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临近2020年,被总书记视为“三大战役”之一的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决胜时期,是否能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践行共产党人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成为各贫困地区检验工作效能的核心标准。根据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2018年6月笔者被派到凉山州昭觉县进行为期三年的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现结合工作实际,梳理一下自己在一线脱贫工作中的感悟。
一、精準扶贫的提出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这是关于精准扶贫的官方解释,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
“精准扶贫”思想最早产生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同年,国家要求对全国的贫困户进行全面摸底。几年来,为确保精准识别到位,中央、省、市多次下发工作文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严谨细致的整理贫困户数据,并注意数据的时时更新,如此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精准贫困户。
为完成国家经济建设三步走总体战略的第二步,即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综合帮扶”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此诞生,这也是全川共产党人向各族同胞践行承诺的庄严宣誓。
二、昭觉基本情况
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曾是凉山州州府所在地(1978年以前)。全县幅员2700平方公里,辖47个乡镇、271个行政村(社区)、836个农牧社,总人口33.23万人,其中彝族占98.4%,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县、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彝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享有“彝族文化走廊”、“彝族服饰之乡”等美誉。与此同时,由于自然、历史、民俗、毒品等各种原因交织,昭觉是全国典型的直过贫困地区。截止2018年12月,仍有11691户,53144名贫困群众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贫困问题尤为突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任务极其艰巨,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三、工作开展情况
2018年6月,笔者接到综合帮扶任务,赴凉山州昭觉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挂职副局长,同时兼任综合帮扶工作队文旅产业分队队长,主抓脱贫攻坚。在第一次县委综合帮扶工作会议上,我们了解到了综合帮扶的真正内涵,即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抓手,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全面完成易地搬迁、控辍保学、禁毒防艾、移风易俗、产业发展等具体工作,确保2020年昭觉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至此,这项指导意见就成为我们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保障。现结合实际,就自己的工作开展情况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精准扶贫关键在“人”
这里的“人”指的不仅仅是政府工作人员,更多的是本地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在昭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这句话就准确的揭示出了其中的内涵。在扶贫工作中,政府工作人员主要扮演导航员的角色,吃透政策,宣讲政策和帮扶引导,给贫困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鼓励其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良性发展,因地制宜激发出更多内生动力。而贫困户要坚决跟党走,掌握更多的有利政策,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走出一条适合自家特色的致富道路。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做到科学发展。
(二)综合帮扶关键在“实”
昭觉文旅分队的工作人员来自四川省6个不同的地区,且大部分为驻村工作队员,平时工作极其繁重。通过脱贫资料的整理,全体队员认真分析问题,提出工作思路,并在第二次文旅产业分队例会上明确工作方向,即放弃好高骛远,贪大求快的工作思想,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点滴累计。哪怕是教老乡用会一项新的电器,做出一道可口的小菜都是巨大的成功,达到积硅步至千里的效果。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实实在在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件有意义的小事,三年后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为彝乡带来可喜的变化。
(三)移风易俗关键在“恒”
昭觉作为“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地区,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打破它并非一朝之为,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宣传示范。对此,局、队责无旁贷,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充分动员县级队员和驻村干部分成小组深入各乡村实地宣讲,制作微信APP、新闻广播节目进行滚动播放,制定邻里互助计划和道德积分奖励,鼓励村民争当“四好”先进等,其目的就是希望彝乡老百姓摒弃传统陋习,尽快融入社会主义新生活,为脱贫奔康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而这一切又建立在持之以恒之上,只有不断坚持,时刻示范,才能真正维护我们的劳动成果,取得改变一代人,成就一代人的预期效果。
(四)产业发展关键在“抓”
按照工作性质,笔者所谈的产业发展主要指文旅产业。根据《凉山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定位,全域旅游发展将成为全州旅游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旅游产业将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之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讲好故事、夯实基础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对此笔者有几点看法:
1.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文旅行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整合国土、交通、市场、环保等诸多部门职能,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故主体的重视是发展的根本命脉。昭觉县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彝族文化底蕴和丰富自然景观的民族县,只有通盘考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才能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
