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去而意留 辞殊而意显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语:阅读是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加工、整合的过程,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中怎样重新加工文本,怎样剔除冗余信息,怎样提取有用信息,怎样有针对性地重组语言……您将会从本文中得到一些启示。
  
  按信息学的眼光来看,高考试卷中的各种阅读文本其实就是一个个根据一定目的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体。文本中有明示信息——即由文本字面意义直接呈现的文章的基本内容,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概念、判断等;也有隐含信息——即需要经过分析、理解、通过某些语言转换(阐释)才能被读者领悟、接受的深层内涵,如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乃至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因此,从广义上说,高考试卷中所有阅读、理解方面的试题(不包括鉴赏和评价),其本质都属于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解答此类试题,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的选择标准,找出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并服从于答题目的,将信息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或重组,从而形成答案,而试题的全部答案均来自于阅读文本。
  “筛选”就是依照试题要求搜索文本、排除无关信息、提取相关答题信息的。借用刘勰《文心雕龙·熔裁》中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字去而意留”。这里的“字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筛选就是淘汰无关信息,减少无关文字;二是说有些隐含信息在明示化的过程中,信息的表达文字常常须要改变。“意留”主要强调符合题意要求的信息不能缺失。“字去”是手段,“意留”才是目的。这就是筛选信息的基本原则。
  准确地筛选文本信息一般应该扣住三个环节:
  ①明确信息筛选的目的和标准;
  ②准确定位答题信息对应的文本区间;
  ③准确提取最能体现答题信息的语句。
  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语文卷阅读题(原文略),阅读文本后面共有4道小题,围绕筛选信息,我们只来分析一下第17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目,明确信息筛选的目的标准
  这一步也就是要求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这个题目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信息筛选的标准——就是要找出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的“具体”信息;二是筛选的目的——分析这些具体信息的“作用”。“作用”其实也是信息,只不过“具体”信息应该是明示信息,可以从文本中直接找到,“作用”则是隐含信息,需要借助相关知识分析领悟才能得到。
  第二步:扫描全文,准确定位答题信息对应的文本区间
  根据“先抑后扬”这一信息提示,我们首先就可以将文本前面写美景、写“倩影”的两大段文字排除在筛选范围之外,因为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正面赞美文字肯定与“抑”无关。这样,就大大缩小了筛选范围。同时,我们还可以明确,有关“抑”的具体信息其相对位置应在“前”,而有关“扬”的具体信息其相对位置应在“后”。
  第三步:准确提取最能体现答题信息的语句
  根据第二步定位的答题有效信息区间,我们很容易发现有两个关键句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构思特点,第一句就是“你是个鳖熊”,联系文本对鳖熊解释的文字,其贬抑之意十分明显,而且它一下子就点燃了“我”的“无名之火”;而文末一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出人意料,余味无穷,确实达到了“扬”的效果。至于这样构思的“作用”,因为是隐含信息,无法从文本中直接找到明示语句,但我们依据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借助已学知识,还是可以将这些信息“明示化”。主要应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情节的设置等方面作答。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面的例文在体裁上属于写人的文学作品,寻找关键语句时,我们肯定应着眼于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如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语句。如果是其它文体,寻找关键语句的方法就应随之而变化。例如论说性的文章,就应该特别留心领起句、归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整合”就是遵循答题目的,将筛选得来的信息材料,通过重组或语言形式的转换,形成规范答案的过程。还是借用刘勰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辞殊而意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试题答案既不是原文本相关内容的照抄照搬,也不是筛选出来的原始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要经过重组——根据答题目的确定信息主次位置重新排列顺序,或者是经过语言形式转换——将某些隐念信息变为明示信息,并注意答案的针对性。
  整合文本信息一般也应落实三个要求:
  ①突显信息整合的目的性;
  ②注意隐含信息的明示化;
  ③注意答案呈现形式的完美。
  下面我们以某一高校自主招生语文试题为例,来具体介绍这三个要求。
  蜿蜒的圣脉(节选)
  李木生
