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消夏水果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理想中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空调、WIFI、西瓜作为现代人夏天必备的神器,想必每个人都无法拒绝。那么,古代人在夏天吃什么水果呢?
  早在《黄帝内经》时,古人就有提出“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搭配原则,可是一些蔬果可没有那么好下嘴,很多常见的水果和古代根本就是两个样子。你现在穿越回去,看到它们可能都认不出来。
  蟠桃结子知多少
  自从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桃扬名之后,桃花源、桃花谷、桃花庵、桃花仙,人们对桃这一吉祥符号的赞誉接踵而来。
  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野生桃核距今250万年。而驯化它成为一种可食用水果则是在4000多年前,驯化之前的桃子非常小,个头也就跟现在的樱桃差不多,果核又占了将近34%的空间,结果它的果肉据说味如嚼蜡。后来经过农民们不断地改良品种,用插枝嫁接这种无性繁殖的方式培育桃子,桃子比以前大了60多倍左右,果核也变小了很多,成为中国人夏天最喜爱的水果之一。
  明代的《长物志》中总结,桃树易种,所以有“白头种桃”的谚语。桃树有扁桃、墨桃、金桃、鹰嘴桃、脱核蟠桃等,用蜜水煮桃,味道鲜美。李子品级在桃之下,有粉青李和黄姑李两种,还有种“嘉庆子”的李子,味道微酸。北方人直到梅和杏成熟后才能分得清。嫁接在杏树上的梅子,又称为杏梅。还有一种梅果,入口即化,又脆又甜,虽是寻常水果,却能醒神止咳,别有风味。
  可见,在明朝我国的果农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桃李梅杏的嫁接技术,培养出不同的品种。不过也有很多水果早已被华夏先祖们广泛种植。
  牡丹破萼樱桃熟
  樱桃在古代很受人青睐,上至宫廷,下及民间,初夏时节品樱桃曾是一种时尚,帝王用以赏赐臣僚,民间用来馈赠朋友。
  櫻桃在古代是上佳的宗庙祭品之一。《吕氏春秋·仲夏纪》云:“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史记·叔孙通列传》说:“孝惠帝曾春游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上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自汉惠帝后,献果宗庙遂为朝廷常礼,樱桃不可或缺。
  唐代时赐赠樱桃成为风尚,唐代宫廷中,每逢初夏时节,皇帝常与群臣游园品鲜,樱桃正是当令佳果。王建《宫词百首》云:“白玉窗中起草臣,樱桃初赤赐尝新。殿头传语金阶远,只进词来谢圣人。”《唐语林》说:“明皇紫宸殿樱桃熟,命百官口摘之。”所谓“口摘”,是直接用嘴就枝头含食,以体验“含桃”之义。有时候樱桃配以蔗浆、酥酪,佐以美酒。
  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一书中曾写到润州(今镇江)产的樱桃无核,当地人民在四月朔日这天,开放庭园,供仕女入内参观,名叫“樱桃会”。“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人蒋捷以词抒发春去难留的惆怅之情的同时也呈给后人一幅色彩明丽的工笔画。在初夏无尽鲜绿的衬托之下,颗颗樱桃晶莹红艳,楚楚动人,恰似古人偏爱的女子樱桃小口。
  摘尽枇杷一树金
  古人总结枇杷“秋萌、冬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将其誉为百果奇珍。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因此称“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汉代人把枇杷喻为“黄金丸弹”,枇杷果又称黄金果,枇杷花名款冬花。《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从江南移植十株枇杷树到上林苑。唐人白居易有诗曰:“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则描述了初夏时节长江流域枇杷成熟的盛景。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陆游有一首诗《山园屡种杨梅皆不成枇杷一株独结实可爱戏作》,首句“杨梅空有树团团,却是枇杷解满盘”,一下子写出了对枇杷的喜爱。宋人戴敏吟咏枇杷的《初夏游张园》诗,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枇杷的偏爱之心:“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枇杷又名“卢橘”,宋代苏东坡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微黄尚带酸”的诗句为证。
