涵和需要作简要分析。
一、农村学校发展之内涵
关于“农村教育”的概念,陈敬朴先生作了清晰的界定。一般而言,广义的农村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狭义的农村教育,即农村基础教育。[1]本文所言及的农村学校是就广义的农村教育而言的,即指对农村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校。
(一)办学声誉的提升
学校发展的实质是资产的增值,学校教育不以赢利为目的,因而区别于企业,它的增值是无形资产的增值,是学校信誉的提升。
1.尊重理念之熔铸
“尊重”有其丰富的内涵:尊重自己,强调自主;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需求,强调落实;尊重知识,强调探索;尊重自然,强调规律。农村学校要办好,重要的是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建设人与人心灵沟通、和睦相处的学校文化,从而带动和服务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办学的方向,也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建立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至关重要。学校应将切入点放在理念上,倡导“尊重”,和谐办学。尊重教师需求,搭建成长平台。尊重学生需求,搭建展示平台。
2.办学目标之更新
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定位是办学成功的前提,也是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跳农门”的学习观,产生恶性循环,学校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培育出的学生,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成为农民,也恐怕只能成为一个老式农民,不会有“科技兴农”的胆量和魄力。
学校发展要走出低谷,必须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培养“创新力”。必须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武装教职工头脑,帮助教师分析现状,理清学校发展思路。一是要明确农村中学肩负着既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等生,又要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致富能人的双重任务,只有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优等生,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技之长的科学致富的能人,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二是要明确思想不能被经济不发达所禁锢,要充分发掘农村本地资源,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展农村教育。
3.校园文化之美化
美化,即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培养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2]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是最能体现文化价值的地方,文化理应成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层面很多,制度、管理、设施、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二)办学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借助“两基”验收,示范性学校创建,各类等级学校评估验收,特别是创建教育强乡强镇,教育强县等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有效载体,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观,教育均衡化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学校缩小了与城镇学校的实际差距而且在许多硬件指标上均已呈现出超越城镇学校的良好势头。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校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现状,既要关注“物质”改善,还必须努力加强使用效能的实际提高。在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远程教育和信息化的需要,某些重要指标应该适度超前。之后,就要严格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实现学校的高标准建设。如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仙居中学先进的宽带网、远程教育走进校园各种功能室配套齐全,校园净化、美化,道路硬化,被誉为“乡村中的城市学校”。
(三)办学功能的拓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农村学校应针对生源实际,把农村生活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部分,有助于让学生在农村的生活和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整体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自身生活环境的认识。把学科知识与农村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农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将来应对农村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办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指出:“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 [3]要改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落后的现状,一方面要提倡基于农村资源的“教”和“学”,教育内容贴近农村生产。让农村学生所熟悉的田野文化、花草树木文化成为他们学习的资源,充分挖掘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社会环境的课程价值,使教学不再空洞无用;另一方面要开发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编写农村实用技术校本教材,教给学生农业科学技术、就业基础知识等,让农村文化资源切实做到为农村教育服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和落实“农”字,具体做到: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关心农村发展的情感;挖掘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和人文教育的内容。
农村学校教育在解决了基本的办学条件保障之后“必须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才能提升品位。但这种科研“必须是面向实际、根据实际、服务实际的行动研究”。而不是盲目与城市学校攀比“赶时尚”“搞形式”,一味制作那些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并无实际意义的“塑料花”。
教师发展决定教育成败,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样,教师发展也是当前内涵发展最为关键的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的工作重点。
二、农村学校发展之需要
(一)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之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农业经济过渡到“大农业生产”,需要劳动者提高素质和科技水平。农村学校教育必须要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发出的《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中也指出:“农科教结合,对于形成以教治愚,以科致富,以富兴科教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对于加强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之必需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统一,在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中,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的“乡风文明”,它是最具升华意义的环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
培育文明乡风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撑。农村学校教育必须树立“为农村学生的成长需要服务,为农村家庭的和谐发展服务,为农村社会的文化建设服务”的思想,融入新农村建设大业,通过与村社的互动合作带动农村文明建设。要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和资源优势,与村社联合开展文化文娱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展市场知识、科技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学校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核心,没有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我国农村学校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4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179.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评建办)
关键词:农村学校;发展内涵;发展需要
要实现农村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学校发展。2006年9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义务教育法》从国家立法的高度确定了教育向着公平、均衡化发展的方向,并将其作为整部法律的核心与灵魂;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党和国家这一系列法律、政策上的重大调整,预示着广大农村学校蓬勃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笔者拟对农村学校发展内涵和需要作简要分析。
