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验戏剧的批判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ia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社会发展脚步可谓日新月异,经济繁荣的背后还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新时期以来中外文艺的广泛交流,必然带来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渗透。此外,西方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力图超越经典的创新精神也与我国先锋派戏剧艺术家坚持的理念高度契合。80年代我国话剧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既要为自身寻找生存之路,又要推动话剧艺术为新时代服务,也正是在80年代艺术家的艰难求索之下,我国话剧艺术实现了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之間多种维度的有机结合,涌现出一批诸如《桑树坪纪事》、《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和《中国梦》这样的优秀作品。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90年代话剧却出现了模式化、定型化的弊端,严重阻碍我国话剧事业发展的深度与活力。90年代实验话剧的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味追求戏剧中荒诞的意味导致失去话剧应有的启蒙精神。以荒诞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现实,是荒诞派最突出特征。然而90年代我国的实验戏剧只是为了荒诞而荒诞,为了追求先锋、前卫而一味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去直接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悲凉,而忽略了戏剧一个重要的社会作用就是去启蒙观众、寓教于乐,让观众从浅显易懂的作品里获得正确的思考。这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话剧作品,即使有过鼎盛的一段时期,但是终归要走向落幕。毕竟,戏剧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更是一门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艺术门类,是有关于“人”的哲学,它应该是具有现代启蒙精神与人学主体意识的剧作家以审美的艺术手法探究和反思社会、历史与文化,关注和表现人的基本生存状况和情感诉求的艺术,应该表现出作家对人性深度和生命意识的独特而深切的体验。过多追求戏剧中的荒诞意味忽视了戏剧对于人的教育作用,必然违背了戏剧艺术的人文精神。
  2.过多拼贴艺术手法的使用导致部分作品支离破碎,难以理解。以林兆华1997年的作品《三姐妹·等待戈多》为例,这部作品就是分别将契科夫的作品《三姐妹》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结合,将荒诞角色的荒诞性进行了转移和嫁接,将世界荒诞游离中的离群索居之人重新置于孤独荒凉的境地,看似是巧妙的结合了是将两种不同题材的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并将他们拼贴在一起,实际上这种组合方式对于观众的理解力与文化储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对于现实主义作品和荒诞派演剧的了解,或者是根本不了解《三姐妹》与《等待戈多》的剧情和二者的联系,那么在观看这部作品时很难理解创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往往是雨里雾里。
  3.解构传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导致部分话剧失去了本身的启蒙价值。90年代实验戏剧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热衷于解构经典。1998年在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上,上海戏剧学院创作的《谁杀死了国王》一剧就是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彻底解构,把原剧中的剧情完全改变,演绎成四个平行的情节,这四个不同的故事情节组成了全剧的内容。显然,这个剧本与原作毫无关系了。以解构经典为傲的作品,创作者的本意并不是从经典出发重构经典,而是更乐意把话剧变成个人理念的“传声筒”,这种从“理念”出发并被创作出的作品所给予观众的,也只能是干巴巴的理念,同样与戏剧应有的启蒙功能背道而驰。
  4.轻视理论与文本,放逐文学与传统叙事导致90年代话剧停滞不前。戏剧文学不仅仅是演员表演的基础,也是创作者传达思想的载体。然而90年代的实验戏剧却常常忽视文本的作用,热衷于形式的创新,比起对戏剧文学的关注,实验戏剧家们更关注演剧的直接性,使演剧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门视觉艺术而不是综合艺术,向剧本的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战,这种偏激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戏剧实验的非理性、反戏剧倾向更加明显。戏剧艺术本身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文学剧本作为演员、导演等人再创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语言不再是戏剧舞台的主要交流方式,其戏剧描述也必然缺少深刻的内涵,也许导演会应用高超的舞台调度技术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却难以达到文学的深度,而一个没有思想的戏剧作品,即使使用再华丽的舞台艺术也是无济于事、徒有其表。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对戏剧文学性的重视,在这一时期话剧理论建设方面同样没有取得大规模成就。
  也许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所以90年代的实验戏剧,未能像80年代那样,诞生出一些内容与形式相融合,深刻思想性与高度艺术性兼备,具有一定保留价值的舞台艺术作品。
其他文献
摘要:影视艺术作品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然而影视化妆作为其中的形式之一,在进行影视化妆的同时,应该遵循其中现实主义创作法则,结合美学、行为学等全方面进行分析创作,更好服务干影视作品的艺术呈现。优秀的人物造型能够使人产生联想,联想到社会,联想到人生。这样的艺术形象必然具有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它的社会性、哲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影视化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并不是独立的人物呈现模式,因此在进行现实主