  清人沈朝初《忆江南》词,其中写枇杷如是:“苏州好,沙上枇杷黄。笼罩青丝堆蜜蜡,皮含紫核结丁香。甘液胜琼浆。”由此,苏州洞庭所产的白沙枇杷,俗称“软吊”,果皮淡黄,果子细长,肉厚而软,汁甜水满,味鲜甜柔糯,是枇杷之上品。枇杷在唐代传入日本,现在,日本栽培的枇杷仍有“中唐枇杷”和“晚唐枇杷”的品种。
  杨梅红透水晶盘
  杨梅,“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称。以江苏苏州太湖里的东洞庭山产的乌梅、细蒂杨梅为最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杨梅不可貌相,乌紫的要比艳红的甜。熟透的杨梅汁甜味甘,易招蚊虫,所以,食用前一定要用盐水浸泡,若能冷藏,风味更佳。
  宋之问诗云“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说的是一个道理。时令果蔬只能在当时当季吃,稍一耽误就会下市,如若再吃,只能等一年的相思了。刚摘的杨梅,躺在小篮子里盖着几片狭长的绿叶,甚是美丽。而进了《红楼梦》里的贾府,则是“鲜荔枝配缠丝白玛瑙碟子,红紫的杨梅饰着绿叶装在水晶盘玛瑙碗里”,只能是更加赏心悦目,光彩照人了。难怪沈朝初在《忆江南》里对杨梅念念不忘了:“苏州好,光福紫杨梅。色比火珠还径寸,味同甘露降瑶台。小嚼沁桃腮。”
  荔枝受暑色方好
  荔枝古称“荔支”“离支”“离枝”“丹荔”“红荔”。早在公元前3世纪,张勃《吴录》载:“誉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汉代刘邦称帝时,就曾收到南海尉赵佗从岭南进贡的荔枝,十分高兴。从此,荔枝成了贡品,每年都进贡朝廷。公元前116年,刘邦的曾孙刘彻派军攻破南越,曾取岭南荔枝树百余株移植到陕西,并建“扶荔宫”一所,但终因水土不适,荔枝树在北方未有存活。
  西汉时《上林赋》载荔枝为果中佳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果品以荔枝为贵”,有“百果之王”的美称。它以“形圆而色丹,肉晶而味美”闻名于世,是夏季消暑的最佳果品之一。   所谓“樱桃嫣红枇杷黄,杨梅荔枝争上场”,4种水果中,樱桃太小,只配美人小口;枇杷太黄,色相不雅;杨梅红得发紫,兴许带酸;只有荔枝,冰清玉洁,剥去并非光鲜的红壳,果肉却润白如雪肤,轻含口中,如饮琼浆,凉爽又甘甜。荔枝外形讨人喜爱,果肉状若凝脂,甘软滑脆,清甜浓香,常常被诗人当作艺术品欣赏,白居易赞它“红颗珍珠诚可爱”“荔枝新熟鸡冠色”,韩偓称它“封开玉笼鸡冠湿,叶衬金盘鹤顶红”,曾巩则说:“剖见隋珠醉眼开,丹砂缘手落尘埃。”唐人张九龄更赞荔枝是“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当然,最有名还要数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和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人白居易曾写诗:“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
  荔枝被视作果中珍品,《列仙传》里甚至记载:“有食荔枝而得仙者。”作为走贵族化路线的荔枝,其与帝王后妃、公卿贵人之间的逸闻趣事,不胜枚举。宋徽宗赵佶也曾在禁苑里种植过荔枝,并作有《宣和殿荔枝》诗。杨贵妃喜欢荔枝,唐明皇专设驿站,千里送荔枝,以至“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后人遂以“妃子笑”为荔枝别名。元代《荔枝状》记载了一种叫“十八娘”的荔枝,因闽南王的第十八个女儿爱吃此果而得名,所以元诗有“青铜三百一斗酒,荔枝十八谁家娘”之句。
  西瓜黄处藤如织
  “浮瓜沉李”是古人消暑之乐,已经超过蔬果的本来含义。长夏消暑解渴少不了西瓜,且能解人体暑热之毒。西瓜,葫芦科,果实外皮光滑,呈绿色或黄色,果瓤多汁为红色或黄色,罕见白瓤。西瓜祖籍何处,颇有争论。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西瓜是5000多年前的埃及种出来的,当时的西瓜非常小,直径只有5厘米左右,而且味道特别苦。17世纪的西瓜在大小方面就跟现在差不太多了,但切开后,里面的瓜瓤却是白白一片,这从当时画家们画的油画就能看出来了。当时的西瓜果肉所含的茄红素不多,所以颜色较淡,有点偏白,肉质看上去也没现在这么丰厚。后来经过杂交培育,西瓜越来越饱满多汁,甚至开始出现无籽西瓜。
