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人物悲剧浅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i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老头》创作于1834年,是一部以金钱、欲望为铺垫的社会悲剧的直观放映。小说以高老头为主人公,抛弃对他的外在、金钱地位的描绘,道德上的同情,着重刻画他内心的艰辛历程,冷静地表现他的痛苦悲哀。把两个女儿的内心当作值得剖析的对象,不去谴责她们,而是把她们的行为看作是自然而然的,着重表现她们的心理状态。作者通过对巴黎社会沉沦、堕落画面的描述,勾起了我们对金钱、势力驱使下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深思。
  关键词:父爱;金钱;人性;悲剧;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何萍(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金钱和欲望是资本主义时期的代名词,而过分的父爱则是将人推向深渊的助手。巴尔扎克描述的高老头是一个带有典型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他的思想被资产阶级财富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桎梏,是牺牲在历史悲剧中的一个缩影。主人公高老头向观众展现了一份别样的父爱,他是在大革命时期利用面粉生意一跃成为了暴发户。妻子去世后,他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两个女儿,将女儿的幸福当作自己的执念,可以牺牲所有只为迎合她们的要求。为了使她们看上去更体面,他不惜放弃了生意,独自住进伏盖公寓;为了償还女儿欠下的债务,他变卖了值钱的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就连养老金也交付给了女儿,全身上下分文不剩;最后,依旧是为了满足女儿无止休的欲望,他竟想去偷去抢,去卖命甚至于杀人放火。然而两个自私、冷血女儿视亲情如粪土,搜刮了高里奥所有钱财后,将没有利用价值的他果断抛弃,而穷困潦倒的高老头最终“归宿”也只能是冰冷的公寓,甚至死后连个送葬的人也没有。他可曾后悔?我想,或许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值得或不值得、应当或不应当。
  虽说这本书叫《高老头》,但似乎给人一种拉斯蒂涅这个穷学生才是主人公的错觉。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借大学生的所见所闻、生活经历的描述,更能烘托出高老头命运的悲惨,也使情节更触动人心。巴尔扎克在文中描写了很多看似无所谓的小场景,例如:高老头可以俯身吻女儿的脚,用头去蹭她们的衣裙,在外一味维护女儿的“孝顺”形象。正是这些卑微的行为,更直观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爱女如痴的可悲父亲形象。在我们看来,他的一切行为都好像别无所求,但世上哪有什么理所当然,只是他的愿望比较渺小,小到我们一不注意就忽略了。在高老头生命的尽头,两个女儿仗着他的宠爱有恃无恐。一个只想着如何在上流社会脱颖而出;另一个照常向父亲伸手要钱,高老头迫不得已拿出了仅剩的1文钱,导致中风症突发,瘫痪在床。可惜他一生坚持的付出,最后连卑微的乞求都没能如愿,是死心了吧!老人双眼中流出一滴滴眼泪,顺着眼角没入发梢。而这荡然无存的亲情,随着高老头的埋葬,也逼迫着拉斯蒂涅最后的同情都消失殆尽。一切的虚伪,困扰,亦或是,心底里一丝的温暖,一切的一切都变得无所谓。
  世人皆知结局是一个悲剧,只有自己在其中甘之如饴,或是人生巅峰,再或是万劫不复。 高老头这一人物形象不可否认是悲哀的,他不遗余力地护着自己所爱的人,却连死后入葬的钱都没有。作者借助这一形象抨击了金钱社会下人性良知的泯灭,和隐藏在名利背后丑恶的社会形态。如果说,竭尽全力的付出,只是为了给自己想保护的人满足他欲望中的一切。那应该就可以说是他舍弃了自我而去为别人的贪婪生存着。
  为什么爱到最后却是赤裸裸的金钱,最后一滴泪是解脱还是后悔。一切都以女儿为中心的高老头终究逃不过被女儿所抛弃。人之所以要高级于动物,是因为感情吧。但在金钱和物欲的刺激下,人性变得扭曲,亲情、爱情、友情都被玷污了,动物间那纯粹的感情也许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巴尔扎克下意识地把高老头的父爱抬高,又把女儿“吸血鬼”式的行为夸张化,在一味地付出和无止休的贪婪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极端的对比在我们看来是荒谬的、不能理解的。或许作者就是渴望高老头这样毫无自我的父爱,但又借他批判了“无知、奢靡、浅薄的社会”。高老头一直沉浸在爱女儿的梦里无法自拔,明知是万丈深渊,依然奋不顾身,最后粉身碎骨。作者用他那犀利的眼和尖锐的笔,把这虚伪、毫无人性的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凡事都超然物外,或金钱,或权力,或声望,都是过眼云烟,是否只有在结局才可看淡。
  一切的欲望都源于无休止的放纵,一切无休止的放纵都源于没有分寸的宠爱,一切没有分寸的宠爱下都裹着一颗自私而又愧疚的心……如果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中,什么都可以用尺度,天平来衡量的话,那应该,就可以放弃这个人,或者这个社会了,因为他有足够让你死心的理由。或许每个时代都一样,金钱就是人们的信仰,人和人之间只剩下冷漠和虚伪。不只是我们唾弃的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书中还有很多人物细节可以看出:泰伊番小姐的父亲害怕财产落入他人之手,将全部财产都转移给儿子,把女儿赶出家门;特·阿瞿达侯爵为了二十万法郎的陪嫁抛弃了高贵的鲍赛昂夫人;鲍赛昂夫人与特·朗日公爵夫人也只是给外人营造了一种友好的假象,私下里却各自讽刺;而拉斯蒂涅本是个穷学生,但在鲍赛昂夫人奢侈的贵族生活刺激下,为了轻松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选择了和纽沁根太太厮混,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这社会仅仅是维持着表面的奢华,抬高了人们的自我满足感,而光鲜下的弥乱只怕是局外人也看不清。你越没心没肺、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踩着他的肩膀往上爬,就能到达欲望的高峰,一旦尝到甜头,便不能自拔。“所谓的悲剧,往往是一个能激起人心底共鸣、激发人美好憧憬的故事,在你不知觉的情况下,就已走向灭亡。”或许我们可以反思:这到底是什么造成的?谁又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为什么人心会变成这样?也许上帝预算过,冰冷麻木自私的心,就是真正的悲剧。
  一个故事的结局或许是在这故事开头便已注定,无论如何挣脱,终究逃不出那可悲的命运,就像火车始终在轨道上按部就班地重复着起点到终点。老天是公平的,躲在黑暗中为自己的苟且而暗自得意,你拥有和失去的永远成正比。我时常在想,也许造物主是个有着过人天赋的创作家,他用无限的灵感和想象力塑造了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但他似乎忘了在路途中留一盏灯,只是任由他们在无边的 黑暗中以各种凄美的姿态肆意挣扎着,却始终等不来黎明。而我们,不过是在这残酷、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幸运儿、浩瀚星空中的那一点,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或许是我们太过于渺小,再或许是神过于顽皮,忘记了为千千万万的灵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刘洋. 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巴尔扎克的《高老头》[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3(3):149-151.
