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正考虑推动“公共出借权”制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9583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1日受邀参加“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论坛,发现原来“文化部”打算推动图书的“公共出借权”制度,让图书馆里面的书,每借出一次,就补贴某个金额给作家或出版社(如果以英国为例的话,每借出一次,就补贴作家约二点八元新台币)。 这实在是个很棒的政策方向,值得在此大敲边鼓。
  公共出借权(Public Lending Right)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现在全世界大约有三十几个国家推行。制度的好处,是对作者更加公平。以前图书馆采购一本书,银货两讫以后,这本书接下来被借了几次,就跟作家、出版社没关系了。 但书借出次数越多,理论上对书籍潜在的销售机会越有影响,就算我们不考虑商业价值,一本书借出一次,代表作者的思想在这个社会扩散了一次。这个社会获得作者多一次的知识或艺术洗礼,却没有给予对等的回报,认真说来是一种不公。
  所以公共出借权一方面可以鼓励创作,回报用心在这个社会留下思想结晶的作者;另一方面在数字时代,这个制度还能解决“出借授权数”这种对纸本的魔咒。
  以现在台湾图书馆采购电子书的模式为例,一次采购要先决定购买几个出借授权,这意思就是,如果买了两个授权,这本书同一时间只能借给两个人,第三个要借,只能排队。在纸本世界,这是正常做法,库存只有两本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有第三本书用来出借。但在电子书世界,这种模式就近乎可笑了——明明你的电子书库里,那本书的档案还在嘛。档案还在,却要假装不在,说都借出去了,请排队。这么可笑的事情会发生,是我们直接把有形的纸本书的游戏规则,毫不考虑地照搬到数字世界才导致的。
  公共出借权正好是这种问题的最佳解答,不用再烦恼你采购几个出借授权了,只要买一本书,以后借几次算几次的钱,大家都省事。但在我接触的图书馆界朋友里,普遍对公共出借权制度都颇有疑虑。其中最核心的关键,挑明说就是经费。如果出借权还要让图书馆额外再付钱,百分之百的图书馆都会反对。今年的台北书展,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公共出借权论坛,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图书馆人发言,赞成公借权的前提,一定是“相关经费由公部门负担”。
  一个立意良善,在先进国家行之有年的制度,如果因为预算的排挤效应而无法推动,就实在太可惜了。所以我认为应该找个方法在“文化部”策略、图书馆圈、作者和出版者之间,找到最大的交集,降低反对疑虑,并且让“文化部”保有策略推行的主动权。
  有这种方法吗?答案是有的。很简单,由“文化部”成立一个跨馆际统一的“公共出借权补偿金核算中心”,负责所有计算、拆帐、拨款等行政作业,当然拨款的预算也就必须着落在“文化部”身上。而全国的图书馆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每年回报馆藏出借的统计数字。这样就够了。
  图书馆不需要为公共出借权而增加开支,或者新增系统、处理拨款事宜,这些都不需要图书馆处理,也不需占用图书馆现有的预算。“文化部”可以透过自己的政策理念,决定拨款的计算公式,例如,本土作者占整个拨款预算80%或甚至100%,用来鼓励本土创作。现在台湾不只文学创作者不足,非文学创作者,科普、历史、商管、信息类更是稀少。利用拨款的计算公式,“文化部”可以在政策上设定优先鼓励的方向。
  翻译类的书如果能把高质量的译作纳入计算公式,也等于是对兢兢业业辛劳耕耘的译者给予适当的回报。总之,面临数字出版时代的冲击,台湾在文创产业上应该要有更积极的作为,过去台湾累积太多引进外国著作的经验,是时候提出有诱导性的政策,来鼓励本土原创作者了。
  图书馆圈还有一个忧虑,依照借阅经验显示,最大数量的借阅书种,是出现在言情、漫画、奇幻、推理等类型作品上,而且通常书市上畅销的书,在图书馆借阅率也很高。如果我们想透过公借制度鼓励弱势作家,到最后可能热门的还是热门,大部分的资源还是由原本就是书市常胜军的作者所享有。
  这有几个方向可以辨析。一是如果市场的需求殷切,高质量的作品迟早会出现。武侠市场发展了几十年,最后出现金庸;言情市场广大,琼瑶和后继者就会现身;哈利·波特问世的背景,是来自西方世界上百年的奇幻科幻传统。类型不能限制作品的艺术成就,也不应该成为价值判断的依据。
  并且,大部分经典型的著作,即使在新书时期无法成为畅销书,但因为著作的性质,生命周期通常比热门书长得多,所以经典书把整个生命周期的长尾加总起来,未必真的会处于绝对劣势。此外“文化部”其实可以透过拨款公式的调整,把畅销类型的拨款比例限制在一个特定范围内,这样等于对冷门著作,多了一层计算上的优势。
  事实上,国外亚马逊书店用自家公司一人之力,就办成了私营的公共出借权计划,现在参与亚马逊借书计划的作者,每年都会从出借数字中,获得由亚马逊拨付的出借收益。台湾用公部门的力量,理论上应该做得更周全才对。
其他文献
台北书展于1月30开幕,一如往常。书展起跑之前,出版业界弥漫着一股迎接过年,既欢乐又竞争的气氛。年前,迪化街年货大街人潮汹涌,各大卖场二十四小时营业,各大小饭店餐馆推出年菜外卖,各个服饰店展开折扣大战,虽说是不太好过的一年,但平民百姓还是照样吃喝玩乐,会去书展的人还是会去。  书展前夕,好书奖出炉,大书小书纷纷登场,挤进趋近饱和的市场。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票房破五亿美元在即,同时获奖不断