2.新时代下的文旅产业将不再是单一的行业,其核心要素为“旅游+”模式,即不断推进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实现“小观光”向“大旅游”的转变。通过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美丽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充分吸收本区域的自然、人文、民俗资源,不断突破创新,遵循市场法则,才能充分挖掘昭觉的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产业惠及更多、更大的社会群体,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和专家团队的多次调研论证,昭觉制订了“两翼齐飞、以点带面”的产业发展计划。即东翼以悬崖村-古里大峡谷为中心,西翼以谷克德-博什瓦黑为中心,在既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加快景区打造和知名度提升。鼓励沿线的贫困户以旅游为契机,发展经营,实现快速增收,支持有条件的群众家庭,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创建民俗达标户,享受国家财政支持,激发更大的投资创业决心,打造一个良性的产业竞争市场,让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获得真正的实惠。
4.文旅分队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综合帮扶队员,更是政策宣传员和业务指导员,利用自身的先进工作经验给本土旅游工作人员解惑答疑。并结合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邀请专业老师为村民们讲授了“乡村旅游服务礼仪”、“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并现场操作演示,播放视频进行立体化传达。通过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直观的了解了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接待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提升彝区乡村旅游综合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取得的成绩
目前,按照省文旅厅2018年扶贫目标任务分解要求,文旅分队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全面摸底,选择了乡村综合条件较为成熟的尼地乡宜坡署觉村和特布洛乡谷莫村创建2018年旅游扶贫示范村,成立了谷莫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乡村旅游整体提升项目合同。全县25户民宿达标户创建工作已全面完成,解放乡火普村、尼地乡瓦里洛等6个村当选凉山州旅游规划扶贫帮扶重点村。根据中央、省、州“厕所革命”的相关要求,瓦里洛村、阿土列尔村、火普村、谷莫村的移动式旅游厕所全部建成,日哈村、特洛村的土建式旅游厕所也修建完毕。谷克德4A景区创建工作已完成招投標,专家组已进行了现场测评规划。凉山州昭觉县2018年彝族传统火把节活动圆满完成,共吸引游客15万人,带来旅游收入4500余万元。根据文旅部定点扶贫文件要求, “薇穆嘎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筹建已经启动,在全县范围内对彝族服饰和彝绣从业人员进行了普查登记,该工坊已初具运营能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深知,三年的综合帮扶才刚刚开始,昭觉县存在的传统陋习还未根本转变,山区基础设施也还在起步阶段,落后的面貌尚不能快速消除,我们面对的困难还很多,唯有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真正帮助昭觉县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不辜负组织交给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
一、精準扶贫的提出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这是关于精准扶贫的官方解释,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
“精准扶贫”思想最早产生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同年,国家要求对全国的贫困户进行全面摸底。几年来,为确保精准识别到位,中央、省、市多次下发工作文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严谨细致的整理贫困户数据,并注意数据的时时更新,如此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精准贫困户。
为完成国家经济建设三步走总体战略的第二步,即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综合帮扶”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此诞生,这也是全川共产党人向各族同胞践行承诺的庄严宣誓。
二、昭觉基本情况
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曾是凉山州州府所在地(1978年以前)。全县幅员2700平方公里,辖47个乡镇、271个行政村(社区)、836个农牧社,总人口33.23万人,其中彝族占98.4%,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县、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彝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享有“彝族文化走廊”、“彝族服饰之乡”等美誉。与此同时,由于自然、历史、民俗、毒品等各种原因交织,昭觉是全国典型的直过贫困地区。截止2018年12月,仍有11691户,53144名贫困群众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贫困问题尤为突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任务极其艰巨,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三、工作开展情况
2018年6月,笔者接到综合帮扶任务,赴凉山州昭觉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挂职副局长,同时兼任综合帮扶工作队文旅产业分队队长,主抓脱贫攻坚。在第一次县委综合帮扶工作会议上,我们了解到了综合帮扶的真正内涵,即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抓手,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全面完成易地搬迁、控辍保学、禁毒防艾、移风易俗、产业发展等具体工作,确保2020年昭觉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至此,这项指导意见就成为我们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保障。现结合实际,就自己的工作开展情况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精准扶贫关键在“人”
