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技法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进行阅读和分析,阐释了鲁迅小说在结构上的精心选择结构形态、巧妙配置人物、合理安排情节场面等技法。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结构 技法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小说存在的物质形式,结构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中国传统小说讲究情节结构的严谨、奇巧,我们平常所说的“天衣无缝”、“无隙可寻”,就是中国小说结构的民族特点和美学要求。鲁迅对小说结构的传统思想和基本形态是有所继承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继承的同时,还有所超越。他不但吸收采纳了外国的一些好的东西,还将它们加以发挥,使得他的小说呈现了艺术上的中西合璧的特点。
  鲁迅小说的结构技巧,突出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精心选择结构形态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五彩纷呈,各得其妙。一般来讲,在情节结构的小说里,如果出离了传统小说所要求的严格规范,情节就弱化了,但从结构上来讲,确是强化了。
  鲁迅的小说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中国式的结构”,即直缀式的结构。这种结构,时间、空间是有次序地向前推进着。其中,又有单线直缀式,如《故乡》;也有双线直缀式,如《药》。鲁迅欲从革命者和群众两个侧面来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来表现思想革命的题旨,所以,在小说中采用了“双线结构”。《药》以明线写群众的愚昧、落后、麻木,如华老栓竟然用革命者的鲜血蘸馒头用以为自己的儿子华小栓治病,结果也必然是人亡财空,悲剧一场;用暗线来写革命者的英勇就义与寂寞地牺牲,他们脱离群众,孤军奋战,竟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这自然也是个悲剧。华老栓的悲剧、群众的悲剧、夏瑜的悲剧以及革命者的悲剧,通过一个人血馒头巧妙地焊接了起来,构成了一个圆合的艺术整体,从而表现了革命者只有唤起民众、使民众觉悟起来支持并参加革命,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这样的一个重大的主题。在这里,华、夏的悲剧命运成为了作者主题命意的两个支撑点,抽掉了任何一个,这座艺术殿堂都会倾倒、坍塌。因此,我们难以想象会有更好的结构形态能够用在这样短小的篇幅里,并如此精彩地体现出作家如此深刻的艺术构思。
  另一种是“西洋式的结构”,即比较重视横切式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往往切取生活横切面中的几个镜头,时空顺序也显得较为松散,如《肥皂》。
  除以上两种基本结构外,还有一种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纵横结构”,或称为“综合结构”,如《阿Q正传》,前三章表现为“横切式结构”,它们孰先孰后,可以变换位置,而后六章却是采用的“直缀式结构”,它们位置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章节的先后次序也不能变更。
  在非情节小说里,还有两种基本形态:
  1 场面结构,即以场面来展示,而不以情节来贯穿。如《示众》里,没有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广阔的环境描写,作品只展现了一个场面:一个酷热沉闷的夏天,一群无聊的看客和示众者互相“看”与“被看”的情景。小说以类似新闻现场目击的方式,从表层的生活实录发掘到隐藏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生价值等深刻的内容:人不是“看客”,就是“被看”,一旦失去“看”的对象,大家就会感到失落,但很快又会找到新的赏识目标。在令人压抑、窒息的环境里,“人们”如同“关在铁屋子里”似的,个个显得无聊、麻木。鲁迅意在借此唤起“人的觉醒”,号召人们共同掀翻“铁屋子”。群众围观示众,看客们的表情是多么的无聊和麻木,作者采用这样的“鸟瞰式”的“场面结构”,有力地将这些无聊、麻木的看客拉到了读者面前,将国民的劣根性暴露得淋漓尽致。
  2 心理结构,也称之为“意识流结构”,这种结构不以时空的顺序作为次序来构结小说的框架,而是由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的流线构结全篇,如《狂人日记》。作者要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把历史与现实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揭露 “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如果采用传统的直缀式的叙事结构,根本无法容纳也无法展示如此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而采用意识流式的心理结构方式,用狂人“语颇错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题,就可以将漫射的光线聚焦到一个中心上来,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尽收笔端。采用这样的结构,实在是总体设计对结构形式上的最佳选择。
