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心影相交 感悟敦煌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xust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意外地与摄影结缘,此后二十余年,我的镜头一直面对着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她,伴我成长,使我羽翼丰硕,最终让我步入了艺术殿堂。
  摄影艺术创作是“道”。古人云:“道在太极之上而不算高,在六极之下而不算深”,可谓道无止境。曾几何时,有业内人士谓之石窟摄影不成其为艺术,只不过是翻拍记录;也有人士认为其不过是一切业务的附庸,一时间似乎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价值。其实,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既然从事了摄影,操起了相机,就必须寻找我眼中的敦煌,寻求我眼中美好的世界。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拍就是三十八个春秋。
  我的敦煌摄影之路是一条藤上两颗瓜,一是保护,二是弘扬,前者是科学地、精准地、全方位地将石窟及相关文物信息拍摄下来;后者是通过镜头艺术地、审美地、多层次地将石窟文物不断升华,生动形象地感染观者,唤起他们对敦煌艺术的熟知和眷恋:“噢,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敦煌……”
  多年来,我拍摄的作品题材主要涉及丝路风光、古遗址、石窟外景、石窟建筑、石窟雕塑、石窟壁画以及出土文物等,在内容上包含了人文与自然、窟内与窟外、地上与地下;在艺术形式上呈现为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再现与表现。我想就以上各类题材的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与技巧,略谈一些感受。
  古遗址摄影
  古遗址是古代建筑遗存,虽历经沧桑、风蚀雨侵,残存不整,但仍具较高历史文物价值。若只用相机去反映其残亘断壁的现状,不过是一种景物再现而已。因此,要认识它的历史作用及审美价值,追溯它的往日辉煌,就必须整体构思、启发想象。要根据遗址所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光线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寻求表现被摄主体景物的形状、结构等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充分反映它所处的典型环境和空旷神圣的大自然氛围,实现人文与自然高度统一。摄影用光线来描绘对象,由光线来确定物体在其周围的空间中所占的体积,光线给物体真实的透视感,强调物体的立体感,显示出物体的结构。色随光变,丰富的色彩或色调变化,增强了景物的空间透视感。在光影色最佳组合的瞬间,快速完成最能使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盎然的一幕。
  艺术,常常就是要使人工的东西显得自然。被摄物体越显自然地融合于环境之中,就越能用它的品质打动观众。
  石窟建筑摄影
  石窟建筑是石窟特有的空间存在形式,因开凿时代不同,建筑风格及空间大小各异。石窟建筑摄影最大的课题就是充分体现建筑特有的社会文化、宗教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是用来在一个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处于立体空间距离上的物体位置与形状的艺术与科学。
  石窟建筑摄影时,应考虑布局中的主体位置作为视觉中心或重心。首先,每一种建筑形式都有一个视觉中心或重心,如窟内的中心柱、佛龛、佛坛、背屏等,它们往往在构图中起到稳定和均衡的作用。画面的构图要兼顾到线条、体积、比例、亮度的平衡与和谐。通过合理地、协调地调整主要物体的色彩分布以及它们与画面中其他成分的相互关系来取得。石窟艺术是佛教美术形式,石窟建筑摄影可以表现出一种宗教氛围,除确立主体特征以外,充分利用窟内场景、环境加以组合烘托,运用光线的散射与强弱的变化,使主体得以突出,环境若隐若现,艺术地再现和表现石窟建筑的空间结构关系。夸张与变形的手法运用,可以强化建筑形式的无限张力,使其显得更具神秘感。
  石窟雕塑摄影
  雕塑是石窟中的主题,也是古人顶礼谟拜的偶像。在塑造上它们虽属佛教造像,受严格的仪轨之约,但其造型基础离不开现实中的人。每个时代的造像,均有每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和生活气息,摄影家应以审美的眼光和鉴赏的心态去体验。另外,石窟雕塑摄影也是一个以摄影技艺物态化追求雕塑造像人格化的创造过程。


  由于窟内的塑像不可移动,并不同程度地受空间制约,拍摄角度(视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追求正常的透视感,即主体在大约50度的水平视角之内,透视取决于视点,理想的拍摄点可以表现雕塑最具完美的一面。构图和布局,应遵循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美学观点,“远取其势,近取其神”,构图艺术主要在于合理地组织取景范围内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使被摄雕塑的特写,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的场景变化丰富多彩。光线的方向及强弱变化,色彩的冷暖配置,一方面可以将被摄雕塑的姿态、外貌和面部表情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揭示雕塑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如佛的庄重、菩萨的慈悲、弟子的谦祥、天王的吼威以及力士的凶猛等。
  石窟雕塑与建筑、壁画三位一体,除表现主体以外,还要重视雕塑环境和背景的关系,充分反映“绘塑结合”的艺术氛围和烘托作用,使其情景交融、虚实相间、动静结合、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石窟壁画摄影
  石窟壁画是石窟艺术重要的艺术形式和组成部分,題材广泛,覆盖面大,内容极其丰富。壁画摄影,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学术知识,熟悉和了解壁画的相关内容、形式以及各时期的艺术特色,拍摄过程中取材要精准,布光要均匀,视点要垂直,构图要简练,焦距要清晰,色彩还原要逼真。在内容上,讲究画面知识性、完整性、情节性和具象性,在艺术形式上,讲究画面的丰富性、趣味性和抽象性。一张照片上只能有一个兴趣中心,这一点十分明确,尽管是平面艺术,但画面同样可以产生“力点”和“重点”,给人们极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情趣。


  评委评语:
