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高考之痛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b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见这个题目,便知道我是个高考落榜者,人生另一座景致美好的大山也就与我擦身而过了。
  我是七四届高中毕业生,初中高中还有高小是接受“文革”时期的教育。高中毕业回乡,我被大队安排到小学当民办教师。第二年,被任命为学校的负责人(那时叫负责人,大队、公社教委通知开会,通知上就是这么写的,过了年把改称校长)。当民办教师、当校长,应该说比在田间劳动要清闲许多,假如是个爱好学习的人,一定能把初中和高中知识牢牢巩固,并学深学透,我偏偏信奉那条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的路。一种思想支配着奋斗目标,总想把工作做出成绩,得到群众和领导的好评,我每天把精力和时间全花在教学和校办农场上,高中毕业没摸过课本。我得知恢复高考制度,学过的高中课本在那只破木箱里整整沉睡了三年。
  以为那些曾经学过的知识过一眼就熟悉,却不是那么回事,我翻开课本,里面的知识成了似曾相识,原来熟练的题目不会做,滚瓜烂熟的公式和定律记不起来,尤其是英语、一个单词哪几个字母组合已云里雾里。我惊骇得几天魂不守舍,得知高考消息到走进考场只有两三个月时间,想把所有高中知识全部找回,整天闭门不出、坐房间端身不动也难。上大学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我也不例外,记得七四年谣传大学招一批在校生,高兴得几个晚上没睡着;当民办教师想进大学深造,多少个星期天带着老师们在学校农场劳动;现在大学校门朝社会上每个青年敞开,我能错过?
  边上班边复习功课,坚持了一个多月,效果不佳,上班惦记家里桌上课本,坐屋里看书脑海萦绕着学校的事,而且速度慢,晚上没做几道题目已到深夜,狠心来个通宵鏖战又几天萎靡不振。这种现象,我忍无可忍,便想到请假,若把剩下的一个多月坐家里屁股不离凳地看书,也许有点收获。找谁请假,当然找公社教委主任,老师可以找校长请假,而我这个校长自己不能批自己假,那就成无组织无纪律了。
  刚好第二天教委召开校长会,我想趁开会之前和主任把请假复习的事谈妥,特意提前赶到教委办公室。我写好请假条揣在荷包,但不能首先向主任递请假条,得探探口风,看有没有准假的可能,假如主任不同意,会被弄得难堪。我进教委办公室见主任趴桌上写字。主任叫我在旁边椅子上坐。我坐下没顾及主任写什么,张嘴向主任说出请假的事。主任猛然刹住手里钢笔,抬头双目瞪着我问:“你想请假?”我目不转睛地望着主任点点头,说:“时间紧,不请假,可能书没看完要考试了。”主任提高嗓门问:“你能请假吗?”没等我开口,主任又说:“你那儿三所分校,十六位教师二百多名学生,一百多亩学农基地。校长请假,学校那一大摊子事交给谁?昨天县教育局的会议上,还提到你们学校的学农基地。”接着主任对我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最后说:“听我的话报考中师多好,起码复习不用花那么多时间。”报名时主任建议我不要报考大学,而上大学是我最大的心愿,就没听主任话。主任听说我请假心里发急,也是情有可原,公社小学教育的学农基地全靠我们学校长脸,要是我们学校的学农基地出现问题,事情就大了。我只好打消请假念头,维持原状———边上班边复习。当时国家形势也只稍微有所好转,笼罩各地的“文革”雾霾刚刚开始驱逐。
  请不成假,我的复习进展很慢,甚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担心功课复习不完就开始选重点看。高考一天天逼近,我感觉一门功课也没复习好,剩下最后七天还是犯了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瞒着主任、自己安排好课程和学校的事情躲家里看书。面对一大摞书,七天时间也只是杯水车薪,有一杯水总比没有好。七天一过,我就要去县城参加考试了。我心是虚的,肚里装进多少知识,自己再清楚不过。
  不管知识复习到什么程度,不管能否考取大学,我都要走进考场一搏。我抱着侥幸心理,希望碰到得心应手的试题。我进城赶考,高中课本全部带去,想利用每科考前集中精力复习一下那门功课。我住县城北门一位下放学生家里,这位下放学生也是民办教师,他妈是小學教师,住在校内,房子多,为我专门准备了一个房间。不利的是考场设在南门的高中教室里,有三四华里路,我算好时间考前什么时候动身,赶到那儿正好预备铃响起,考试结束立马回到住地。六场考试,我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地跑了六个来回。我人生的高考就这样结束了,回想起来,心里的痛无法言表。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落榜考生的分数不公开。我那次究竟考了多少分,估都无法估计,题目做对做错心里没底,没看到标准答案。我不甘这样告别大学梦,准备来年再进考场。那年腊月二十二是我结婚的日子,并没妨碍我实现大学梦的念想,1977年考生婚否不限,我结婚来年照样有资格参考,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功课。1978年高考报名,新的报名条件限制了婚否,已婚者没有资格参加高考,大学校门就这样对我永远关闭。
  恢复高考制度,这么公平、公正录取学生的机会,我却只能望洋兴叹了。
其他文献