  这些都是鲁迅根据不同作品的具体的审美要求进行精心设计的结果。
  二 巧妙配置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轴心,人物的经营配置直接关系着作品的艺术结构。鲁迅善于根据作品的审美要求配置人物,巧夺天工地粘合成一体结构精美的艺术精品。
  1 主次人物配置。主要人物是小说的“主角”,一般处于结构的中心位置。次要人物是小说的“配角”,跟主要人物相互依存、相互映照。其中,又包括陪衬人物(对主人公性格起正面或反面衬托作用的人物)、线索人物(充当叙述人又充当角色的人物)、条件人物(根据需要临时配置、任务完成就退出画面的人物)。
  小说《孔乙己》的主题,不仅要控诉封建教育制度的罪恶,而且还要批判社会对天下受苦人的不公。因此,除了在孔乙己这个主要人物身上深深地烙上封建思想残余的血痕之外,小说还配置了一批次要人物,从而为主人公制造了一个大的环境。这里有作为主人公对立面的、最终置孔乙己于死地的丁举人,有冷酷的酒店掌柜,还有那些麻木、愚昧又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短衣帮”。小说还特别配置了线索人物——小伙计,由他穿针引线,把主人公孔乙己零碎的生活片断编织成一个天衣无缝的艺术整体。而条件人物——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在“吃完茴香豆”以后,就“都在笑声里走散”,退出画面了。这些人物的配置是十分得当的、巧妙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既不可缺,也不能易位,否则,就会造成失重,不但破坏了结构,也不利于主题的表达。
  2 正反人物配置。正面人物的任务是作者在不同程度上给以肯定、赞扬、歌颂、同情和谅解的人物;反面人物则是作者否定、揭露、鞭挞和嘲讽的人物。在《阿Q正传》里,为了展示辛亥革命前后的广阔的社会背景、纷纭复杂的阶级斗争的情景,写出一个“沉默国民的魂灵”和一部形象的“民国史”,作品在人物配置上、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组合上,显示了尤为鲜明的色彩:一方面是以阿Q为代表的劳动者;一方面是以赵老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反动势力,这两方面的矛盾、对立、斗争,决定了作品情节的走向和基本格局。如果人物的配置组合加以变动,整个小说的艺术结构就要发生倾斜、脱轨甚至改辙,不仅原有的结构会遭到破坏,就连主题也不会得到充分地、完美地表现。
  3 动静人物配置。动的人物是指性格有发展变化的人物;静的人物是指性格基本定型,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的人物。
  一般说来,短篇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本来只是适宜于在短暂的时间内,在有限的空间里,刻画人物在某一历史历史阶段的性格,人物性格大多呈现为相对静止的状态。但在鲁迅的笔下,他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天才,突破了这一形式的局限。在其小说中,他舒卷自如地描写和刻画出许多“动”的人物,巧妙地进行动静人物的配置,使他们相互辉映,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力量。如在《祝福》中,鲁迅以连缀片断情节的结构手段,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遭遇和命运的变迁,写出了祥林嫂“安分能干”——“出格反抗”——“痛苦麻木”——“妄想疑惑”等性格发展的几个动态的阶段,使得祥林嫂的性格发展轨迹,成为了一个“动的人物”。而鲁四太爷的伪善、自私、顽固、保守、残忍和反动等性格,在小说中的表现却是以一贯之的,性格处于相对稳定的、静止的状态,是“静的人物”。在鲁迅的笔下,有时即使是写静的人物,他也能够寓动于静,使读者从人物的某一瞬间、某一环境中的性格表现,窥视到他的过去,推测出他的将来。孔乙己在小酒店里的几个写意镜头,就展示了他的过去和未来,凝集了他的性格的全部历史。
  4 虚实人物配置。虚的人物是在暗场里活动并且对其他人物、情节发挥着作用的人物;实的人物是在情节或者场面中直接出面发挥作用的人物。在《药》里,“虚”的人物夏瑜与“实”的人物华老栓等的配置,使得该小说呈现出双线发展、明暗并存、虚实相映的特点,给人带来一种艺术的美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夏瑜既是表现主题的关键人物之一,又是双线结构中的一大支柱。如果把夏瑜写成“实”的人物,势必会拉长篇幅,冲淡韵味,小说也变得平板冗长,从而破坏了双线的结构统一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5 主人公的配置。应该说,主人公在小说中都是处于中心位置的,他们往往对小说全篇的艺术结构的构建,起着支撑的作用。但鲁迅的小说,有的找不到具体的主人公,却由其中的许多人物组成一个统一的情境或者氛围,发挥着主人公的作用,如《示众》。而有具体的主人公的作品,则是采取了两种处理的技巧:一种是使得主人公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贯穿始终,无处不在”,而其他的人物的行动却是紧紧地围绕着他展开,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态势,如阿Q,他是小说中所有人物与整个艺术结构的轴心,他和其他人物组成了一个关系复杂的参照系统,他们相互映照,相互辐射,产生了一种立体化的美感。另一种是“暗场处理,不在犹在”,如夏瑜,他根本不在前台活动,始终藏在幕后,但却是“不在犹在”地制约着有关人物的活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支撑着小说的结构。如果抽掉了他,整个小说的艺术结构就会倾覆,整篇小说的主题便会发生改变。