  吴健执着摄影三十八年,作品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历史与人文的精妙融合。他凭借专业的视角、赤诚的眷恋和矢志不渝的坚持,将镜头对准丝绸之路沿线珍贵遗迹,特别是对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展示和广泛深远的传播。其作品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精确完备的文物图谱,也为敦煌艺术的传播发扬贡献了一份极其珍贵的视觉样本。
  吴建
  1963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石窟摄影艺术创作38年,作品和论文多次发表并获奖,出版《中国敦煌》等40余部摄影专著,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其他文献
做梦也没有想到,按快门成为了我的职业和饭碗。从1985年开始,一按就持续了30多年。  加入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之初,我从前辈们(洪克、铁矛、贺延光)那里继承了两条“铁律”:  一、当众多新闻单位的记者在一起采访拍摄时,要拿回与众不同的、有本报特色的照片。  二、当新闻现场只有你一个人采访拍摄时,要有一张比较“绝”的照片。  其实,30多年的新闻记者职业生涯,就是这两条准则始终支配着我镜头里的取舍和按
期刊
在我决定拍摄黄河并启动这项计划时,反倒觉得面对黄河,图像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怎么拍黄河都无从诠释它的全部。  黄河气宇的深邃、宏大,是地理、人文、历史综合的赋予,这是黄河自带的有别其他江河的独有特质,多数有关黄河影像,犹如身份证“肖像”远不及“本人”鲜活、生动、有趣。拍摄黄河唯光影和构图是尊,就像拍摄身份证只求端正和辨识功能,结果可能只是拍出了那个纯自然的地理的黄河。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如果建立起
期刊
“你不了解其他的社群。既不关心他们的孩童如何玩耍,也不在乎他们在早餐和夜宵时的谈资。”  —第一位来自非洲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  说起非洲,你能想到什么?  著名的非洲博客AFRICA IS A COUNTRY近期发表了一篇叫做《单一封面危险性》1 的文章,作者艾略特·罗斯(Elliot Ross)搜集了几十本有关非洲作品的封面,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以橙色日落天
期刊
自2003年创立金平影像工作室以来,我的影像多在于探索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关注一些鲜为人知、正在消失,或正在被这个世界遗忘的一些自然和人文题材。并且每一个题材一拍就是几年才能完成,好像每次都给自己选一个特别难的命题,非得真正把它读懂、参透,才会停下来。  在全球化如海啸般冲击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之时,在庞杂无序的城市化趋势之中,我们来不及思考和定位,就被一波接一波洪流冲向了另一个彼岸。我就是这样在多重
期刊
山,有着旷世清幽、博大精深的品德;水,有着浩瀚柔婉、与物无争的胸怀;仁者乐山,山可明志,智者乐水,水可清心;山与水,是庄严与灵动的碰撞,是良善与聪慧的凝聚,是静止与流动的交汇。中国的山水文化升华了中国人的生命与灵魂,演绎着自然的雄博与玄冥,传承着天地的神奇与不朽,是我在山水摄影中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  山水风光摄影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看来,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共生的。自然给人提供了生存的
期刊
自飞机诞生之日起,其就被人们认为是工业美学的杰出代表。在很多经典影视作品中,仅仅一个俯冲镜头,飞机之美便让人惊叹不已。事实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航空摄影是推动航空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种种限制,航空摄影近几十年来在我国一直属于小众爱好,能够近距离展现“飞机之美”的航空摄影师以及相关作品并不多见,有机会走进大众视野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幸运的是,作为一名摄影人,我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经
期刊
1985年,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成功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展览,人们在赞叹声中领略到了曝光分区控制法的魅力,而当时年少懵懂的我并不曾想过这位大师对于我未来人生的意义。1995年,我留学来到了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同年第一次来到了著名的优胜美地国家森林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当我走进安塞尔·亚当斯画廊(Ansel Adams Gallery)的那一刻起,艺术风光摄影承
期刊
大卫·戈德布拉特终其一生以摄影观照着被种族隔离铁幕深深碾压过的南非,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目睹并记录下了后殖民时代的南非青年们在一尊雕像“覆灭”的前后,展现出的对种族主义新的激进态度。另一位同时在场的年轻女艺术家赛西贝尔·梅塞桑尼则通过表演和自拍,表达了对种族隔离语境下另一批弱势群体—女性的关注和激励。无论是戈德布拉特对事件、人群和痕迹的记录,还是梅塞桑尼将自身投射于事件发生现场,都埋藏着他们对“南
期刊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代就有的天性和本能”。我要自述的就是怎样利用双机摄影来模仿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动感世界,增添动感摄影的艺术性。  快门按动时,相机所拍摄的世界,是否就是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摄影,是从流动的时间与空间之中撷取的一格,那些“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瞬间,是将
期刊
以前在广告公司工作的的时候,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烂的脚本,只有烂的导演。执行的好坏,决定了创意的生死。要想追求高品质,可能唯有鸡蛋里面挑骨头,不断挑战。  我,曾经就是一个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创意总监。十几年前,误打误撞,转型做了个摄影师。刚成立工作室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就只有满满的热爱和对制作Big Idea(大创意)的憧憬。后来,我有机会拍摄一些商业作品,逐渐地进入到广告摄影师的行列。当然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