期刊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等,俗称“做好事”。它是一种消灾祈安的祭典醮会,是王爷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科仪,是闽南人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闽台海洋文化的表征之一。  所谓送王船就是在特定的日子,建造一只精美夺目的“王船”,装载金钱、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和鸡羊等牲礼,请来代天巡狩的王爷上船并将孤魂野鬼一并带走,使之随着王爷和王船一起离开,意在消除灾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011年
期刊
韩笑  书籍设计像就是替内向的孩子说话  现为新经典文化书籍装帧设计师的韩笑,在2008年接触书籍设计之前,对自己的前途规划是努力挤进4A公司,做广告创意设计。她也确实在广告行业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这个行业的外倾与快节奏。在感到迷茫,寻思是否要转换领域时,她参加了一家新公司的面试。面试结束后,HR对她说:“你在面试的时候总是提到喜欢看书、喜欢安静,去试试出版业吧。”一语惊醒梦中人。
期刊
春树出名的时候还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她在《我只是一个女孩子》一诗中写道:“我只是一个女孩子/在听音乐和看电影时会哭/喜欢虚荣//还有一切虚幻的感觉/天天都涂香水/深陷在柔软如天鹅绒的床单上/颤抖”  有人看了《春树的诗》,说:“这不是诗,如果这也叫诗,那人人都是诗人。”  现在的春树已经三十岁了,听到这种评价,立即反驳:“不懂就别看了,请选择你喜欢的东西去看,不要折磨自己。我不是个完美主义者。”  
期刊
2012年出版感慨万千,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一提。  一、有惊无险。2012年出版业平稳度过。因为经济不景气,加上不确定因素太多,许多人预言,出版已风光不再,2013年形势将更加严峻。的确,比起前几年,出版大改制、大调整、大合并、大重组、大转型轰轰烈烈的局面,2012年显然相对平淡,除了莫言的书以外,也极少出现超级畅销书,各项经济指标同比有点增幅,但幅度很少。不过2012年出版比人们预期的好,体
期刊
这一年台湾出版的不景气更甚往年。从博客来年度销售破万书种大幅下滑,显现书市没有够强的小说;书店退货率提高并加速,新书首刷量开始减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电子阅读瓜分了原本人数就不多的阅读者的阅读时间,这是一个出版环境大改变的年代。不过出版始终是奇妙的行业。年底时,出版人齐聚一堂听通路商的年度报告,大家一起抱怨,“市场不景气、状况不好”,可是来年,你还是在老地方见到老面孔。不一样的,可能是资深编辑人离
期刊
2012年的中国出版业仍然沿着改革的铁轨向前奔跑,虽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动,但仍可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种种力量的推动或博弈,更加精细化的行政管理、更加商业化的资本运作、更加市场化的优胜劣汰……这些或者为我们的出版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或者左右着出版业未来的方向。  总署“一号文件”力推出版走出去  2012年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这一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对
期刊
这一年没有超级畅销书;实体书店不断萎缩;电商之间的折扣战愈打愈猛烈,“双11”当天,亚马逊针对京东直接推出“买300减150”(现金)的限时优惠活动;新书首印量越来越少;出版工作者的流动更加频繁;这一年,或大或小的出版社,都开始尝试电子出版,或与电子平台商合作内容,因为电子出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些都是图书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以读者平台为基础的豆瓣阅读、IT出身的多看,出版社自
期刊
柳斌杰署长接受专访畅谈新闻出版大势  新年伊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回望2011年新闻出版亮点,畅谈2012年工作的具体打算,“新闻出版全系统、全行业要用六中全会精神武装思想、振奋精神,继续巩固先进思想文化的主阵地,继续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继续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继续做好文化厚土的坚守者,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两岸合作海峡
期刊
人生有时会因某次看似忽然做出的决定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广告公司工作八年之后的出走,开启了纪玉君人生的一段奇妙之旅。  那是十年前的深秋,在薪水与位阶都要往上走时,纪玉君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生活中除了广告之外什么都没有,连朋友都是广告圈的,她决定辞职,带上四十几万台币的积蓄进行一趟环球之旅。旅行的起点是在新买的世界地图上划定的,选的是纬度和台北差不多,对其了解仅限于19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