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气通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00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今天不知吃了什么,只想放屁。在车上放了几个,下车后,又放了一个大的。妻说,你要注意一点。我够注意了。车上我还放了好几个咧,又没见谁说,这才放一个,你就在说三道四的,我回道。
  车上坐了姨妹子一家和我与妻,所以我放的那些屁都是悄无声息的———哑弹。下车后,他们都走开了,就妻和我俩人,心情一放松,这屁一不小心就“砰”的一声响了。
  你不放这么大不死人撒,妻蔑视地看我一眼,回道。
  你既然揪着这个事要讨论,那就讨论一番吧。我说道,我身边又冒人,为什么要来委曲求全自己呢?
  我不是人?妻问。
  妻不是人吗?这话还真不准确。我什么时候开始把妻不当人了?她既是人,那我怎么毫无准备地就放了屁呢?仔细一分析,还是那“左手和右手”的说法有道理,我早把妻当左手和右手了,左手对右手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得出真理后,我巧妙地回道,我是把你没有当外人哩。
  呵,沾了你这么大的光,好让我感动哟,妻说,早几年又没见你当着我的面放过屁?如今越来越肆无忌惮了,我才不愿做这个“不是外人”哩。
  这话不假。原来恋爱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放过屁呢?我开始搜肠刮肚地回忆:那几年的屁都放到哪里去了?最后我对妻得出一个结论:两个人亲与不亲,就看一个屁。亲到什么程度,就看那屁的响度。
  二
  明目张胆放屁,确实属不雅之举。因为它放出的是一种臭气,污染了公共环境,为人所不耻。“不许放屁”,也就无形中成了一种公序良俗了。中国乃五千年文明古国,很多事无需明文规定,早已约定俗成。特别是古代,文武百官升朝,做臣子的要是在皇帝面前放了一个屁,那事可大着了,轻者影响仕途,重者甚至头脑落地。但那几个钟头的朝会,不可能没人放屁吧?答案肯定有,但只要都不放出声,各人私下去进行,悄悄地放。谁也不说谁,责不罚众嘛,这样也就达成了一种“集体腐败”现象,有时皇上也照此这般。放屁,也有意外助人为乐的。在清朝就有一个因放屁,而让一学子成就了功名。清时陕西乡试,一位主考大人赴西安做考官,临行前拜访官至尚书的恩师。两人谈话期间,尚书想放屁,但又不好意思,移了移屁股,主考官以为有玄机,立马问有啥吩咐?尚书说:“无他,下气通耳!”,意思是说,没啥,只是放了个屁,主考官理解错了,以为要他关照一個叫夏器通的。结果在西安,真有一名叫夏器通的考生,阴差阳错地得了个第一名。
  放屁还关乎国家大事。毛主席有一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主席这首词写于1965年,正值苏联搞修正主义。伟大领袖以讥讽调侃的语气批评赫老晓夫。这“放屁”二字,被主席反衬得多么妙趣横生:鲲鹏展翅九万里,都知道麻雀心里的那些小九九———想去仙山琼阁,还知道它因吃多了土豆,肚子作鼓在放屁。看来有些反面词语并非一无是处,用对了地方,一样不同“凡响”。
  这还有一个关于“放屁”的历史大事件:甲午海战,中国失败,按国际惯例,战败国要赔偿战胜国。日方的索赔要求高达2.11亿两白银(3000万两赎辽费另算)。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作为谈判代表,光绪皇帝交代的底线是,只要日军不打进北京城,什么条件都行。在谈判桌上,会议才一开始,日方就迫不及待叫李鸿章签字,李说,我既然是代表政府而来谈判,当然要谈,不能由你们说多少就是多少。一通唇枪舌剑,第一轮没谈出个所以然来。日方便使出阴招,开枪暗杀李鸿章,子弹没打中,把李鸿章的眼睛打伤了。这事引发国际舆论,日方妥协,少要了1000万两白银,也等于是作为对李的医药费的补偿。
  第二轮谈判又开始。李鸿章可能因日方前段开枪暗杀的事太过激动,发言时放了一个响屁。日方代表佐佐木因此讽刺道:“八嘎!谁的枪走火了?”佐佐木本以为这句话能把李鸿章羞辱得无地自容,可没想到李鸿章却正色言道:“娘胎所养之人皆能呼气放屁,此乃正常现象,不足为奇。可谁曾料到,佐佐木君又借此以枪威胁,前些时日我才遭枪劫险先丧命,堂堂日方代表竟然以走火搪塞,日本国民竟如此这般粗蛮?”李鸿章又扯出了日本放黑枪的事。在谈判桌上还坐了好几个国家的代表,代表们纷纷指责日本,最后日方又只得妥协,让到把赔偿金再减掉100万两白银。这就是“马关条约遗恨留千年,李鸿章一屁抵万金。”的来历。李大人这屁可谓响彻寰宇,胜过三军,价值连城,堪称“国屁”了!
