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艺术价值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2jx0oo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创作于1884年,是其代表作之一。马克·吐温通过讲述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海明威对该书评价甚高,他认为该书是所有美国文学的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试图从其构思、语言、情节、浪漫主义的体现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探析,挖掘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浪漫主义
  作者简介:王丹,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用幽默、反讽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孩子的冒险故事和成长故事,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云淡风轻的凸显了民主主义、反种族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等一系列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影响美国文学及西方文学界的重要作品。
  1、独特的构思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所描写的社会是19世纪的美国,当时蓄奴制盛行,因此黑奴逃亡再平常不过了,这就为小说情节的发生和叙述提供了真实的背景。马克·吐温传承了一直以来的流浪汉小说,但是却选择从一个尚未进入社会的小流浪汉的视角去旁观社会,以孩子所独有的眼光去批判资本主义,以孩子痛苦的成长历程来讽刺当前这个社会对人性的扼杀,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望和痛楚。无疑,这种独特的构思《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重要的艺术技巧。
  首先,作者通过孩子的眼光观望世界。十三四岁的孩子,尚且不了解社会的模样,但是却朦胧而又执着的追求着自己所不能拥有的自由和独立,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哈克贝利·芬,天真可爱、乐观活泼,但是在这个冷漠而又陌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他这样的存在却是异类般的存在,于是小市民们努力将其“社会化”,最终导致了哈克的反叛。其次,哈克和吉姆寻求自由的一路,作者依旧以孩子般的眼光来欣赏这个世界,密西西比河岸边美丽的风景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同时资本主义的丑陋和腐朽又与这种美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对奴隶制的谴责和批判都更加尖锐,更加深入人心。再者,作者在描述哈克贝利·芬历险的过程中对其性格变化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使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成长的痛处,从而更好地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提高了作品的情感感染力。
  2、幽默、讽刺的语言
  幽默、讽刺的语言是马克·叶温作品的重要特点,区别于传统欧洲小说语言的幽默,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更多地运用了方言俚语,因此体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马克·叶温十分了解密西西比河畔各地的风土人情,在作者描写当地风情的字里行间我们依稀可以读出作者对其热爱,同时,作者大量使用当地语言和黑人方言,其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幽默是作者的基本描写手法,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以及作者本身阅历的不断增加,作者的笔调逐渐犀利,因此在小说后期的语言中我们可以读出逐渐增加的讽刺意味,对于社会的认知也不断深刻。
  3、冲突中体现深度
  马克·吐温笔下的主人公哈克是一个流浪儿,这一角色刻画颇有深意。首先,哈克整日無所事事,与孩童们一起在山林中游荡,这有别于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主流人群;其次,没有“教养”的他较少受到传统文化、主流社会文化的禁锢,身上较多地保留了人类最纯粹的本质,这是其与当时文明社会产生冲突的本质; 第三,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所有人遵守既定的规则,因此格拉斯寡妇这种“文明人”希望可以将其改造为有素质的市民。然而小市民所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又使得尚未“社会化”的哈克觉得约束和压抑,这就注定了二者势必会产生冲突。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全文是以哈克为主线,刻画的是哈克内心的冲突以及其与社会的冲突,但是通过这种冲突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文明、商业社会对人们的侵蚀和异化,作者通过这种“兵戎相见”的冲突凸显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各种社会问题,在提高作品可读性的同时体现了作品的深度。
  4、现实的浪漫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创作于1884年,当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美国文坛中浪漫主义盛行,该书虽然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但是毋庸置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首先,哈克的逃亡以及与吉姆的相遇本身就具有一种浪漫性。小说的背景是美国社会的奴隶制,当时的黑奴逃亡与其说是追求独立、追求自由,倒不如说是为了生存,因此可见小说的浪漫主义。其次,这种逃亡贯穿于全文,哈克设计“谋杀案”逃离自己生活的环境,逃离腐朽压抑的“文明社会”;吉姆逃离蓄奴州,渴望自由的远方。虽然立足于现实,但是可见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二者的交叉结合使作品更具穿透性。最后,全文以他们两人的再次逃亡为结束,虽然没能直接获取自由,但是给了众多黑人奴隶一缕希望:自由是可以通过努力争取的!
