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因设问而精彩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课堂中设问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但目前数学课堂中,“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重数量轻质量,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过分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其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探究;重预设轻生成,个别教师不敢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更怕学生提出老师没有预设的问题等. 那么,如何有效地设问,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围绕目标、找准基点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为导入新課、探究新知,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为引起思考、总结归纳等有明确意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
  例如,学习“分式基本性质”时,为导入新课,可设计如下问题:分式与相等吗?你能用类比分数基本性质的方法,推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吗?
  实践证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问题,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善启重发、拓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问题要以激发学生思考为出发点,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1)启发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 在利用问题来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维时,切忌用“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机械性问题来设问.
  (2)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平行线的判定”教学中,把例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改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课堂上灵机一动、偶然发现,而应该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切实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 通过“启”,不断设疑,强化问题的探索性;通过“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难易适中、发展自我
  初中学生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 问题太难易失去解决的兴趣,太易又会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 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例如,在“圆锥的侧面积”教学中,课前让学生做一个圆锥模型,课堂探究时,首先回顾圆锥模型的制作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围绕以下问题独立思考.
  (1)你运用哪些知识可以求出圆锥的侧面积?
  (2)在你得到的结论中,需要已知哪几个量?
  (3)怎样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设计的问题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通过手的操作、眼的观察,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感受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探索出圆锥的侧面积公式,而且发现了几种不同方法,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四、大胆质疑、学会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终生学习至关重要.
  (1)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
  (2)给予学生一个寻找“问题”的方向. 引导学生从某些熟知的数学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提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问题.
  (3)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共谋“问题”之道. 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各组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共同完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
  五、揭示过程、学会创造
  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创造、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所以数学问题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化过程. 教师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3个呢?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4)如果我要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接触到了用字母表示数,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由此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及应用的.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 从长远看,学生获得了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的、终身受用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感悟数学学习的思考方式. 真正使学生从“学”数学逐步走向“做”数学. 只要我们用心探索,积极实践,数学课堂一定会因“设问”的有效而精彩.
其他文献
【摘要】 高效课堂教育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快乐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快乐教学”是高效课堂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快乐教学  高效课堂教育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快乐教学,学生的健康发展不能离开快乐.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已把他们年轻的心灵破坏得“千疮百孔”,学生没有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 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
笔者于2012年上半年参加了朱新余老师《如何编写试题》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着重从如何改编试题,通过具体的例子步步深入讲解让笔者受益匪浅,深受启发,以下内容是笔者学习后之见解.  在讲座中朱老师提出:命题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笔者感同身受. 现实情况我们了解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试题,受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可能所有的试题都是命题者创造性地编制出来的,其中的大部分试题来源于对已有试题的改编.因此,教师必须首先
“我是来自科摩罗的叶辉辉……”   “科摩罗在哪儿?我还没有去过。”   2019年7月,在“20分钟”分享会上,我刚开口做自我介绍,就被任总打断了。   科摩罗在哪儿?6年前,我也跟任总一样,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没想到6年后,这个我曾经一无所知、自认永不会有交集的印度洋岛国,竟然会成为我生命中最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但其实说起来,我刚到科摩罗时,一切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或者说,刚来我就后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重解题、轻概念的现象,提出了要重视概念教学的观点,并结合变式教学的方法(即:引入变式、辨析变式、深化变式和巩固变式等方法)和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概念教学;透析理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这对
【摘要】 本文以一节公开课为例,对新课程下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生成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有效生成  2011年12月29日,在汉中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上,陕西省教学能手、镇巴县泾洋中学的潘祥波老师展示的一节市级公开课《多边形的内角和》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大家认为这节课上得很“生动”——不仅教师的授课过程可圈可点,而且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苏联加里宁语)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是装载,而是探求.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归宿.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突破记忆和模仿的模式,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调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提高解疑技巧,独立思考,要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益.  一、预习——吹响思维的号角  思维是要有准备的,课前预习,才可以发现问
认真研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站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线的教师不难发现,《教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此来看,转化学困生这项工作,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正确认识学困生  1. 所谓数学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用专业的术语解释,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而又重要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融合在现代技术和生产之中.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数学应有的价值,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主体作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日新
【摘要】近年来,动态几何问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多有出现,有些试卷将动态几何问题当作压轴试题来考查学生,显示出动态几何问题对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动态几何问题体现了数学中“变”与“不变”、“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现以近年来中考试题为例,进行分类说明.  【关键词】中考;动态;数学  一、质点运动型  例1 (2011年河南)如图,在Rt△ABC中,∠B=90°,BC=53,∠C=30°,点D从点
【摘要】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識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架构知识的过程. 为此,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善于抓住参与时机,将数学课堂教学蕴于活动中,让学生感觉数学变得更