  ①十万株奇木异树掩映着十万颗孔子后裔的魂灵,这便是天下丛葬第一林的曲阜孔林,孔子就长眠在这里。我曾十数次拜谒孔子墓。不管是阳光在他的墓前筛下一地的树影,还是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抑或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又宏阔的宁谧,我都会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马车的辚辚声和他的弟子们的朗朗诵书声。
  ②马背型的墓前,站着一幢明正统八年立的巨碑,上面镌刻着黄养正书的八个大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这幢伤璺遍体的巨碑,铭记着荣耀与耻辱。
  ③司马迁算是品透了孔子的人。被“红卫兵”打翻在地又踏上了一只脚的不是孔子,被供奉在孔庙大成殿里、身穿十二章之服、头戴十二旒之冕的“大成至圣文宣王”也不是孔子。一个是“红卫兵”臆造的鬼,因为他们心里供着神;一个是历代皇帝塑造的神,因为他们心里藏着鬼。而司马迁只看到了一个布衣孔子,一个至圣的人。
  ④生在曲阜尼山乡下的孔子,从小家境贫寒,三岁丧父后跟母亲以孤儿寡母的身份移居曲阜阙里,在“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春秋时代开始了他艰难的一生。他曾不无辛酸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吾不试,故艺(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了一些技艺)”。他做管理仓库的小官委吏,出入的账目就井井有条;他做管理畜牧的小官乘田,牛羊就长得又肥又壮。
  ⑤于贫寒与屈辱中,他感受到天下人所受的贫寒与屈辱,战乱、倾轧、侵凌,更使人的尊严与人的生命处于危险的境地。渴求和平、接受教育、安居乐业,越来越成为社会与人民的急需,而社会与人类的呼唤总会在伟大的心灵中得到回应,于是仁爱便在他的心头滋生得郁郁葱葱了。“有教无类”地向社会“开门办学”和积极地参与政治,力求寻找明主向天下实施爱人的仁政,恢复以“保民”为出发点的西周式的大统一,就成了孔子的两大实践活动和毕生的追求。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要同时在两个方面进行悲壮的空前的投入:冲破物化的外在的束缚,达到参政施政的自由;冲破精神的内在的束缚,达到生命的自由。
  ⑥悲剧在等着他,悲剧在折磨他。只有二十岁做过委吏、二十一岁做过乘田的孔子,直到五十一时才当了个中都宰(在汶上,官阶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仅一年就“四方则之”(四方都效法他的治理办法)。此后由中都宰而司空、而大司寇摄相事,只四年的工夫便把个鲁国治理得“路不拾遗”,四方之人纷纷来归。好景不长,孔子不得不离开沉湎于声色犬马的鲁定公,十分不舍地离开了他一生中唯一施展过政治抱负的家乡鲁国。
  ⑦受挫的孔子劲头更足了,他要周游列国寻求能够施展政治抱负的地方。五十五岁的老人,毅然开始了十四年之久的艰辛旅程。但是,更大的失败在等着劲头更足的夫子。在卫被诬;于匡被拘禁;适宋宋司马欲害孔子,将其与弟子习礼的檀树伐倒;处陈蔡之间被围以至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至楚遭谗……五十五岁颠沛流离至六十八岁,偌大中国容不下一片爱民救世的热怀,十四年羁旅生涯只化作一段穿透古今的悲怆的呼唤:“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让他们居于邪恶者之上,老百姓就信服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
  ⑧悲剧也磨砺着他、成全着他。没有冲破物化的外在的束缚从而没能获得参政施政自由的孔子,却在这种磨难中冲破了精神的内在的束缚,达到了生命的自由和灵魂的愉悦,并最终成为通体人味、恩沐人类的圣人。
  ⑨不管是他把诬为神或是骂为鬼,这个被曲解、误解了两千年的布衣孔子、这个通体人味的圣人,依然驾着他的马车,载着《论语》在多灾多难的中华大地上不息地奔波。于是,便有那蜿蜒的圣脉从远古迤逦而来……
  1. 文中说司马迁“看到了一个布衣孔子,一个至圣的人”。如何理解孔子既是一个“布衣”,又是一个“至圣的人”?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2. 结合文题“蜿蜒的圣脉”,说说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文题“蜿蜒”一词强调的内容是什么?(6分)
  完成上面这两道小题,筛选信息固然有一定难度,整合信息的难度则更大。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第二小题应该如何整合相关信息。
  1. 突显信息整合的目的性
  这一要求具体表现在回答问题时,必须针对题干问题作答,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第2小题要求我们回答的两个问题,其实是包含相互联系的两项要求,一是结合文题写出全文主旨,一是结合全文写出文题关键词“蜿蜒”的含义。答案就应分两步作答,组织答案文字时,也应突出这二者的联系。
  2. 注意隐含信息的明示化
  很多需要理解深层意义的试题,它们的相关信息都是隐含信息,一般都需要我们将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归纳,才能阐释出来,这就是将隐含信息明示化。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防止语言形式转换过程中造成的信息误解或缺失。本文是一篇散文,属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学作品,在表达方式上以叙事、抒情为主,文章的主旨信息都隐含在文本内容之中。即使是作为重要信息承载点的题目,也是用比喻的方式呈现的。因此,此题筛选与整合信息的关键在于通过语意转换将相关信息内涵明示化。这道题的两项要求都与文题相关,准确转换文题信息就是答题关键。“蜿蜒的圣脉”是一个比喻的喻体,表意具有某种象征性,通过对全文信息的综合概括,我们可以将它的内涵转换为“曲折坎坷向前延伸的圣人之路”。但是,这里的“圣人之路”仍然是一个笼统的形象的说法,仔细考察,它至少还包含两重含义:①孔子追求理想、信念的人生历程;②孔子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历史过程。考生只要能完成这一关键信息的转换,答案信息的整合就没有困难。不少考生答题时,答对了第一重含义,却忽视了第二重含义,原因就在于转换信息时造成了信息的缺失。
  3.注意答案呈现形式的完美
  信息的整合直接体现为语言表达形式的调整,因此,表达文字必须周密、规范。本题的答案可以表述为: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回顾孔子坎坷的生平和孔子思想形成与传播的曲折历程,赞颂了孔子人格的高尚及其思想的伟大,肯定孔子是一位超越了时空限制的“通体人味、恩沐人类”的大圣人。