  三
  李鸿章这放屁为国作贡献的事,是我听闻最早的传说故事。要追溯时间的话,那还是读初一的时候,是我那教数学的姚老师说的。记得有一节课,同学李某放了一个屁,他那屁可不是我放的这个效果。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像吹口哨一样,屁响完,教室里鸦雀无声,连老师都停下了讲课,全体默哀般。老师以为结束了,又开始讲起课来,谁知他的屁还没完,才开始哩。他忽地提了一个音调,一个旋转悠扬,把那屁推向高潮,似乎窗户缝隙都钻去了,同学们再也按捺不住,哄堂大笑起来,当然也有个别浑水摸鱼的家伙,趁一片混乱间也放出了许多肚中压抑已久的屁,一起来凑这个热闹。姚老师历来风趣,他便停下了讲数学课,讲起了李鸿章的这个故事。
  说到姚老师,我对他印象特别深。他爱搞家访,每次去家访,太阳还没落水就开始出发,一直访到九、十点钟后才回。到了要回去的时候,十有八九人已醉醺醺了,大部分的时候非得家长或几个同学护送他回学校才行,我都送过他一两次。一路上,他高一脚低一脚,歪东歪西地走着,得两三个人帮扶才能稳得住他。因吃多了,饱嗝不停,至于放屁,更是不要钱了,一路放回去。   他某晚要去哪个方向的学生家搞家访,会提早在课堂上广而告之,暗示大家回去告诉家里的父母。我班上有个叫三友的,家里情况可以,招待也客气,每次姚老师要去别的同学家搞家访,就会拿三友同学表扬一番:三友同学,为什么叫三友呢?大家知道不?就是到他家里去,酒有,蛋有,面有。
  我现在讲起这件事,看似讲得轻松,其实我内心是沉重的:那个时候穷啊,都为了搞饱一个肚子。老师去家访,不就是为了弄点酒喝么?每夜出门总要喝到醉着回,为什么?因为他把一次家访当作了一次吃大餐啊,假如他家里一年四季有余酒剩粮,他有必要要这样去猛喝吗?
  四
  仍回到说放屁上来。李鸿章说,凡娘胎所养之人皆能呼气放屁。理是这个理,但现实中有几人如我这般没教养大声放屁的?有一次开会,我见到一领导举动有点反常,就注意上了他:他先是伸一伸身子,然后左顾顾,右盼盼,见大伙都在聚精会神听会,无人关注他,他就开始有大动作了。我看得清清楚楚,跟班车上的小偷一个模样。只见他的身子在往一边倾斜,再倾斜,宁神静气……不一会儿,一股臭气传来了,大会还在继续,等那领导报告作完,他的屁也放完了,跟着大伙鼓起掌来。至于那屁响度如何,我不得而知,可能淹没在作报告人的声音里。
  这是因我离此人较近,才看得如此明白。我当时就想,也够难为他了。一个会场这么多人,如果大家都放响屁,那不是,蛙声此起彼伏了?这个会还开不开?
  公共场所,一般人还是会自觉调控放屁的音量。因为屁毕竟是个不好听的名字。但屁乃五谷杂粮所生,人吃五谷而生長,也就避免不了放屁,连李鸿章那样的人物,在那样庄严的场所都放屁,说明屁是不分贵贱,不论场所的,说来就来,呼之欲出,还真不由人也。它形成于肠胃,出乎于屁眼,只要有生屁的土壤,就杜绝不了“屁颠屁颠”。只是屁有大放与小放之别,有有声和无声之分,好比贪污分子,分为大老虎和苍蝇,年年抓,代代抓,但总是如过江之鲫,滔滔不绝耳。
  我也见过有的人放屁是不分场合的。不管身旁坐着的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说放就放,本来聊得好好的,平地一声“雷”,气氛瞬间尴尬,那放屁人的形象也会随一屁而见高低。屁放得响与不响,某种情境下,可以分出一个人的素质,是个关乎教养的问题。小时候大人言传身教,就会影响到小孩对事物的认知。父母缺素质,养大的孩子就会少教养,这正是“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一些坏习惯一旦形成了,就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我有一次当着家里的那个小的放过一次屁,小的问我,什么声音?