  中国人工培育成食用西瓜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西瓜非国产,诚如其名,应是来自西域或西方。西瓜之名始见于《新五代史》。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南侵中原时,掳走一个叫胡峤的县令,胡峤在契丹住了7年。逃回汉地以后,撰写了一部《陷虏记》,里面记载了松辽平原已经开始种植西瓜。它是契丹攻破回纥得到种子,用牛粪覆盖种子然后发芽,大小和中国的冬瓜差不多,味道甜美。不过,胡峤在契丹尝鲜吃到了西瓜,并不等于西瓜在五代就被引入中国。
  从五代到北宋,各类史籍中都未有关于西瓜的记载,宋朝经济发达,如果此时西瓜已被引入开始种植,应当能见于书籍记录。西瓜真正传入中原地区,被大规模种植,是在南宋时。南宋官员洪皓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长达十五年,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才得以归国,洪皓归来时,带回了西瓜种子,开始在中原地區和杭州等地种植。洪皓在他随后所著的《松漠纪闻》中明确写道:“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年则变黄,其类甜瓜,味甘脆……予携归。”洪皓回归中原后,开始出现与西瓜种植有关的文字记载,这也佐证了洪皓的说法。
  南宋爱国诗人范成大奉命前往金国,路过河南开封,写了这么一句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范成大还有一组大型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中有栽培西瓜的故事:“昼出耘田夜积麻,农村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在当时西瓜栽培就有一套系统的流程:整地、施底肥、播种、搭棚、覆地膜、放风、定苗、授粉、留瓜、浇水。
  到了明代,西瓜在北京地区的种植已不断扩大,其中主要产地集中在京城的南部和西南部,尤以今天大兴一带最为著名。有史料记载:大兴、宛平两县所产西瓜作为皇宫内廷贡瓜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另说元代)。按明代制度,《明史》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定太庙月朔荐新仪物。六月,西瓜,甜瓜、莲子、冬瓜”,西瓜被列为太庙荐新果品之首。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朱棣传谕定都北京,十二月北京庙社、郊祀、宫殿落成,“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北京“太庙每月荐新各品物,除大兴县分办一半外,本县该办:……六月份,共该银三两。西瓜十五个,价一两五钱。”
  而清代的纪晓岚有诗《咏西瓜》:“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煮茶。”以西瓜解暑,实在是夏天一大美事。
其他文献
在冰城哈尔滨有一支全国首家老年独轮车队,大家以治病、减肥、健身、交友等目的自发聚集到一起。令这些老年队员开心的是,近两年,独轮车骑行队“骑”上了央视及地方卫视舞台,向全国老年朋友展示冰城老年人的风采。他们发出倡议:希望老年朋友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锻炼方式,让夕阳燃烧得更加灿烂。  为解闷学骑独轮车  2014年春节后,从事杂技表演多年的徐克己看到老伴王永秀退休后无所事事,经常嚷着赘肉太多,该减肥了。老
期刊
说起牙齿酸疼,估计没有人没经历过,虽说牙疼不是病,但牙齿总是莫名其妙地给自己带来一阵阵酸疼,终归不是很开心的事。  牙齿酸疼,专业的名称叫“牙本质过敏”,这么拗口的名字,大家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记住他,因为临床上牙本质过敏只是一种表现,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引起过敏的原因。  引起牙齿酸疼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最主要的原因:龋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虫牙。  