  文中“蜿蜒”一词至少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孔子的人生经历之路是坎坷曲折的,但他没有屈服;②孔子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探索之路同样是坎坷曲折的,但他始终没有放弃;③历史上,孔子思想的传播之路同样是坎坷曲折的,但他的思想恩沐人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注意:“蜿蜒”一词除了有“弯弯曲曲”——“曲曲折折”的意思之外,还有“延伸”的意思。)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一附中】
  责任编辑:熊岭
其他文献
编者语:“推断和想像”要借助文本中的已知信息对未知信息进行推测和断定。李祖龙老师的这篇文章揭密设题陷阱,寻找解题思路,化难为易,交给了同学们一把“无中生有”的金钥匙。    一、考点诠释    “根据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2001年开始设题,是阅读能力考查的第四个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本题都出现在四个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它侧重考察学生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品质,体现了高考注重考察学生创新意识和
期刊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关于评价鉴赏的重要考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也是近年来高考试卷不断强化的一个考查方向。    【知识要点】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可以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象征等。散文、小说中的物象,诗歌中的形象,都属文学作品形象的范畴,文学作品的主题通常是
期刊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鉴赏“表达技巧”的考题中,有一种基本的题型,即“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题型自1998年发端,便屡屡在高考卷中现身,成为高考卷中的“常客”。  所谓“作用”,是就表达技巧而言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特的艺术技能。而“好处”是就技巧所产生或达
期刊
2007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对《考试大纲》中“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考点似乎格外青睐,有13份试卷涉及到了对作品篇章结构分析概括的考查,而最为典型的试题当属湖南卷的第21题,要求学生能就鲁迅的《忆刘半农》的结构特征,写成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更引起了大家对这一考点的重视。下面就以2007年高考试题为例,简析六种常见考查方式,以期让同学们在解题时既能“入乎其内”,从内部对语段结构进行条分缕析又能“出乎其外
期刊
在经过连续五年的高考阅卷工作后,我觉得作文有效备考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需要把握,那就是要坦诚厚道地写,先“死”后“活”地练。   写作态度不端正,文章是很难写好的。眼下有很多同学写作动机不厚道,是为文而文,为形式而文,要么投机取巧,运用各种“创新”文体凑字数;要么生搬硬套,“借用”政治、历史、生物课本上的观点;要么借伪文学自欺欺人,在写作中胡编乱造、臆语连篇。   那文章如何才能写好呢?要先“死”后“
期刊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根据多年的备考经验,我认为解答此类试题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原文意识”——紧紧抓住原文不放,向原文要答案。下面我们结合2007年高考全国卷第二大题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原文略)  5.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
期刊
一、字音题(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缉私 编辑 开门揖盗 疾恶如仇  B.奴婢 稗官 惩前毖后 刚愎自用  C.强劲 痉挛 泾渭分明 不胫而走  D.船舷 炫耀 头晕目眩 绚丽多姿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呵护 苛求 历经坎坷 百舸争流  B.嫉妒 觊觎 济济一堂 薊门烟树  C.旌旗 茎叶 泾渭分明 荆棘载
期刊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老人的发言并非危言耸听,寥寥数语其实道出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真理:良好的习惯、教养和优秀的人格能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并最终促使其事业的成功。  谁能否认当一个小小的孩童在郑重清理摆放他的物品时,一种严谨认真的习惯正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慢慢成长,而这种习惯将帮助他在
期刊
立 正  许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  “我看你要为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
期刊
当遥远的先祖从茂密的高枝下颤抖地迈开蹒跚的第一步时,自然对他们的严酷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冰冷的寒夜中噼啪燃烧的篝火驱走了阴冷和饥饿,但维持这火焰背后的艰难的拾取和砍伐带给人类的是如此巨大的付出。除此之外,人类向自然的每一次极微小的索取代价都极其痛苦:为了获取食物,需要不停奔跑;为了寻找水源,需要不断迁移……雄伟威严的自然之神高傲地吝啬着自己的每一笔财富,以凛然的姿态默然的注视着这个刚从丛林中走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