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月清明,连日微雨,天色灰暗。
在看见窗前初绽的杏花时,很自然地想起那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耳熟能详的诗句,无须思索,脱口便出。我眺望着不远处的杏花微雨,想象那牛背上的牧童在杏花微雨里,扬手指往卖酒人家的场景,酒旗横斜,天色烟青,顿时眼前一片清明。
儿时,我是在乡野里长大的。夏日里暑气重,大人们最离不开的便是酒。在每一个日落黄昏,将桌子移至露天室外,让炊烟伴着酒菜香飘散在村中的每一个角落。风起时,金黄色的稻穗随风舞动,在阵阵稻香中,大人们抿一口酒,长舒一口气。一日的辛苦与疲惫散去,化在了这悠悠的酒香里。孩子们捧着饭碗,依旧搁不下躲猫猫的游戏,奔走呼喊,玩得畅快淋漓。如今想来,那时的我们与天地同在,万物尽入胸怀。
酒给我最初的印象便是这样,透着童年的天真笑意。
后来,学过另一首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师一字一句教我们吟诵时,说,我们应当带着深情与淡淡的忧伤来读这首诗。我愣住了,为何要忧伤?一杯酒而已,我不曾想过它藏着多少的无奈伤怀与黯然销魂。古人说借酒浇愁,究竟是为了浇灭愁意呢,还是为了安抚那颗悲伤的心呢?
曹操曾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是在离开故乡很久以后才开始懂得这句话的。虽然,我并不曾沾过酒。我的家在南方,我常常想家,我想,我每朝南走一步,是否会离故乡近一点?能黯然销魂者,唯离别也。而酒里面,确实掺着离别的愁意吧。
魏晋时,竹林七贤里有一位嗜酒如命的刘伶。他曾一醉三日,家人都以为他死了,他却又醒了。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王纲解纽,礼崩乐坏,曹马之争纵横五十多年,一个胸怀抱负,却无处可酬的人;一个满腹文章,却沤烂腹中的人;一个尚雅尚文的书生,埋没在俗世里。刘伶的选择是把所有的愁绪都化在酒里。然而,在那欲仙欲死的迷醉里,是否真有他要的“怡然自乐”“安稳治世”“壮志得酬”呢?我只能猜测,在那片幽深的竹林里,他能听见的只有单调而始终带着呜咽的寂寥风声,能看到的只有落不尽的枯黄竹叶吧?去日苦多,来日无望,能做的唯有将这苦意藏在蚀骨断肠的酒中了吧。
传说中李白死在了醉酒上。那个酒仙,那个豪气地喊出“金樽清酒斗十千”的李青莲,那个横眉斥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谪仙,在一个清风朗月的夜里,在一座寂静无人的桥上,捞月而死。一个为酒而生、为酒而死的诗人,是否可以说他终修成了正果?一个敢一人一壶酒走遍天涯的人,他的心是自由的。即便他也有“对影成三人”的落寞、“举头望明月”的惆怅,他的心始终是不被束缚的吧?一杯酒,就看淡了浮生,就契合了心路,是否,酒里有乾坤?
我外公曾寫过一幅字“宁静致远”,挂在客厅的正中。有时,客人会指着那四个遒劲大字问是哪位名家的大作。外公会故弄玄虚地让客人猜,脸上却早堆满了笑意,那是别人的肯定给他的满足感,是对一个书法爱好者最好的嘉奖。而那幅字,是外公的酒后之作。喝了点薄酒,带着些醉意,写出了他此生最满意的作品。一如许多年前,王羲之于兰亭前,见落日、水去、云回,笑着与友人对饮。酒到酣处,欣然提笔写下千古名作《兰亭序》。
酒,是诗意,是灵魂深处的慰问,是自由惬意,是浪漫、豪放,亦是自我放逐。
杜甫有诗曰:“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明明已是潦倒落魄,却偏偏还要典当春衣换酒钱,年过古稀也毫不收敛心性,只是为了那短暂麻醉时的快意,还是珍惜那片刻的返老还童、豪迈奔放?“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带着迷蒙的醉意,他望见了儿时的自己。所以相赏莫相违,且尽生前有限杯。
如今的酒,是装在水晶瓶里,被摆在柜台上的,有谁还会记得,在一个大雪压青松的夜里有着“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暖意呢?又有谁会记得,在荒郊酒铺里,有多少鞍马劳顿的旅客与漂泊无依的游子在此停歇?还有谁记得,在花影落无痕的庭院深处,易安女士于昨夜残酒未消里发出的“绿肥红瘦”的质疑?……
晚来天欲雪,四下里寂静无声,如钩残月当空,临窗依旧见红梅疏影,是否,有刹那的心明如镜?前尘旧影终是远去,寒意蚀骨而来,却只是随意地笑笑,饮一杯酒暖身。无欲则无求,任你世事变迁,我一杯薄酒足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囿于尘俗,你是否有勇气对黑夜浅浅一笑,不再长绳系日,苦追岁月?
能饮一杯无?能否?