  我说,屁。
  谁知小孩记事快,后来她每每放了屁,就要大声宣布:屁,屁。还边说边做出个乖模样,把小手往小屁股后面几摸几抓,装模作样地送给我,说:给你,屁!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我的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于我而言,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光阴荏苒转瞬间,我已经两鬓斑白,到了慨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年纪了。偶尔的触景和睹物,都令我想起母亲,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童年时期的碾子房。我是61年出生的,童年时光,正赶上全国上下异常贫困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自然灾害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我家住在当时远近闻名的“国营二队
期刊
前几天,在一场公益性“创新家庭教育交流与探索”讲座上,有家长问我:“李婷老师,你儿子那么爱读书,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请问你是怎么培养出来的?”面对家长的提问,我微笑以答:“榜样的力量!家长若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影响和感召孩子,从而引领孩子、培养孩子,因为榜样的力量无穷大。”于是就家长的问题我开始分享自己陪伴儿子成长的某些方面“榜样的力量”的做法。  记得
期刊
菖蒲与艾叶,在农历五月初一这一天,它们被一条红纸捆绑一起顺插在家家户户门前,日晒雨淋一起枯干。在此之前不知它们是否有过对话,凭我的想象,一个长在水中,一个长在园边,菖蒲有话一定是与鱼虾倾诉,艾叶有语一定是与蚯蚓爬虫同咏,即便偶有嬉蝶往返于它们之间,可那为飞而扇动的翅膀,早已抖落了她们的托附,它们之间一定是熟悉而无言语。正如长长弄子里东头一堆,西头一堆的老人各自聊天,虽有小孩踩着双轮踏板车穿梭其中的
期刊
她是个浪漫满怀的小女人。年少的她,想象着自己的“王子”模样:瘦高的个儿,宽肩窄腰,儒雅倜傥,应有“薄衫瘦马”的意境,也有“裘马轻狂”的潇洒。所以,在她心里,一直觉得他不是个伟岸的大丈夫。  第一次见他,只觉得是文文静静的一个书生,白净的脸,不足1米7的个头,说话轻声细语,笑脸灿烂,与自己理想中的“白马”相差甚远。他不吸烟,她有些遗憾地想,男人身上怎么也得有点淡淡的烟草味吧,可是不管她怎么“诱导”,
期刊
自古以来,长寿,被向往;养生,被推崇;百岁,被期望。但有不少人却过分地追求长寿,走进了误区,反而忽略了生命里真正的价值。  有人说长寿在于运动,于是太极拳、气功、快走等健身运动风行,可是我们依然看到一些平时很健壮的朋友突然就离开了人世;有人说长寿在于营养,于是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营养品价格飞涨,但是很多营养充足的老板、大款依然英年早逝。  生命有时在于运动,但有时也在于静养。经常锻炼身体的人会比较健
期刊
三月二十三日,呼啸了一夜的狂风悄悄地停了下来,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罕见的暮春雨。雨挺大,淅淅沥沥、霏霏茫茫。一会悠闲、一会激烈,好不爽然,给人以欣喜愉悦之感觉。  正值周末,难得清闲。加上窗外一夜不停的雨声,催促着我匆匆起床,匆匆梳洗早点。拿了把雨伞就疾步冒雨而去,去“绛守居园池”听雨。去聆听那份隐秘,那份宣泄;去解那份风情;去感受那份静谧,那份静好以及那份难得的清静和悠然。  雨中的园池很静、很美,
期刊
春风得意,春色撩人,晚饭后,信步闲庭,你不妨出门去看看钱塘江边的夜景。  晚风轻轻吟唱着长歌短曲,杨柳飘忽着妩媚动人的舞姿。当迷人的夜景展现在你的眼前,那赏心悦目的感觉,仿佛是葡萄美酒夜光杯,那滋味,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  钱塘江北岸是杭州主城区,而南岸是杭州萧山区,当年的南岸,小路弯弯,一间间平房草屋,隐落在麻蓬里。农业为主,只有小镇上生产一些铁竹木小农具。  勤劳俭扑的江畔人,住草舍,吃麦粞
期刊
风轻云淡的五月,花已凋谢,一个人寻一僻静之处,此时细雨霏霏冷香幽幽,让我陡然生出淡淡的忧伤,任思绪游走在烟雨朦胧中,人如草木繁花,终将化灰化泥,无人可以幸免。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那份恬淡与诗意,活出那份小禅式的洒脱与随心?那是我一直追求与向往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耀眼的绿,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不管你信与不信,它都存在你心底最美好的角落,时不时的在光阴里闪现那一抹炫目的亮点,
期刊
黄泥坪是个百来户人家的小山村,由于大部分人家都姓张,所以又叫张家湾。由于受自然条件约束,贫困像一条永远挣不断的锁链牢牢地捆绑着黄泥坪人的手脚,世世代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直到上個世纪八十年代,在席卷全国的那一场农村变革中,小山村那块板结的泥土才复苏了,混沌的山民醒悟了,他们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铆着劲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耕耘播种,迎着秋风收获自己的粮食。  然而当商品经济大潮带来一个精彩世界
期刊
中国铁路自1876年运行以来就和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铁路文化记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上山下乡”政治运动的蓬勃开展,许多许多知识青年纷纷乘坐专列投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洪流中,火车是他们回家的渴望和主要交通工具。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铁路也承载着广大知青的梦想,由此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曾经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农村插队的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为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