等油条的时候,有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挤了进来,六七岁的样子。他围着买早餐的人转了一会儿圈后,忽然停下了,在离油锅大概半米远的地方。他安静得有些突兀,应该是被煎油条吸引了。  我接过老板娘用油纸包好的油条时,恰好瞥见小男孩像上满了发条后的偶人,呼呼呼奔向前,毫不迟疑地把手伸进了油锅。我紧张得心脏快要从胸口扑出来,失声大叫“危险”,幸而,已有人牢牢抓住了男孩的双手,像牵一只小狗那样,把他带至一边。  人
期刊
闲暇时,我站在后院那棵星罗棋布了一树杏黄的树下,赏心悦目着我刈除修整过的那片绿。噼啪,不时有杏子从树上坠地的声响。目光忙顺着宽宽的水泥地面追赶着一颗正奋勇向前滚动的杏子,眼望着它撒欢般拐进我的那片小菜园,然后孩子似的扑向一棵小菜苗的菜心上,疲累地等着我过去将它拾捡起来。  我的味觉顿时被这新鲜出炉的甜美味道捕获,像一只没填饱肚腹只是被吊起了胃口,饥不择食要找寻更多的美味的猎物,在被杏子光顾的边边角
期刊
幺舅大我十二岁,外婆四十岁那年生下了他。  据说,小时候的他白白净净,双眼皮儿大眼睛,虽不顽皮,却也不粘人,见人笑眯眯,极讨人欢喜。  一  印象中,幺舅爱看书。小学时,我常到外婆家蹭饭,任意翻开一个抽屉都能看到几本杂志,什么《大众电影》《古今传奇》《故事会》《人民画报》……后来他去当兵,这些杂志也就不知四散到哪里去了。  还记得他参军的那天。天刚蒙蒙亮,队长就带着一帮人敲锣打鼓来接人。看着幺舅和
期刊
看看现在的中学生,男女同学一起说说笑笑、亲亲热热的样子,我就十分羡慕和感慨:时代毕竟进步了嘛,遥想当年,我们的中学时光,整个儿一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长夜漫漫啊漫漫长夜……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那时候,新学期排桌位,绝对是清一色的男生vs男生,女生vs女生!不料,有一年,男女同为奇数,最后剩下我和一个叫张梅莉的女同学!班主任抓了半天脑袋,才不得不把我和张梅莉安排在同一张课桌前……  说实
期刊
母亲生于1921年6月,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家妇女。但母亲在我们家附近屯子当中没有一个不佩服她的,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跟其他人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母亲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一定负责到底,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小时候,屯子里遗留下很多满族风俗,特别到了年关要祭祖的时候,祖像两侧都要挂上一副对联,有文化的人家,还要自己琢磨出几句家训来,如“世德家声远,学高福运来”,“德善富贵满,诚
期刊
当那朱红的城墙在视线里逶迤而来时,耳畔仿若萦回着一种细雨般的呢喃,是我所熟悉的,就如儿时母亲在摇篮边哼的催眠曲,温柔得你的心随之消融。  漫步西安古城,帝都王气在吸纳间依稀浮现。彼时的大雁塔安然静默,渾忘古今。它立于永恒里,时光已失去了意义,夕阳的柔波为它镀上一层神秘的佛光。那缕慈光,从西天极乐世界,从菩提叶隙,从万千修行中凝聚而来。袈裟褴褛,山水迢迢,玄奘西天取经缘何功德圆满?一座藏经塔,装了多
期刊
昨夜是个幸运的晚上,我终于梦见了您。爷爷,您眉目斯文,盈盈而立,嘴里轻唤着我的小名,熟悉的亲切漫遍我的全身。爷爷,您是否是跋山涉水才来和我见面的呢?而您,却不肯多停留片刻。在半醒半寐之间,我拉着您的手想继续享受久违的幸福,您却笑着,笑着,走了。  今生我最爱的白色却隔开了我与这个世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一种颜色,两个世界。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天。我想不到的是,这一天会这么快地
期刊
一  1998年的昌马之行可真是我最为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那次,我和同事分头在玉门老城区和新市区采访。昌马离玉门较远,而那时正在修昌马大坝,一项很宏大的工程,而前往昌马的车一周只发两趟。在春寒料峭的三月初的一天,我们在玉门镇坐上了前往昌马的班车,是那种老式的驼铃车,硬板座位,叮叮哐啷到处响。大段的山路正在修建,石头路上尘土飞扬,车里人货共载,我的座位边放着一麻袋的猪崽哼哼唧唧地蠕动,不时散发出一股
期刊
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害怕狗的,比如我姐。无论在何处,只要突然有一条狗不经意窜出来,往往是狗被我姐发出一声害怕的尖叫,吓得乱窜的。  我承认我有点怕狗,所以一向不太喜欢狗,更不会热衷再去养狗。“不喜欢狗”是狗寿命甚短、养狗也不卫生且又与狗生肖命理的原因。“不再去养狗了”说明我曾有养狗的经历。是的,我在念初中时住安吉三中家里养过一条黑白相间的狗,起名叫“旺旺”。后来“旺旺”病死,让我未成年的心灵早早地体验
期刊
大舅舅去世了,我在接到这个噩耗之后,足足在沙发上静坐了二十分钟。没有眼泪,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没有思维,头脑一片空白地盯着窗外发愣。  大舅的老家是通衢镇于南村,小地名叫朱家坝。毕竟有25年没来这里了,朱家坝这个小山村一样让我费力地搜寻记忆。这几年我旧地重游了全国不少的地方,大都市、小城镇、草原、林区、牧场以及客家山村,所到之处给我的感觉就两个字“变化”。变得旧貌新颜,变得面目全非,变得异常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