  三 合理安排情节场面
  我们说,把情节和场面结合起来,组建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是结构艺术的基本要求。鲁迅善于合理地安排情节、场面,使得作品呈现出了各具特色、晶莹圆满的艺术建构。
  1 情节是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或者“运动”的轨迹。中国传统小说的情节密度大,人物行动性强,讲究生动曲折的形式,追求强烈的戏剧性的效果。鲁迅在现代审美意识的关照下,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小说的情节美学的发展传统,而在平和的形式中来表现急剧冲突的社会内容。他常常使得情节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自然而然地展开,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明快单纯而又深沉隽永、朴实平和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的审美风貌。
  如《孔乙己》,小说开篇先对鲁镇酒店的格局作了一种鸟瞰式的描写,然后把艺术镜头推到“咸亨酒店”,摄取了这个酒店的人物关系的沉闷气氛,为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接着,孔乙己在酒店中上场,在酒店人物的哄笑中,演出了一幕一幕的悲喜剧,小说的情节也就此在平稳的节奏中徐徐展开。孔乙己的四次出场带出了四个场面。四个场面联合起来构成了生动的艺术情节,结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艺术晶体,完美地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2 鲁迅还善于安排场面,使得结构产生了和谐、均衡和匀称等不同的艺术美感。
  (1) 概括性的勾勒与具体性的细描相结合。如在《孔乙己》中,作者先用概括性的场面让孔乙己出场、表演;最后,用细描性的场面写出孔乙己的悲惨的结局。这样,调配合理,组合巧妙,由小伙计的口述编织了一幅华美精致的艺术精品。
  (2) 精挑细选,平联缀合。如《药》中,鲁迅精选了四个场面,清晰地展现了华老栓一家和夏瑜一家的命运线索。各个场面配置,就好像戏剧的四幕剧,非常匀称,造成了结构上的匀称美。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作者让康大叔出入于台前台后及时传递信息,让读者及时了解台后的另一条线索的动态。最后,再由夏四奶奶将两条线索交汇在一起,从而使整个艺术构图严谨、秀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 全景鸟瞰。站在高处对事物的全景全貌进行描写。如《孔乙己》的开篇即对鲁镇酒店的格局作了鸟瞰式的描写。
  4 长藤摸瓜、适当插入。即在小说的开头就埋下伏笔,设定线索,在适当的位置插入解释性的情节,使读者豁然开朗。
   总的来说,鲁迅继承、融合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的方法,并发展了这些技法,从而使他的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9年版。
   [2] 孙光萱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邱贵芹,女,1964—,河北清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教学管理,工作单位:邢台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一百多年来牛仔装是时尚、年轻的象征,也是世界时装大师们热衷的服饰之一。牛仔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而牛仔装是牛仔文化最直接的表达;牛仔装的表情是赋予设计新的美感与生命力;牛仔装是时尚牛仔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牛仔文化民族精神牛仔装  中图分类号:K892.23文献标识码:A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时尚产物能够像牛仔装一样,跨越年龄、性别、阶级、宗教、国籍等,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钟爱。如今,这种
期刊
摘要建筑作为人类的一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创造物和文化现象,它独特的个性品格特征,使它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建筑不是纯粹物质上的东西,建筑的延续往往是生命的延续,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延续。本文从文化的内涵为思考的出发点,分析建筑的文化含义,进而探讨了建筑与人文环境(人文文化)的统一和整合。  关键词:文化建筑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要讲究美观,环境要追求