祭奠先人或故人,中国人喜欢用酒;结义金兰时,饮酒为盟;联姻时,喝交杯酒;分别时,赠酒以饯别……这是中国的酒文化,大概在中国人看来,酒能代表很多情绪。是啊,酒是能够轻易牵动人的七情六欲的东西,是能够牵动你的勇气,让你与常规格局对抗的东西,亦是人在无路可走时,最想依靠的东西。
世事种种,不如都一樽还酹江月,给自己留一颗干净的心,长歌佐酒以笑对人生。
(指导老师 刘宝侠)
在看见窗前初绽的杏花时,很自然地想起那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耳熟能详的诗句,无须思索,脱口便出。我眺望着不远处的杏花微雨,想象那牛背上的牧童在杏花微雨里,扬手指往卖酒人家的场景,酒旗横斜,天色烟青,顿时眼前一片清明。
儿时,我是在乡野里长大的。夏日里暑气重,大人们最离不开的便是酒。在每一个日落黄昏,将桌子移至露天室外,让炊烟伴着酒菜香飘散在村中的每一个角落。风起时,金黄色的稻穗随风舞动,在阵阵稻香中,大人们抿一口酒,长舒一口气。一日的辛苦与疲惫散去,化在了这悠悠的酒香里。孩子们捧着饭碗,依旧搁不下躲猫猫的游戏,奔走呼喊,玩得畅快淋漓。如今想来,那时的我们与天地同在,万物尽入胸怀。
酒给我最初的印象便是这样,透着童年的天真笑意。
后来,学过另一首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师一字一句教我们吟诵时,说,我们应当带着深情与淡淡的忧伤来读这首诗。我愣住了,为何要忧伤?一杯酒而已,我不曾想过它藏着多少的无奈伤怀与黯然销魂。古人说借酒浇愁,究竟是为了浇灭愁意呢,还是为了安抚那颗悲伤的心呢?
曹操曾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是在离开故乡很久以后才开始懂得这句话的。虽然,我并不曾沾过酒。我的家在南方,我常常想家,我想,我每朝南走一步,是否会离故乡近一点?能黯然销魂者,唯离别也。而酒里面,确实掺着离别的愁意吧。
魏晋时,竹林七贤里有一位嗜酒如命的刘伶。他曾一醉三日,家人都以为他死了,他却又醒了。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王纲解纽,礼崩乐坏,曹马之争纵横五十多年,一个胸怀抱负,却无处可酬的人;一个满腹文章,却沤烂腹中的人;一个尚雅尚文的书生,埋没在俗世里。刘伶的选择是把所有的愁绪都化在酒里。然而,在那欲仙欲死的迷醉里,是否真有他要的“怡然自乐”“安稳治世”“壮志得酬”呢?我只能猜测,在那片幽深的竹林里,他能听见的只有单调而始终带着呜咽的寂寥风声,能看到的只有落不尽的枯黄竹叶吧?去日苦多,来日无望,能做的唯有将这苦意藏在蚀骨断肠的酒中了吧。
传说中李白死在了醉酒上。那个酒仙,那个豪气地喊出“金樽清酒斗十千”的李青莲,那个横眉斥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谪仙,在一个清风朗月的夜里,在一座寂静无人的桥上,捞月而死。一个为酒而生、为酒而死的诗人,是否可以说他终修成了正果?一个敢一人一壶酒走遍天涯的人,他的心是自由的。即便他也有“对影成三人”的落寞、“举头望明月”的惆怅,他的心始终是不被束缚的吧?一杯酒,就看淡了浮生,就契合了心路,是否,酒里有乾坤?
我外公曾寫过一幅字“宁静致远”,挂在客厅的正中。有时,客人会指着那四个遒劲大字问是哪位名家的大作。外公会故弄玄虚地让客人猜,脸上却早堆满了笑意,那是别人的肯定给他的满足感,是对一个书法爱好者最好的嘉奖。而那幅字,是外公的酒后之作。喝了点薄酒,带着些醉意,写出了他此生最满意的作品。一如许多年前,王羲之于兰亭前,见落日、水去、云回,笑着与友人对饮。酒到酣处,欣然提笔写下千古名作《兰亭序》。
酒,是诗意,是灵魂深处的慰问,是自由惬意,是浪漫、豪放,亦是自我放逐。
杜甫有诗曰:“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明明已是潦倒落魄,却偏偏还要典当春衣换酒钱,年过古稀也毫不收敛心性,只是为了那短暂麻醉时的快意,还是珍惜那片刻的返老还童、豪迈奔放?“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带着迷蒙的醉意,他望见了儿时的自己。所以相赏莫相违,且尽生前有限杯。
如今的酒,是装在水晶瓶里,被摆在柜台上的,有谁还会记得,在一个大雪压青松的夜里有着“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暖意呢?又有谁会记得,在荒郊酒铺里,有多少鞍马劳顿的旅客与漂泊无依的游子在此停歇?还有谁记得,在花影落无痕的庭院深处,易安女士于昨夜残酒未消里发出的“绿肥红瘦”的质疑?……
晚来天欲雪,四下里寂静无声,如钩残月当空,临窗依旧见红梅疏影,是否,有刹那的心明如镜?前尘旧影终是远去,寒意蚀骨而来,却只是随意地笑笑,饮一杯酒暖身。无欲则无求,任你世事变迁,我一杯薄酒足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囿于尘俗,你是否有勇气对黑夜浅浅一笑,不再长绳系日,苦追岁月?
能饮一杯无?能否?
祭奠先人或故人,中国人喜欢用酒;结义金兰时,饮酒为盟;联姻时,喝交杯酒;分别时,赠酒以饯别……这是中国的酒文化,大概在中国人看来,酒能代表很多情绪。是啊,酒是能够轻易牵动人的七情六欲的东西,是能够牵动你的勇气,让你与常规格局对抗的东西,亦是人在无路可走时,最想依靠的东西。
世事种种,不如都一樽还酹江月,给自己留一颗干净的心,长歌佐酒以笑对人生。
(指导老师 刘宝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