这里的“人”指的不仅仅是政府工作人员,更多的是本地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在昭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这句话就准确的揭示出了其中的内涵。在扶贫工作中,政府工作人员主要扮演导航员的角色,吃透政策,宣讲政策和帮扶引导,给贫困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鼓励其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良性发展,因地制宜激发出更多内生动力。而贫困户要坚决跟党走,掌握更多的有利政策,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走出一条适合自家特色的致富道路。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做到科学发展。
(二)综合帮扶关键在“实”
昭觉文旅分队的工作人员来自四川省6个不同的地区,且大部分为驻村工作队员,平时工作极其繁重。通过脱贫资料的整理,全体队员认真分析问题,提出工作思路,并在第二次文旅产业分队例会上明确工作方向,即放弃好高骛远,贪大求快的工作思想,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点滴累计。哪怕是教老乡用会一项新的电器,做出一道可口的小菜都是巨大的成功,达到积硅步至千里的效果。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实实在在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件有意义的小事,三年后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为彝乡带来可喜的变化。
(三)移风易俗关键在“恒”
昭觉作为“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地区,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打破它并非一朝之为,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宣传示范。对此,局、队责无旁贷,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充分动员县级队员和驻村干部分成小组深入各乡村实地宣讲,制作微信APP、新闻广播节目进行滚动播放,制定邻里互助计划和道德积分奖励,鼓励村民争当“四好”先进等,其目的就是希望彝乡老百姓摒弃传统陋习,尽快融入社会主义新生活,为脱贫奔康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而这一切又建立在持之以恒之上,只有不断坚持,时刻示范,才能真正维护我们的劳动成果,取得改变一代人,成就一代人的预期效果。
(四)产业发展关键在“抓”
按照工作性质,笔者所谈的产业发展主要指文旅产业。根据《凉山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定位,全域旅游发展将成为全州旅游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旅游产业将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之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讲好故事、夯实基础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对此笔者有几点看法:
1.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文旅行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整合国土、交通、市场、环保等诸多部门职能,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故主体的重视是发展的根本命脉。昭觉县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彝族文化底蕴和丰富自然景观的民族县,只有通盘考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才能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
2.新时代下的文旅产业将不再是单一的行业,其核心要素为“旅游+”模式,即不断推进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实现“小观光”向“大旅游”的转变。通过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美丽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充分吸收本区域的自然、人文、民俗资源,不断突破创新,遵循市场法则,才能充分挖掘昭觉的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产业惠及更多、更大的社会群体,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和专家团队的多次调研论证,昭觉制订了“两翼齐飞、以点带面”的产业发展计划。即东翼以悬崖村-古里大峡谷为中心,西翼以谷克德-博什瓦黑为中心,在既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加快景区打造和知名度提升。鼓励沿线的贫困户以旅游为契机,发展经营,实现快速增收,支持有条件的群众家庭,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创建民俗达标户,享受国家财政支持,激发更大的投资创业决心,打造一个良性的产业竞争市场,让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获得真正的实惠。
4.文旅分队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综合帮扶队员,更是政策宣传员和业务指导员,利用自身的先进工作经验给本土旅游工作人员解惑答疑。并结合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邀请专业老师为村民们讲授了“乡村旅游服务礼仪”、“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并现场操作演示,播放视频进行立体化传达。通过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直观的了解了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接待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提升彝区乡村旅游综合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取得的成绩
目前,按照省文旅厅2018年扶贫目标任务分解要求,文旅分队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全面摸底,选择了乡村综合条件较为成熟的尼地乡宜坡署觉村和特布洛乡谷莫村创建2018年旅游扶贫示范村,成立了谷莫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乡村旅游整体提升项目合同。全县25户民宿达标户创建工作已全面完成,解放乡火普村、尼地乡瓦里洛等6个村当选凉山州旅游规划扶贫帮扶重点村。根据中央、省、州“厕所革命”的相关要求,瓦里洛村、阿土列尔村、火普村、谷莫村的移动式旅游厕所全部建成,日哈村、特洛村的土建式旅游厕所也修建完毕。谷克德4A景区创建工作已完成招投標,专家组已进行了现场测评规划。凉山州昭觉县2018年彝族传统火把节活动圆满完成,共吸引游客15万人,带来旅游收入4500余万元。根据文旅部定点扶贫文件要求, “薇穆嘎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筹建已经启动,在全县范围内对彝族服饰和彝绣从业人员进行了普查登记,该工坊已初具运营能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深知,三年的综合帮扶才刚刚开始,昭觉县存在的传统陋习还未根本转变,山区基础设施也还在起步阶段,落后的面貌尚不能快速消除,我们面对的困难还很多,唯有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真正帮助昭觉县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不辜负组织交给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