期刊
一个风靡全世界的男孩,他生活在20世纪末的虚幻世界,父母双亡,在姨母一家的欺侮中度日;但同时他却拥有穿行于魔法世界的能力,通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进入了自己一无所知的魔法学校,他发现,自己具有一般巫师比不上的能力,是神秘世界居民们的最大希望……这个家喻户晓,全球青少年甚至包括成年人都为之疯狂的男孩就是哈利·波特。  由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自1997年第一辑出版开始,就以势
期刊
摘要本论文从哥特式教堂的内部构成以及设计理念出发,从建筑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建筑所渗透的宗教性追求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哥特式教堂宗教理念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12至13世纪,西欧建筑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在设计理念和文化蕴含上体现出了与古希腊柱式风格全然不同的美学效果,特别是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成就伟大,而且有非常强烈的独特性。这就是哥特建筑。哥特建筑最初诞生
期刊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纵观当代文坛,可谓流派纷呈,热点频涌。文学紧随世界潮流而忽变迁,“美女文学”、“身体写作”、“青春文学”、“娱乐文学”以眩人眼目的欲望化、青春化、娱乐化的另类姿态出现在我们眼前。本文扫描文学热点,勾勒文学情态,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文化景观的审视,引发我们对当代文学发展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探索。  关键词:全球化 当代文学 情态 欲望化 青春化 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本文以《红煤》作为支点,以宋长玉为典型,从“社会身份认同”这一视角探讨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命运与社会身份认同,生存形态与社会身份认同、人物命运与生存形态之间的制约、选择关系。命运、社会身份认同、生命形态恰似“人”字的三个支点,在它们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不仅仅折射着社会转型期间人的生存困境、精神困境,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性观。  关键词:命运 社会身份 生存形态 《红煤》 刘庆邦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池莉小说的爱情观有一个从“理想”爱情到“世俗日子”的流变过程。仔细考察这一流变过程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进而管窥到当代社会思潮的波澜。  关键词:“理想”观念 现实生存 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理想”观念和现实生存的矛盾始终是池莉创作中的一个“结”,尤其在爱情婚姻问题的探讨上。纵观池莉小说中的爱情婚姻描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理想观念的阴翳是如何一步步地淡化,
期刊
摘要日常生活叙事是对个体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叙事状态,张爱玲继承了这一文学叙事传统,在其文本中,她通过日常叙事照见寻常生活场景中的俗世男女挣扎扑腾的人生与命运,为人们照亮了世界的真实。  关键词:张爱玲 日常叙事 大众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一 日常叙事——张爱玲小说叙事的基本策略  所谓的日常叙事,即“小叙事”,是相对于“宏大叙事”、英雄叙事而言的。日常生
期刊
摘要文学最重要的特性是审美属性。文学创作,一方面是作家的审美意识的体现,另一方面又要能引发、开拓读者的审美想象力。这就决定了文学的最高境界为蕴藉。张国江的散文《寸草心》正是以其独特的蕴藉为特性,显示其艺术魅力的。其魅力主要体现在深入细致地“草”的描绘、具体生动的情节事件的描述上。张国江特殊的艺术手法、奇特的构思形成了《寸草心》丰富的内蕴及浓郁的诗味。  关键词:蕴藉 细致 诗味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青年诗人朱山坡的诗作,在题材和主题上,较多地是表现生活在底层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的无奈与不幸,以及诗人对内心情感的尽情宣泄;在构思上,带情节性的叙事新鲜奇特;在语言表达上,平易、通俗、形象、随意铺排却又畅快淋漓,读后给人耳目一新、颇具震撼之感。  关键词:新奇 雄迈 通俗 随意铺排 震撼力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朱山坡作为广西北流市“漆”诗社的主要成员,在诗歌上获得的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