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积淀,深刻的思想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u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成功要素之一:显示丰厚的文化积淀
  许多考场作文常有学生气、孩子气,而那些博览群书、书生意气的学子,总是压抑不住地表现出他们不同寻常的文化品位,又总是按捺不住地要阐述他们卓尔不群的人世观照,诸如黑格尔的哲理、朱光潜的美学、荷尔德林的诗意、《浮士德》史诗般的韵律、闻一多眼中的“死水”、才子李敖的霸气等,均能信手拈来。这些考生选材立意时,大多摆脱了世俗的流行乐、连续剧模式,跳出了校园数理化小悲欢的限囿,他们畅游于人类历史的漫漫星河中,摘取到的是那些尘封在幽深角落里的美玉明珠。
  【例文】
  满身花雨又归来
  山西一考生
  沧海霁月,落崖惊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在余音绕梁的低回处,在清风送爽、点点星光之下,人,如同窗外的帘燕,在归途中几度徘徊。
  能见证人类在现代化的大路上越走越远的代表性群体之一,便是猫。曾几何时,猫已经从肩负重任的卫家战士,蜕变成养尊处优的宠儿。当我们高唱“老鼠爱大米”的时候,已激不起猫的半点儿斗志——它早已转变了习性,爱上了鱼。是什么使猫失去了捉老鼠的本能?又是什么使猫从猎人变成猎物?我想说“不”,猫决不是坐享其成的观望者,它的体内还潜存着奋斗的本能。
  随着历史的飞跃和时代的变迁,人类用双手创造出生生不息的文明。文明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存在于精神,更渗透进政治、经济等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否认这种变化带给人类的优越,但伴随着进步而来的种种矛盾,也日益突显。面对优越的物质环境,人们失去了奋斗的本能,越来越不愿劳动,甚至耻于劳动。各种高端科技产品及机器,都以代替人类劳动为主要目标。殊不知,双手的解放引发了思维的惰性。奋斗与劳动是大自然赋予的本能,而自然的本能在逐步褪去,也标志着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却脱离了自然,离自然越来越远。
  春来草自青,秋至叶飘零,这便是自然留给我们的本能。情感也是如此。
  “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
  走在拉萨城中,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是六世达赖央仓嘉措留下的诗句,也是他人性本能不可抗拒的写照。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全是为这种本能而活。他不贪恋权位,更不为财富所诱惑,他的心,时时刻刻寻找人间最真实的情感,他把人间的至真至爱,把人间最美好的天性释放得淋漓尽致。
  问佛:为什么总有遗憾?
  佛曰:没有遗憾,无法体味幸福。
  问佛:为什么下雪总在夜里?
  佛曰:美好的东西总在不经意间流走。
  央仓嘉措这样问,人类也这样问,因为我们总是在美好中留下遗憾,正如我们已淡去的本能。
  猫被诱惑蒙蔽双眼,可能会忘记自己的本能。但我相信,人不会在科技的溺爱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更不会失去奋斗的本能。人是一只帘燕,在自然的窗前徘徊,依然如泉般清澈,依然如茶般香醇,也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点评]这是一篇紧契题意又很有韵味的优秀作文。全文核心在于“猫被诱惑蒙蔽双眼,可能会忘记自己的本能。但我相信,人不会在科技的溺爱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更不会失去奋斗的本能”。围绕这一核心,作者由猫及人,由“奋斗与劳动”的本能再到“追逐真性情的天性”,逐层道来,不仅给人以文学的审美,还带来了精神上的空灵美与哲学启迪。开篇“沧海霁月,落崖惊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前者化用古代名句,后者引用佛学名言,为下文内容的表达作好铺垫,奠定了基础。在文中,结合作文供料,多处援引精美素材,如“我是雪域之王”的歌吟,“问佛”的对话等,它们暗含面对各种诱惑要保持精神清洁的深刻意蕴,为我们留下了咀嚼回味的余地。此外,题目“满身花雨又归来”也是化用(源自宋词名句“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综观全篇,行文大气,富有感染力,颇见作者文化修养与知识积淀之丰厚。
  二、成功要素之二:亮出深刻过人的思想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条要求就是“深刻”。“深刻”,是对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是对考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考查。与具体的形象之美一样,抽象的逻辑之美同样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而那些思想深刻过人的考生,常能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去揭示问题,使笔下作文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例文】
  我们自私的“智慧”
  上海一考生
  记得解释学家伽达默尔曾写道:“必须一开始便对文本的异己性保持敏感,这种敏感既不涉及所谓的中立,亦不意味着泯除自我,而是为自己的先存之见和固有理解让出块空地。”是的,读罢这则材料,我可以赞叹丹麦人或孟子“放长线钓大鱼”的智慧,似乎让每条鱼都长到最大也更符合“边际等效原则”。然而,至此我不禁要拷问我先入为主的立场。对那些鱼来说呢?我们所谓的“智慧”,对它们又是何等残忍?捕杀它们的同时,我们不在忏悔而在寻求利益的更大化!
  这,是我们自私的“智慧”。
  我不否认我们应该有远见,然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不在于此。正如野夫所说,我们“不能摒除人为之人的底线思考和本能恻隐”。
  如果可恨的假奶粉制造商说,他们不会使那些食用假奶粉、毒奶粉的婴儿立即致命,他们可以只掺一点假成分,以获得更多利益。我们会称之为“智慧”吗?
  如果这世上的霸权国家说他们不会击溃一个国家,因为不这样做,他们可以慢慢侵蚀另一国家的资源。我们也曾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我们会称之为“智慧”吗?
  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不会原谅上述种种自私的“智慧”,因为那是不正义的、不道德的。真正的智慧理应建立在更有效的利用,而非无限制地对他人的榨取之上!真正的智慧是平衡种种利弊而决非不计成本,不分手段地去挖空心思,往往,还忽略了对人、对社会、对生灵万物的迫害!
