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以及宽容、尊重、关爱和责任等人文精神表现一般,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低。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专业教育的强势地位、大学通识教育和大学人文氛围的缺乏是问题的根源。大学生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建设、重视通识教育、营造校园文化的人文氛围和大学生加强自身人文修养等途径来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养 反思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是指同天文(即自然界的法则、秩序)相对应的人类生活或人类的法则、秩序。“人文”具有两层含义,包含着我国古代思想中关于人与动物、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之间本质区别的深刻理解: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有理性、语言,而在于以某种非自然的法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家们提出,因为人有理性有意志,因而就有一定的自由。人如何生活,是成兽还是成人,完全可以自己自由选择。人文就是使人成为人,成为有理性和自由的人。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根源
大学生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未来就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未来的人文素养,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通过问卷的形式,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1份,访谈学生22人。调研材料呈现出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大学的分类来看,对于人文知识的掌握,綜合类大学较好,师范类大学次之,财经类大学再次之,医学类大学最后;从专业来看,文史哲较好,财经类次之,理工和农林医最后;从年级来看,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增加。总体而言,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一般,有待于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为什么偏低,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进入现当代社会以来,功利主义思潮影响着广大民众,并对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功利主义思潮具体表现在技术理性、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三个方面。目前的社会是个技术理性的时代,人们相信技术理性的力量,相信通过技术理性能改变世界。人在技术理性的统治过程中逐渐变成冰冷的人,人文精神在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下慢慢地从当代人身上消融。当代人在物质主义的刺激下,正在变成为了满足自我物质需求的动物。人生的理想、价值以及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些人文精神却不断被物质主义所侵蚀,逐渐从人身上消失。在今天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中,人成了消费的机器,人的责任、关爱、尊重和宽容等人文精神也逐渐在这种消费欲望中被消费了,因为一个人消费的越多,就越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追求感官刺激,其精神追求,特别是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是缺失。
(二)专业教育的强势地位。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是以专业为中心的大学教育。学生一入学,就被编入不同的专业,专业教育在大学中占了绝对的强势地位。特别是在农林医理工等专业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和专业素质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而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却往往受到忽视。专业教育只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却忽视专业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其实,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也是人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西方,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通过科学而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和尊重。目前我国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建设。
大学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巨大的。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建设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社会知识和审美知识等方面。教师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把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新人的历史重担挑起来;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
(二)大学生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大学生加强自身人文修养,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阅读经典著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诞生了大量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厚德载物、不择细流的博大胸襟等,这些经典著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熏陶作用和启迪意义。另一方面是经常进行人文反思。大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人文反思,是加强自身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人文反思是站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人们(包括自我)的言行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
本文系基金项目:2009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编号为09ZD0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金耀基.大学的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养 反思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是指同天文(即自然界的法则、秩序)相对应的人类生活或人类的法则、秩序。“人文”具有两层含义,包含着我国古代思想中关于人与动物、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之间本质区别的深刻理解: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有理性、语言,而在于以某种非自然的法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家们提出,因为人有理性有意志,因而就有一定的自由。人如何生活,是成兽还是成人,完全可以自己自由选择。人文就是使人成为人,成为有理性和自由的人。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根源
大学生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未来就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未来的人文素养,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通过问卷的形式,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1份,访谈学生22人。调研材料呈现出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大学的分类来看,对于人文知识的掌握,綜合类大学较好,师范类大学次之,财经类大学再次之,医学类大学最后;从专业来看,文史哲较好,财经类次之,理工和农林医最后;从年级来看,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增加。总体而言,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一般,有待于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为什么偏低,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进入现当代社会以来,功利主义思潮影响着广大民众,并对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功利主义思潮具体表现在技术理性、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三个方面。目前的社会是个技术理性的时代,人们相信技术理性的力量,相信通过技术理性能改变世界。人在技术理性的统治过程中逐渐变成冰冷的人,人文精神在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下慢慢地从当代人身上消融。当代人在物质主义的刺激下,正在变成为了满足自我物质需求的动物。人生的理想、价值以及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些人文精神却不断被物质主义所侵蚀,逐渐从人身上消失。在今天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中,人成了消费的机器,人的责任、关爱、尊重和宽容等人文精神也逐渐在这种消费欲望中被消费了,因为一个人消费的越多,就越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追求感官刺激,其精神追求,特别是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是缺失。
(二)专业教育的强势地位。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是以专业为中心的大学教育。学生一入学,就被编入不同的专业,专业教育在大学中占了绝对的强势地位。特别是在农林医理工等专业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和专业素质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而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却往往受到忽视。专业教育只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却忽视专业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其实,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也是人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西方,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通过科学而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和尊重。目前我国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建设。
大学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巨大的。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建设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社会知识和审美知识等方面。教师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把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新人的历史重担挑起来;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
(二)大学生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大学生加强自身人文修养,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阅读经典著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诞生了大量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厚德载物、不择细流的博大胸襟等,这些经典著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熏陶作用和启迪意义。另一方面是经常进行人文反思。大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人文反思,是加强自身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人文反思是站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人们(包括自我)的言行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
本文系基金项目:2009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编号为09ZD0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金耀基.大学的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