一、农村学校发展之内涵
关于“农村教育”的概念,陈敬朴先生作了清晰的界定。一般而言,广义的农村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狭义的农村教育,即农村基础教育。[1]本文所言及的农村学校是就广义的农村教育而言的,即指对农村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校。
(一)办学声誉的提升
学校发展的实质是资产的增值,学校教育不以赢利为目的,因而区别于企业,它的增值是无形资产的增值,是学校信誉的提升。
1.尊重理念之熔铸
“尊重”有其丰富的内涵:尊重自己,强调自主;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需求,强调落实;尊重知识,强调探索;尊重自然,强调规律。农村学校要办好,重要的是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建设人与人心灵沟通、和睦相处的学校文化,从而带动和服务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办学的方向,也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建立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至关重要。学校应将切入点放在理念上,倡导“尊重”,和谐办学。尊重教师需求,搭建成长平台。尊重学生需求,搭建展示平台。
2.办学目标之更新
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定位是办学成功的前提,也是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跳农门”的学习观,产生恶性循环,学校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培育出的学生,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成为农民,也恐怕只能成为一个老式农民,不会有“科技兴农”的胆量和魄力。
学校发展要走出低谷,必须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培养“创新力”。必须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武装教职工头脑,帮助教师分析现状,理清学校发展思路。一是要明确农村中学肩负着既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等生,又要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致富能人的双重任务,只有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优等生,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技之长的科学致富的能人,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二是要明确思想不能被经济不发达所禁锢,要充分发掘农村本地资源,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展农村教育。
3.校园文化之美化
美化,即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培养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2]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是最能体现文化价值的地方,文化理应成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层面很多,制度、管理、设施、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二)办学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借助“两基”验收,示范性学校创建,各类等级学校评估验收,特别是创建教育强乡强镇,教育强县等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有效载体,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观,教育均衡化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学校缩小了与城镇学校的实际差距而且在许多硬件指标上均已呈现出超越城镇学校的良好势头。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校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现状,既要关注“物质”改善,还必须努力加强使用效能的实际提高。在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远程教育和信息化的需要,某些重要指标应该适度超前。之后,就要严格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实现学校的高标准建设。如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仙居中学先进的宽带网、远程教育走进校园各种功能室配套齐全,校园净化、美化,道路硬化,被誉为“乡村中的城市学校”。
(三)办学功能的拓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农村学校应针对生源实际,把农村生活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部分,有助于让学生在农村的生活和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整体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自身生活环境的认识。把学科知识与农村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农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将来应对农村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办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指出:“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 [3]要改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落后的现状,一方面要提倡基于农村资源的“教”和“学”,教育内容贴近农村生产。让农村学生所熟悉的田野文化、花草树木文化成为他们学习的资源,充分挖掘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社会环境的课程价值,使教学不再空洞无用;另一方面要开发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编写农村实用技术校本教材,教给学生农业科学技术、就业基础知识等,让农村文化资源切实做到为农村教育服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和落实“农”字,具体做到: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关心农村发展的情感;挖掘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和人文教育的内容。
农村学校教育在解决了基本的办学条件保障之后“必须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才能提升品位。但这种科研“必须是面向实际、根据实际、服务实际的行动研究”。而不是盲目与城市学校攀比“赶时尚”“搞形式”,一味制作那些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并无实际意义的“塑料花”。
教师发展决定教育成败,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样,教师发展也是当前内涵发展最为关键的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的工作重点。
二、农村学校发展之需要
(一)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之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农业经济过渡到“大农业生产”,需要劳动者提高素质和科技水平。农村学校教育必须要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发出的《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中也指出:“农科教结合,对于形成以教治愚,以科致富,以富兴科教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对于加强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之必需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统一,在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中,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的“乡风文明”,它是最具升华意义的环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
培育文明乡风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撑。农村学校教育必须树立“为农村学生的成长需要服务,为农村家庭的和谐发展服务,为农村社会的文化建设服务”的思想,融入新农村建设大业,通过与村社的互动合作带动农村文明建设。要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和资源优势,与村社联合开展文化文娱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展市场知识、科技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学校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核心,没有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我国农村学校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4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179.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评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