期刊
摘要:西方现代主义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的印象主义,无论是新印象主义,还是象征主义,画家们普遍都提出了“艺术语言独立价值”、“摆脱传统历史、文学依赖”等观念,这也在历史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现代美术理论体系的基础。基于此,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形式主义倾向的演变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西方美术;现代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演变  现代主义美术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在西方美术文化舞台上,就一直
期刊
摘要:二胡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乐器,其音色干净、美妙,当属中国弦乐界的王者。二胡文化来源于民众的生活,最终也将回归于民众的生活,二胡文化之所以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是因为它能与时俱进。二胡演奏艺术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本文结合职业实践,对二胡的演奏与欣赏作了简析。  关键词:二胡历史;结缘二胡;美学价值;演奏;与时俱进。  一、了解二胡  关于胡琴的历史,最早的记载,见于宋
期刊
1、研究目的、研究对象  1.1 研究目的  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体育模块选项课于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正式开展极限飞盘模块选项课程。由于极限飞盘在贵州地区属于新鲜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且暂时还没有国家规定的相应的学校使用教材,所以在教学方面,只能一边摸索与探讨,一边总结与反思,最后提升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并使极限飞盘运动推广至贵州区域的各类中小学校,培养学生更多的运动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
期刊
摘要:符号学是我们的艺术创作中经常被提及的概念,艺术与符号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到当代,随着身体等多种符号语言的加入,艺术的叙述功能逐渐发生了改变,这使得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  关键词:艺术;语言;符号  1、关于符号学理论  1.1关于索绪尔符号理论  索绪尔,瑞典语言学家,是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以他为代表的语言符号学是建立在结构主义思想和先验主义哲学理论之上的。先验主义哲学把超出经验以
期刊
摘要:陶瓷雕塑是一种社会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使其艺术价值不断提升,不断延续,在每一件陶瓷雕塑作品中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语言、丰富的内涵,且十分精美富有艺术魅力。陶瓷的雕塑艺术目的是想使陶瓷作品具有立体感,想要达成之一目的就必须对比例进行控制使其达到均匀,对结构塑造进行严格的把握,同时给予作品生命力,使其具有语言和精神意识,以赢得人们的欣赏和关注,同时也给予人们视觉的享受。“艺术
期刊
草  小草,没人在乎。小河边、乡间小路旁、公园里、有人没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身影,却不曾有人去好好看看她。  人人都爱花,看到我爱草,多有些不解。其实,我何尝不爱花呢?只是在我看来,小草独具一格,便有些偏爱就是了。  我爱小草,她的质朴,常使沽名钓誉者为之逊色。  你看,小草生活在世界的底层,被踩在脚下,但她决不依阿取容,挤进用来陈列的奇花艳朵的行列。她身段纤柔,色泽青翠,谦逊地垂覆在大地上,平淡无奇
期刊
摘要:在“新思潮”、“新媒体”大趋势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绘画越来越多元化。当代绘画中随处都可见图像重构的意义,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思考和探讨了当代绘画与图像重构的趋势及其具体形式。  关键词:当代绘画;图像;重构  一、当代绘画与图像重构的趋势  在当今“新思潮”、“新媒体”大趋势的时代下,使得传统绘画不再传统,而越来越多元化。从“解构”到“碎片”,随处都可见拼贴、重组、被消解的意义,这当然离不开图像
期刊
摘要: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形式,从远古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纹样中可以感受到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画科之一,它是崇尚写意精神,追求“六法”原则的意向表现风格的人物画。人物画的“形”与“神”充分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面貌。晚清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直取人物的形神,将写意人物画形神兼备的特殊要求与水墨气韵、骨法用筆的东方审美情节实现完美结合的进程推进了一大步。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形”与“神” 是人物精神的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各个学科的课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逐渐趋于成熟。在信息化理念下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充分对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进行运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机会和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理念;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