  5、小结
  综上所述,独特的构思、幽默讽刺的语言、冲突中体现深度以及现实的浪漫等艺术特征使《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艺术历久弥新,成为美国文学界的代表作,并给西方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牛志萍.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浅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主题[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6,(10):33-34.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生半夏及药典收载的三种半夏炮制品(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的化学成分,比较半夏和三种炮制品的成分差异,并从半夏及其三种炮制品提取物的助眠药效作用评价和运用抗氧化成分在线分析方法筛选、评价半夏及其炮制品的抗氧化活性两个角度探讨半夏临床用于治疗老年痴呆复方配伍的药效作用机制。方法:经加热回流提取、浓缩和定容步骤制备半夏及其炮制品的醇提物。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红外光谱法(IR)、高效液相
摘 要:愛情悲剧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不衰竭的主题,女性的爱情观和性态度方面,能够彰显出女性的独立意识和价值追求。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东西方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背景,在面对爱情时也产生了不同的爱情观,在面对爱时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哪条爱情路,最终面对爱而不得时女人的结局却是殊途同归——死亡,她们的情死让我们看到女人对于爱情的珍重和热烈。  关键词:女性爱情观;情死;殊途同归
摘 要:安德烈·纪德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同性恋作家之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提及这一主题。本文通过对纪德同性恋作品中写作意图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纪德关于当时同性恋现象的看法以及有助于推动我们对于中国现存同性恋现象的思考。  关键词:纪德;同性恋;写作意图  作者简介:李健珊(1993.5-),女,湖南涟源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目的:通过建立大承气汤水煎剂及大鼠口服给药后血清的HPLC-DAD指纹图谱色谱分析方法,对大承气汤的血清药物化学方法进行研究,初步阐明大承气汤血中移行成分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大承气汤复方的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首先,建立大承气汤水煎剂及其拆方的HPLC-DAD指纹图谱方法,用来描述其主要化学成分的信息,确保给药样品质量的稳定性。其次,利用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口服大承气汤水煎剂及
摘 要:《高老头》创作于1834年,是一部以金钱、欲望为铺垫的社会悲剧的直观放映。小说以高老头为主人公,抛弃对他的外在、金钱地位的描绘,道德上的同情,着重刻画他内心的艰辛历程,冷静地表现他的痛苦悲哀。把两个女儿的内心当作值得剖析的对象,不去谴责她们,而是把她们的行为看作是自然而然的,着重表现她们的心理状态。作者通过对巴黎社会沉沦、堕落画面的描述,勾起了我们对金钱、势力驱使下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冷
市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召开市教育党委、市教委于8月28日召开了本市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部署新学年工作,进一步学习“七一”讲话,认真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
A hyperspectral imaging system is developed to detect dichlorvos residue on the surface of navel orange.After acquiring hyperspectral images of 400 navel orange
摘 要:作为哈代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德伯家的苔丝》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故事中的女主角苔丝,则成为哈代塑造的不朽的悲剧形象。本文借助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从苔丝的悲剧成因、悲剧冲突以及悲剧结局三个方面入手,试图深入探析苔丝形象的悲剧性。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悲剧理论;苔丝的悲剧形象  作者简介:欧海荣,女,汉族,硕士,湘潭大学学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
新闻干事和报道员最苦恼的莫过于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因为只要有了好线索,就不难写出好稿件。可有时我们发现了好的新闻线索,却因为没有及 What is most troubling about ne
摘 要:对于盖茨比,无论是透过消费主义社会的时代背景去解读,还是通过对“美国梦”的诠释去赏析这个人物,都无法阻挡盖茨比身上的闪光之处。盖茨比追求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公正与自由。其自身代表了一种纯真的与东部格格不入的西部牛仔精神,整部作品一直都在探索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本文将通过解读小说中独特的视听描写以及解析盖茨比的梦来阐释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迷惘;模糊感;资本主义;美国梦  作者简介:尚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