龋齿是由于细菌破坏了牙齿表层,导致牙齿发生结构上的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非常喜欢这副对联,他说,此副对联朴素简单,却是至理名言。  在他看来,当时中国的“破洞”太多,只因人们不读书,或读书太少。“匪学何立,匪书何习。”不读书,何以立身?不读书,何以养成良好的习性?  张元济籍贯浙江海盐,1867年10月25日出生于广东。他是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受到光绪皇帝召见,并奏请实行新政,上了“痛除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的折子。
钱币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广见于各类史书、文献资料和一些专著,而且在浩如烟海的历代诗歌中,有不少反映钱币与社会生活的诗篇,吟咏品赏这些言钱诗句,别有一番情趣。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用贝壳制成,计量单位为“朋”,通常是五贝为一朋。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有“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诗句。《诗经》中《氓》诗这样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期刊
上海的夏天总是那么热力四射,出门一刹那热风便迎面扑来,不一会儿汗珠便从毛细孔里渗出,尽管天气异常酷热,尽管那时没有空调,没有互联网,更没有当今孩子爱不释手的游戏软件,但对我辈老人来说,夏日的童年却是挥之不去的记忆,让人留念向往。一首经典的老歌《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为何能传唱至今,因为她充满童趣的歌词和旋律,能让思绪重回童年的夏天!  立夏蛋  春去夏来这季节就像孩儿的
今年4月初,浙江省余姚市公证处主任翁洪飚和几个热心市民登门看望俞丁灿老人,俞丁灿是余姚市第一例办理意定监护公证的当事人。而在这份意定监护公证的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昔日发小年老无依  俞丁灿今年76岁,自幼双目失明。冯焕月小他3岁,儿时他们两家是邻居。俞丁灿很少出门,父母上班后,家里只有他和一条狗。冯焕月喜欢小狗,经常去俞家玩,帮着看不见东西的俞丁灿做这做那,俞丁灿很喜欢冯焕月,把家里好吃的
望着电脑中83万字的新书书稿,我一时感慨万千:数十年来,我在文字间闪展腾挪,诉说着对这个世界的所有感知,文字在我的驱驰之下,经历了“手写、打字、口述”3个历程,见证着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苦辣酸甜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手写:磨亮犁铧耕素笺  就文学创作来讲,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边缘人”,既未投名师门下,亦非专业院校深造。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受了家兄的“熏染”,家兄在村里当通讯员,我因此得以接触到一些报纸副刊
岁月不居,人生易老。  一晃就跨入了花甲之年,好几天前,老伴就在忙着张罗给我好好过一回生日。她知道我一向疏淡闲散惯了,从不看重仪式,但在她眼里,60岁生日应该提上家庭议事日程,不管我看不看重,都是家里的喜庆之事。为此,她用心用意地安排了一个系列活动。  生日的前两天,结伴去游三峡九凤谷,同行的还有几个好友。谷中风景优美,溪水潺潺、悬泉叮咚,一谷的幽静,一谷的清爽。上山,朝着云天迈步,下山,坐着滑道
期刊
中风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的占80%,也就是说,80%的中风患者是脑血管堵塞导致的,也称为急性脑梗死。进入夏季以来,神经内科门诊的中风病人有所增加。很多人都知道冬季是中风的高发季节,往往忽略夏季也是卒中的“危险期”。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的老年人更应该注意避免中风危险。  “中风”起病急,有着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只有尽早溶解血栓,开通闭塞的脑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