  所以,温总理说:“每一个企业家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我们环保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而是我们有愧于的地球。
  让我们可以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这种先存的立场带给我们的“自私的智慧”,这样,同在丹麦的气候大会将不再有那么多的眼泪,泰米尔之湖不会响彻那么久的枪声,韩朝之间、巴以之间,甚至普通的人与人之间亦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冲突。
  不一样的是眼光,我们
  同时目睹马路两旁,众多
  脚步来来往往。如果忘掉
  不同路向,我会答复你
  人类双脚所踏,都是故乡
  而我要说,不止是为人类获得“更多的鱼”,每一个钓鱼人,请想想那些鱼本身。
  [点评]这是一篇反弹琵琶出新意的优秀之作。作者运用逆向思维,表达了与一般考生迥异的观点——“对那些鱼来说呢?我们所谓的‘智慧’,对它们又是何等残忍?捕杀它们的同时,我们不在忏悔而在寻求利益的更大化!”文中两个“如果”段的类比论证,揭批所谓“‘放长线钓大鱼’的智慧”的荒谬性,颇具力度;而“我们环保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而是我们有愧于的地球”、“每一个钓鱼人,请想想那些鱼本身”等表述,也都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性。值得注意的还有,文章开头、结尾均引用名句。这类引用,因其贴切而新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收篇处,引述台湾诗人向阳《立场》中的句子,意在探讨化解人类狭隘、偏见与愚昧的妙方,读来意味深长。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短短一年间,内地读者对港台作家从陌生到如数家珍。张大春、齐邦媛、西西、蒋勋等港台作家在内地图书出版界的“全面开花”,成为现在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本文特遴选推荐其中部分作家及他们的新书,以飨读者。  张大春:台湾资深的“文学顽童”  张大春被誉为“文学顽童”,是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之一,他曾经横扫台湾文坛所有奖项。内地读者了解张大春,始于《聆听父亲》和《认得几个字》,他文风戏谑、思维天马行空,
期刊
三、成功要素之三:最大的亮点在构思  大凡真正意义上的佳作,均有“机智”的构思。何谓“机智”?著名作家王蒙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高考作文要想出彩,非得有个性、有创造性不可。阅卷专家在“好”中选“好”时,常常着眼于该文有没有一点其他考生没有涉及的东西,有没有一点独具匠心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一定很大、很重,很可能是轻轻一瞥,即如电击石开,迅速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深层意蕴。  【例文】  与你为邻 
期刊
当塞尚把苹果画成蓝色以后,大家对颜色突然开始有了奇异的视野,更不要说马蒂斯蓝色的向日葵,毕加索鲜红色的人体,夏卡尔绿色的脸了。  艺术家们都在追求绝对的真实,其实这种绝对往往不是一种常态。  我是真正见过蓝色苹果的人。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舞会,舞会不免有些水果点心,我发现就在我坐的位子旁边一个摆设得精美的果盘中间有几只梨山的青苹果,苹果之上有一个色纸包扎的蓝灯,一束光正好打在苹果上,那苹果的蓝色正是
期刊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文言实词数量多,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高考必考。  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十分灵活,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方式主要有:(1)判定所选的几个词语的解释哪一个错误或正确;(2)题干举例提出某种实词现象(如偏义复词、古今异同词等),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这一现象符合的项;(3)与现
期刊
“愁”是一种内心的悸动,它夹杂着淡淡的悲哀和愁情。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愁”,它会从你的心底莫名其妙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多愁善感的词人们总是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通过对风雨花草的吟咏,或寄家国之愁,或抒身世之感,或言儿女之情,或叹春归之忧,无不写尽一生的哀怨情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词人将飞花比作梦,将丝雨比作愁,多么细微,多么幽渺
期刊
在胡杨的生长地,有人称胡杨是“会流泪的树”。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胡杨为什么会流泪,没有人知道它们生命里深藏的秘密。  其实,胡杨本来并不是为荒漠而生,更不是为了抵制荒漠而生,而是为爱而生,为水而生。胡杨一生追逐水的足迹,水走到哪里,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它们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但是后来,总是那些沙漠河流首先变迁、改道,总是那些不稳定的水流先遗弃了胡杨。在这个世界上,对水一往情深的不仅
期刊
“小小说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学样式,它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来处理思想智慧,是一种凝练的艺术表达。”(贺绍俊语)尹全生的《海葬》正是这样的一篇小小说:借并不新奇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叙述,只为给读者展示大爱无疆的生命原色。  与其他的小小说不同,《海葬》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完整而又壮美的“海葬”故事:鸽子爷为了阻止自己用“多咸味儿的血汗养育”成人的鸽子与阿根相处,竟与自己的两位兄弟捧着酒碗策划了一
期刊
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这缘于她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大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籽,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
期刊
套用别人的话:这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很好。  本篇微型小说行文充满辩证的否定,商人的势利与农夫的朴实这组矛盾始终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品中存在着一块罗布·格列耶式的“橡皮”。为了便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罗布·格列耶及其《橡皮》。罗布·格列耶是法国新小说派的领军人物,《橡皮》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本关于探索问题的小说,整个故事情节均在不确定中展开。  《橡皮》的显
期刊
桥,是架设水面上接通两岸而利通行的建筑物,《说文解字》中指出其本义为水上梁,梁即桥梁。古往今来,桥引来了无数诗人的低吟高唱,合奏出了一曲精彩的桥梁交响曲。  桥在古诗中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通行。“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最早的联结船舟为浮桥的桥,就架设在诗经的《大雅·大明》一篇之中。这其中名声最著的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那一座:“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