  [2]张瑞卿. 析西方文学中两个不幸的父亲——李尔王与高老头[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0(10):71-72.
  [3]张静.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11):208-209.
  [4]朱明. 被女儿遗弃的父亲高里奥[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3(4):23-26.
  [5]朱利芳吴晓川. 浅析悲剧人物高老头——法国式的“阿Q”[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9):47-47.
其他文献
摘 要:苏轼的散文才智驰骋,文理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前、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这两篇赋采用“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赤壁山水及文人墨客载酒中流、扣舷而歌的情形,围绕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进行抒情和议论,在情、景、理交融中,淋漓表达了作者身处低谷时挣扎、反思和超越思想情感和对生命里程的自我观照。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艺术特色  
摘 要:诗词是古代文人情感抒发的主要渠道之一,在阅读和理解诗词的时候,掌握基本的情感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深层的含义。在古诗词的研究和分析中,发现诗词当中有一类诗词,其借春花凋零和秋景萧瑟表现美好事物逝去的情感,这类诗词可以将其称之为“伤春悲秋”诗词。伤春悲秋诗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环境,具体的情感表达也与作者的心绪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所以对古诗词当中的“伤春悲秋”情感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2017年院级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为:KY2017008。  摘 要:法国20世纪最具神秘色彩的作家朱利安·格拉克凭借其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文风,一直是法国文坛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物。本文借助主题学批评和微观批评法,以“水”意象为切入点,对《阴郁的美男子》做空间以及人物的符号学解读,并分析朱利安·格拉克的写作特点,以探析作者的诗意空间,展现格拉克“二元
摘 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对教师功能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对教师的传统认识。在多年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重知识轻能力”、“分数至上”、“师生关系异化”等教育问题异常突出,并引起了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妥善处理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而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韓愈的《师说》中就散发着后现代主义师生观的光芒,为我们当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理念及方式的不
摘 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近代亚非文学的基本特点、交代亚非文学的发展、具体举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和印度作家泰戈尔,将论述具体到点上、最后进行了简单总结。近代亚非文学在亚非各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积极进行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基础上兴起。  关键词:亚非文学;民族觉醒;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作者简介:陈鑫(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
摘 要: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被誉为欧洲“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对十六七世纪西班牙的现实社会做了广泛而真实的描写,从而奠立了它作为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之作的地位。  关键词:堂吉诃德;对比与讽刺;文艺复兴时期  作者简介:冯思雨(1995-),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
目的:分析生半夏及药典收载的三种半夏炮制品(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的化学成分,比较半夏和三种炮制品的成分差异,并从半夏及其三种炮制品提取物的助眠药效作用评价和运用抗氧化成分在线分析方法筛选、评价半夏及其炮制品的抗氧化活性两个角度探讨半夏临床用于治疗老年痴呆复方配伍的药效作用机制。方法:经加热回流提取、浓缩和定容步骤制备半夏及其炮制品的醇提物。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红外光谱法(IR)、高效液相
摘 要:愛情悲剧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不衰竭的主题,女性的爱情观和性态度方面,能够彰显出女性的独立意识和价值追求。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东西方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背景,在面对爱情时也产生了不同的爱情观,在面对爱时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哪条爱情路,最终面对爱而不得时女人的结局却是殊途同归——死亡,她们的情死让我们看到女人对于爱情的珍重和热烈。  关键词:女性爱情观;情死;殊途同归
摘 要:安德烈·纪德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同性恋作家之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提及这一主题。本文通过对纪德同性恋作品中写作意图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纪德关于当时同性恋现象的看法以及有助于推动我们对于中国现存同性恋现象的思考。  关键词:纪德;同性恋;写作意图  作者简介:李健珊(1993.5-),女,湖南涟源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目的:通过建立大承气汤水煎剂及大鼠口服给药后血清的HPLC-DAD指纹图谱色谱分析方法,对大承气汤的血清药物化学方法进行研究,初步阐明大承气汤血中移行成分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大承气汤复方的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首先,建立大承气汤水煎剂及其拆方的HPLC-DAD指纹图谱方法,用来描述其主要化学成分的信息,确保给药样品质量的稳定性。其次,利用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口服大承气汤水煎剂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